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周恩来诗词书法,你见过吗?


鲜为人知的周恩来诗词书法,你见过吗?


今天是3月5日,是周总理的诞辰。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缅怀这位敬爱的好总理。


作为政治家、外交家,周总理还是一个诗人。


他文学功底深厚,热爱写作,早年有感而发,写过一些诗歌,后因事务忙,就很少再写,现存的他的诗,十分罕见。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周总理的诗,仔细体会他的才情!


春日偶成(二首)


极目青郊外,烟霾布正浓。

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


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

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


赏析:

这是目前发现的周恩来最早的诗,发在1914年10月《敬业》杂志创刊号上,当时他只有16岁。


第一首颇有政治意味,似与当时的孙袁之争有关。“烟霾布正浓”,“霾”字有种穿越感,第二首最后一句出现了“相思”一词,不知这位民国美男,当时在思念着什么呢?


鲜为人知的周恩来诗词书法,你见过吗?


送蓬仙兄返里有感(三首)


相逢萍水亦前缘,负笈津门岂偶然。

扪虱倾谈惊四座,持鳌下酒话当年。

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

待得归农功满日,他年预卜买邻钱。


东风催异客,南浦唱骊歌。

转眼人千里,消魂梦一柯。

星离成恨事,云散奈愁何。

欣喜前尘影,因缘文字多。


同侪争疾走,居独著先鞭。

作嫁怜侬拙,急流让尔贤。

群鸦恋晚树,孤雁入寥天。

惟有交游旧,临岐意怅然。


赏析:

这首诗是1916年4月,周恩来以笔名“飞飞”发于《敬业》第四期的作品。诗中的蓬仙兄指张蓬仙,吉林人,是周恩来在南开学校的同学,当时他们发起了一个学生社团“敬业乐群会”,张任会长,周任副会长兼《敬业》主编。这三首律诗,已显示出了总理的文学功底。


鲜为人知的周恩来诗词书法,你见过吗?


次皞如夫子伤时事原韵


茫茫大陆起风云,举国昏沉岂足云。

最是伤心秋又到,虫声唧唧不堪闻。


太平希望付烟云,误国人才何足云。
孤客天涯空涕泪,伤心最怕读新闻。


赏析:

“皞如夫子”名张皞如,是南开学校教师。两首诗都是1916年张勋复辟,张皞如、周恩来写诗反对。


鲜为人知的周恩来诗词书法,你见过吗?


无题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赏析:

此诗作于1917年夏周恩来东渡日本时,是周最著名的诗,曾入选高中语文课本。“掉头东”实用梁启超东渡诗“掉头不顾吾其东”。


鲜为人知的周恩来诗词书法,你见过吗?

周恩来和妻子邓颖超


雨后岚山


山中雨过云愈暗

渐近黄昏

万绿中拥出一丛樱

淡红娇嫩,惹得人心醉

自然美,不假人工

不受人拘束

想起那些宗教、礼法、旧文艺…

粉饰的东西

还在那讲什么信仰,情感

美观……的制人学说

登高远看,青山渺渺

被遮掩的白云如带

十数电光

射出那渺茫黑暗的城市

此刻岛民心理,仿佛从情景中呼出

元老、军阀、党阀、资本家…

从此以后“将何所恃”?


雨中二次游岚山,

两岸苍松,夹着几株樱。

到尽处突见一山高,

流出泉水绿如许,绕石照人。

潇潇雨,雾濛浓;

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

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

——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

真愈觉姣妍。


游日本京都圆山公园


满园樱花灿烂,灯光四照,人声嘈杂。

小池边杨柳依依,孤单单站着一个女子。

樱花杨柳,那个可爱?

冷清清不言不语,可没有人来问他。


四次游圆山公园


四次来游,满山满谷的“落英缤纷”;

树上只剩得青枝与绿叶,

更何处寻那“淡红娇嫩”的“樱”!

灯火熄,游人渐渐稀,我九天西京炎凉饱看;

想人世成败繁枯,都是客观的现象,

何曾开芳草春花,自然的美,无碍着的心。


赏析:

在日本留学两年期间,周恩来共创作了四首诗,均刊登在觉悟社机关刊《觉悟》杂志上。


鲜为人知的周恩来诗词书法,你见过吗?


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赏析:

发表于1941年1月18日重庆《新华日报》,表达中共对“晥南事变”的抗议。很多人认为这只是题词,不是诗,因为不押韵,却不知叶、急属入声通押,实是四言诗。


鲜为人知的周恩来诗词书法,你见过吗?


死人的享福


西北风呼呼响,

冬天到了。

出门雇辆人力车,

车夫身上穿件棉袍。

我穿着嫌冷,

他穿着却嫌累赘;

脱下来放在我的脚上,

我感谢他爱我,

他感谢我助他方便。

共同生活?

活人的劳动!

死人的享福!


赏析:

“五四”运动爆发后,周恩来以“伍豪”为笔名写了《死人的享福》发表于1920年1月20日出版的《觉悟》杂志上。


鲜为人知的周恩来诗词书法,你见过吗?

点击此处,看不为人知的精彩


欢迎和悼念


正值欢迎志愿军胜利归来兴奋之余,又临悼念前往阿富汗和阿联文化访问遇难烈士大会前夕,思潮起伏,长夜难眠。念及毛主席整风思想中忠于人民、提高风格、献身海外、战胜自然诸义,因成俚言四句。我不能诗,专此聊以寄怀。


粉身碎骨英雄气,百炼千锤斗士风。

走石飞沙留侠迹,上天入地建奇功。

  

一九五八年十月三十一日五时


赏析:

这是一首传说中的周诗,作于1958年10月底。从小序来看,是为了迎接志愿军归国和纪念不久前因飞机失事而罹难的郑振铎、蔡树藩等人。


传说《人民日报》在打算发表此诗的前一天晚上,接到周的电话不让发,原因不明。此诗四句起首皆成语,单调空洞,已入老干体窠臼。且悼念人家飞机失事,用“上天入地”不免滑稽无聊,不伦不类。


鲜为人知的周恩来诗词书法,你见过吗?

沉思中的周恩来 [ 意 ] 焦尔乔·洛迪 摄


从“为中华之崛起”到“南昌起义”

再到“十里长街送总理”

周恩来的一生

在各种教材中频繁隐现

但我们对他的了解

也仅停留在这些文字的表象

很少有人知道

他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


鲜为人知的周恩来诗词书法,你见过吗?

周恩来书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对于周恩来的书法,其实大家都不陌生。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

“参考消息 ” “ 人民邮政 ”

“中国民航 ” “ 中国海关 ” 等题字,

到处皆是,只是因为常见,又没有明确的落款,大家往往没有把它与“书法艺术”和“周恩来”

联系在一起。


鲜为人知的周恩来诗词书法,你见过吗?

鲜为人知的周恩来诗词书法,你见过吗?

周恩来题字的“参考消息”、“中国海关”


纵观周恩来的书法,从发展历程看

学子的书法探索时期,刚俊挺健、秀外慧中;

中年的书风形成时期,藏而不露、浑朴凝重;

晚年的书法造极时期,敛放自如、雄俊伟茂,神完气足。


周恩来书法最动人的地方,就是自然天趣;这是他的人格和才情的流露。

用笔非楷非行非草,亦楷亦行亦草,完全是自家的书风,是心灵的迹象。


鲜为人知的周恩来诗词书法,你见过吗?

周恩来自作诗


周恩来出生于1898年,是处在帝国主义相继侵略中国并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代。


周恩来的父亲曾到绍兴学习做师爷。因当时担任知县的祖父去世后而家境衰败,在周恩来半岁时,为了慰藉病危的小叔贻淦和婶母,由祖父母做主,其父母将他过继给贻淦夫妇。


此后称嗣母为娘,而自己的亲生父母则称干爹干娘。

鲜为人知的周恩来诗词书法,你见过吗?

为“世界知识”题词

鲜为人知的周恩来诗词书法,你见过吗?

闻鸡起舞


嗣母陈氏由于出于书香门第,精通诗文,通晓事理。视周恩来为命根子,教他识字、写字、背诵诗文,详述历史,周恩来“终日听之不倦”到5岁时入私塾学习。周恩来在这知书达理的家庭环境里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鲜为人知的周恩来诗词书法,你见过吗?

录李白诗


12岁时周恩来到东北铁岭、沈阳上学,他的生活和思想有了关键的转变。


他从邹容的《革命军》一书及《盛京时报》明白了一个道理,不仅对家庭尽义务,还要对国家尽责任。


于是在课堂上对老师的提问:“读书是为了什么?”他响亮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


鲜为人知的周恩来诗词书法,你见过吗?

上马杀贼,下马学佛


1917年,19岁的周恩来东渡日本前,给同学郭思宁的赠言“愿相会与中华腾飞世界时”,落款“弟翔宇临别预言”


从这幅题词中可以看出一个19岁的热血青年的鸿鹄之志。


鲜为人知的周恩来诗词书法,你见过吗?

鲜为人知的周恩来诗词书法,你见过吗?

给郭思宁的赠言


一个大大的愿字,加上一句话中的大小、行楷区别错落,跌宕起伏,彰显着他自出机杼的书法审美追求。这其中,能够看到二王的痕迹,但魏碑的影响更大。


在经过青年时期的刚健挺拔之后,周恩来的书风逐渐走向含蓄内敛,少了锋芒,但是越发厚重扎实。


鲜为人知的周恩来诗词书法,你见过吗?

周恩来的书风中蕴含着厚实的劲道


上下两幅,应该是周恩来最著名的两幅字了。


字的布局大气,充满感情,将“皖南事变”带来的伤害与悲愤凝注笔端,但毫无焦躁之感,落款中来字的一竖严重扭曲,却用很大的力气将笔收住。


如果过分解读一下,这恐怕代表了一种愤怒,同时又夹杂着隐忍。


鲜为人知的周恩来诗词书法,你见过吗?

皖南事变死难烈士题词


1941年1月6日,作为抗日队伍的皖南新四军军部9千余人,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


在叶挺、项英率领下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 弹尽粮绝,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针对这一事变,周恩来义愤填膺,写下:“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字里行间,饱满愤怒与力量。


鲜为人知的周恩来诗词书法,你见过吗?

题皖南事变


再看一封给蒋介石写的信,小楷字显得认真严谨


鲜为人知的周恩来诗词书法,你见过吗?

鲜为人知的周恩来诗词书法,你见过吗?

鲜为人知的周恩来诗词书法,你见过吗?

鲜为人知的周恩来诗词书法,你见过吗?

致蒋介石和淮南先生的信


周恩来的书法,一直在探索变化,如同面对一个崭新的中国,需不断的自我学习与改革创新。


在写给夫人邓颖超时,一句“超”一句“来”,如同夫妻间甜蜜私语,如此俏皮,醉人心扉,感人肺腑。

鲜为人知的周恩来诗词书法,你见过吗?

给邓颖超的信


解放后的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建设并不是那么的一帆风顺,身为中国总理的周恩来,自然经历着非常人的辛苦。


大量的题词、批文、信笺、报告、写作…呈现出周总理的艰苦卓绝与智慧点滴。

点击此处,看不为人知的精彩,你懂的


鲜为人知的周恩来诗词书法,你见过吗?

周恩来的题词


到了中晚年,周恩来总理的手迹愈发老辣,无论题词还是批文,多数是柔和多肉,但是内含骨力,柔中带刚,应该说风格基本落成,也是老人心迹的归处之表征。


鲜为人知的周恩来诗词书法,你见过吗?

希望正大,前途光明


周恩来的一生,在语文课本、历史课本中频繁隐现,但我们对他的了解也仅仅停留在这些文字的表象,就算今天,我们从这篇文章中感受到他出色迷人的书法艺术,以其字写其心,也仅仅是对其本人一个微小的体现,但仅此一点,已放耀后世。


鲜为人知的周恩来诗词书法,你见过吗?


1976年1月8日,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

如今他离开我们,已有44年了,

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

不会忘记他为了国家和民族奉献的一生!

谨此文为纪念周总理!




版权声明:《中国封面》在推介传播过程中难免出现部分文章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的情况。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谢谢!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