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岁就懂得让梨的孔融,长大后竟成了目中无人之辈,惨遭杀身之祸

现在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在背《三字经》了。“融四岁,能让梨”。说的就是孔融小时候的一件趣事。都说孔融小时候对兄弟非常的友爱。有一天与兄弟们一起吃梨,孔融年纪最小所以他先拿,但是他却拿了最小的梨子。父亲询问,孔融说自己小,应该吃小梨子,大梨子应该留给哥哥们吃。所以“孔融让梨”就成为后世千百年来孩子们学习的榜样。


四岁就懂得让梨的孔融,长大后竟成了目中无人之辈,惨遭杀身之祸

孔融小时候知礼懂事,温和友爱的形象深入人心。但是没人知道,其实他也有敏感多疑和争强好胜的一面。可能小时候的聪明才智让父母过于欣喜,并没有注意到他的那些负面情绪在滋生,而他自己也没觉得那是什么大事,就任其生长壮大。


孔融十岁的时候,父亲带他到京城洛阳见世面,孔融听说当时的名士李膺在洛阳居住,就很想去见见。这个李膺也是一个眼光很高的人,他家开门也有规矩,就是只能给同样的名士或者自己家的亲戚开门。孔融自己去登门拜访,他对李膺家的看门人说:“我跟你家李膺先生是亲戚,你快点去禀报。”看门人很谨慎,没有小瞧孔融,赶紧去禀报。李膺也觉得很奇怪,就把孔融放进来了。


四岁就懂得让梨的孔融,长大后竟成了目中无人之辈,惨遭杀身之祸

看到这个小孩自己进屋,李膺就好奇的问:“你是谁家孩子啊?我们有什么亲戚?”孔融却不慌不忙的说:“我俩的先祖孔子和老子有师生之谊,所以我们也算是世交了。”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子,但是李膺其实跟老子的关系只是二人同姓而已。孔融就借由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为由,说二人有师生之谊,借此又把自己跟李膺攀上关系,可谓非常高明了。

四岁就懂得让梨的孔融,长大后竟成了目中无人之辈,惨遭杀身之祸

但是当时的太中大夫陈韪不太喜欢孔融的小聪明,他说:“有的孩子小时候聪明,长大却不一定聪明。”孔融笑着怼回去:“那您小时候也一定很聪明吧?”怼的陈韪哑口无言。孔融父亲听说这件事,连着夸儿子聪明。却没有教导他为人要低调,锋芒毕露不是好事


孔融借着聪明的头脑,越来越目中无人了。他后来成为曹操的谋士,对曹操也是出言不逊。当时曹丕想纳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就写信给曹操:“从前有武王伐纣,把妲己赐周公,今有您效仿武王,将甄氏赐给世子,又是一段佳话呢。”曹操一听,这不是拐着弯的骂我们父子呢?


四岁就懂得让梨的孔融,长大后竟成了目中无人之辈,惨遭杀身之祸

孔怼怼还没有自知。后来曹操担心大家饮酒误事,说“酒可亡国”,就发布了一个“禁酒令”。孔融嗜酒如命,就暴怒了,直接写文章开怼。他写了《难曹公表制禁酒书》。列举了无数先贤因酒而建功立业的史事和传说,并且盛赞“酒之为德久矣!”酒这么好的东西,先人喝酒不误事,怎么就你误事?然后就跟一群朋友回家继续喝酒去了,完全不在意禁酒令。


四岁就懂得让梨的孔融,长大后竟成了目中无人之辈,惨遭杀身之祸

其实曹操为什么禁酒呢?曹操本身也爱喝酒,他曾经说过“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他禁酒主要是因为东汉末年,战火不断,人们吃饭都成问题了,还要供给军队行军打仗的粮草,更是不堪重负。而统治阶级们还在和用粮食酿造的酒。为了节省粮食,曹操下令禁酒。但是孔融这样的名人,建安七子之首,本来应该带头响应,却屡次三番地怼曹操,而且还影响了当时的舆论。曹操再大度也受不了了。


四岁就懂得让梨的孔融,长大后竟成了目中无人之辈,惨遭杀身之祸

孔融自己其实也不是什么好人。他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父母对他来说没什么亲的,只是生他的工具而已。这么无情的话,在以孝治国的东汉简直是大逆不道。再加上他在政治上也与曹操相左,而且目中无人。所以最终还是被曹操除之而后快了!

四岁就懂得让梨的孔融,长大后竟成了目中无人之辈,惨遭杀身之祸

恃才傲物虽然很潇洒,但是很难有好下场,孔融是如此,杨修也是如此……能展现在明面上的聪明,其实都是小聪明,真正的大智慧,都是深藏不露的。所以,虽然孔融留下了4岁让梨的佳话,也的确很有才华,但他并不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乱世当中,终究没得到善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