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光山 歷史上名家薈萃的淨居寺

光山淨居寺 ,位於河南省光山縣,又名“敕賜梵天寺”,乃中國第一個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光山淨居寺門發源地。北齊天保五年(公元554年),高僧慧思來到光州大蘇山結庵,開壇說法。宋真宗題名“敕賜梵天寺”石刻5個大字匾額,現仍嵌在門頭上。寺內大雄寶殿,系明代建築。寺中尚存有明萬曆“皇帝敕粉”碑、清康熙“欽賜大蘇山梵天寺重建記碑”等歷史名人、學者遊淨居寺所題詩賦碑刻30餘塊,其中尤為珍貴的是“宋蘇軾遊淨居寺詩並敘”碑。

河南光山 歷史上名家薈萃的淨居寺

“天下名山僧佔多”。淨居寺所坐落的淨居山既是風光秀麗的名山,經考證為彌勒佛道場,它很有可能成為五臺山、峨眉山、九華山、普陀山四大佛教名山之後的又一名山。同時又是佛教天台宗的實際發祥地。因而這裡造就的名僧也多,其中在佛教中赫赫有名的名流亦不在少數,可說是高徒行全國,名僧遍天涯。我們從《中國唐代佛教》、《中國人名大辭典》、《中國寺廟與菩薩》、明、清、民國《光山縣誌》以及海內外有關資料中得知,這裡的名僧有:

慧思

(公元515—577年)。南北朝僧人,淨居寺開山祖師,為中國佛教天台宗三祖,是天台宗實際創始人智顗位列第四)的老師,在我國江浙、臺灣以及日本、東南亞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文聖孔丘,武傑關羽,天台佛祖慧思”。佛教天台宗是中國自創的第一大宗,流行江浙、臺灣、日本、朝鮮、東南亞。他們師徒二人都在《中國人名大辭典》,在中國佛家流派上赫赫有名。據史料記載:慧思、武津(今河南上蔡縣東)人,俗姓李,頂有肉髻,牛行象視,《中國人名大辭典》稱其“能遇雨不溼,履泥不汙,人以為神”(注:可能精於武功)。他十五歲出家,依慧文受法。人稱“思大和尚”。在北地(今洛陽以東晉冀魯豫及內蒙)因與其他佛教首領觀點不一,先後四次被人謀殺未死。後因東魏和北齊戰亂,於北齊天保中(約公元554年)領眾徒南徙至光山大蘇山結庵,為眾演《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妙法蓮花經》,隨文發解,每命門人智顗代講。陳廢帝光大中(公元567—568年)率徒去南嶽,後入天台山。(宣帝)太建九年(公元557年)壽終,時六十二歲。慧思生前既注重禪法踐行,也注重義理推究,“晝讀義理,夜便思擇”、“定慧雙開”著作多半是口授的講義,由門徒記整理而成,如《出二十四字門》、《安樂行》、《次第禪要》、《三智觀門》、《無淨行門》、《釋論雲》、《隨自意》、《立誓願文》等。據淨居寺風景名勝區論證材料之一考證,慧思最早在光山淨居寺結庵講法傳佛為北齊文宣帝天保五年(公元554年),以此地為根基,在光州遊歷達14年之久。

河南光山 歷史上名家薈萃的淨居寺

智顗

陳隋時高僧,是慧思和尚的法嗣,淨居寺第二代和尚,是中國佛教天台宗的實際創始人。人稱:“天台佛聖”。《中國人名大辭典》介紹,智顗俗姓陳,字德安,祖籍潁州(今河南許昌),後遷荊州華容(今湖北潛江西南),出身貴族,其父為梁益陽侯,十八歲喪二親,投湘州果願寺法緒出家,陳天嘉元年(公元560年)二十三歲來光州大蘇山拜慧思為師,學禪法,修行法華三昧而寂然大悟。陳太建七年(567年)學佛有成,遵師囑離開大蘇山去金陵(今南京市),講《法華經》等,博得聽眾敬服。陳太建七年(公元575年)率弟子慧辯等二十餘人入天台山(今浙江省東部)建草菴,研習經典,講學修辭九年,人稱“天台大師”智顗在研究師祖慧文、老師慧思學說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形成了“一念三千”和“三諦圓融”為中心的獨立學派,它集合南北各家義學與輝觀之加以整理和發展而成一家之言,從而創立中國佛教第一大宗天台宗。該教派在當時深受朝野支持與信奉,隋煬帝為晉王時,曾請他到揚州為之受戒,受“智者大師”稱號,他本是天台宗的實際創始人,後因他的老師及師祖們也來到天台山,而使其屈居四祖的地位。開皇十五年他為晉王楊廣撰《淨名經文疏》,次年辭歸天台山,重整天台寺,開皇十七年(公元597年)智顗圓寂,作“觀心偈”,跌坐而逝,建肉身塔於佛隴山(天台山五峰之一)真覺寺內,稱“智者大師塔院”供人巡拜。智顗在世時,深受陳宣帝(陳頊)、陳後主(陳叔寶)的器重,尊以為師。陳滅後隋文帝楊堅下詔問候,隋煬帝楊廣又尊以為師,陳、隋都封他為國師。據有關資料介紹,智?在世共造寺36所,造金銅塑畫佛像八萬軀,親度僧4000餘人,傳業弟子32人,其中灌頂、智越、智璪等當時很負盛名;天台宗高僧輩出,到唐代蘇州寒山寺住持山拾得和國際子午線一度的長度算出天文學家、《大衍玄圖及義決》的作者一行等皆名傳於世。智顗著述40餘部160多卷,是中國佛教在海外包括日本、臺灣、東南亞作有影響的人物之一。智顗坐化後的第二年(公元598年)楊廣派人按其遺圖在天台山建寺,賜“國清寺”之額,以應智顗“寺若成,國必清”的讖語.這就是今日在海內外享有盛名的天台山國清寺的來歷。天台宗是藤牽海內外,名僧遍天涯。但究其根底,其祖庭雖在天台山,其創史人的學說奠定基礎卻根植於光山淨居寺。這就是淨居寺為何成為海外佛教天台宗尋根探祖之地的由來。

河南光山 歷史上名家薈萃的淨居寺

道岸

(公元654—717年)。唐代律宗僧人,後與禪宗融合,亦稱道岸禪師。道岸是淨居寺寺院的創建者。據史料記載,他親自主持在大蘇山建淨居寺,始名淨居寺。《中國人名大辭典》介紹:道岸俗姓唐,世居潁州(今河南許昌),祖上歷任大官,為大族,永嘉南渡,中宗嗣聖元年(公元684年)遷居光山(時年30歲)。道岸少年好學,後落髮出家靈感寺拜當時名僧文綱為師,堅修義律,深入禪慧,遠近聞名,後居會稽(今浙江紹興)龍興寺人才傳法,時號大和尚。唐神龍初年(公元705年),武則天卒,中宗復位為其追福,道岸被詔入朝,圖形於林光宮,御製像贊,於內道場設齋,為中宗受菩薩戒,並歷任白馬寺、中興寺、莊嚴寺,薦福寺、岡極寺綱維總務。唐中宗神龍三年,(公元707年)道岸辭還光山,於大蘇山度人置寺,曰“淨居寺”。唐開元五年(公元717年)道岸圓寂於紹興龍興寺,道俗執喪盈萬。道岸一生頗有創樹,對淨居寺貢獻也最大,除興建淨居寺外,還在大小蘇山廣植廳花異樹,美化環境,裝點關山。傳說如今寺門前尚存的一排五株唐柏和銀杏,皆為道岸同定易二和尚合栽。

慧門

(公元1626—1686年),法號智勝,四川南充縣人,俗姓李。幼年出家,十五歲至贛州寶華寺受戒,後從焦山破和尚得曹洞正法。清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因禮少室(去登封少林寺)過光山,見大蘇山道場頹廢,曰:“祖庭陵替(衰落)山僧之咎也。”為葺理居一年餘,旋赴歙(今安徽),轉黃檗,力出廣長舌,遍說十方籌措,邑令重 其戒行,重延住持。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乃發大願募粒,磨杵團紗,艱辛喻歲,鼎建後大殿,各五楹,東西禪房各倍之,使淨居寺佛宇僧舍次第煥然,法像莊嚴,金壁輝耀。如是僧徒雲集,宗風大振。卒後,眾僧為其建“舍利塔”於蘇谷口,現淨居寺佛殿院內尚有《重建大蘇山梵天寺慧門禪師行繇碑》一道。如果說:道岸是淨居寺的締造者,那麼慧門可以是重振淨居寺佛事活動,促其興旺的傑出功臣。因此,道岸、慧門都是歷史名僧,也都是對淨居寺卓越貢獻的佛界名流。

“花香蝶自來”。淨居山寺由於是名山、名寺、名景、名勝,因此古往今來一些名人也紛至沓來,有的觀光,有的攬勝,有的拜佛,有的抒情作賦。真可謂是名人薈萃,繁星燦爛。正如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記梵天寺後裔僧俗復興序》碑文所述:這裡“佛臺增輝”“法輪常轉”。來這兒觀光旅遊者,既有“道生魯直真人(宋朝大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又有“儒生東坡先生(宋大文豪蘇東坡者五百人矣!”“其寺千年有餘,其善萬有餘人。足可見其觀光旅遊鼎禮膜拜的各界名流之多、之廣、之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