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战争的胜负是因为一个人而改变的?

不昧自我


吐槽机又要开黑啦!若论以一己之力扭转乾坤,成为战争胜负手,那非微操圣手、国民革命军特级上将常凯申莫属啊!常队长在解放战争中屡次鬼哭神嚎的骚操作,彻底确定了我解放军的胜局,绝壁不做第二人想。

辽沈大地困耀湘,反向操作刘玉章

1948年10月,长春、锦州等战略重镇相继被解放军攻克,整个东北就只剩下沈阳和救援锦州途中的廖耀湘第九兵团堪称对手。可这时候林总却十分纠结,因为他也无法确定廖耀湘会去哪里。

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的意思是让廖耀湘撤回沈阳,廖耀湘自己的想法是到营口撤退,其实这两条路都算走得通。沈阳那边只要退回去就行,解放军刚拿下锦州,尚无力急行军包抄;营口那边可以在海上撤到葫芦岛,再谋出路。

然而这时候常上将亲临沈阳,直接让杜聿明空中监督并传达命令,继续西进夺回锦州。接到命令的廖耀湘表示校长你怕是要疯吧?就我这么点人,别说拿下锦州,不被人包饺子都是邀天之幸了。

想不执行命令吧,后边参谋长杨焜说话了,你往营口去既违背校长命令又违背卫立煌命令,将来沈阳丢了,这黑锅必然你背啊!你不能两边一起得罪啊!一番话下来廖耀湘彻底懵逼了,犹豫不决中被解放军给包了饺子。

九兵团唯一跑出去的就刘玉章的52军,这老兄有句名言:“上边的命令只要反着执行肯定没大毛病”!仗着这句名言,他直接去了营口,最终跳出了包围圈,没病没灾的混到1981年才去世........

徐州城外送聿明,战机空投下指令

还是1948年,刚在东北指挥完撤军的杜聿明又被扔到淮海战场,此时战役已经打到第二阶段,黄百韬兵团被歼,黄维兵团被围,杜聿明带着那30万人困守徐州。杜聿明到底是知兵名将,几经权衡下决定放弃徐州。

而且早在没来徐州之前,深知校长喜好的杜聿明就打过预防针,他对常公表示整师从徐州撤出来问题不大,但想撤军就必须放弃徐州不能恋战,想恋战就绝对不能放弃徐州,两者不能兼得。军队经永城到达阜阳附近就可依托淮河攻击,黄维之围自解。

可惜杜聿明千算万算总归算不过命运,12月1日他关闭电台通讯带兵撤出徐州,心想就是校长再想微操老子也接不到了!然而校长是有飞机的(这是个梗哈),仅仅两天后他就收到了微操手令:

据空军报告,濉溪口之敌大部向永城流窜,弟部本日仍向永城前进,如此行动,坐视黄兵团消灭,我们将要亡国灭种,望弟迅速令各兵团停止向永城前进,转向濉溪口攻击前进,协同由蚌埠北进之李延年兵团南北夹攻,以解黄兵团之围。

可怜的抗日名将杜聿明就这样停止了撤军,被华野在次日追上,合围在河南永城县陈官庄......就这种丧心病狂的骚操作,换成應酱来了估计也赢不了......


历史吐槽机


特别说明,在1946年6月之前,林彪并非是东北我军的“一把手”,很意外是吧?历史事实是,当时的东北局书记、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一政委是彭真同志,林彪仅仅是负责作战指挥的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尚没有东北军政总体方针的决策权。



(彭真)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后,延安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因此从9月起大批八路军、新四军和党政干部奔赴关外。由于当时蒋军尚未到达东北,延安判断有“和平接管”东北的可能,因此具备城市工作经验的彭真成为东北局书记的理想人选,并很快到任屡职。

正在赶往山东的林彪也接到了新的命令,10月16日延安专电彭真:“已会林彪急至沈阳协助你指挥作战”,注意是“协助”。10月底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部成立,林彪任总司令,彭真、罗荣桓分任第一和第二政委,在我军特有的双首长制度下,以及军政一体的战争年代,政委的份量其实更重。

(林彪)

随着杜聿明率领的蒋军大举进犯关外,东北的军事形势骤然恶化起来,我军部队来源分散、缺乏后勤支持、武器装备不足的缺点一一暴露出来,不得不连续退出锦州、沈阳等大中城市,且战且退。不久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但军政领导排名并没有变化。

1946年3月,彭真主持召开高级干部会议,讨论东北的军事形势和战略方针,会议期间出现了激烈的争论。彭真等认为我军在东北仍然具有优势,应该选择主动进攻,“先打长春,后攻四平”,并且在长春建立政权,力争与蒋军分庭抗礼,并要求民主联军坚决执行这一命令。



然而林彪、黄克诚等将领则认为我军暂时处于明显劣势,不应与装备精良的敌人死打硬拼,同时批评彭真没有抓紧建立根据地,也没能给东北我军提供良好的后方和后勤保障,致使部队战斗力受到很大影响。双方分歧明显,谁也不能说服谁,会议不欢而散。

会后彭真致电延安,要求撤换军事干部,而林彪也发电陕北陈述意见,反映东北局主要领导盲目乐观。此时的国内形势属于“边打边谈”时期,为了加重谈判桌上的砝码,延安搁置了东北方面的争议,要求民主联军全力坚守已经解放的四平街,实际等于间接支持了彭真的意见。

(彭真、林彪和罗荣桓)

1946年4月开始的四平保卫战成为了“和与战”决策的分水岭,在历时一个多月的浴血奋战中,东北民主联军以伤亡8000余人的代价,最终不得不放弃四平,同时在蒋军的疯狂追击下又被迫放弃长春,撤至松花江以北与敌人才形成对峙。

战争的事实证明,林彪、黄克诚等将领的观点是正确的,而东北局内部的分歧,也造成了不停的争论和下面干部的思想混乱,东北班子到了必须改组和换帅的地步。1946年6月,延安发布命令以林彪为新一任东北军书记,兼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彭真调回延安工作,同时致电林彪:“作长期打算,为在中小城市及广大乡村建立根据地而斗争”。



(彭真)

林彪上任后立即决定采取“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方针,同时抽调三分之一的主力部队和12000名干部下乡,在东北广大农村实行剿匪、土改、建立政权、动员参军、推动生产等工作,使东北民主联军的兵员和后勤都逐渐得到可靠的保障,部队迅速恢复了元气和士气。

这次“换将”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东北解放战争的形势很快得以扭转,1947年1月起,林彪指挥我军连续取得“四保临江”和“三下江南”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杜聿明“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计划。至1948年初我军改称“东北野战军”时,部队已经发展到46万余人的强大力量,并且逐步取得战略主动权。

东北野战军在九个月后发起辽沈战役,年底东北全境解放,而这一伟大的战略转折和取得东北解放战争最终的胜利,仅仅用了二年半的时间。

(林彪上任)


度度狼gg


历史上真有一场战争的胜负是因为一个人而改变的吗?

我所知道的就有两场的指挥官是无可替代的,胜负的天平就是因为指挥官的存在而改变。

这两场就是在军事史上占有辉煌地位的《四渡赤水》和《孟良崮战役》,而这两场战役的指挥官也是当代中国最杰出的两位军事家,一个战略军事家毛泽东主席,一个是军事战略家粟裕大将。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是毛主席一生最得意的军事杰作,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从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的一次伟大尝试。当其他人还在迷恋游击战的飘忽不定时,毛主席已经开始思考更高级的战术。特别要提到,四渡赤水的第一渡和第二渡的总指挥是朱德总司令,而最高决定权是政委周恩来。战役规划和指挥都是由朱德总司令部署和下命令。毛泽东只是协助政委周恩来工作。

  • 一渡、二渡赤水:朱德总司令充分利用他熟悉川黔滇地理环境的优势,在大山大沟里与敌人玩起了迷藏,也调动了敌人,战果也不错,但是由于敌人太多(十数倍于红军),难以突出重围。

  • 三渡、四渡赤水:一渡、二渡赤水之后,在朱德的提议下成立前敌司令部,任命毛泽东为前敌政治委员,毛主席才又重新回到了军队指挥的位置上。之后又成立了毛周王的军事三人组,巩固了毛主席的核心地位。毛主席回到指挥位置之后,运动他诗人般的天才想象力,把运动战运动到了极致,突破乌江天险跳出包围圈。粉碎了蒋的美梦。

纵横数千里,往返如丝网,真正的四渡赤水地图太复杂,只有毛主席这样天才的指挥家才能谋划出如此高明的安排,上面就用简图代替了。所以这场战役,毛泽东主席是无可替代的。正是确立了毛主席的军队指挥权地位,四渡赤水才赢得了胜利,避免了石达开的悲剧。

孟良崮战役

四渡赤水,是毛主席运动战的巅峰之作,那么孟良崮战役则是粟裕大将运动战+歼灭战+狙击战的杰作。

  • 运动开局

由于国民党在华东战场吃了大亏,采取了步步推进、稳扎稳打、一被打就缩头的龟壳战法,无奈千里耍“龙灯”,大打运动战,华东野战军虽然小有斩获,但敌人实力占优,形势越来越危险。

  • 精密布局

华东野战军的耍龙灯,看似随意,没有章法,其实都是在粟裕大将的精心谋划,暗里布局下进行的,比如王必成6纵悄悄隐蔽在敌人眼皮底下,比如1,4,7,9等纵队对进,分兵,但始终可以快速凝聚。其他纵队则游走在外围敌人的边缘。

  • 雷霆急战

由于受到耍龙灯的迷惑,汤恩伯改变了战法,从龟壳战法变成南北对进,中央突破,让骄傲的张灵甫和整编74师稍微凸出来了一点点。对于这一点点战机,粟裕大将作了准确无误的预判:

1.七十四师狂妄骄横,傲视一切,与其他蒋军矛盾甚多,其他敌军不会奋力援救; 2.孟良崮山区交通和地形不利于重装备行动,敌人由强变弱;
3.我军历来先打弱敌,这次先打位于中间的王牌,必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大奏奇效。
4.3天吃掉张灵甫的整编74师。

第二条真是把敌人内部矛盾都已经考虑上了。当把战役决定上报中央时,连毛主席都没有想到粟裕大将竟然敢吃掉张灵甫的74师。

最后中央回电大意:是否打张灵甫由你们自己决定。我们不做遥控。

从战场规划、分析、到下定决心、要完成如此缜密的部署,非智谋高超不可,要下全天下几乎无人(蒋想不到,毛也想不到)敢下的决心,非勇略过人、敢于冒巨大之险不可。观当时将列,非粟将莫能当之。

三天急战过程中,粟裕大将始终泰山崩于顶,而决心不动摇。并根据战场形势,调整了以往惯用的白天休息、夜间进攻的战法。白天继续猛攻(关键决定,只要再让74师坚持半天,老天下雨,跑的可能就是华东野战军)。

  • 闪电收官

一场大雨对74师来说,似乎晚了半天,仿佛又是为送别这只曾经的铁血部队。而人民军队已经如大鹏展翅一样,消失在了敌人的包围圈中。

《四渡赤水》是战略转移阶段决定性的一场战役,离开时毛主席无法胜利。《孟良崮战役》是战略决战阶段的天王山之战,哪方胜利,哪方就拥有了主动权,除了粟裕(可能徐帅也可),几无人能打胜。

我是弹史遇见你,欢迎点评。


弹史遇见你


林彪这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党中本打算让林彪去山东叙职可是国民党从娥媚山上下来抢夺胜利果实来了,党中央快电通知走在半路的林彪马上回东北主持军政局面,保护东北财产,接收日本投降。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972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550万大军兵分三路,以闪击战的方式大规模入侵苏联。北路的北方集团军群沿着波罗的海海岸推进,目标直指苏联十月革命发祥地——列宁格勒;中路的中央集团军群沿着布列斯特—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大路直取苏联首都莫斯科;南路的南方集团军群进入乌克兰,直指苏联石油重镇高加索。

三路德军一开始都是旗开得胜,仅仅两个多月,北方集团军群便连续击溃苏军西北方面军、北方方面军的几十万部队,于9月9日抵达列宁格勒外围。眼看这座“历史上从未被征服”过的城市就要在劫难逃了,可是,一位战神一样的苏联英雄出现后,不仅改变了列宁格勒即将被征服的命运,同时也开始让德军的闪电战开始破产。

这位战神就是苏联红军中唯一一个被授予四次苏联英雄称号的朱可夫大将!

朱可夫就任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后,迅速调整作战部署,集中兵力兵器于德军攻势最猛的正面,同时出其不意的进行反突击。同时喊出了“不是列宁格勒惧怕死亡而是死亡惧怕列宁格勒”这一激动人心的口号,让开战以来屡战屡败的苏联军民重拾胜利的信心。接连顶住了德军的进攻,持续到9月底。德军攻打列宁格勒不下,于10月上旬停止攻势作战改为围困,列宁格勒从而保住了“从未被征服”的记录。

德军攻打列宁格勒不下,随即改变全面进攻的部署为重点攻击,目标选在苏联首都莫斯科。在德军强大的钳形攻势和闪击战打击下,防守莫斯科正面的苏军再次遭遇惨重损失。就在德军距离莫斯科不到200公里的时候,最高统帅斯大林将朱可夫从列宁格勒前线紧急召回,任命为西方方面军司令员,全盘负责莫斯科战事。朱可夫虽说是西方方面军司令员,但是该方面军主力部队尚在百公里之外的德军包围圈中,在劫难逃。他能指挥的部队仅有一些突围出来的零星部队和刚刚从远东调来的一些步兵师,总数也就十余万人。与170余万德军相比,兵力完全处在极端劣势状态。

形势比之前列宁格勒还要严峻,即便如此,朱可夫毅然向最高统帅表示“我们能守住莫斯科!”这不是空口说大话安慰斯大林,面对强大的德军,朱可夫组织部队充分利用天气、地形且战且退,不断迟滞德军的进攻,苦苦支撑。就在德军先头部队距离莫斯科市区仅有10公里、苏联最高统帅部——克里姆林宫都在其大炮射程范围以内的时候,朱可夫突然指挥部队从德军两翼发动反击作战,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举粉碎了德军的进攻,将德军驱逐到莫斯科以西150——300公里处,取得了首都保卫战的最后胜利。

在莫斯科碰了壁,德军吸取严寒的教训,不在冬季发动进攻转向夏季。攻击方向也做了调整,将南面的高加索作为主攻目标,拿下了高加索,也就等于彻底摧毁了苏联的工业、能源基础。

和前两次一样,在进攻一开始,德军也是旗开得胜。从顿河到伏尔加河千里之地,德军一路势如破竹,用辉煌的胜利迎来了1942年的开局之年。

至当年八月底,德军已经登上高加索山脉,将苏联南部的重要工业城市——斯大林格勒团团包围。如果斯大林格勒失守,那么整个苏联南部战线将全线崩溃。

在国家和人民又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斯大林再次将“救火队员”朱可夫调到斯大林格勒前线,作为副最高统帅全权指挥作战。

朱可夫到前线后,将突破口选择在德军兵力相对薄弱的北面,集中三个集团军全力攻击。但是由于德军锐气正盛,火力也占优势,苏军的三个集团军都是临时组建,显然不是德军的对手。因此,连续激战好几天,并没有取得什么战果,而苏军确已经精疲力尽。但是朱可夫突然发现了德军的致命弱点,那就是在斯大林格勒正面的德军虽然攻势凶猛,但是在德军的两翼却没有强有力的部队掩护。而战争一开始,苏军正是因为两翼缺少掩护,所有部队全集中在一个点上,因而被德军利用装甲部队快速突击的方式抄了后路。

于是,朱可夫建议斯大林在斯大林格勒一线集中兵力死守,尽可能的拖住德军,然后迅速调集优势兵力从德军薄弱的两翼发动进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攻打斯大林格勒的德军一举围歼!

斯大林最终同意了朱可夫的建议。经过一个半月紧锣密鼓的准备,再加上斯大林格勒守军的顽强抵抗,朱可夫最终成功实施了代号“天王星”的反攻计划,将攻打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的德军第六集团军和坦克第四集团军全部或大部歼灭在了斯大林格勒地区。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彻底改变了苏德战场乃至欧洲战场的敌我形势,战场主动权开始转移到了苏联手中。


大将军威武K


1929年徐向前临危受命,被中央任命为红三十一师副师长。该师号称有四个团,实际上只有四个大队,不足1个营的兵力,共300多人。其中师党代表为戴克敏,参谋长为曹学楷,政治部主任陈定候。刚到大别山的徐向前,连红三十一师的指挥员还没认齐就遇到了蒋介石对大别山发动的三次“鄂豫会剿”。


第一次是罗李会剿。蒋桂战争后,桂系军阀罗霖投靠了蒋介石,被任命为独立第四师师长。为讨蒋介石的欢心,罗霖主要要求“剿灭”鄂东北的红军游击队。蒋介石命令河南的土匪武装李克邦的暂编第二旅配合夹击红三十一师。当时,在根据地的红军只有两个大队,约100多人枪。敌我力量为100:3000。面对敌强我弱的情况,徐向前决定“避强击弱”,先率部队和敌人兜圈子,不和敌人硬碰。战至7月,粉碎了“罗李会剿”。

第二次是鄂豫会剿。第二次负责会剿的是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之一的刘峙,刘峙曾任黄埔军校的少校战术教官,是徐向前的老师。刘峙命令部队采取四面包围和分进合击的战术,企图一举消灭红三十一师。徐向前采取“与敌周旋,避强击弱”的战法将敌人拖肥拖廋、拖病拖垮,最后不得不草草收场。

第三次是“徐夏会剿”。第二次会剿失败之后,刘峙又命令驻河南信阳的徐源泉第48师和湖北境内的夏斗寅第13师向鄂豫边根据地发起了新的围攻。徐向前仍然采取不与敌硬拼,于是兵分两路,利用敌人的空隙,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转移到了敌后,敌人的第三次会剿落空。


历史军魂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四渡赤水,这场战争就是因为毛泽东一个人而发生了改变,换做其他人恐怕很难组织这样的战役,即便勉强组织了怕是也难以取胜,毕竟当时国民党军队无论是人数还是武器装备,都占绝对优势。

但是毛泽东出手就不一样了,因为他,四渡赤水的胜负乃至土地革命的胜负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奠定了后来中国革命事业取得全面胜利的基石。

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行动,绝对是军事史上的奇迹。如果没有四渡赤水,红军很可能覆灭,但是毛泽东精心策划了这场四渡赤水行动,化解了红军的危局,使得红军转危为安,使得革命转危为安。

中央红军长征至湖南境内时,为了突破国民党第四道封锁线,红军发起了湘江战役,但是由于博古、李德战略、战术的严重失误,导致红军在湘江战役中损失惨重,从八万人锐减到三万人。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然而湘江战役的惨败,并未唤醒博、李二人,他们仍然幻想继续攻打湖南的大城市。毛泽东认为不可行,提议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毛泽东的建议,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支持。遵义会议后,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人的领导地位,他立刻着手安排进军贵州的作战计划。

毛泽东进军贵州的作战计划,就是历史上的四渡赤水行动。从1935年1月到1935年5月,毛泽东指挥红军围绕赤水河,一共进行了四次战略行动。前两次战役是佯攻,并未渡赤水。后两次战役是真正的渡河行动。

毛泽东指挥的红军,在川、黔、滇交界处的广大地区机动作战,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战法,和人多势众的国民党军队斗智斗勇,最终赢得了胜利。红军打破了敌人的封锁线,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顺利完成预定作战目标。

四渡赤水行动意义巨大,它使得党中央和红军从被动走向主动,中国革命事业从失败走向胜利。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为日后的发展壮大保留了革命火种。


袁卫宇


“历史上,有哪些战争的胜负是因为一个人而改变的?”

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最能决定战争胜负的,当然首先是双方统帅,然后是为主帅出奇计的谋士、参谋。

一:巨鹿之战——项羽

首先,项羽斩杀了奉命率楚军救赵却驻扎安阳46天不动的上将军宋义,夺回了楚军控制权。

然后,派当阳君,蒲将军率2万精兵渡过黄河救援赵国,并取得小胜。

最后,项羽亲率主力,破釜沉舟,只带3天干粮,以自绝后路的方法激励将士。使得将士无不以一当十,势如破竹,九战九胜。俘虏了王离,杀死苏角,逼退章邯。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史记-项羽本纪》

战后,也是巨鹿之战的失利,使得章邯率20万秦军主力投降项羽。可以说不是项羽的话,赵国真抗不住秦军主力的进攻,六国也未必能成功灭秦。




二、昆阳之战——刘秀

面对的来势汹汹的新莽主力。1万vs42万,这仗要怎么打?

“(王莽42万大军)自秦、汉出师之盛,未尝有也。光武将数千兵,徼之于阳光。诸将见寻、邑兵盛,反走,驰入昆阳,皆惶怖,忧念妻孥,欲散归诸城....时城中唯有八九千人,光武乃使成国上公王凤、廷尉大将军王常留守,夜自与骠骑大将军宗佻、五威将军李轶等十三骑,出城南门,于外收兵。时莽军到城下者且十万,光武几不得出。既至郾、定陵,悉发诸营兵...六月己卯,光武遂与营部俱进,自将步骑千余,前去大军四五里而陈。寻、邑亦遣兵数千合战。光武奔之,斩首数十级...诸将既经累捷,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光武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寻、邑陈乱,乘锐崩之,遂杀王寻。”——《后汉书-光武本纪》

城中守军想散归诸城时,是刘秀劝阻并力御敌;城中只有8-9千兵力,是刘秀率13骑出城收兵;郾、定陵的将领想留部分守兵力留守财物时,是刘秀劝他们全军出击;援军到战场时,是刘秀率千余步骑率先发起冲锋取得胜利,激励士气。

在几场战斗胜利后,是刘秀率3000敢死队直冲敌军中军,斩杀敌军主帅王寻,城中诸将见状率军出击,里应外合,将新莽主力一举击溃。

可见,昆阳之战从前到后的所有关键行动,都是刘秀提出并亲自指挥取得的成功。如果不是刘秀,昆阳守军大概率会退保诸城,最终也未必能推翻王莽。



三、四渡赤水——毛泽东

红军经过湘西之战后损失惨重,遵义会议时蒋介石调集150余团兵力从四面八方直扑遵义。

在这党和红军生日存亡的关键时刻,在前有重兵堵击,后有重兵追击,左右有重兵围击的形式下。毛泽东率领红军,时而先发制人,抢占先机;时而声东击西,迷惑敌人;时而重兵攻坚,打击敌人;时而轻兵疾进,引诱敌人。

先是摆出北上渡长江的架势,却从土城西渡赤水,进入四川叙永,完成一渡。

接着在蒋介石调军直扑叙永围堵红军之时,迅速东进,在太平渡、二郎滩渡过赤水河,向桐梓地区急进,回师黔北,完成二渡。

红军把国民党军都吸引到黔北后,毛泽东、朱德命令中央红军主动撤出战斗,前往茅台镇指挥中央红军三渡赤水河,第二次挺进川南。

红军进入川南,再次摆出北渡长江的态势。蒋介石再次把主力和注意力集中到川南。毛泽东命令中央红军秘密、迅速地从太平渡、二郎滩、九溪口第四次渡过赤水河。

四渡赤水之前红军一直被蒋介石重兵追击,危险重重。四渡赤水后,红军跳出蒋介石的包围圈,把蒋介石大军远远地甩在身后,从此红军转危为安,共产党可以从容地北上。毛泽东在四渡赤水中,指挥红军见缝插针,主动出击,灵活多变,神出鬼没,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以一己之力,改变战争胜负的人还有很多,经典战争也有很多。包括抗美援朝,也是在毛泽东力排众议,彭德怀地坚定执行下打赢的。但是,同时也不能否定其他人的贡献。比如各级将领的协同配合,三军将士的勇往直前。尤其在当代,体系作战下,各方面的配合尤为重要。


季驽风


一九四七年二月十五日,国军南线兵团张灵甫的整编七十四师和李天霞的整编八十三师率先占领了解放区首府临沂,当晚坐镇徐州指挥的参谋总长陈诚立即举办了酒会,以庆祝光复临沂这一伟大空前大捷。

此时就在南线一片狂欢之际,济南的王耀武却如芒在背十分焦虑,因为配合南线作战的副手李仙洲位置过于突出已成孤军深入之势,而且王耀武已经发现了华野有向北移动的迹象,向来谨慎的王耀武知道老对手粟裕在打什么算盘。

因此,为避免李仙洲兵团落入敌手,隔日也就是二月十六日,王耀武在不支会参谋总长陈诚的情况下致电李仙洲,命令其收缩部队。

王耀武:“守瀛兄(李仙洲字),华野有诈极有可能正奔您而来,马上从莱芜颜庄及新泰一线往回济南方向撤,见机行事能撤多远就撤多远,奉老头子之命抽出了三个军后济南城防兵力已捉襟见肘,万一您部南线的被围了俺可无力增援,迫不得已时您可玩“失踪”,要不等微操达人(蒋介石)上线了,您就溜不掉啦。”

李仙洲:“好的司令我立即组织由十二军断后、第四十六和七十三军往回缩。两个月前鲁南的马励武位置过于突出曾向参谋总长建议往回缩,但被否决了,结果两万大军就被粟裕给吃掉啦,这可是前车之鉴。但如果破坏老头子(蒋介石)制定的南北夹击计划,万一陈诚口中已溃败的华野从北线溜掉了,老头子怪罪下来我十个脑袋都不够砍呀。

王耀武:“守瀛兄大可放心,当年抗战之兰封会战,老头子调集十二个师计划包了孤军深入的土肥师团饺子时,情势比如今的鲁南会战还好,但就因您的黄埔同窗桂永清和黄杰这两颗老鼠屎毁了这锅汤,这两人老头子最终不得不决堤黄花口,如此重罪桂永清撤职没几天便复出了,而黄杰不过蹲了两年监狱便得以复出,可见校长对你们黄埔一期宠爱有加呀,您大胆后撤迫不得已可以玩失踪,只要立场坚定老头子是不会加罪于的。”

作为黄埔老大哥的李仙洲虽然是个循规蹈矩的老实人而且非常忠于老头子,但生死攸关一刻谁也不想步入整编二十六师师长马励武的后尘,因此李仙洲这次越了雷池不惜违背蒋介石参与制定的鲁南南北夹击计划,在接到上级王耀武的命令后,当日便急忙率领已经占领莱芜及新泰的两个军往胶济进入鲁中的重要咽喉吐丝口镇撤退。

当时的决定放弃临沂主力隐蔽北上的华野尚未完成对李仙洲的合围,李仙洲这么一缩打乱了整个作战计划,华野做出巨大牺牲的舍南取北作战计划很有可能空忙活一场。因眼看李仙洲这只煮熟的鸭子就要飞了,各纵队将领难免感到不安因此建议提前发起进攻,苍蝇再小好歹也是肉吃掉李仙洲的尾巴,但被沉重冷静的粟裕给否决了。

在李仙洲往济南方向刚撤了一天之后,也就是二月十七日再次接到了王耀武的命令,继续执行鲁南会战既定计划,率部重新返回莱芜及新泰配合南线兵团作战以阻挡华野北窜,朝令的夕改令李仙洲一头雾水,原来是微操达人蒋委员长正式上线了。当时的参谋总长陈诚得知王耀武擅自下令李撤军后可谓一肚子火,一气之下将了其一军,蒋介石根本不相信王耀武判断出李仙洲极有可能被围的风险,手谕立即拍到了其脸上。

李仙洲近六万大军就这样被蒋介石送回了华野布下的口袋阵。当蒋介石得知应验了王耀武之前的判断后,被打脸的微操达人开始剁手让王耀武全权负责指挥李仙洲突围事宜,并且给王耀武致了一封“祈上帝保佑我北撤部队的安全和胜利”的亲笔信。然而并没有什么用,李仙洲两天之内在莱芜及新泰来回往返后发现被中套时就已经乱了阵脚,短短三天时间五万余人就全军覆没,五万头猪的梗就是因为微操达人一人而来的,鲁南会战计划若没有蒋介石横插一扛,李仙洲兵团早就溜掉了。


赛门之略


说到历史上因一个人的出现,而改变胜负的战役真的是太多了,我们说几个发生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这种战役吧。

大家都知道,伟大革命领袖毛泽东了一个极其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就是四渡赤水之战。

不得不说这一次战役,就是因为毛泽东的出现,而取得的伟大的革命的胜利。

为什么这样说呢?

要知道四渡赤水之战之前,党和军队的领导权被博古、李德等人给篡夺了。在他们的瞎指挥之下,面对国民党的大军,工农红军的数量有八万余人,锐减为三万多人,一多半的伤亡,差点导致了工农红军的消亡。

很显然工农红军若是在有李德等人领导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后来经过遵义会议,大家一致推举毛泽东为党和军队的领导人。正是这一次选举,挽救了党和军队, 挽救了工农红军的命运。

国民党的军队,还是在对工农红军进行围剿之中。为了把工农红军一网打尽,蒋介石派出来了二十万大军。

国民党的二十万大军,对阵毛泽东带领的三万多的工农红军,这个力量对比真的有些悬殊呀。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若是想要打败敌军,真的是有点困难。

但是,有困难并不是代表我们不可以打败他们,毕竟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是有很多的。

关键还是要看有谁来指挥这次战役了。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毛泽东不得不小心行事。

为了安全起见,毛泽东决定这一次战役,我们要采取集中我军优势兵力,各个击灭敌人的战略战术。

在毛泽东的带领下,他们的身影穿梭在云贵川等边界线上,等同于是在牵着敌军的鼻子走。

在采用这种的方式下,在声东击西的策略配合下,毛泽东等工农红军先后四次经过赤水河对国民党军队发动突然袭击。可以说正是这四次工农红军的神出鬼没的出兵,给予国民党以沉重的打击,最终国民党的残余部队,不得夹着尾巴逃跑掉。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我们取得了四渡赤水战役的伟大胜利。在这一次战役胜利之后,工农红军犹如星星之火,燃烧到了祖国大江的南北。

所以说四渡赤水之战,就是因为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最终战役的胜负的伟大战役。毛泽东把四渡赤水之战,当作是其一生之中,打得最为得意的一场战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