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課司、茶運司、茶馬司、茶倉,為何明朝有那麼多管理茶的機構

自古以來,茶葉都是中國人愛不釋手的飲品。在魏晉南北朝以前,飲茶是上層貴的奢侈享受,在隋唐以後,隨著茶葉種植面積的擴大,飲茶已經變成了尋常百姓家的日常行為。茶葉也作為一種經濟作物,在民間銷售。

茶葉在民間需求量增加,為了規範稅收,統治者對茶葉的運輸和買賣開始有了嚴格的規定。明朝尤為更甚。

在明朝,政府推行茶葉專賣制度和禁榷制度,即民間不得私自販茶售茶,以此來保證政府對茶葉的壟斷。而且,明代的茶葉分為官茶與商茶,兩茶作用不同。一般來說,川陝之地所產的茶葉作為官茶,主要用來與明朝西部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進行茶馬貿易之用。

而江南、湖廣等地所產的茶葉為商茶,用於民間茶葉貿易。商茶的購買銷售過程有些複雜,商茶需要向國家申請茶引(相當於購買和銷售茶葉的許可證),然後再去茶葉的生產地自行購買茶葉,然後對外銷售。申請茶引時要繳納一定數量的金錢,而政府即可從中得到稅收。

沒有茶引就銷售茶葉屬於販賣私茶,即可論罪。最重要的是,為了保證與少數民族政權易馬的官茶數量充足,明代對商茶的售賣有嚴格的規定,而且建立了許多管理茶務的機構。

茶課司、茶運司、茶馬司、茶倉,為何明朝有那麼多管理茶的機構

首先是茶課司。茶課司主管茶葉貿易和茶稅的徵收,以及保證與西番茶馬貿易的茶源充足。明朝還在川陝地區設立了茶倉。茶課司從農戶手中徵收來的茶葉運到茶倉進行儲存。其次是茶馬司。茶馬司的主要職能是負責處理漢與西藏的茶馬貿易

其負責人員需要從川陝之地收購茶葉,然後運往西陲邊地。茶馬司還要嚴厲打擊民間與西番的私茶貿易,以保證官茶與番馬交易的順利經行。所以茶馬司一般設立在漢藏民族的交界地帶,既能有效的控制茶葉的運銷,又方便了與番族的茶馬交易。比較重要的茶務機構還有批驗所。批驗所的主要職責是掌管茶鹽引,以防止民間私自用茶易馬。

除此之外,批驗所還要保證供茶馬交易的茶葉能夠及時到達西番諸衛。因為川茶需要先運到陝西漢中,而這段道路由又險又遠,需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所以批驗所需要為茶葉的運輸提供支持。陝西在洪武永樂年間每年運茶大約一百萬斤到西番各茶馬司。

除了相應的機構設置,明朝時期的巡茶制度也值得一提。為了保證與西番的茶馬貿易實施的有條不紊,也為了監督和約束地方茶馬官員,永樂十三年明朝統治者第一次派遣御史三人,前往洮河等處巡視茶務馬政。在成化十四年的時候御史巡茶制度正式確立,之後又規定,巡茶御史馬政茶法並理,並且每三年輪換一次。

由此便形成了放有茶倉,巡茶有御史,分理有茶馬司、茶課司,驗茶有批驗所的茶葉運銷體系。茶課司從茶戶手中收購茶葉,然後運往茶倉儲存。接著再將茶葉從茶倉運送至邊境的茶馬司,最後通過茶馬司與少數民族交換馬匹。通過這些機構和制度的建立,明朝政府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對茶葉的生產、運輸、銷售進行掌控,進而來保證朝廷壟斷茶葉貿易。那麼究竟為何明朝要對小小的茶葉進行如此嚴密的掌控?其地位堪比關乎國計民生的食鹽?究其主要原因有一下三個方面,即保證財政稅收、保證戰馬供給以及保證邊疆安定。

茶課司、茶運司、茶馬司、茶倉,為何明朝有那麼多管理茶的機構

一 保證財政稅收

茶葉需求量的增加使得茶稅的徵收必須規範起來。加之明朝官茶與商茶的劃分,使得茶稅更需明確。明朝的統治越來越穩固,茶葉的產量也不斷增加。有史料記載在洪武二十三年的時候,四川茶課司收茶六十六萬六千六百九斤。茶葉數量的增加意味著茶稅的增加,陝西茶課,初二萬五千八百六十二斤一十五兩五錢,到弘治十八年共五萬一千二十六斤一十五兩五錢。有專家考證,至元十三年(1276年),茶稅稅額才六萬多兩左右,到了1330年達到一千零九百一十萬兩左右。如此鉅額的增幅,體現了茶稅在明朝財政收入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應了其榷茶制度以及相應的茶務管理機構的重要作用。

茶課司、茶運司、茶馬司、茶倉,為何明朝有那麼多管理茶的機構

二 保證戰馬供給

缺乏良馬是每一朝代的漢族統治者都會面臨的問題。從唐代開始,每當中原因戰亂需要大量戰馬時,就會從甘南、川北、青海等地尋求戰馬供應。到了明朝時期,明與蒙古(北元)勢不兩立,劍拔弩張。可是北方草場都在退居漠北的蒙古人的管轄之下,從而使明朝不可能再從北方的草場中獲得馬匹。

茶課司、茶運司、茶馬司、茶倉,為何明朝有那麼多管理茶的機構

而在南方飼養的馬匹身材較為矮小,而且不善於奔跑,根本不具有作為戰馬的資質,更不論說與蒙古強大的騎兵相匹敵。可是明朝的軍事行動以及邊防守衛和驛站等都需要大量馬匹供應。為了解決戰馬不足的問題,明統治者效仿宋朝,利用“互市”,用中原特產交換西北少數民族手中的馬匹

少數民族人民多生活在洮岷藏區,這裡雖然處於青藏高原、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交界地帶,氣候較為寒冷,不適農耕,但是卻有著許多肥美的草場。這種天然優質的牧場,更容易養出剽悍善戰的優質戰馬。甚至有:“洮州之馬天下聞,肆兀高骨常空群”之說。所以,正是由於易馬的需要,明朝需要保證有充足的茶葉與之交易,所以便建立了這麼多的茶務機構。

三 保證邊疆安定

明朝對茶葉的嚴格控制,其最重要的原因是要保證“以茶馭番”策略得以實行,從而促使邊疆安定。在明朝建立後,被擊潰的蒙古餘部建立了“北元” 政權。這一政權並沒有臣服於明朝,而是退居漠北與其對峙。北元軍事力量強大,整個明代的邊疆防禦重點,就是防止蒙古入侵。除此之外,在西邊還有許多少數民族政權存在,雖然他們臣服於明朝,但難保不會被蒙古勢力遊說,進而聯合反明。

如果西番與蒙古部族聯合起來,後果更是不堪設想。軍事震懾只能保一時之安穩,只有在經濟上相互聯繫,才有可能保持長期友好的交往。所以明朝推行了“以茶馭番”的策略來加強對西番諸衛的統治。“以茶馭番”就是通過控制茶葉的運銷,來控制西番諸族。這一策略的實施,是建立在西部少數民族政權對茶葉的極度渴求上。

遊牧民族政權地區的人民之所以對茶葉如此鍾愛,與他們的飲食習俗和生存環境息息相關。以西部番族為例,他們生活在氣候嚴寒,溼潤多雪的高原地區,根本不適宜農業生產,只能以發展畜牧業為主。因此,在這一地區能供他們食用的五穀雜糧並不多,除了耐寒抗旱的青稞外,基本以肉食和奶製品為主。而牛羊肉、酥油茶等這些油脂過多的食物不易消化,從而可能引起腸胃疾病。

加之水果蔬菜這類助消化的時候,在西番地區幾乎寥寥無幾。這時,茶葉的出現使他們看到了希望。《本草綱目》中記載茶葉具有幫助消化,解除油膩的功效。而且還能生津止渴、利大小腸、醫治水腫和口腔潰瘍。

這正適合海拔較高,空氣稀薄而且氣候乾燥的高原地區。

所以茶葉就成為了他們維持身體健康的必需品,這一地區甚至流傳著“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的說法。可是茶樹耐陰、喜溫、喜溼、喜酸,並不適合寒冷乾燥的西北地區種植。在不能自給自足又極其需要茶葉的情況下,西番與明朝進行了茶馬貿易。

茶課司、茶運司、茶馬司、茶倉,為何明朝有那麼多管理茶的機構

也正因為如此,明朝用自己盛產的茶葉換取了自己缺少的優質戰馬。更重要的是,那些完善全面的茶務機構的運行,是民間很難私自販賣茶葉給遊牧民族地區。而明朝中央政府把茶葉的買賣權攥在了自己手裡,也就是通過茶葉把握住了遊牧民族政權的命脈,使他們服從於明朝的統治,實現其“固番人心,且以強中國”,使其不敢為叛的政治目的。也加強了兩民族的經濟聯繫,使西番不敢輕易和北元聯合挑起事端,以此保證邊疆的安定。

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正是因為明朝政府看到了茶葉對遊牧民族政權地區的人民生活的重要性,加之其自身需要增加稅收也需要更多的戰馬,所以才設置眾多茶務機構,以保證茶不私賣,進一步實現自己“以茶馭番”的重要政治目的。

茶課司、茶運司、茶馬司、茶倉,為何明朝有那麼多管理茶的機構

以史為鑑我們可以看出,在對外交往中,核心技術或是核心物資的把控往往能比軍事震懾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