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孩子太獨立!善於求助,才能做真正的強者

最近,發生在兒子身上的一件小事,改變了我對“求助”的認識。

那天,他自己玩樂高,拼一個城堡,我在旁邊看書陪著他。剛開始,他自己拼的還挺好的,可越往上拼越難拼,有一塊他試了好幾次也沒成功。

於是他轉向我,說“媽媽,你幫我拼一下吧”。我看了他一眼,說“那個很簡單的,你再試一下,不能光想著依靠我”。

別讓孩子太獨立!善於求助,才能做真正的強者

他撇撇嘴,又試了一下,可還是拼不好。我說“你要自己想辦法解決,這樣才能進步”。

這時,他說“可是求助媽媽也是一種辦法啊,我真的不會,媽媽你教我,也可以讓我掌握新的技能呀”。

這句話,一瞬間點醒了我:對孩子來說,獨立是件好事。但是適當的求助,也是一種能力的體現。

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說過:“一個人的力量是很難應付生活中無邊的苦難的,所以,自己需要別人的幫助,自己也要幫助別人”。

真正的強者,就要善於求助。

善於求助的孩子,能主動鏈接更多優秀的人

“蘋果之父”喬布斯從小就是一個善於求助的人。

在8歲的時候,喬布斯想做一個頻率計數器,但是缺少很多關鍵部位的零件,於是他想辦法撥通了當時惠普的創始人Bill Hewlett的電話,主動提出想要一些零件。

面對一個陌生小孩打來的電話, Bill Hewlett非但沒有拒絕,還給了喬布斯需要的那些零件,並且還“贈送”了超值驚喜,那就是邀請喬布斯到惠普的頻率計數器組裝流水線工作,以便更好的讓喬布斯理解裡面的構造和原理。

別讓孩子太獨立!善於求助,才能做真正的強者

喬布斯在事業取得成功後,在一次採訪中這樣談及自己的成功:“我覺得有件事情非常之正確,就是多數人缺少人生經歷的原因是他們從來不去求助。在我求助於人的時候,我發現他們沒有一個不幫我的。……如果害怕失敗被拒絕,你永遠走不遠”

善於求助,是一種能力。你的大麻煩,可能在別人眼裡就是個小問題。

他們提供的指導意見、些許幫助,就可能幫你走出困難的牽絆,站在更高的起點,看到更寬闊的風景。

善於求助,主動鏈接更優秀的人,才能朝著正確的方向越走越遠。

善於求助的孩子,更自立

孩子越長越大,家長的心也跟著越來越擔心。

擔心孩子離開自己的視線,有危險不知道如何應對,有意外不知道如何去處理。

與其家長為孩子擔心,不如讓孩子學會求助。因為善於求助的孩子,自立能力會更強,家長也能更放心。


別讓孩子太獨立!善於求助,才能做真正的強者

去年,江蘇常州火車站一名7歲男孩上完廁所後,發現找不到父母了。他絲毫不慌張, 立刻尋找警察求助,詳細的跟民警說明了自己和誰走散、在哪裡走散的,還報出媽媽的電話。在民警的幫助下,母子終於團聚。

這名7歲孩子找不到父母后的行動,被網友稱為“教科書版孩子走失求助攻略”。

求助,讓這位孩子擺脫了與父母走失的險境,同時也展現出這個孩子超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家長以後也能更加放心對孩子放手,讓他學著獨立面對未來複雜多變的生長環境。

求助三步走,才能增大受助概率

上面說了很多求助的好處,但要知道求助也是需要一定的技巧。有沒有什麼辦法,能提高獲得幫助的概率呢?可以試一下這三種方式:

1. 先仔細想一想“這件事值得求助嗎?”

不管我們踩什麼高蹺,沒有自己的腳是不行的。——布萊希特

求助不是“不勞而獲”,而是在自己努力的基礎上,藉助別人的幫助來達成目標。所以,在孩子遇到困難,想向別人求助前,讓他們問自己幾個問題:“我試著去解決了嗎?”“我真的盡力了嗎?”“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

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困難也就不再是困難;超出了能力一點點,我們要鼓勵孩子去自己再努力一些,擴大自己的能力範圍;若超出了能力範圍很多,而自己嘗試無果的情況下,這才是真正的值得求助。


別讓孩子太獨立!善於求助,才能做真正的強者

2. 大聲把需求說出來

求助絕不是無能的表現,而是每個人都會遇上的平常事情。如果需要幫助,就要張口,把需求大聲說出來。

但看似簡單“張開嘴”,卻成了很多孩子難以逾越的攔路虎。

最近看到有家長在朋友圈分享:“陪著孩子寫作業,半小時過去了,她不吭聲也不動筆,這在那耗著。忍不住問孩子怎麼回事,孩子說不會。不會她不會問嗎!!”

其實,出現這種情況,很可能就是因為孩子出現了“洞悉錯覺”。這是一個心理學名詞,講的是高估了別人對自己的洞悉水平,而產生的被看透的錯誤直覺。

放在這個例子裡來理解這個概念,就是孩子想當然的認為家長就在自己身邊,肯定能發現自己沒動筆寫作業是因為自己不會。

但事實上,困難如果不說出來,別人很難去覺察到。或者及時覺察到,也不知道你哪裡不會,哪裡需要幫助。不用言語,很難做到心意相通。

勇敢的讓孩子說出“我需要你的幫助”,進一步再說明需要得到什麼幫助,這就是一個好的開始。

別讓孩子太獨立!善於求助,才能做真正的強者

3. 接收到幫助後,要及時給施予者反饋。

反饋包含兩方面,一個是情緒,一個是結果。

情緒可以是接收了對方幫助的感情,如感激之情、感謝之意都是這種反饋的情緒。結果,就是告訴對方自己接收幫助後的發生了什麼事情,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是否達成了期待的效果?

給予對方反饋,這既是禮貌之舉,也是對對方付出努力的一種尊重,同時還可以一起分享這些努力後的喜悅感,為接下來建立跟緊密的協作關係奠定基礎。

滴水不成海,獨木難成林。未來社會,沒有誰能做一個獨立英雄,每個人都需要跟其他人相互連接與協作。有了他人的幫助,個人才會有進步,社會才能有發展。

大聲說出來,尋求幫助,是每個孩子都應該在成長中學會的技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