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迫使英国放弃印度?难道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直到1947年印巴分治前,整个南亚次大陆还掌握在英国手里,即英属印度。法国、葡萄牙虽然在此也拥有殖民地,但仅限于沿海的小块区域。

英属印度在英帝国殖民体系中意义重大,被称作英王皇冠上的明珠。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其国民生产总值就已达英国本土的四成。作为原料供应地和工业品巨大市场,这种重要性毋庸置疑,那又是什么原因,迫使英帝国放弃了这块宝地?

是什么迫使英国放弃印度?难道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英属印度

二战前的印度

该时期的印度2/3属总督直管,剩余部分以土邦形式存在。

英国采用了较为高明的统治方式,总督、省长等高级官员是英国人,其他低级文职由受过英式教育的印度人担任;军队也是如此,上层军官是英国人,低级军官和士兵则来自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的职位最高只能升到上尉。

这种方式的好处是,用较低的人力成本就能由上而下控制庞大的印度。

是什么迫使英国放弃印度?难道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殖民地没有例外,一方是拥有特权高高在上的英国人,另一方是饱受压榨和种族歧视的印度人。这种畸形的社会结构下,土邦王公的日子照样很滋润,大多数人却活的毫无尊严,各种方式的反抗已不可避免。

上世纪初,一位受过英国教育的印度律师开始承担起领导抵抗的使命,即圣雄甘地。圣雄一词来源于梵文中的敬语,意指“伟大的灵魂”,是印度诗人泰戈尔赠予甘地的尊称。

是什么迫使英国放弃印度?难道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泰戈尔与甘地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甘地钻研了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义,得出一个结论,殖民者是可以通过爱来感化的。因此他领导的反抗方式可归结为两点:“不使用暴力、不合作”。

这种独辟蹊径的方式,已经超脱了人们对于反抗含义的认知,某个群体要颠覆另一个群体的统治,暴力似乎是个必需要素,没谁愿意将到手的权力地位拱手相让。这种情况类似狼天生就要吃羊,如不愿被吃,要么逃跑、要么挺起犄角战斗,别无他法。

是什么迫使英国放弃印度?难道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但是在印度,甘地的学说广为民众接受并拥护,他迅速成为主要政党——国大党的领袖。那么非暴力抵抗的实际效果如何呢?

大致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共发起过四次大规模不合作行动,多以罢工、罢课、罢市、辞去公职、抗税、抵制英货等手段展开。这些内容似曾相识,也曾是印度以外地区采用过的办法,但在英当局高压之下,奇迹并没有眷顾印度。甚至因为过程中出现了暴力行为,被组织者人为终止。

是什么迫使英国放弃印度?难道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比如在1930年那场著名的“食盐进军”运动,由于当局制定《食盐专营法》,大幅提高盐价和盐税,引起了民众强烈不满。甘地率领几十名信徒宣誓后,徒步向遥远的海边走去,他要去那里煮盐,想以此反对食盐法。

一路上不断有人加入队伍,走到海边时已达上千人,甘地俯身捡起一些盐,标志盐法已被象征性的破坏。消息传出后,全印度引发轰动。英当局将甘地等国大党负责人逮进监狱,作为对此事的回应。于是被激怒的国大党组织了“和平抢盐”的行动,目标是大拉斯那盐仓。

是什么迫使英国放弃印度?难道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尼赫鲁与甘地并非亲戚而是战友

英国人得知风声后,做出充分准备,围绕盐仓拉铁丝网、挖壕沟并灌满水,布置警察和士兵严阵以待,手中拿着两头缠铁皮的五尺长木棍。

当志愿者们分批向盐仓进发时,双方发生冲突,由于秉承非暴力理念,志愿者只能用头颅抵抗坚硬的木棒,这种不均衡的对抗方式,让一批批志愿人员头破血流、筋断骨折的倒在地上呻吟,没被打倒的人继续前进直到被打倒为止,整个现场充斥着木棒敲击的砰砰声和不绝于耳的惨叫声。

是什么迫使英国放弃印度?难道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甘地和支持者们

“抢盐”行动此起彼伏出现于各地,不出意外多以惨重损失收场,但在西北部的白沙瓦(今属巴基斯坦)出现了另一种极端,当地民众突破了非暴力约束,演化成一场武装行动,迫使英军警撤出。这次成功引发各地争相效仿,非暴力至此演变为武装斗争,并促使当局做出让步。

由此可见,甘地的非暴力运动,因自身的软弱和妥协性,并非英国放弃印度的根本原因。

是什么迫使英国放弃印度?难道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名人们对甘地的看法

由于甘地出人意表的思想和行为,旁人对他的看法天差地别,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极端。

丘吉尔对他成见颇深,首次见面就留下不良印象:

瞧那位伦敦法学院毕业的善于煽动的律师,却装成苦行僧模样,半裸身子、骨瘦如柴,居然与副王(印度总督)平起平坐,装模作样与英王代表用餐喝茶,真是令人作呕。

是什么迫使英国放弃印度?难道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丘吉尔

而当丘吉尔听闻甘地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时,再次大放厥词:

他(甘地)应该在德里大门口被捆住手脚,然后让总督骑大象践踏。

作为英国的维护者,丘吉尔对屡屡破坏帝国利益的甘地,发自内心的痛恨。

但爱因斯坦却表达了另一种观点:

甘地是人类的良心。

是什么迫使英国放弃印度?难道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令人不解的是,除了在印度普及非暴力,甘地甚至希望正在抗日的中国复制他的理念:

……我必须说,以拥有四亿人口的中国,来对付开化的日本,还不得不以日本人同样手段来抵抗侵略,这是不适当的。假如中国人民有我这样的非暴力信念,就可以告诉日本人:“带着你们的毁灭手段来吧!我们给你两亿人,可是剩下的两亿人是不会屈服的。”假如中国人真这样做了,日本人就会变成中国人的奴隶。

他显然低估了日军的残忍和中国抵抗的决心,倘若真如他所说,那才是真的玩完了。

是什么迫使英国放弃印度?难道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恰恰是他所忽略的武装力量让英国放弃印度

在二战中,德国和日本让英国疲于奔命,为了得到印度支持打赢这场战争,丘吉尔答应在战后适合的时机,还印度以自由。为了这个承诺,整个印度不遗余力地帮助英国。

在战后,面对已经千疮百孔的英国,丘吉尔有些后悔,但幕僚给他的意见是:想重新掌控印度,需要派驻150万人的军队。

正是大英帝国一手扶植的印度军队,成了促成印度独立的主要力量和威慑。

是什么迫使英国放弃印度?难道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印度雇佣军

战后的英国已虚弱不堪,再也无力维护其在海外的领地(包括印度),这才是放弃印度的真正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