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同樣重文輕武,為何軍事實力沒有像宋朝一樣不堪一擊?

盛唐夢


其實明朝的軍事也沒那麼強,宋朝也並沒有不堪一擊,不過總的來說明朝軍事管理手段確實比宋朝優秀一些。

宋朝的以文統武,是世界首創,也是非常文明和先進的制度,可以有效的保證軍權歸中央,有利於國家統一穩定。


不過宋朝倒黴也倒黴在這個首創上,因為作為第一次變革,就意味著要摸著石頭過河,啥東西都要試著來。

北宋在實施以文統武時,光顧著保險,卻沒考慮到這個總指揮的文官有沒有打過仗,有沒有隨過軍,到底了不瞭解軍事。

這就好比讓一個學文學的去做外科手術,專業不對口啊。


此外呢,北宋政府給武將放權太少,平時大多數將軍也不在軍營帶著,而且來回調度,導致兵將互不相識,打起來沒感情,服從力度就不咋好。

還有一點,就是北宋為了保證中央的強大,把各地的精銳都囊入禁軍,而地方廂軍則成了政府救濟災民的慈善部門,導致北宋的廂軍多事些面黃肌瘦難民,也就只能乾乾苦勞力,打仗還是算了吧。

不過這一切到了南宋,還是變好了不少,畢竟險些被金國滅國,算是多少長了點教訓。


到了明朝呢,起初軍權是握在世勳權貴手裡的,文官也就是掛個名。土木堡之後,世勳大多被咔嚓了,文官集團迅速掌控軍權,這才開始光明正大的以文統武。一般來說,明代的兵部大員和排到各地的巡撫、總督,都是多少有過軍事經驗的,到了地方之後,負責軍餉和軍備發放,大棋盤調兵。而天天跟小兵一起混的都是武官,打起仗來指揮也是以總兵為主,可以說是各司其職吧,理論上表現得是要比宋朝好。

可惜,明朝皇帝有錢的都挺摳,而國庫劃給軍餉的那部分經常又不夠,導致募兵工資發不夠,打起仗來自然也就是混混就好。


火器工坊


跟腐敗程度有關


Zhuangzhiling


軍事實力是一個綜合因素的代名詞!


南太行正能量


△中國古代的王朝可謂是血雨腥風,幾千年來的王朝歷史可謂是血淚斑斑的。在歷史的變遷和研究中很多人都是知道宋元明清這四個朝代就數宋明這兩個朝代最為薄弱,元清兩個朝代的國力是超級強的,特別元朝的中國疆域更達到了橫跨三大洲的局面。



明朝的打壓武道這一方式主要是在明朝後期,閹黨宦官們手中都掌握旁落的皇權,導致了皇權的無力。就拿明朝的萬曆皇帝來說,萬曆皇帝在登寶位的期間更是達到了長達二十二年不上朝。在此其間的皇權旁落也導致了閹黨宦官勢力的大部分增強,當時有了閹黨的東西廠可以隨意招募明間的習武之人,以便收為己用。但是對於一些高風亮節的武術之人來說,也就不甘淪為閹黨的走狗了,也是引發了對這些人的打壓。在明朝建國之初朱元璋就頒佈十分嚴格的制度,比如在對付習武之人該用什麼刑法,對貪官又是什麼刑法,導致民間人人自危而不敢習武。明末的時候崇禎也對民間的習武之人進行打壓。由此可知,不管是明朝還是宋朝,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那麼就是加強皇帝實權的最高集中。



明朝幾乎都是延續了宋朝的崇文抑武制度,為什麼戰力竟然會比宋朝強大。有人說那宋朝文人掌握兵權,那明朝也是啊。比如袁崇煥就是一個以前進士出身的人,熊廷弼也是文人出身。但是為什麼戰力比宋朝長。有這三個因素存在於其中,一是明朝實行貿易上的禁運,導致了邊遠地區的遊牧民族不能輕易隨便的就獲得支持的物資。二是明朝在統治中都在不斷的修建長城,加強祖國的兵力和防禦性。因為有讀過書的我們都知道,長城很多都是在明朝那段歷史中重修的。三是士兵兵器和甲冑的打造都是最頂級的,看看後來的關寧鐵騎就號稱天下無敵了,可以看出明朝的士兵不想和宋朝的一樣,只是穿一些厚布做成的戰衣就上戰場了。由此可見明朝的兵力確實遠勝於宋朝。



明朝的天下是打出來的,不管是起義軍內部的戰爭,還是對統治者元朝的戰爭,朱元璋建國的每一步都是明朝軍事力量的不斷強大,所以即使後來明朝文官當政,也只有武官才能得到爵位,文官沒有軍功,是怎麼也得不到爵位的,這種制度很好地保護了明朝軍事力量的可持續發展。反觀宋朝,是通過“陳橋兵變”的黃袍加身得來的,並沒有經過艱苦的戰爭,得之雖易,然而根基也不牢靠,可能是因為心虛,後來還有了杯酒釋兵權的事情,此舉雖然用溫和的手段達到了削弱下屬軍事權的目的,然而整體上也是對國家軍事力量的削弱,這也導致了宋朝建國之初,其軍事實力就先天不足



面對北方遊牧民族的侵略,宋朝是使用和親、進貢等等退讓的手段求取和平。而明朝,則直接把自己的首都搬到了邊境,天子守國門,遊牧民族隨時來隨時打,絲毫沒有妥協的意思。即使後來邊境被一再蠶食,明朝的作風也是戰鬥到底,到了明末亡國之際,明朝內憂外患,四處起火,國家財政入不敷出,但崇禎依然寧死不降。 ….明朝有精銳的騎兵。中原地區的軍馬大致在兩個方向,一個是東北,也就是幽雲十六州和遼東一帶,一個是西北,隴右河套河西走廊一帶。但是宋朝先是因為後晉石敬塘割讓了幽雲十六州,後來因為李元昊建立了西夏丟失了河套地區,徹底喪失了馬場,甚至連買馬都成問題。導致宋朝始終無法建立一支與遊牧民族抗衡的騎兵。明朝對騎兵這一兵種是極其重視的,在建國初期太祖、成祖時期有強大的騎兵部隊,特別是蒙古人組成的朵顏三衛更是其中精銳。即使到了明朝末期,騎兵隊伍大幅萎縮,仍然有能與滿清八旗鐵騎爭鋒的關寧鐵騎。



明朝文官軍事素養高。宋朝與明朝有個共同點,就是都是以文制武。但是宋朝除了范仲淹等寥寥幾個文臣有著極高的軍事素養,其他均是碌碌之輩,誤國誤軍。而明朝很多文官都有這極高的均是素養,比如北京保衛戰的于謙,平定倭寇的譚綸,比如,鎮守遼東的熊延弼、孫承宗、袁崇煥等都是文臣,但他們在軍事上又都一番成就。如果一人兩人可能偶然為之,但如果朝代各個階段,大批出現就要考慮其中的規律、制度了。明朝有個完備的文官軍事選拔培養制度,比如弘治年間統兵兩廣,平定叛亂的劉大夏,曾經在兵部職方司幹了十年,職方司就相當於現在的總參謀部。譚綸最初任南京兵部郎中,後來因為受命募兵,抗倭有功,成為台州知州,仍然負責抗倭募兵,後來,譚綸又做到福建巡撫、兩廣總督,哪裡有倭寇就去哪裡做官,倭寇掃清了,後來改任薊遼總督,仍然是軍事一線。所以,正是在這樣的培養體制下,明朝的文官們在軍事戰鬥的錘鍊中成長成了出色的指戰員。這也是明朝軍事勝於宋朝的一個原因。


經常用了


首先這裡要說的是單純論軍事,宋朝未必比明朝差,但宋朝卻給人一種很弱的感覺,為什麼?同樣的重文抑武,表現卻有天壤之別,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 形勢大不相同,宋朝立國時五代十國,北方草原的遼國勢力正盛,北宋在開局時未能拿下幽燕十六州,導致帝國北方長期沒有屏障。而沒能打下幽燕十六州,不光是單純的軍事問題,也有運氣成分,曾經一度遼國本來都打算放棄的。再看明朝,不但佔據有幽燕軍事要地而且還重新修整了長城要塞。
  • 在王朝開始軍力正盛時,明朝成祖在其父朱元璋對蒙元殘餘勢力的持續打擊之後又通過五次北征極大的打擊、消滅、震懾了北方的蒙古殘餘勢力。而終宋一朝北方強敵一直存在,勢力並不比宋朝弱,西北也不穩,外患時時困擾。
  • 關鍵時刻宋朝沒有出現像明朝一樣力挽狂瀾的砥柱。我們知道宋朝跟明朝都有相同的皇帝被俘,都城被圍的情況,表現卻完全不同,結果更是完全相反,北宋被滅國,明朝依然屹立了百年。北宋不幸有昏君,侫臣;大明幸有于謙力排眾議,堅守北京。從組織安排、戰鬥意志差距巨大。這應該也算是大明的運氣。
  • 時代的發展,火器的進步。古代中國長期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襲擾,千百年來苦無良策,只因傳統農耕發展騎兵成本太高,只能以步兵與草原騎兵相對抗,所以一直處於劣勢。明朝只所以能制服蒙古與火器的發展密不可分,我們知道明朝有專門的火器營,于謙守北京時之所以能退敵,火器功不可沒。當然宋朝時其實也有火器,只是相對比較原始,戰鬥力沒那麼高,還不足以對抗騎兵。

以上分析,您覺得怎樣?歡迎留言討論!


字匠甲


引言

宋、明兩國都是重文輕武,具體表現文臣地位高,武將地位低,在戰爭中文臣節制武將,按理說這樣都會造成,軍隊戰鬥力的低下,對外戰爭不堪一擊。實際上明朝和宋朝不一樣,明朝保持了將近三百年的統一,而宋朝僅僅過了一百年就丟掉了黃河流域,明朝在前期和中後期能保持對遊牧的蒙古族的壓制,宋朝立國開始就在對遊牧民族的


戰爭中失敗連連,什麼原因呢?

明朝和宋朝開創者的立國雄心是不一樣的。

明朝的開創者是朱元璋,他早年境遇特別悲慘,由於元朝的暴政,他家族大部分人都餓死,所以他非常痛恨元朝,把元朝列為他一生最重要的敵人,一生都在致力於打擊元朝,並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果,雖然朱元璋在嶺北之役中敗於蒙古,但是仍然堅決打擊蒙古,並沒有產生畏敵情緒,最後在捕魚兒海之役中徹底打垮了元朝,此後蒙古部落分為兩步瓦剌和韃靼,終明之世,蒙古再沒有統一。朱元璋死後讓後世子孫時時刻刻提防蒙古。

明太祖在《皇明祖訓》裡規定了不徵之國,但胡戎與西北邊境,互相密邇累世戰爭,必選將練兵,時謹備之。

所以後來明成祖多次北征,對蒙古的瓦剌和韃靼分化打擊,明英宗朝的土木堡之戰(雖然失敗了),都是踐行朱元璋堅決打擊蒙古的軍事策略。

趙匡胤是宋朝的開創者,當時北方契丹佔據了幽雲十六州,宋太祖趙匡胤不是想著怎麼用武力收回這些地方,而是收繳各地割據勢力的國庫收入,建立一個“封樁庫”,用裡面的金帛贖回幽雲十六州。當然這件事可能是謠傳,但是宋朝的統一戰爭實行的是“先南後北”的戰略,先征服南方的割據政權,最後打敗契丹,收回幽雲十六州,這實際上體現出北宋的開創者並不像明朝的統治者那樣,有迎難而上的決心。從後面宋太祖兩次徵契丹失敗,轉而實行“守內虛外”的政策可以看到這樣的心理。

每個朝代的開創者對後世子孫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開創者的一言一行都會被當作憲法來執行,朱元璋和趙匡胤對遊牧民族的態度不一樣直接影響到了後世子孫的軍事決策。明朝一直奉行不議和、不遷都的態度,宋朝動不動就納貢求和。明朝對蒙古的打擊導致蒙古的分裂、衰落,宋朝的納貢求和刺激西夏、遼、金的侵略慾望。

明朝和宋朝重文輕武的貫徹力度是不一樣的

明朝雖然實行重文輕武,但是仍然非常重視軍功,明朝有一個規定非軍功不得封爵,明朝的文臣地位再高,權力再大,只要沒有軍功,就不能獲得爵位,像王陽明平定寧王叛亂因而獲得了新建伯,李成梁因為在遼東卓越的軍功獲得了寧遠伯的爵位,這樣的激勵機制有利於調動武將和士兵的積極性。

宋朝與明朝相反,極力貶低武將,我們看到宋史,很多文臣反而獲得了公爵甚至王爵,比如王安石沒有立下軍功反而受封荊國公後背追封為舒王。真正立下軍功的狄青沒有獲得爵位,反而受到猜忌。

雖然宋、明兩朝都是重文輕武,實際上是有差別的,宋朝是徹徹底底的重文輕武,明朝在制度層面上還保留對武將的一種尊重。

明朝和宋朝的軍事體系是不一樣的。

明朝實行的天子守國門,建立九邊防禦體系。明朝重視邊防,通過遷都北京,使明朝君臣加強了對邊防的重視。明朝實行衛所制,中央政府不負責各省軍隊的軍費,中央只負責九邊的軍費,這樣用錢砸出一條堅固的國防線,明朝先後有徐達、楊一清、戚繼光等人完善九邊的防禦體系,這樣一個堅固防禦體系在應對遊牧民族進攻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宋朝實行“守內虛外”和“強幹弱枝”的軍事策略。國家的精兵集中在中央,地方兵力空虛,使遊牧民族輕易打到京城。隨著遼、西夏的崛起,地方的軍備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還是中央兵力強於地方,這樣就不利於宋朝扭轉對遼、西夏的被動局面。宋朝丟失了幽雲十六州,無險可守,不能依靠有利的地形建立城堡抵禦遊牧民族的進攻。

明朝和宋朝的所面臨的外部環境是不一樣的

明朝面對的敵人是相對落後的蒙古人,軍事技術和軍事戰略還是沿用成吉思汗時期,但是明軍在戰爭中大量使用火藥,拉進了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在軍事上的差距,明成祖時期的三大營中就有神機營,在成祖北征蒙古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後來在於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中,也大量的運用火炮,取得了戰役的勝利,明朝中後期,佛郎機、紅衣大炮從國外傳入明朝,成為了明朝對付蒙古、後金騎兵部隊的利器。

宋朝面對的敵人是半漢化的遊牧民族,西夏佔據的河西走廊、遼佔據的幽雲十六州都是農業發達,實現了遊牧經濟和農耕經濟的結合,遼的另一個稱呼就是鑌鐵的意思,意味著遼的冶鐵業非常發達,使的遼的軍事技術非常先進,在制度上仿照漢族制度,比如遼實行南北面官制度,因此宋朝面對的是一個結合了遊牧民族的野戰優勢和農耕民族技術優勢的敵人,攻擊力特別強大。


結語

宋朝虛邊境實中央的軍事策略,導致地方軍事實力不夠強大,而西夏、遼挾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優勢很容易打敗宋朝,宋朝的統治者在祖宗的對外策略影響下,採取了納貢求和,就給人宋朝軟弱的印象。

明朝加強九邊的防禦,能夠在邊疆阻擋敵人,採用新式火器技術,能夠在技術上保證對蒙古的優勢,在朱元璋不妥協態度的影響下,後世朱家皇帝堅決不妥協。明朝近300年雖然有時遭遇慘敗,但是並沒有像宋朝那樣慘,給人明朝比較強硬的感覺。


麒麟閣論史


明朝是文和武並存的,都在發現。


蘇林139


雖然都有重文輕武,但是明朝的重文輕武與宋朝有著本質的不同。


一,宋朝與明朝的立國精神不同。

北宋重文輕武是國策,擺在明面上的,從一開始就為了改變唐末五代以來的藩鎮之亂,處心積慮要削弱與控制武人的力量。無論是杯酒釋兵權,還是在品級上面文官高於武官,以及對士兵的態度(入伍都要刺字),都是非常明確地輕武。這樣的情況下,老百姓普遍不想當兵,文官集團更是明目張膽地輕視武官,以從軍為恥。宋太祖之後,宋朝就外戰不行了,可以說先天不足。

而明朝不一樣,明朝是在反抗異族的統治中起來的,朱元璋帶領群雄,百戰以取天下,可以說對於軍人和武將是不薄的,對於文官反而是不看重的。明朝的開國六公,只有李善長算是文官,其餘五公都是軍人,侯爵伯爵也幾乎都是封給武將,大名鼎鼎的劉伯溫只封了個伯爵。武官的品級和爵位都是高於文官的。


二,軍官選拔不一樣

北宋實行募兵制,軍官從士兵中選拔上來。但是士兵地位低下,入伍都要刺字,災年把大量的流民也招進軍隊,為的是防止起義,結果徒耗軍費,還沒有戰鬥力。明朝實行衛所制度,士兵和軍官有一個大致穩定的群體,而且武官可以世襲。即使服兵役的軍戶積極性不高,但是明朝軍官的素質要高。比如戚繼光,俞大猷,儘管他們是後來自行募兵抗擊倭寇,但是他們都是出身武官集團,接父親的班。這對於培養軍官的榮譽感和素質都是有幫助的。


三,國防策略不一樣

宋朝重內輕外,將最精銳的禁軍放在首都附近,“收四方勁兵,列營京畿”,地方上都是一些沒有戰鬥力的廂軍,平時派出一些禁軍到地方輪流戍守。而明朝高度重視邊防,從一開始就在邊防線上修長城,設衛所,並且設立了一批“塞王”,手握重兵,為的就是邊防,後來明成祖更是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這與北宋重內輕外的策略是完全不同的。


四,明朝的重文輕武不是國策,而是文官集團與武官集團後來的發展此消彼長的產物

明朝在朱元璋和朱棣時期,武官的地位是很高的,反而是文官地位較低,明朝還實行廷杖,宋朝是“皇帝與士大夫治天下”,所以明朝沒有像宋朝那樣重文,也沒有像宋朝那樣輕武。

只是到了明朝中期以後,由於社會承平日久,文官集團發展的比武官集團要快。在中央明朝的內閣大學士取得了批奏摺的“票擬權”,在地方有了常設的總督巡撫,可以節制地方的武官,但是他們對於軍官的態度,也絕沒有宋朝時期那種囂張跋扈氣。而在這樣的風氣下,明朝又有文官尚武,武官好文的風氣,比如王陽明是文官,但他熱衷武事,後來還因功封伯爵(在明朝,無軍功不得封爵),再如戚繼光,雖然是個武將,但是與文官們作文唱和,還出版了個人文集《止止堂集》,寫了兩本練兵的書(《紀效新書》,《練兵紀實》),簡直如同曾國藩一樣。明朝中後期邊患嚴重的情況下,文官好武更是一種風氣,像袁崇煥,熊廷弼,孫傳庭,史可法,孫承宗,都是文人好武事。這是宋朝士大夫輕視武事不能相比的。


所以,明朝的戰鬥力比宋朝要強,就不奇怪了。舉兩個例子,當年蒙古人在土木堡之變中俘虜了明英宗,打到北京城下,但是沒有打贏,後來想報復,襲擊明朝長城九邊之一的大同,在城外的沙窩之戰中被大同參將郭登擊敗。直到明朝中後期,蒙古俺答汗要求明朝封貢,想搞城下之盟,張居正沒有答應,最後在保持主動地位情況,將俺答汗收服,對比宋朝的澶淵之盟,不知道強多少倍了。


再思樓紀


客觀的講,宋朝並沒有不堪一擊。從北宋滅亡後,南宋還是守住了半壁江山看,從這點上,明朝還不如宋朝。

宋與明二朝,重文輕武上,幾乎一模一樣。軍官世襲,明面上看著,物質待遇挺不錯。但沒有政治待遇,因為完完全全的推行文武分道、唯科舉入仕的制度。使得軍功階層不能出任地方官,這就使得官僚階級有了優越感,開始蔑視武臣。長期之後,武臣就有了天然的自卑。

所以,一個正統科舉出身的七品縣令,見了狄青這樣的軍人出的樞密使,也有底氣愛理不理。

如此,軍隊的榮譽感,可想而知了。而要指望失去了榮譽感的軍隊,要像漢唐軍隊般的,去威鎮諸胡、橫行絕域,哪就是絕無可能之事了!

不過,北宋時,好歹還有些帶著歷史慣性的唐風,有些五代雄兵的餘烈,西北將門世家,多少還稍有些獨立性。故而,北宋滅亡後,撐著守住了南方,又對峙了百幾十年。

而到了明朝中後期,軍隊的腐爛已深入骨髓,尤其衛所兵與家丁制二者,更是讓大明帳面上的百萬大軍,實是就如同一群拿了武器的農民。

絕大多數的明軍,如一個千人的指揮,真正能打的,就是百餘家丁。有的還只有數十個。其餘九百人,為了節省飯量,平時基本是不訓練的,只是個樣子貨。

打仗時,將軍領著家丁一衝,贏了,一晎而上,輸了全體頓作島獸散。

而所謂的家丁能打,武藝精熟。武藝也變質了,也是花架子多,能上陣的戰陣硬貨卻少了。(此事,戚繼光專門有論述。)

所以明軍雖然有了跨時代的火槍火炮,仍然也讓八旗兵揍得,最後,大多數明軍,打仗就成了躲在深溝堅壘後守城,野戰勇氣徹底就喪失了。也沒有了。

而必須注意的是,北宋末期的宋軍,尤其陝西宋軍,只是輸在機動性上。列陣野戰,卻是不怕的。

所以,明軍真的還不如宋軍。





風去了無痕D


宋朝是重文輕武,明朝不是重文輕武,而是每個朝代兩大文官集團鬥爭的厲害,讓人感覺重文輕武,從軍事角度分析,明朝更注重軍隊建設,分析如下。

1.立國。宋朝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皇袍加身登皇帝,皇帝位置得來容易,為抑制武官複製登皇位,杯酒釋兵權解除後患之憂。而明朝朱無璋從抗元到與割據軍閥大戰,戎馬一生,“廣積糧,築高牆,緩稱王”,在取得絕對優勢下才登基稱王。兩個朝代建立使用的軍事手段明朝用的更久更多更強,決定著今後軍事建設方向。

2.治國。宋朝文化繁榮昌盛,皇帝本人就是文藝高手,大臣大多是文化名人,重視文化建設。而明朝自朱棣殺大儒方孝儒以後,文人地位並不突出,幾乎一直處於宦官當政狀態,雖有東林黨人,但也僅僅清談議政而已。

3.軍事建設。宋朝與遼、金長期戰鬥,幽雲十六州被割據,澶淵之盟,靖難之恥,偏安南杭,其軍事史就是恥辱史,雖有楊家將岳家軍一抹亮色,但終究是流星閃過。而明朝天主守國門,沒有納貢沒有不平等條約,鄭和下西洋揚國威,北擊瓦刺,海洋稱霸,擴充疆土,火炮火槍運用,其中前期國力軍力世界一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