不給孫權面子的兩個人,一個孫權甚喜,一個遭受冷遇,究竟為何

三國曆史之所以有趣,主要是裡面有許多的智慧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帝王之心難測

。但是,曾經有一個人,在孫權持鞍下馬相迎時,卻說孫權不夠給自己面子,眾人皆愕然,而孫權聽完他的回答後,卻撫掌大笑,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這要從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之一的赤壁之戰說起。當時,曹操揮軍南下,兵力遠勝於孫吳。當時,孫吳關於是否應戰分成了兩派,一個是以張昭為首的投降派,另一個是以魯肅和周瑜為首的主戰派。


不給孫權面子的兩個人,一個孫權甚喜,一個遭受冷遇,究竟為何

而上面那位在孫權親自下馬相迎,敢於“擺譜”,卻讓孫權高興不已的人,正是魯肅。在孫吳和劉備聯盟攻打曹操這個計劃中,魯肅起到了關鍵作用。當時,孫權召集大家共同探討如何應對曹操。結果,幾乎全部的人都勸孫權投降,而魯肅則一言不發。

孫權沒有辦法,就讓討論暫停片刻,退到後臺​去了。這時,魯肅才跟著出去。他明白,投降聲調充滿前廳,而孫權卻沒有同意,一定是心中有其他想法。這個想法和自己一致。於是就直截了當地和孫權說,前廳的人,都是誤導主公您,東吳所有的人都可以投降,唯獨您不行。

因為其他人投降了曹操,都可能根據才能得到一個位置,對他們而言,只是換了個工作的地方,可是對孫權而言,就不同了。曹操一定會防備他,不會讓他安穩地當個將軍或者太守的。當魯肅把這些話說給孫權時,孫權心中還是很高興的,因為,這些話都說到了孫權的心坎中。

不給孫權面子的兩個人,一個孫權甚喜,一個遭受冷遇,究竟為何

據《三國志.魯肅傳》記載,赤壁之戰勝利,孫權感念當初魯肅勸自己主戰,才有了這輝煌的勝利,所以親自下馬,率領眾將臣去迎接魯肅。孫權開口問魯肅,子敬啊(魯肅,字子敬),我親自率領將士迎接你,夠給你面子了吧?

而魯肅卻回答,不夠。面對魯肅如此“擺譜”,眾將士都很吃驚,魯肅卻接著說,如果有一天,將軍坐上至尊之位,統一九州,那時候再派個小車子來接我,那才叫有面子。孫權聽後,開懷大笑。

魯肅的“擺譜”,並非真的讓孫權難堪,而是他明白孫權的心理。就像是在主戰和主降上,他看出來孫權是想打這一仗的,因為孫權比其他人都更需要這一仗。作為謀士,他也願意傾盡自己的智慧。再加上,曾經和劉備約定的聯盟,其實也是孫權的授權。他自然知道孫權的意思。

不給孫權面子的兩個人,一個孫權甚喜,一個遭受冷遇,究竟為何

這個“擺譜”,其實是給孫權更多的信心和更高的奮鬥目標。而這個目標也是孫權所想。孫權並不是安於一方的人物,他也志在天下。也正是孫權是位有著雄心壯志的主公,魯肅才覺得自己英雄有用武之地。當魯肅說出原因後,孫權滿心歡喜,因為魯肅說到了自己的心坎中。

魯肅將他不能隨便說出口的帝王夢說了出來,孫權從內心深處感到遇到了知己,也借魯肅之口,向身邊的將士們表達了內心深處的宏偉目標,自然暢快歡喜。

相比而言,另外一個人也曾在孫權面前“擺譜”,但卻遭到了冷遇,他又是怎麼做的呢?

這個人就是張昭。說起他的“擺譜”,其實也不算,因為張昭的地位要比魯肅高,偶爾有點架子也是可以理解,但是,孫權卻理解不了。張昭是當年孫策留給孫權的託孤大臣,地位很高,因為有著託孤的使命,所以就經常將孫權看得很緊。

不給孫權面子的兩個人,一個孫權甚喜,一個遭受冷遇,究竟為何

平常孫權打獵射老虎的愛好,張昭就常常教導他,似乎也並無不妥,孫權口上也沒有怨言。但是,心中卻不滿。孫權稱帝后,按理說,張昭應該為丞相,但是,始終也沒有封張昭為丞相,一直對其採用冷遇態度。

最明顯的一次,就是在曹魏公孫淵投降東吳這個問題上,張昭和孫權意見不合,孫權堅持己見,認為應派兵幫助公孫淵,而張昭覺得公孫淵此人不可靠,不能相信。就這樣,誰都不讓步,最後,張昭“擺譜”說,你要是不聽以後我就不上朝了。

孫權也生氣了,就派人把張昭的門用土給堵上了。張昭知道了,自己就在門裡面又築起了一道牆。君臣鬧到這種地位,也有點尷尬。最後,公孫淵確實不靠譜,孫權就來找張昭妥協。

不給孫權面子的兩個人,一個孫權甚喜,一個遭受冷遇,究竟為何

這兩個人都曾經在孫權面前“擺譜”,可是,一個讓孫權從心裡喜歡和高興,另一個雖然最後也是孫權妥協,但是卻遭遇了大半生的冷遇。魯肅能夠得到孫權的重用,主要是因為他能夠抓住孫權的心理,表面的“擺譜”,實際上是在為孫權訴說心聲,將孫權想說不能說的話傳遞給大家。

而張昭的“擺譜”,雖然也是為孫權好,但是方式過於直接,是真的有點不給孫權留面子,孫權表面上妥協,沒說什麼,但是內心深處已經開始排斥厭惡張昭,最終,張昭也沒能坐上丞相之位,和他對孫權過硬的態度,不懂君王心有很大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