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欣赏李白的千古名篇《赠孟浩然》?

影视蜃楼


李白、孟浩然,都是唐朝最有名的大诗人,孟浩然比李白大了十几岁,他们交往的时候,是在李白刚出四川不久,二十七八岁,诗名鹊起,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

而已近不惑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的名气绝对是大过李白的,他最为人所知的粉丝也是李白。

能得别人崇拜、成为偶像的人,必然有两把刷子。

众所周知,孟浩然是唐朝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自然纯净而简洁隽永,

即使有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展现生活自得之趣。故此,孟浩然虽然是个中年老男人,却一点都不油腻,很有文艺小清新的范儿。

李白喜欢孟浩然,当然是因为他的诗词才华。

孟浩然的诗作大多冲淡、清新,很少有李白那种激情四射的言语。但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可是李白刻意追求和学习的一面,孟浩然的五言对李白影响也很大。

除却诗词的才华,孟浩然还有一个更令李白仰慕的地方,就是他未仕,隐居田园,寄情山水,任性自由,不拘一格。

他给李白的印象就是陶醉在山水之间,拥有一颗赤子之心,自由而愉快。

而李白此时还没有求功名,他不去参加科举,只想云游天下,如此狂放不羁的一个人,孟浩然不为尘物所动,风流自赏的品格使他自然成了李白心中崇拜的偶象。

因此,李白初次见孟浩然就写诗赠他,诗中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可见,两人的友情是因为两人有一种相同的风流气度。风流,更是一种气质品格。李白在更多地表达内心对孟浩然的敬仰和倾慕,就像今天的粉丝对巨星的感怀一样。


在文化的边缘行走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好了,回答就到这里啦,喜欢麻烦点个赞。 ☜



谋略秘籍


要想欣赏李白的千古名篇《赠孟浩然》,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孟浩然乃何许人也。
相信很多人都会背一首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诗可谓是妇孺皆知,有的小孩还把他改成了一首打油诗: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夜来一翻身,不知死多少。
没错,这首千古传扬的诗句《春晓》就是孟浩然所写,是不是有种如雷灌耳的感觉。
孟浩然,男,汉族,生于公元689年,唐朝人,籍贯襄阳,书香门第之家。
说起唐朝,就不得不说唐诗,唐诗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我们,也是背着《唐诗三百首》长大的。
唐诗的流派大多分为: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浪漫诗派、现实诗派.就像金庸武侠小说里写得:武当派,峨眉派,华山派,丐帮、全真教、明教、古墓派等等。
而孟浩然可谓是唐朝山水田园派的开山掌门,也是山水田园诗的集大成者。他9岁开始读书练剑,20岁时游鹿门山,归隐一年,做《登鹿门山》,表达了对隐居此地前贤之仰慕。此诗标志着山水田园诗风的形成。
当然孟浩然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归隐的,作为一个七尺男儿,谁不想建功立业,高居庙堂,但是可能在仕途上处处碰壁,转而坦然,继而淡然,从此寄情山水。
李白其实写了大概有四首关于孟浩然的诗,其中两首最为有名,分别是《赠孟浩然》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代文人大多以文会友,但是李白是个例外,他是以酒会友。李白得意时喝酒,失意时喝酒,一个人时喝酒,赴宴会时喝酒,怀念人时喝酒,重逢时也喝酒,他拜访别人要喝酒,别人拜访他就买酒,在酒楼喝酒,在家里喝酒,在宫廷里也喝酒,他的一千多首诗,其中两百多首是在酒场上完成的,人送绰号“谪仙人”,他却自称“酒中仙”。用我们现代人的话说,这哥们是组酒局的。我们的朋友当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人,今天天气很好,心情很好,走,咱们练两杯;今天天气很差,心情郁闷,走,咱们练两杯;一天不见了,走,咱们练两杯,反正不管什么时候,都有他练两杯的理由!
孟浩然和李白初相识时大约在唐玄宗开元十四年,那是一个秋天,此时的孟浩然已经到了四十不惑的年纪,也已经名满天下,而李白刚刚二十八岁,锋芒初露。这是山水田园派掌门和浪漫诗派掌门的第一次相遇,当然那个时候诗的江湖里还没有盟主的称呼,在诗的江湖里是百花齐放,不是打打杀杀。虽然有的诗人腰间也佩戴一柄长剑,可能是为了行走江湖壮胆。各个诗派别的掌门和门人也是惺惺相惜,不相互攻击。两人可谓是一见如故,,虽然有一旬的差距却不能阻挡他们成为朋友,可能也因为是同一个属相的缘故,让他们成了忘年交。这一天,他们同游溧阳,当然中间是少不了练几杯的,因为孟浩然也喜欢喝酒(想到他写得那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我的嘴就直流口水)。后来,孟浩然要到越中出游,临别前,李白写了一首《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孟浩然》,其中最后一句:与君拂衣去,万里同翱翔。还是比较霸气的。当然,李白写这首诗的初衷可能是希望老前辈指点一二。毕竟能得到前辈指点,写诗功力可能会大增。就像《神雕侠侣》中的杨过,前期武功很杂,没有自己的主打,经金轮法王两句提点,自创黯然销魂掌,功力大增,成为五绝。
大概是七年后,李白和孟浩然又在长安相遇,此时的李白可能经过孟浩然的指点后,功力大增,第二次遇见偶像、朋友、亦或老师,很是激动的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辑清芬。
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我非常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这简直就是一个小粉丝的直接表白。全诗直抒胸臆,情深词显,自然古朴,格调高雅。在结构上从抒情到描写又回到抒情,从爱最后归结到敬仰,意境浑成,感情率真。我们是高山流水的知音,我们虽然师徒不顺,但是我们可以笑傲诗的江湖。
第三首当然是那首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记得小学的课本里好像还有这首诗。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李白和孟浩然又在武昌相遇,同游数日,奈何孟浩然要到扬州去,于是李白在著名的黄鹤楼摆下几桌,为孟浩然饯行。酒足饭饱之后,李白一直送到江边,看着船渐行渐远,惆怅不已,写下了千古绝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谁知这一别竟成永别。
公元740年,边塞派掌门王昌龄路过襄阳,便去拜访孟浩然。王昌龄带了当时极为珍贵的鲜肉,孟浩然备了几斤酒,再整几个凉菜,两哥们相见甚欢,开始五五六六的整上了,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把酒话桑麻。但是孟浩然身上有毒疮,他没有告诉王昌龄。所以说,兄弟之间,朋友之间,有时候心情是挡不住的。没过几天,孟浩然背上的毒疮全部流脓,山水田园派的掌门就这样溘然长逝!想来王昌龄后来是有多愧疚(就像倪匡对古龙饮酒致死愧疚一样)。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成为妄想!

在孟浩然去世后的第二十一个年头,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捉月,再回天庭做太白金星。从此世间再无诗仙!

高山流水的知音,从此之后,尘归尘,土归土。。。。。。


飘渺孤鸿影888


首先了解一下李白为什么写《赠孟浩然》这首诗?

唐开元13年(公元725年),李白首次离开家乡四川绵州到外面求取功名,正式踏入社会,他四处游历,先后从绍兴到了扬州,从扬州又往北走到了河南,从河南又到了湖北安陆县,整整走了一年。在去安陆县的途中,结识了孟浩然,这时已经是开元14年了。李白此时还没有名气,然而孟浩然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名人了。孟浩然显然很欣赏李白的才学。彼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孟浩然第一次赶赴长安进行科举考试,没有考中。转眼又是一年,开元十六年(728年),孟浩然的好友张说私邀孟浩然入内署,刚巧唐玄宗也到了内署,吓得孟浩然躲在床底下。张说不敢隐瞒,唐玄宗也听大臣们说过孟浩然很有才,想考考他。孟浩然就背诵自己写的诗,其中有一句“不才明主弃”,唐玄宗听了很生气,说:“你又没来找我求仕途,哪来的放弃,这不是污蔑我,坏我名声吗。”这件事让孟浩然心灰意冷。但是孟浩然被皇帝召见这件事传遍天下,都很羡慕他。

李白此时正在安陆县的家中,听说孟浩然科考不中,还被唐玄宗斥责,今知孟浩然要去扬州,便约孟浩然在武昌相会。两人在黄鹤楼促膝长谈,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依依不舍目送孟浩然远去。送别时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二人结识已久,虽然饮酒唱和、携手同游,但是至为重要的,两人在心灵深处的沟通碰撞,及情感上的和谐一致,即是同伴又是知音,彼此心意相通。同属笑傲王侯,仕途坎坷,性情耿直不善于奉承之人,这是两人成为知交的根本原因。李白被孟浩然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到了。诗中开头称孟浩然为故人,就是老朋友的意思。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李白已不再是那个青年书生了,权贵、宦官、政客,看到了很多,也经历了很多。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更加思念那个真诚淡然,不事雕饰的高雅文人孟浩然了,已经十年没有见到他了。

想念、牵挂好友的心情油然而生,好久不见,明月寄相思,远方的你还好吗?一首《赠孟浩然》就这样写成,想必孟浩然得知后,也会感慨万分,借用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当然王昌龄也是孟浩然的好友,在王昌龄被贬岭南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途经湖南岳阳,王昌龄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不知什么情况,所有资料没有记载孟浩然写给李白的诗,大概没有流传下来吧。不过有这样的朋友真好。

赠孟浩然

唐代: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青青子衿


大诗人李白写出千古诗句,仍被后人而传诵,今天我们就看李白大约写于寓居湖北安陆时期,这就是《赠孟浩然》,当时李白经常到周围名处游历,与孟浩然相识。经常在一起喝酒吟诗作对,好不痛快。李白生性豪放,孟浩然每天都是变着法子弄来各地出产的美酒,李白每天都喝得酩酊大醉。由此,孟浩然和李白结下深厚情谊。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吾爱孟夫子,风流无下闻。"我非常敬重孟先生庄重潇洒,风流倜傥闻名于天下。″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李白对孟老先生不图名利,淡泊清高的品质,白首,少年时鄙视功名爵禄,清高高傲,晚年在青山百云问隐居,清闲。过着与世无争野鹤云游生活。可见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醉月频中圣,迷衣不事君。"。李白和孟浩然交往中,经常在白天或在月光下见到孟老先生醉卧在山坡或树林间,就是不愿意到朝廷那谋个一官半职。然后,李白笔峰一转写到"高山安可仰,徒此捐清芬。"李白与孟浩然交往中,看到他常常沉醉,迷恋景色,白首归隐,高卧山涧林泉,不为尘物所动精神境界,高贵儒雅形象深深感染了诗人,你的品格像高山一样令人仰望。你的清高令人佩服。我有向你作捐致礼,爱慕你那散发清香的优秀品质。全诗自然体現了大诗人豪放,工整流畅,意境很深。


布丁姥爷姥爷


诗仙李白的《赠孟浩然》确实是千古名篇,下面我们来看看,全诗如下: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解:

1、红颜:指年青的时候。

2、轩冕:指官职,轩:车子;冕:高官戴的礼帽。

3、卧松云:隐居。

4、中圣:中酒,就是喝醉的意思,

5、清芬:指美德。

译文

我非常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浩然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

本诗大致写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7──736),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比他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友谊。诗的风格自然飘逸,描绘了孟浩然风流儒雅的形象,同时也抒发了李白与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李白的律诗,不屑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体的自然流走之势,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飘逸之气。前人称“太白于律,犹为古诗之遗,情深而词显,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归,开郁宣滞,特于风骚为近焉。”(《李诗纬》)本诗就有这样的特色。

赏析

  本诗大致写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7-736),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比他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诗的风格自然飘逸,描绘了孟浩然风流儒雅的形象,同时也抒发了李白与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首联是说,我敬重孟先生,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首联即点题,开门见山,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敬爱慕之情。一个“爱”字是贯穿全诗的抒情主线。“风流”指浩然潇洒情愿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这一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颔联是说,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颈联是说,明月夜常常因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诗中用典,融化自然。“中圣”用曹魏时徐邈的故事,他喜欢喝酒,将清酒叫作圣人,浊酒叫作贤人,“中圣”就是喝醉酒的意思,与“事君”构成巧妙的对偶。

  中二联好似一幅高人隐逸图,勾勒出一个高卧林泉、风白的《赠孟浩然》确实是千古名篇,





望忧草


本诗大致写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8-736),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孟浩然结下了深厚友谊。

李白可以说是孟浩然的超级粉丝。在此期间,他还写过另外一首和孟浩然相关的著名诗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大概在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左右,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昌)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让人深刻感受到了李白依依惜别之情。

除此之外,他还写过《春日归山寄孟浩然》、《淮南对雪赠孟浩然》、《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孟浩然》等诗文给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文人相赠的诗,吹捧再说难免,再说了,李白还非常欣赏孟浩然。那么,孟浩然有没有这么大的名声呢?答案是,可能真的有。


开元十六年(728年),初春,在长安准备参加科举的孟浩然有一次他参加诗词创作大会,写下了“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据说满座皆惊。连张九龄、王维都极为称道。那时候刚暂露头角的王维(701年左右生,应该比孟浩然小12岁左右),对他佩服不已,主动认他当老大哥,要替他扬名,亲自给他做画像,然后拿着他的画像,逢人就像祥林嫂一样介绍他老哥的大作。一时之间名声大胜。


我们再看看他的朋友圈,王维、王昌龄、张九龄、张说等等,和当时的很多诗人有来往。那个时候的文学爱好者很多很多,孟夫子因为诗文显著,又比大部分盛唐诗人大一些,俨然是诗坛老大哥。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不同于孟浩然留给后世人寄情田园,淡薄名利,类似隐士的形象。早年的孟夫子还是一心想求官入仕,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的。孟浩然自称孟子后代,“家世重儒风”,接受的是儒家教育,所以他的理想自然也是--治国平天下。

本来他结实王维、张九龄等人之后,是有很好的机会得到提携,踏入仕途的。甚至他都有直达天听的机会,可惜被他搞砸了。

开元十六年,孟浩然在长安应试不第。这天王维正在值班(诏金銮),老哥孟浩然也在。突然皇上驾到,孟浩然情急中只能躲到床下。可能是动静有点大,王维也不敢隐瞒。唐玄宗也听过老孟诗名,就让他念首诗来听听,这老哥不知哪根筋搭错了,开口就是“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 ” 本就是易燃易爆品的圣人,一听这话,老大不高兴了:”你自己不曾来求官,怎么就说我抛弃你呢?你这不诬陷我吗?”

这就是”转喉触讳“的故事了。(这里历史也有几种不同说法,有说和王维一起,也有说是 张说、张九龄等一起的时候。要不说人朋友圈强大呢)

从此,孟浩然的仕途之门算是关上了。

有人看到这里,常常会叹息不已。套用现在的说法,就是这哥们情商低啊。这样的人恐怕也确实不适合当官的吧。

但所谓人生不幸诗家幸。没有挫折,就没有寄情山水;情商不高,大概也才能率真,才能留下那些俊秀的诗篇吧?

一帆风顺的人生,像贺知章那样,我们记得最多的也就是回乡偶书吧。如果他有李白一样不平的人生,以他的才情,是不是会有更多不同人生体验的诗句让我们铭记呢?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得知仕途无望的孟浩然离京后,基本就在家乡襄阳渡过,有时也外出游历。寄情山水田园,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

“中圣”用曹魏时徐邈的故事,他喜欢喝酒,将清酒叫作圣人,浊酒叫作贤人,“中圣”就是喝醉酒的意思。

在皓月当空的清宵,他把酒临风,往往至于沉醉。有时则于繁花丛中,流连忘返。活脱脱一幅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形象。很是令李白欣赏。

三国志: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於沈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达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脩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够仰望着他?只在此拜揖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总体来说在,这诗拍马屁的成分肯定不少,但也确乎让人看见李白对孟夫子的敬爱之情。

这两人也真是感情好,李白在湖北一待10多年,不知道是不是也有这个关系在里面。孟浩然年长李白十二岁,作为老大哥,他还为李白的婚事操心,据说李白的第一位妻子当朝已故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许紫烟就是孟浩然介绍的。


殘陽暮里酹江月


先分享一下这首古诗: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解析一下大致意思:

我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屏弃当官不走仕途,一生闲云野鹤年老时仍在山间云中逍遥自在。

皓月当空,他把酒临风,饮清酒而醉,他不事君王沉醉于自然美景。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

李白虽然桀骜不驯,但是唯独对一个人钦佩不已,那就是孟浩然,他对孟夫子的爱意毫不掩饰,在《赠孟浩然》中开头就是一句表白,通篇都在说自己喜欢孟浩然道德高尚风流倜傥,一向眼高于顶的李白简直把孟浩然当做自己膜拜的对象。

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二人彼此结识,固然不乏饮酒唱和、携手邀游的乐趣,但是至为重要的,则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谐一致,寻求灵性飘逸的同伴和知音。史载孟浩然曾隐鹿门山,年四十余客游京师,终以“当路无人”,还归故园。而李白竟亦有类似的经历。他少隐岷山,又隐徂徕山.后被玄宗召至京师,供奉翰林。终因小人谗毁,被赐金放还。的确,笑傲王侯,宏放飘然,邈然有超世之心,这便是两位著名诗人成为知交的根本原因。这首诗就是二人友谊的见证。




青岛涵涵爸爸


是不是想说怎样赏析?

赏析唐诗没有绝对固定的方法,但有两个最基本定式:

一是诗句字面意思和深层暗示——这首诗表面上写对孟夫子的崇敬,实际上在写什么?李白真正想要表达什么呢?

二是诗人当时的境遇和社会时事——李白当时写这首诗时,他的人生是个什么情况,比如被贬?比如落榜?社会上当时的大环境是什么?有什么大事发生?

当然,我们不必像学习外语一样,用逐个翻译式的方法去理解汉语古诗词。另外,我们每个人因为人生经历不同,人生观和世界观不同,所以在理解一首诗的时候互相会产生偏差。

 

总得来说,你现在的人生是什么状态,你所读到诗就会给你相应的感受。有趣的是,我们在20岁时读一首诗是这样的感受,可能到了60岁再读,一定会有另一种理解。

 

所以,现在的你要如何去赏析《赠孟浩然》呢?





袁帅老师


《赠孟浩然》是不可多得的写人诗,整篇读完,人物形象就在眼前挥之不去,诗人对孟浩然的敬佩溢于言表。好诗!

全诗如下:

赠孟浩然

唐/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此诗李太白旨在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表达作者的深切敬慕之情。

首联开门见山,太白的诗从来就是一开头便扑面热情滚滚而来,我爱孟浩然啊,他风流倜傥,天下闻名,第一句诗便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一个“爱”,一个“风流”,首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并且吸引人们继续读下去:到底什么人物,可以让狂妄的李白爱不绝口,同时也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

二、三两联便写了孟浩然到底有什么惊天地的作为,可以值得“爱”,描绘了孟浩然年轻时摒弃官职,白首时归隐,淡泊名利;常常月夜醉酒,迷恋花草不爱红尘功名,何其高雅的形象。通过二,三联诗的描写,孟浩然不为五斗米折腰,潇洒随性的形象跃然纸上,读罢印象深刻。孟浩然不爱仕途,爱归隐,弃富贵,爱淡泊生活,明月当空,把酒临风,花草之间,流连忘返,多么潇洒如风的人,孟浩然写活了,李白写诗的功力也展露无遗。

通过以上三联的抒写,尾联又回到主题,直接抒情,把孟夫子的高雅品行比为高山巍峨峻拔,只能仰止,但是这山太高不可攀了,只能作揖膜拜了,李白又一次把对孟浩然的敬佩之情进一步升华,由爱上升到崇拜。感情奔放到极点。

全诗直抒胸臆,情深词显,自然古朴,格调高雅。在结构上从抒情到描写又回到抒情,从爱最后归结到敬仰,意境浑成,感情率真,表现出李白诗歌的特有风格。

这种写人的方法,我们平时写作完全可以借鉴,的确是高明的写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