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嚴阿彌陀佛-上

莊嚴阿彌陀佛-上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婉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鹹令登彼岸。


莊嚴阿彌陀佛-上

莊嚴阿彌陀佛-上

阿彌陀佛來迎圖

南宋 絹本設色

高97.1公分 寬53.8公分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在我國寺院中,通常在大雄寶殿有供奉三尊佛像,右邊為東方琉璃世界的藥師如來,中間為本師釋迦牟尼佛,左邊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亦稱為無量光佛、無量壽佛,是佛教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也是我國最受普遍信仰的佛,據經典記載:過去久遠以前,有一位法藏比丘,他出家後發無上的道心,在成佛以前發殊勝的四十八大願,建設成一個相當莊嚴殊勝的西方極樂世界,凡是稱念信仰阿彌陀佛的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都會來接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的信仰,在我國相當早就盛行,所以在《佛說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裡面,經典都有詳實記載著西方極樂世界是個沒有眾苦,但受諸樂的極樂世界。


莊嚴阿彌陀佛-上


目前我國最早出現阿彌陀佛三尊像,是在蘭州炳靈寺169窟裡面,題記是五胡十六國時期西秦(420年)。


莊嚴阿彌陀佛-上


莊嚴阿彌陀佛-上

隋朝 585年 阿彌陀佛大理石像

規格:580×203 cm 大英博物館藏

來自中國河北省,保定市西南,韓翠村崇光寺


公元4世紀到14世紀的大部分中國雕像都是佛像。隋朝(公元589-618年)的兩代皇帝都是虔誠的佛教徒,據史料記載,他們曾創造和修復了許多佛像。這尊阿彌陀佛大理石像(又被稱為西方極樂世界的佛陀)就是其中的一件作品。根據蓮花基座上的銘文可知,這尊大佛於開皇5年(公元585年)被供奉在河北省韓翠村的崇光寺。佛像的雙手已經丟失,但是右手臂可以向上抬升,手掌向外做出保證的手勢(佛語中的施無畏印,abhaya mudra)。左手位置較低,做出慷慨大方的手勢(佛語中的與願印,varada mudra)。阿彌陀佛大理石像外形非常堅固,佛衣有非常平整的褶皺,具備隋朝佛像的典型特徵。


佛面相豐腴祥和,身穿袒右上衣及高腰長裙,於胸前束帶作結垂下,外披垂領袈裟,衣紋似U型典雅流暢。佛身典雅厚實,跣足立於覆蓮座上。表現出佛陀安詳圓融的沉靜威儀。


莊嚴阿彌陀佛-上

無量壽佛說法圖

敦煌莫高窟 285窟 西魏壁畫


莊嚴阿彌陀佛-上

阿彌陀佛說法圖

敦煌莫高窟 311窟 隋代壁畫


莊嚴阿彌陀佛-上

阿彌陀佛說法圖

莫高窟 420窟 隋代


莊嚴阿彌陀佛-上

阿彌陀佛說法圖

莫高窟 57窟 初唐壁畫


莊嚴阿彌陀佛-上

蓮池海會阿彌陀佛說法圖

莫高窟 205窟 盛唐壁畫


莊嚴阿彌陀佛-上

阿彌陀佛三尊說法圖

莫高窟205窟 盛唐壁畫


莊嚴阿彌陀佛-上

阿彌陀佛三尊像

莫高窟444窟 盛唐壁畫


莊嚴阿彌陀佛-上

阿彌陀佛說法圖

法藏伯希和敦煌遺畫 八世紀初唐代絹畫


莊嚴阿彌陀佛-上

阿彌陀淨土圖

南宋(1180年) 高150公分 京都 知恩院藏


阿彌陀佛在說法,觀音菩薩、勢至菩薩端立兩旁,上方有十如來、二十菩薩及比丘等合掌讚歎。下方蓮池臺上有九品蓮花化生,吉祥鳥在和鳴。呈現出極樂世界之殊勝莊嚴無比。


莊嚴阿彌陀佛-上

阿彌陀佛木雕

11~12世紀 興福寺

阿彌陀佛手結中品下生手印


莊嚴阿彌陀佛-上

阿彌陀五尊像

隋開皇四年(584年)

銅鎏金 高41公分

1974年西安市出土


莊嚴阿彌陀佛-上


莊嚴阿彌陀佛-上


莊嚴阿彌陀佛-上

阿彌陀佛三尊接引圖

西夏 12世紀 蒙古哈拉浩特出土

絹本設色 規格:142.5×94cm

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藏


這幅絹畫是俄國的科茲洛夫於1909年6月,在我國內蒙古額濟納旗的黑水城,大肆盜掘時所獲取的大量西夏時期珍貴文物中的一幅。此畫是迄今為止描繪阿彌陀如來接引圖中最獨特、最生動的珍品,是獨一無二的佳作。圖中細膩地描繪了亡者化生童子,欲登蓮臺的瞬間。將亡者往生淨土的場景形象地描繪出來。此圖繪製嚴謹,畫面所表達的內容與《觀無量壽經》的經文敘述完全吻合。整幅畫面色彩清新雅緻,人物神態形象生動,構思獨特,屬西夏時期極其珍貴的佛門珍品。


莊嚴阿彌陀佛-上


此畫採取斜向構圖,畫面內容十分豐富。以靛青為底,阿彌陀如來三聖足踏蓮臺,自畫面右上角同乘白雲而來,迎接亡者。圖中阿彌陀佛三尊皆作金色,佛的雙手分作與願印和安慰印,內著綠色薄紗僧祗支,外罩紅色袈裟。觀音菩薩身著綠色袈裟,冠有立化佛;大勢至菩薩則身穿紅色袈裟,頂有寶瓶,二聖合捧蓮臺,迎接往生者。阿彌陀如來三尊容貌顯西夏党項族人的五官特徵。頭皆略向下垂,雙足一前一後,表示自西方淨土前來接引眾生的行走之狀。佛頂之上,祥雲天花飄動,增強了阿彌陀三尊來接引的動勢。


莊嚴阿彌陀佛-上


阿彌陀佛自白毫放出一道白光,直照左下角枯樹下雙手合什的比丘,正在虔誠憶念阿彌陀如來,這位比丘當是亡者無疑。比丘頭頂升起一縷白光,上現赤身裸體,僅披天衣的化生童子,神情可愛而虔誠,來到金色蓮臺前,作欲登蓮臺狀。觀音菩薩、勢至菩薩如慈母般手捧金色蓮臺,雙膝微屈,躬身呵護,似在呼喚愛子歸來,迎接化生童子。


此圖將“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唸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具體形象地展現了出來,巧妙地表現了亡者往生那一剎那的變化,生動逼真。


莊嚴阿彌陀佛-上


以下為西夏其他幾幅阿彌陀如來接引圖:


莊嚴阿彌陀佛-上

12世紀 絹本設色 規格:125×64cm

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藏


這幅絹畫是俄國的科茲洛夫於1909年6月,在我國內蒙古額濟納旗的黑水城,大肆盜掘時所獲取的大量西夏時期珍貴文物中的一幅。此畫已有八百多年曆史了,但色彩依舊靚麗,屬西夏時期非常難得一見的珍貴文物。


莊嚴阿彌陀佛-上


阿彌陀佛髮髻高隆,面相圓潤,法相慈悲莊嚴。雙耳垂肩,佩戴耳璫,雙目微垂,細眉長目,小嘴薄唇,唇上與下頦均有鬍髭。身著紅色袒胸佛衣,左手當胸結安慰印,右手下垂施與願印,足踏雙蓮,乘紅色祥雲前來接引往生眾生。圖中阿彌陀佛頭略下俯,雙足一前一後,有行走之勢。頭頂由流雲、寶華和垂珠組合而成的華蓋,垂珠搖曳,將彌陀自西方淨土來接引亡者的場景表現的一表無遺。


莊嚴阿彌陀佛-上


莊嚴阿彌陀佛-上


阿彌陀佛眉間放出一縷白光,直攝左下角二位供養人。畫面底部左側立有一男一女供養人畫像。


莊嚴阿彌陀佛-上


女供養人雙手合什,頭戴金花冠,身穿右衽交領窄袖紅色長褙子,褙子上還繡有金色錦花圖案。褙子自腋下開叉,露出褙子下的長襦。男供養人手持香爐,身著圓領窄袖長袍,束金蹀躞帶。髮式特殊,頂發剃去,留頭顱四周頭髮,並將長髮散披於耳旁。此髮式正是典型的西夏禿頂髡髮樣式。二者皆頰豐腮鼓,下頦突出,鼻圓嘴小,充分展現了党項民族的面相特徵。這兩位供養人的穿著裝束,與漢人的打扮截然不同,一望即知他們應是西夏的貴族無疑。二人服飾華麗,神態恭敬,雖無題記說明,但從供養人的虔誠神態及主尊阿彌陀佛接引像即可知道,此畫是為祈禱往生而供養繪製的。


莊嚴阿彌陀佛-上

西夏 13世紀 西夏西方三聖接引圖

亞麻布設色 掛軸尺寸:84.8 x 63.8 cm

黑水城出土 俄羅斯冬宮博物館藏


莊嚴阿彌陀佛-上


西夏的歷代皇帝都崇奉佛教,開國皇帝李元昊本人從小就瞭解佛教的基本理論,而且學會了吐蕃和漢族的語言文字。在他們的提倡與扶持之下,西夏國的佛教出現了興盛景況。這在黑水城遺蹟的建築佈局和出土文物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證明。城內塔寺林立,實屬罕見。從俄藏黑水城文獻看,絕大部分是佛教文獻。在文物中既有佛像、菩薩像、本尊像,也有護法神和空行母像和其它造像等。


莊嚴阿彌陀佛-上


莊嚴阿彌陀佛-上

從總的方面來看,西夏的佛教是從周邊國家相繼傳入的,他們主要吸收的是中原地區漢民族的佛教,在將外國的佛經翻譯為西夏文的時候,又得到了回鶻僧人的幫助和支持。


莊嚴阿彌陀佛-上

在西夏國發展的中後期,西夏的佛教界對吐蕃佛教也採取了兼收幷蓄的態度,使藏傳佛教在西夏國中得到了迅速傳播,形成了西夏佛教多來源、多層次的繁榮景象。


莊嚴阿彌陀佛-上

阿彌陀佛聖眾來迎圖

發願信奉恭謹稱念阿彌陀佛聖號的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暨聖眾來迎,即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這幅阿彌陀佛聖眾來迎圖很精美莊嚴。阿彌陀佛相好莊嚴,結跏趺坐於中央位置,手作上品下生的接引手印。前方觀世音菩薩跪坐在蓮臺上,手中捧一朵蓮臺,大勢至菩薩合掌。諸菩薩眾圍繞在旁,有的在彈奏樂器,有的手持鮮花,一起乘著祥雲,從虛空中來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佛弟子。這樣的絹畫在我國唐、宋相當盛行,並傳到韓國、日本,所以韓、日保存有相當多的此類絹畫。阿彌陀佛聖眾來迎圖可以讓大眾在持名唸佛中亦能觀像契入實相,足見古代高僧大德的善巧智慧,他們用優美的形象,讓人們觀像會心,乃至直觀如來藏,往生淨土。就這樣善巧弘揚了淨土法門。


莊嚴阿彌陀佛-上

阿彌陀聖眾來迎圖

平安時代 高野山金剛峰寺藏 日本國寶


莊嚴阿彌陀佛-上

阿彌陀佛造像

南朝 劉宋 南京棲霞山石窟


莊嚴阿彌陀佛-上

石雕阿彌陀佛像龕

四川成都萬佛寺出土 南朝


莊嚴阿彌陀佛-上

北魏石雕造像:阿彌陀如來三尊石碑

尺寸:H. 157.5 cm W. 96.5 cm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這是一尊北魏時期的如來三尊石碑,主尊阿彌陀如來法相慈悲莊嚴,頭頂渦紋髮髻高隆。左手施與願印,右手結無畏印,赤足立於蓮花法座之上。左右二側各有一菩薩侍立。三尊頭像背光中央均為蓮葉,面相也基本相似,均為方形,面容清秀、體態端莊。面露微笑,俯首下視,神情祥和親切。上方眾多飛天各持樂器,飄逸輕柔,凌空飛舞。


莊嚴阿彌陀佛-上

阿彌陀佛的微笑

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第44窟 西魏彩繪泥塑


此像是麥積山塑像中的精品;正壁主尊阿彌陀如來頭頂渦紋髮髻高隆,容貌端莊潤秀,肌膚細膩,蛾眉風眼,雙耳垂肩,鼻高梁直,薄唇小口,眉目清秀。風眼下視,嘴含笑意,神態慈悲安詳,穿雙領下垂漢式袈裟,衣飾厚重,衣紋清晰,層層疊疊,自然流暢。左手結與願印,右手施無畏印,呈自在姿安住於法座之上。


此造像清俊瀟灑的風格,雍容大度的形象,儒雅從容的姿態和雋永含蓄的微笑構成了西魏造像中最完美的佛的形象。尤其那典雅聖潔的微笑,安詳又神秘,被譽為“東方蒙娜麗莎”,堪稱古代泥塑藝術之典範。


莊嚴阿彌陀佛-上

莊嚴阿彌陀佛-上

西魏造像:阿彌陀佛方型佛龕

蛇紋石 尺寸:H. 12.7 cm W. 10 cm D. 5.9 cm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


這是一尊西魏時期的四方形微型佛龕,四面均浮雕有佛像,正面前後為阿彌陀如來三尊像,二側浮雕有小型佛像。主尊阿彌陀如來面相慈悲莊嚴,左手施與願印,右手結無畏印,赤足立於蓮花法座之上。法座蓮花葉瓣肥大圓潤,阿彌陀如來上方刻有華蓋,二側垂有吉祥蔓枝裝飾物。觀世音菩薩和勢至菩薩侍立左右二側,形成西方三聖接引圖。


莊嚴阿彌陀佛-上

西方三聖

高度 61cm 東魏石雕

新南威爾士美術館藏


莊嚴阿彌陀佛-上

阿彌陀佛立像

北齊彩繪石雕 規格:68.6 x 15.9 x 11.4 cm

美國伯明翰藝術博物館藏


莊嚴阿彌陀佛-上

隋代開皇十三年範氏造像:阿彌陀佛祭壇

規格:像高76.5cm 底座: 34.4 x 30 cm

青銅鑄造 十九世紀後期在河北趙州橋附近出土

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


這是一組來自中國河北著名的趙州橋附近出土的隋代金銅佛群像,此群像為隋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範氏造像。是由一佛、二菩薩、二聲聞、二緣覺、二力士一鋪九尊構成。此像於十九世紀後期在河北趙州橋附近出土後,曾被當時的兩江總督端方收藏,端方為清末官吏,滿洲正白旗人,文物收藏家,1911年端方被起義新軍殺死。端方死後,此件曾流落日本,1922年即入藏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但博山香爐,蹲獅、力士等分鑄井靠插榫連接的構件則是25年後(1947年)才最終補成完壁。


此件雖鎏金多有脫落,但整體保存完好,頂部採用了樓空雙菩提樹的形式。一組組圖案化的菩提樹葉依次迭起,二側枝葉之間各嵌有三尊蓮花化生童子,底瑞又垂下纓珞束帶。主尊阿彌陀佛頭光由桃形火焰形項光鏤空與浮雕蓮葉組成。阿彌陀佛面相慈悲圓潤,雙耳垂肩,面帶微笑,雙目微垂俯視娑婆芸芸眾生。身著袒胸露右肩袈裟,左手施與願印,右手上舉施無畏印,安住於蓮花須彌寶座之上。佛像雕刻的極其樸實簡潔,但身後的頭光及須彌座卻繁富華麗,特別是頭光猶如跳動不已的火焰,與佛像笑意吟吟的慈悲安詳神態構成了鮮明的對比,無不襯托出阿彌陀佛藉其深湛智慧所獲得的超凡的心靈寧靜。


寬大的雙層臺座前,觀音菩薩與勢至菩薩頭戴高冠,火焰頭光位於寶冠後方前傾。寶繒、披帛、瓔珞飾品莊嚴全身。觀音菩薩右手持淨瓶立於阿彌陀佛左側前方。勢至菩薩雙手當胸合掌立於阿彌陀佛右側。正面看去正是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和勢至菩薩形成的西方三聖接引圖的經典造型。


在二大菩薩的身後,阿彌陀佛二側各有二尊形態稍小的聲聞圓覺立像,臺前又有一對力士和雙獅護法。正中有博山香爐供養。此像人物眾多,神態各異,裝飾華麗,造型協調準確,佈局完美,主次分明,質感強烈。如此大型精美複雜的金銅群雕像,工藝水平之高超是十分少見的。這鋪充滿建築感的造像挺拔秀逸的造型,尤其是兩株菩提樹樹冠輪廓構成的極具升騰感的弧形,令人歎為觀止。


莊嚴阿彌陀佛-上

青銅阿彌陀佛三尊

上海博物館藏 隋代


莊嚴阿彌陀佛-上

唐 顯慶二年造 阿彌陀佛造像碑


莊嚴阿彌陀佛-上

北宋石阿彌陀佛坐像

面相長圓,高肉髻,外穿右袒袈裟,結跏趺坐於仰蓮座上

通高 37.5 釐米


莊嚴阿彌陀佛-上

阿彌陀佛像

洛陽白馬寺藏 元代 乾漆夾苧


莊嚴阿彌陀佛-上

15世紀明代木雕 騎孔雀的阿彌陀佛像

規格 H. 55.2 cm W. 15.9 cm

孔雀是阿彌陀佛的座騎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莊嚴阿彌陀佛-上

無量壽佛坐像

15世紀 明代宣德造像 尺寸:25.4 x 18.4 cm

鍍金銅合金 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


莊嚴阿彌陀佛-上

飛鳥時代仿中國北齊時代 阿彌陀如來三尊像

阿彌陀佛像高28.4cm

觀音菩薩像高21.1cm 勢至菩薩像高21.3cm

日本重要文化財 3尊 青銅鑄造 鍍金

東京國立博物館


莊嚴阿彌陀佛-上

飛鳥時代 7世紀 阿彌陀三尊及僧形像

銅版制錘鍱 規格:39.0×32.3cm

東京國立博物館


主尊阿彌陀如來髮髻高隆,呈磨光肉髻。五官端莊,法相慈悲莊嚴。身著通肩式袈裟,雙手當胸結說法印,雙足結跏趺座安住於蓮花月輪之上。衣衫輕柔貼體,通身飾有U形衣紋,尚有犍陀羅造像風格痕跡。


在阿彌陀如來左側侍立“西方三聖”之一的觀世音菩薩,頭戴寶冠,頂有清晰的化佛。阿彌陀如來右側侍立著“西方三聖”之一的勢至菩薩,頭戴寶冠,頂有淨瓶。阿彌陀佛和觀音菩薩及勢至菩薩形成我們熟悉的“西方三聖”。“西方三聖”的頭光均由跳動的火焰形成的圓環組成。在阿彌陀如來與二大菩薩的間隙處,露出二尊面向阿彌陀如來,雙手合掌的比丘上半身。


整體造像製作精湛,人物形象清晰生動,是法隆寺所存錘鍱作品中最為精美的一尊。此造像表面尚殘留有類似鍍金的痕跡。


莊嚴阿彌陀佛-上

日本 八世紀 橘夫人造阿彌陀佛三尊像


莊嚴阿彌陀佛-上

13世紀 五劫思維阿彌陀如來坐像

鎌倉時代木雕 像高106 cm

日本東大寺阿彌陀堂供奉


五劫思維阿彌陀如來坐像指阿彌陀佛五劫期間思惟。即阿彌陀佛在因位為法藏比丘時,於發四十八願前,曾有五劫期間之思惟。又五劫思惟之阿彌陀佛像,稱為五劫思惟彌陀。其中,日本奈良東大寺所藏者傳系善導大師所作,其像趺坐蓮花座,二手合掌,目半合,作沉思之狀,頭髮呈圓網形。《無量壽經》捲上(大一二·二六七下)載:“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嚴淨國土,皆悉睹見,超發無上殊勝之願,其心寂靜,志無所著,一切世間無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


這尊供奉在東大寺勸進所阿彌陀堂裡的“五劫思維阿彌陀佛”,頭的螺髻(佛陀的三十二相之一)是呈圓網狀形。雖然是表現法藏比丘五劫長時間的艱苦冥想的形象,但我們看到法藏比丘的臉形是方圓飽滿的娃娃臉,略露笑意,還帶有一些幽默感的樣子。這尊“五劫思維阿彌陀佛”是日本表現五劫思維如來主題的代表作品。十分珍貴稀有。1686年公慶上人修建了東大寺勸進所,勸進所內同時建立了阿彌陀堂,五劫思維阿彌陀如來坐像即供奉在勸進所阿彌陀堂內。


“一劫”是古代印度的長時間的單位,100年一次從天上有天女下來用羽衣撫摸一次10公里的四方的巖山。每一百年重複一次直至將巖山磨損掉的時間為一劫。


莊嚴阿彌陀佛-上

約12世紀 回頭阿彌陀如來像

平安時代後期-鎌倉時代初期 日本重要文化財

木雕 像高 77cm

日本淨土宗西山禪林寺派總本山 永觀堂藏


日本京都禪林寺是淨土宗西山禪林寺派的總本山,山號“聖眾來迎山”亦稱“無量壽院”,本尊為阿彌陀如來,為念佛道場。貞觀五年(863年)九月,清和天皇將寺廟作為鎮護國家的道場,特勅額為“禪林寺”。後因永觀律師(1033~1111)入主該寺,為第七代住持,遂改稱“永觀堂”。宗祖為法然上人(源空),派祖為西山上人(證空),傳至現在已是第九十世法主:2010年(平成22年)就任的中西玄禮猊下。


莊嚴阿彌陀佛-上


這尊“回頭阿彌陀佛”立像,為平安後期至鎌倉初期之作。阿彌陀如來髮髻高隆,眉心顯白毫相。面相圓潤,體態豐滿。雙耳垂肩,細眉長目,秀鼻小嘴,五官及身形均受大唐風格影響。身著袒胸袈裟,左手垂下結印,右手上舉結印,此為下品上生接引印。佛衣輕柔貼體,自然流暢,赤足立於七層蓮花月輪之上。背光雕刻的十分精美細膩,下方二側各有一護法,火焰紋向上至頭部,上方二側各有二位飛天,整個背光似升騰的火焰,極具美感。正中頂部有一尊禪定坐佛像。


莊嚴阿彌陀佛-上


莊嚴阿彌陀佛-上


這尊造像其特別之處在於佛像的頭部是轉向左邊的,以優美的曲線越過左肩往後方回頭;神態安詳,似駐足回頭觀望——眾生有沒有在唸佛,有沒有跟上來啊?阿彌陀佛時常掛念著後方跟隨他的人有無跟上,因而回頭探望、等待,真是大慈大悲到了極點。藝術家巧妙的抓住了這一回頭的瞬間,惟妙惟肖的塑造了阿彌陀如來救度眾生,期待眾生得以解脫而駐足回頭等待的慈悲形象。整尊佛像造型精美,神態逼真,極具動感。1999年被指定為日本“重要文化財”。


莊嚴阿彌陀佛-上


莊嚴阿彌陀佛-上


回頭阿彌陀如來像的由來


這尊特殊的佛像源於一個意味深長的典故。


相傳在1082年2月15日晨,50歲的永觀法師在佛堂經行唸佛,忽見阿彌陀佛從法座上下來,在前引領他一起經行。永觀法師一時驚訝、感動,不覺腳步慢下來,與佛的腳步越離越遠,正在躊躇的時候,阿彌陀佛忽然回頭對他微笑著說:“永觀,遲矣!”


阿彌陀佛的這句話,一語雙關,一方面在說眼前永觀法師經行的腳步遲了,又在點醒他:我已經等了你十個大劫了啊!十劫以前,你的往生大事,我早已為你成辦,你今日始來唸佛,真是遲了啊!說遲也不遲,唸佛的當下,就是解脫的因緣具足之時,只是,一句“永觀,遲矣!”飽含了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無限急迫殷重的悲心。


永觀法師感於阿彌陀佛的悲心,為了永志其事,傳達彌陀引領眾生向極樂淨土前進,也時時以身為引領者,掛念著跟隨在後的人跟上與否的內涵,於是請匠師創作這尊獨具風格的“回頭阿彌陀佛像”,以傳後代。


莊嚴阿彌陀佛-上


莊嚴阿彌陀佛-上


莊嚴阿彌陀佛-上


永觀律師與阿彌陀如來的傳說


永觀律師與阿彌陀如來還有一段神奇的傳說。東大寺開創供養時,有一位老翁將一尊阿彌陀佛像供養給了東大寺。這尊阿彌陀佛像被東大寺作為珍寶而收藏。


一個偶然的機會,當時在東大寺的永觀律師聽到了這尊佛像自秘藏的深處發出的呼聲,十分感嘆:救度眾生乃是阿彌陀如來的大願,而不是這樣被秘藏起來。


這件事不知怎麼就傳到了當時的白河法皇耳中,他認為永觀律師的想法是對的,就讓永觀律師來護持供養這尊佛像。


後來永觀律師離開東大寺時,揹著這尊佛像去了京都,東大寺的僧人們不願意寶藏被人拿去,便去追趕永觀律師,一直追到京都的木幡地方時,找到了永觀律師,但驚訝的是阿彌陀佛像已經與永觀律師融為一體,無論如何也不能從他背部分離,東大寺的僧人們只好作罷而回。


莊嚴阿彌陀佛-上

永觀律師


莊嚴阿彌陀佛-上

平等院鳳凰堂供奉的主尊:阿彌陀如來坐像

十一世紀 平安時代 定朝遺作 日本國寶

木造 漆箔 像高278.8cm


日本平安院鳳凰堂中供奉的這尊十一世紀鍍金木雕——阿彌陀如來坐像,是十一世紀日本雕像史上著名佛像藝術家定朝的晚年傑作,也是他存世的唯一的遺作。此像採用了“寄木造”技術,即分塊雕刻製作,然後通過粘合拼接組裝而成。因其高超的雕刻和粘合技術,使整尊佛像通體形成光滑優雅的流線型。此像以形式上驚人的完美和神態上的寧靜優雅成為日本雕像史上空前絕後,難以逾越的高峰。其所塑造佛像具有面部圓滿祥和,纖細優美的特徵,此一風格被稱為“定朝式”,成為日本平安後期日式雕刻風格的主流,被後世尊為典範。


阿彌陀如來髮髻高隆,面相圓潤,法相莊嚴。雙耳垂肩,雙目低垂,神態慈悲安詳。從眼眉、眼簾、鼻、唇、下頜處劃分出明顯的塊面結構。身著袒胸露右臂袈裟,袈裟分出塊面的衣紋,褶紋真實。雙手結上品上生印,即兩手的食指與拇指相觸,呈金剛跏趺座安住在蓮花法座之上。巨大的背光由諸飛天在花鬘環繞中飛舞,火焰形邊緣騰空而上,形成弧形尖頂。


環繞在阿彌陀如來坐像上方有52尊雲上菩薩,亦是平安晚期藝術之精品。這些菩薩飄浮雲間,演奏著琴、琵琶、縱笛、橫笛、笙、太鼓等各種各樣的樂器,環繞著主尊——阿彌陀如來坐像,飄曳的衣裙,凌空飛舞,千姿百態。她們體態婀娜多姿、奔騰自如,造型優美,彷彿梵音妙樂繚繞而來,儼然再現阿彌陀如來接引眾生的真實場景。


莊嚴阿彌陀佛-上

日本MOA博物館:12世紀 平安時代佛像

阿彌陀佛坐像 銅鎦金 整體高度:86.4 cm 佛像高度:50.6 cm


莊嚴阿彌陀佛-上

阿彌陀如來坐像:十二世紀彩繪木雕

日本平安時代後期 像高:140.5cm

波士頓美術館收藏


阿彌陀如來形體豐滿,髮髻高隆,面相圓潤完美。眉間呈白毫相,雙耳垂肩,雙目微垂,五官端莊,法相莊嚴。神態寧靜優雅,慈悲安詳。身著袒胸露右臂袈裟,褶紋真實,薄衣貼體,做工精細。雙手結上品上生印,即兩手的食指與拇指相觸,呈金剛跏趺坐。


此像採用了十一世紀日本流行的“寄木造”技術,即分塊雕刻製作,然後通過粘合拼接組裝而成。因其高超的雕刻和粘合技術,使整尊佛像通體形成光滑優雅的流線型。此像具有面部圓滿祥和,做工纖細優美的特徵,為日本平安後期日式雕刻風格的主流‘定朝式’風格。


莊嚴阿彌陀佛-上

16世紀 日本安土桃山時代 阿彌陀佛坐像

木雕鍍金 規格:140 x 97 cm

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


莊嚴阿彌陀佛-上

13世紀 日本鎌倉時代 阿彌陀佛立像

木雕鍍金 高 : 96 cm

大英博物館藏


莊嚴阿彌陀佛-上

日本江戶時代木雕 阿彌陀佛坐像

規格: 高 98 cm 寬 65.5 cm 厚57 cm

大英博物館藏 來自日本大阪市 大蓮寺


莊嚴阿彌陀佛-上


莊嚴阿彌陀佛-上


莊嚴阿彌陀佛-上


莊嚴阿彌陀佛-上


莊嚴阿彌陀佛-上

統一新羅時代:金銅阿彌陀佛立像

金銅像 像高17.1 cm

江原道江陵市南項津洞寒松寺址出土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莊嚴阿彌陀佛-上

阿彌陀如來立像

八世紀 朝鮮統一新羅時代造像

尺寸:H. 16.3 x W. 8.5 x D. 8.0 cm 鍍金青銅

哈佛藝術博物館/賽克勒博物館收藏


這尊精美的鍍金青銅阿彌陀如來立像是八至九世紀朝鮮統一新羅時代造像,阿彌陀佛髮髻呈磨光狀,肉髻高隆,面相清純圓潤,濃眉長目,雙耳垂肩,面帶微笑,神態慈悲安詳,現年輕形象。左手結與願印,右手施無畏印,身著佛衣,赤足立於雙層蓮花月輪之上。


莊嚴阿彌陀佛-上

純金阿彌陀如來立像

韓國國寶第80號 公元706年統一新羅時代 高14釐米

韓國慶州九黃裡狼山的東北側山麓三層石塔出土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莊嚴阿彌陀佛-上

阿彌陀如來坐像 韓國國寶 27號

8世紀 統一新羅時代 佛國寺

金銅佛像 高166釐米


高麗時期的史書《三國遺事》中記載,景德王(719 ~ 765年)十年,公元751年,國相金大成為了現世的父母而建造了佛國寺,又為了前世的父母建造了石窟庵(國寶 24號)。這是佛國寺極樂殿所供奉的阿彌陀如來坐像。


莊嚴阿彌陀佛-上

純金阿彌陀如來坐像

公元706年(統一新羅時代造像)

韓國國寶第79號 銅合金制 高 12.2釐米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1942年,在修復慶州市九黃洞皇福寺遺址三層石塔時,發現了刻有“神龍二年”(706)的金銅舍利函。這隻舍利函內有兩尊純金打造的佛像和銀製高杯等。據刻在舍利函蓋子上的銘文記載,神文王駕崩後的692年,神文王妃和孝昭王為了緬懷他的功績,建造了三層石塔。此後,兩人先後駕崩,706年聖德王為了向兩人祈求冥福,在石塔內供奉了舍利和純金打造的一尊阿彌陀像及一本《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保存於塔內時已經被腐蝕,沒有流傳下來。由此推定,阿彌陀佛應建於706年,看似非常古老的佛立像則供奉於建造塔時的692年。


莊嚴阿彌陀佛-上


阿彌陀佛與立像相比,臉部表情更具威嚴和理想化,小而逼真的手部和立體的衣服褶皺部分雕刻工藝,反映出了當時新一派的雕刻風格。建造這尊佛像時,可能由於金子非常昂貴,除佛身為純金製作外,光背和底座都是在青銅外鍍金而成。


莊嚴阿彌陀佛-上

金銅阿彌陀如來立像

韓國三國時代 像高 17.4 cm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莊嚴阿彌陀佛-上

尼泊爾造像 阿彌陀佛坐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