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四無”縣學教諭海瑞是怎麼進入牛人視野的?

在明代官場上,想出人頭地、得到牛人關照需要有如下四個條件中的一個,同鄉、同年、同仁、座主門生。

同鄉就是老鄉,老鄉會大不大、團結不團結對一個人的仕途有直接影響。比如江南學風鼎盛,一個府的老鄉會就很大,而且裡面有很多高官,比如徐階是松江華亭人,根深蒂固的原鄉情結在潛移默化中就會促使他更加關心共飲一江水的後輩。

解劇002|在明代,“四無”縣學教諭海瑞是怎麼進入牛人視野的?

徐階

同年就是同一年考上的人,尤其是進士非常注重這個。兩個人同一年考上進士,就是同一屆。在明代,三年也就這三百來個,自然是不能更親,比如胡宗憲和趙貞吉、譚綸和王用汲,一交往就是數十年的情誼。

同仁指同事,擁有“一起扛過槍”的情誼,畢竟一起工作感情最深,這是升遷的重要路徑。胡宗憲擔任浙直總督時,趙貞吉曾先後擔任南直巡撫、浙江巡撫,兩人同心同力。

解劇002|在明代,“四無”縣學教諭海瑞是怎麼進入牛人視野的?

嚴嵩得意門生胡宗憲

座主門生就是恩師與學生,做學問講究師承,做官也需要這一套,比如胡宗憲是嚴嵩的學生,趙貞吉是徐階的學生,高翰文是嚴世蕃的學生(差點成了張居正的)。

這四點是升遷的重要法寶,可惜海瑞是“四無”青年,海南教育差、沒同鄉,沒考上進士,沒有學歷,連同年也沒有,座師就不用指望了,工作平臺低,離鄉的縣學加上奇葩的性格很難找到有緣同事。

解劇002|在明代,“四無”縣學教諭海瑞是怎麼進入牛人視野的?

複雜的關係網

就這樣的四無青年,若說他能升遷,大抵沒有人會相信。更別說進入裕王、李妃、張居正、胡宗憲、譚綸等牛人的視野了,簡直就是異想天開。然而,歷史上海瑞卻紮紮實實做到了,那麼他是靠什麼進入大牛們的視野的呢?

很簡單:文章

單就文章的精緻程度而言,海瑞的文章是很難進入一流的。他考舉人的文章是《治黎策》,到了會試的時候上了《平黎策》。他認為應該修建道路、設置城池、部署軍隊來治理海南黎民。這兩篇文章都是海瑞在海南調查研究所得,按照他的執拗性格,肯定是下了一番工夫,不是一般的套路文章,自然是有內容的,但實用性的文章在科場中卻沒法顯眼,1550、1553年兩次會試都失敗了。

解劇002|在明代,“四無”縣學教諭海瑞是怎麼進入牛人視野的?

海瑞的文章注重寫實

家裡雖有薄田,海瑞卻有安定天下的志向,沉淪田畝非他所願。按照明制,舉人是可以分配工作的。如此,海瑞在福建延平府南平縣當了教諭(縣學校長)。當了校長自然不能閒著,除了管理教學、伺候母親、為海家有後三大工作之外,海瑞繼續他的調查研究。

從當縣學校長到擔任淳安知縣之間的這七八年時間,正值精力充沛,在一線身體力行的他寫了多篇關於民生社會的文章。其中有一篇就是抑制豪強反對兼併的文章,傳播的比較廣泛,對他的仕途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解劇002|在明代,“四無”縣學教諭海瑞是怎麼進入牛人視野的?

淳安海瑞祠

裕王的親信譚綸就全文背下來了,並在裕王府議事時現場展示了一段:“夫母誕一子,必哺育使之活;天生一人,必給食使之活。此天道之存焉,亦人道之存焉。豈有以一二人奪百人千人萬人之田地使之飢寒而天道不淪人道不喪者!天道淪,人道喪,則大亂之源起。民失其田,國必失其民,國失其民則未見有不大亂而尚能存者!是以失田則無民,無民則亡國!” 嚴嵩的得意門生、浙直總督胡宗憲在奏文中也大段引用了該文,只改了一個字;在內閣的張居正仔細閱讀過這篇奏議,所以當譚綸背下來的時候,他感覺很熟悉。

在聽完譚綸背誦全文後,張居正深感此人適合做淳安知縣,太子裕王明確要和吏部打招呼給他職位。一個人就這麼進入了高層的視野。

解劇002|在明代,“四無”縣學教諭海瑞是怎麼進入牛人視野的?

孤獨的行者,從實出發的調研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縣學教諭海瑞做夢也沒想到自己踏實、認真做出的文章,使他的起點一下變得這麼高,這也為他認知的逐步昇華奠定了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