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美化过的历史吗?有何依据?

天洋锅


历史证明自周朝开始就有美化历史的痕迹,战争本身就是欺骗的艺术,只是这些事只有高层的几个人知道而已,最著名的就是姜太公的被美化,老姜是屠户出身但从小聪明好学精通易经和奇门遁甲之类的知识,也没事在街中摆卦认识了不少人,由于灵验在市井间算得上头号人物,但他不是贵族进不了朝廷当官正好文王需要天下有志之士和他一起干掉商朝怎么办找到了老姜,文王问他有什么本事,老姜一语惊人“下能屠牛,上能屠国”文王一听妥了,需要的就是这样的超级战士说来听听,老姜就给他分析了天下形式并把以臣作乱的关键问题用鬼神的办法给解决了,要不然封神榜怎么来的,文王信服启用老姜最终推翻商朝建立大周。

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从今天的角度看应该是有预谋的,原因是李建成虽为太子但比起李世民的功劳要差的远,从造反开始三位儿子都跟随李渊东征西讨但李世民的功劳最大,况且在建国后李建成为大必为太子,秦王李世民却一直没消停打打刘武周,干窦建德,收王世充秦王的功劳已在李渊之上何况李建成,因此出现了两种情况一个怕失去太子之位,一个怕被太子杀了,但皇上的位子只有一个,因此都起戒心和杀心,宣武门不管是李建成死还是李世民死都不是巧合,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清觉002


我们大家都知道,历史是由胜利者改写的!特别是封建王朝的帝王,可以说是金口玉言!

但唯独有一件事情,他们做不得:翻看自己的《起居史录》,因为起居史录里记载了真实的历史!

起居录是什么?是史官“录纪人君言行动止之事”的史书,为了客观,君主本人是不得翻看甚至修改的。从先秦时期,就要史官记录君主言行,以约束其举止,汉时又有起居郎,专门记录君王举止和言行。

根据对唐太宗所写的《起居史录》里的描述,玄武门之变是被唐太宗李世民美化过的历史,《起居史录》里曾经记载的才是真相!

不可否认,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文治武功,少有人与之比肩。

但他也有自己的软肋!那就是他不堪回首的“玄武门之变”,他为了登上皇位:做了杀兄弑弟,囚禁父亲的悖逆行为!

唐武德九年六月,李世民为获得帝位,他指挥部下尉迟敬德于玄武门诛杀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又将父亲唐高祖李渊逼迫退位,自己登上了皇帝宝座。

这让向来以道德高洁自居的李世民坠下了神坛,他害怕,怕起居舍人直接记录玄武门之变所有细节,怕世人背后指指点点,怕百年之后成为后人的笑柄......

他甚至做梦都会回到那场血腥的政变,被哥哥弟弟的冤魂惊醒,不得不命令秦琼尉迟敬德为其守夜才得以安寝,这后来成了门神的由来之一。

所以,李世民要除掉心病,美化那场玄武门之变,为自己洗白,他就必须从《起居录》下手,隐忍了十年,终于在贞观九年,他决定试试谈一谈起居录之虚实,不敢直接问起居舍人要,于是就找到了左仆射,修国史的房玄龄。

根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详细的记述了李世民和房玄龄二人的对话!大体的意思是这样的:

李说:前朝史官记载皇帝起居,为何不让本人看呢?

房说:史官不修饰美,也不隐藏恶事,让皇帝看了,会让其不开心的,所以不让看。

李:朕的心胸比那些前朝的皇帝不知道宽广到哪里去了,所以我很想看看我的起居录,能够知道以前我做过什么恶事,为今后不再犯引以为戒嘛!

房:... ...

这时,谏议大夫朱子奢说:“陛下想看起居录当然没什么问题,但是您开了这个头儿,难保子孙不去效仿,我担心以后的君主没有陛下的心胸,直接隐去罪恶,粉饰功绩,那史书就没有用了,史官的人身安全也没法保证了!”

李世民被碰了个软钉子,于是决定直接找起居舍人褚遂良,表达自己想看起居录的意思。褚遂良也不是吃素的,直接就怼回去了。

李世民无奈,又回来找了房玄龄,用其绝对的帝王权力,终于让房玄龄服软了。😯

作为一个对贞观之治有着巨大贡献的政治家,房玄龄对此事也毫无办法,于是就顺着李世民的心思,在《起居录》上大做文章,尤其是对“玄武门之变”那里大加修缮,最终才有了如今的《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

不过,纸里包不住火,玄武门之变究竟是怎么回事,现在大家都知道了,但李世民却低估了世人的胸襟,即使他做过杀兄杀弟囚父的勾当,世人却仍然视其为华夏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伟大皇帝,也是处于大局的考虑,作为治国李世民是有功的,但作为为人子孝道,李世民是过的。而且玄武门之变,那场血雨腥风,如今大家都知道了真相,也都明白了被李世民美化过的那场历史事件!

好了,喜欢的网友可以给我留言,大家一起讨论!






夏日澜风解密频道


许多事实证明,唐太宗确实篡改了国史。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千古一帝李世民,成为这一名言的始作俑者。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皇帝之一,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皇帝之一。一方面,他在灭隋的战争中功劳卓越,称帝后开创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之治”,但另一方面,他又是个血腥的杀手,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的自己的亲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更过分的是,他为了防止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后代报复,将二人的子孙全部杀死,一改慈善、大度形象。李渊将李世民立为太子,是在血腥中被迫做出的决定,并且不久就“禅让”给他。但在许多史书中,却将李世民的这一血腥宫廷政变写成李世民是“无奈之举”,让人不得不怀疑,李世民篡改了国史。

在李世民称帝之前,中国的史官具有无可比拟的“独立性”,文天祥的《正气歌》里曾经有两句是专门称赞史官的,“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齐国大夫崔杼弑杀了齐庄公,齐国负责记录历史的太史坚持秉笔直说,崔杼一气之下杀死了太史兄弟三人,但老四仍然“前仆后继”,不改初衷,弄得崔杼没办法,只得认命;晋国的史官董狐也是这样,赵穿、赵盾兄弟弑杀了晋灵公,董狐不顾赵盾的解释,照样秉笔直书。唐太宗称帝后,曾经问过负责写皇帝起居注的褚遂良,褚遂良向他解释:“设立起居郎的职务,如同古代的史官,善行恶行都要记录在案,以督促皇帝不犯错”。唐太宗要求看看史官怎么写的,褚遂良说:我从未听说皇帝本人要看这些内容的。”,唐太宗追问“如果我有不好的言论、行为,你也要记下来吗?”,褚遂良表示了肯定:这是我的职责所在,您的一言一行,我都要记下来。

史官的“独立性”让唐太宗害了怕,他最怕留下“千古骂名”,因此改革了史官制度。我们看到了《旧唐书》、《新唐书》以及宋代的《资治通鉴》,都记载着李世民的英明神武,多褒义之词,甚至将“玄武门之变”也美化成了李世民的无奈之举,好象李建成、李元吉及其子孙后代都该死,李渊早该禅位。但纸包不住火,在李世民称帝前,亲自参加过反隋起义的温大雅曾经写过一本《大唐创业起居注》,记录了李渊、李世民反隋的真实历史。温大雅的父亲是北齐文林馆学士,温大雅本人是隋朝的东宫学士、长安县尉,后成为李渊大将军府记室参军,他所写的《大唐创业起居注》基本上是随军日记,具有真实性。

在这本书里,李渊才是大唐创业的主要谋划者及实施者,而李世民充其量是一名优秀的配角。温大雅的这本书,给李世民的光辉形象曝了光。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做为主帅的李渊那么无能,作为太子的李建成及一方将军的李元吉那么废物,仅靠李世民一己之力,怎么会打下唐朝的万里江山。


烟雨笑春风


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说起李世民,就有两件事不得不说,一是玄武门之变,二是贞观之治。

正史里记载的玄武门之变是被美化过的。

1、贞观之治美化自身

就登基的形式而言,李世民和他的大表哥杨广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二人都是篡位登基(但从现在的史料来看,杨广是合法登基)都是欺父,杀兄屠弟。而不同的是的李世民开启贞观之治,成为千古明君,杨广暴虐无道成为昏君的代名词。为何会如此呢?我想这其中便有李世民需要用一个千古明君的形象去美化玄武门之变。要知道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把弟媳纳入后宫为妃,把大哥的十个儿子全部诛杀,做得比杨广还过分。

2、丑化太子建成

在《旧唐书》里史书把李建成写成一个荒淫好色,碌碌无为之辈,这应该是李世民对李建成的丑化。要知道在李渊起兵的打天下的时候,李建成也是战功赫赫,只不过一方面被李世民所隐瞒修改,再一方面,他最为储君,自然需要辅佐李渊处理政务。所以在军工上,和在外界的观感上不如李世民。

3、李渊的坚持

作为一代开国皇帝,谁不想自己的天下长长久久,我相信李渊也不例外,然而自立太子之时到玄武门之变李渊却从未有过废太子的想法,难道是李渊老眼昏花看不清太子李建成的为人?要知道李渊52岁登基60岁退位,这期间绝对足够一个皇帝考核太子是否合适。然而从登基到退位李渊从未有过废太子的想法。说明太子李建成是适合做一个未来皇帝的,李建成的形象应该是被历史所丑化。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对历史做了一定程度的美化,但却也基本属实。

关注柿子,每天带你看点历史。


柿子殿下


不请自来,小吴聊历史为你解答…

玄武门之变

隋朝末年,各地都爆发了农民起义。隋炀帝任命唐国公

李渊为太原留守,让他去驻守晋阳,镇压当地的农民起义军。

在镇压农民起义军的过程中,李渊看到隋朝大势已去,也开始起兵反隋。经过一番征战,李渊先后灭掉了隋朝和其他起义军,于公元618年建立了唐朝,定都长安,他就是唐高祖。

唐朝建立后,唐高祖立大儿子李建成为太子,二儿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儿子李元吉为齐王。秦王李世民战功显赫,旗下聚集了大批猛将谋士,他也因此渐渐起了夺取权力的野心。

太子李建成害怕被李世民夺走太子之位,便和齐王李元吉联合起来想谋害李世民。

公元626年,突厥入侵大唐,太子李建成觉得铲除李世民的时机到了,便向唐高祖建议,让李元吉代替李世民去讨伐突厥,并提出希望调用李世民部下大将随同出征。他们企图将李世民身边的大将全部调离,然后刺杀他。

李世民听到这个消息后,决定先发制人。当天夜里,他就进宫面见唐高祖,诉说太子跟李元吉想谋害他的事。唐高祖答应等天明叫兄弟三人一起进宫,由他亲自审问。

第二天早上,李世民部下的大将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带了一支精兵,埋伏在皇宫北面的玄武门,只等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官。李建成和李元吉经过玄武门时,发现情况有些不对,立刻调头准备逃跑。可一切已经来不及了。李建成被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元吉也被大将尉迟敬德杀死。这件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后,唐高祖便立李世民为太子。不久,李世民就顺利地登上了皇位。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太宗。

我认为

“玄武门之变”是唐代初年皇室内部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它是以太子李建成为代表的保守集团和以李世民为代表的革新集团的斗争,最终李世民取得了胜利。“玄武门之变”为接下来“贞观之治”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是唐朝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





小吴聊历史


正史里记载的玄武门之变肯定被美化,一定是倾向于李世民。李世民并不是什么好人,我们可以多加分析和参照其他史料还原一下历史的真相。提及唐太宗李世民。都知道是一代明君。是封建王朝开明皇帝的代表。但是这位杰出的皇帝却是一个篡位者。不合法登基。要说李世民,应该有有两件事,一是玄武门之变,二是有为之君。就登基的形式而言,李世民和他的大表哥杨广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二人都是篡位登基(但从现在的史料来看,杨广是合法登基)都是欺父,杀兄屠弟。尤其过分的是,把弟媳纳入后宫为妃,把大哥的十个儿子全部诛杀。做得比杨广还过分。十足的暴君。但登基为帝的李世民和杨广恰恰相反。李世民却是难得的明君。可以说,正是由于得位不正,所以在为君上,才会有所作为。一个杨广,一个李世民。表兄表弟却成为中国历史上暴君与明君的代表。

大唐武德八年,也就是公元626年,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的争夺已经是白热化了,李渊经过数次调节也无济于事。可以说,李渊根本没有更换太子的意思。之所以重用李世民,一是担心太子权力太重。影响皇权,二是天下未定,也需要李世民出力。也许为了弥补对李世民的亏欠。李渊允许李世民组建天策府。天策府实际上就成为李世民独立自由的‘私人‘’’组织。这里面有房玄龄,杜茹晖,尉迟敬德,张公谨。等等主要文武要员。但必须指出的是,对于太子李建成,李渊还是爱护的,根本没有更换太子的意图。对于朝臣在秦王和太子选班站队是十分反感和警惕的。开国辅弼重臣刘文静就是因为和李世民走得太近太密。在裴寂的谗言之下,将刘文静处死。虽然李世民数次求情,但越求情,刘文静死的越快。李世民对于此事耿耿于怀,就把此事赖在了裴寂的生身上。李渊死后,裴寂差点丧命。

在《旧唐书》里,里史书把李建成写成一个荒淫好色,碌碌无为之辈,这纯属是李世民的栽赃。而实际上李建成是一个十分合格的皇位继承人。在李渊起兵的打天下的时候,李建成也是战功赫赫,只不过一方面被李世民所隐瞒修改,再一方面,他最为储君,自然需要辅佐李渊处理政务。所以在军工上,和在外界的观感上不如李世民。而李世民由于经常领兵在外,可以说结交大量的武将以及一些握有重权的文臣。李世民自己也网罗了不少人才。但在封建法统上,李世民再优秀的也不如李建成。况且李建成身边也有一些重要谋臣比如魏征,而且当时大唐第一重臣裴寂是李建成的有力支持者。齐王李元吉也是有力助手。

李世民与李建成的帝位之争是无法调和的,李渊从中和稀泥,只会加剧双发的矛盾。从各个方面来说,李建成是最合法最有理当皇帝的,但李世民不甘心,认为大唐天下十之七八是自己大打下来的。而太子之位因何不是自己。李世民肯定不会去同兵源战马都是李建成统一调度意,甚至去思考,他转战南北,军需粮草提供的。这些事情李世民只会感谢李渊,而不会铭记李建成。最关键的是,双方的下属的鼓动和劝进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谁都知道,一方上台,自己的主子也许可以不死,但自己一定得户灭就族。即便是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也得拼命让自己的主子当皇帝。其中李世民的大舅子长孙无忌最为热心,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让自己的妹夫当皇帝。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者就是长孙无忌。当然,他的付出也是值得的。自己成为太宗一朝的百官之首,妹妹是皇后。外甥为太子。长孙家族成为大唐第一外戚。

双方无所不用其极,欲制对方死地而后快,而作为此时事的最高决策者李渊,却是很犹豫,态度暧昧,始终没有一个最明确的说法和裁断,既不动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也对李世民的行为不加指责。面对哦太子党羽杨文干造反立即诛杀,支持了李世民,但对太子却网开一面。同时,也对李世民的势力加以限制。也让朝臣很难观察出李渊的实际想法。公元626年,突厥犯镜。李渊召集文武商议。太子一党的建议,让秦王李世民出镇洛阳,同时调秦王天策府武将跟随齐王李元吉出征,如果李渊采纳这个策略,李世民将彻底玩完。李世民无论如何不能接受天策府的人归太子一党的人所调遣。

正当李世民在谋划如何拒绝这个提议的时候,太细子李建成本人却反对李世民出镇洛阳,因为李建成怕李世民一代出镇 怕其造反自立,无法控制。长孙无忌,房玄龄,尉迟敬德也觉得事态严重,李渊一旦下旨,再反对已经来不急了。三人就开始提议让李世民发动兵变。诛杀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经过考虑和仔细谋划最终决定了在皇宫备门玄武门之变诛杀李建成兄弟。之所以选择在玄武门,因为这是入宫必经之路。而是玄武门守将常何是李世民的死党。也这也就确保了李世民自己的绝对安全和胜利。公元626年六月,李世民上书李渊,说李建成出入后宫,淫乱后妃。李渊得知以后大惊失色。迅速召集主要宰辅裴寂,封伦,宇文士及(其兄就是杀害杨广的宇文化及)以及陈书达,陈叔达是南陈陈宣帝的第十六子。然后让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入宫进行会审。而李世民等待中的机会终于来了。

六月四日,是李渊召集三个儿子议事的时间,当三个儿子在玄武门互残的时候。六十二岁李渊却在和几个宰相湖上泛舟。这时候却传来消息,玄武门兵变,尉迟敬德一身戎装拿着自己两个儿子李建成,李元吉的人头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时候,李渊的心情我们将如何描述,三个儿子一母同胞,做出如此惨绝人寰之事,而自己也处于极度危险的地步。悲愤,惊惧,后悔。但毕竟是当皇帝的人,威仪气度还是有的,李渊此时只有硬挺,告诉尉迟敬德唤李世民来见,封其为太子,自己与嫡妻只有三个儿子,现在已经死了两个,帝位也只有传给李世民了,而此前自己在他们中间的调和现在看来是多么的可笑和悲哀,天家无情可见一斑。

而当李渊得知,李世民不顾自己的一再要求和哀求,把李建成的十个孩子以及李元吉的几个孩子都都给杀了的时候,当看见十几个爱孙血淋淋的人头的时候,李渊痛哭失声,既是有感于长子的绝后和李世民的绝情,也悲伤于自己晚年的丧子丧孙之痛。同年,李渊禅位于李世民,也是用这种方式对李世民的无声抗议


道乃天成


唐高祖李渊的皇后生了四个儿子,长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玄霸(早亡),四子元吉。太原起兵,主要是李世民一手策划的,唐朝的建立,李世民出力最多,功劳最大。因此,唐朝建立以后,李世民和皇太子李建成之间,就为争夺皇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公元626年6月3日,李世民上朝去控告李建成和李元吉,揭发他们在后宫胡作非为以及与张婕妤、尹德妃的暖昧关系。高祖大吃一惊,说:“竟然有这样的事?”李世民说:“不但如此,他们还想谋害我。如果他们得逞,儿就永远见不到父皇了!”说完便哭了起来。高祖说:“你讲的事情,关系重大,明天我要亲自审问!”

当天夜里,李世民调兵遣将。第二天一早,他亲自率领长孙无忌等人,埋伏在玄武门内。张婕好听到了风声,马上派人报告李建成,李建成找李元吉商量,李元吉认为谨慎一点较好,李建成说:“怕什么?内有张、尹二妃照应,外有自家军队守卫玄武门,能把我们怎么样?我们一起一朝去,看看睛况再说。”于是两人骑着马,带领卫士,缓步走进玄武门。守卫玄武门的将领叫常何,原来是李建成的心腹,但已被李世民收买过来了,他见李建成和李元吉走远了,迅速关闭了玄武门。

李建成和李元吉下了马,拾级登临湖殿。李建成眼光向周围一扫,发现殿东西的角落里,埋伏着李世民的部队。他扯一下齐王的衣袖,转身飞快走下石级,翻身上马,奔向玄武门。只听有人喊道:“太子,齐王,为什么不去上朝?”李建成回头一看,不是别人,正是对头李世民。李世民对准李建成射了一箭,只听嗖地一声,李建成翻身落马,断了气。李元吉急忙向西逃去,被尉迟敬德一箭把他射死了。

玄武门的战斗刚要结束,东宫的大将冯翊和冯立闻讯率东宫二千余人赶来,猛烈攻打大门。大将薛万彻等见到在玄武门外战斗无济于事,便想调转马头进攻秦王府。情况十分危急。这时候,只见尉迟敬德提着建成、元吉的脑袋赶来,喊道:“奉皇帝陛下敕全,杀了太子和齐王。你们看,这就是他们的头,你们还为谁卖命?”冯翊和谢叔方等人见了太子和齐王首级,呆若木鸡,纷纷放下武器,其余一哄而散。薛万彻不听劝告,带着数十骑,杀出阵外,奔终南山去了。谢叔方眼看太子的人马逃散投降,便下马号啕大哭,李世民好言劝慰,并赦他无罪。对于太子集团的其他文臣武将,只要他们表示愿意和秦王合作,都被任用,并给以应得的礼遇。

三兄弟火并的时候,唐高祖正带着大臣、妃子在海池中乘船游玩。忽然看见岸上有一个全副披挂的将军,匆匆赶来,便问:“来的是什么人?”只见那位将军跪在地上说:“臣就是尉迟敬德。”高祖又问:“你来这里干什么?”尉迟敬德说:“太子、齐王叛乱,秦王恐怕惊动陛下,特地派臣来护驾。”高祖大吃一惊,忙问:“太子、齐王现在何处?”尉迟敬德说:“已经被秦王杀死了。”高祖十分难过,吩咐游船靠岸。回头问裴寂等人说:“想不到会有今天这样的事发生,你们看怎么办?”左右大臣听到建成、元吉已死,身边又有一个这样凶猛的将军手拿武器守候着,也就乐得顺水推舟做个人情。萧瑀、陈叔达说:“建成、元吉本来就没有大功,秦王功德盖世,深得人心,理该立为太子。”高祖采纳。

于是降旨,各路军队都接受秦王李世民处分。三天之后,唐高祖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国家军政大事一律由太子处理。李世民实际上已经当上了皇帝。八月,高祖被迫让位,自称太上皇。李世民当上皇帝,就是唐太宗,第二年正月,改元贞观。历史上把这次政变,叫做“玄武门之变


刘文广


蛛丝马迹是无声的抗议

公元636年,褚遂良出任起居郎,专门记载李世民的一言一行。这李二皇帝总有一个心病,那就是史会怎样记录他的玄武门兵变。所以有一天,他就叫来褚兄问:你每天记载我的言行起居,我可以看看吗?褚遂良说,历史上从没有皇帝看过这个东西。所以你也不能看。李二又问:如果我有不好的言论、行为,你也要记下来吗。褚兄说,我实事求是,记下来是必然的。

面对耿直的褚遂良,李二创造了一个成语:小鸟依人。他说:禇遂良学问稍长,性亦坚正,既写忠诚,甚亲附于朕,譬如飞鸟依人,自加怜爱。可是李二的内心,肯定更加的不安,这个小鸟依人的家伙,到底在史书里是怎么记录我的啊。于是李二找了褚兄的上级,政治家房玄龄。他还给出了个非常高尚的说法。他说:

“朕看国史的本意与古人是不一样的。若有不善,亦欲以为鉴诫,使得自修改耳。”意思我看是为了改正自己的错误,不是为了改历史。于是房总只好让李二看了。李二重点看了六月四日的事情,言语中多有微词,就说:“昔日周公杀了管、蔡使得周朝得以安定,季友毒杀了叔牙使得鲁国安宁。朕的作为,也和他们一样,都是为了安定社稷,造福万民而已。史官记载时,怎么能因为有隐情而烦恼呢?应该正确的记录当时的事情”

李二此话的意思,我猜想就像褚兄顶撞李二,李二却说他小鸟依人是一样。当然这话里的话,房总作为第一心腹和史官的总领导,肯定是领会的。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现在历史书。李二无疑是伟大的。但史书让他变成了伟大的平方。我主观认为主是三个方面,一是把太原造反决策者从李渊变成了李二;第二是把造反过程中别人的功劳尽可能的算给李二,三是玄武门兵变从主动实施变成了忍无可忍。

不过史官们虽然挡不住李二的淫威,但是他们有自己的技巧,就是在不同的书里,保留下一些自相矛盾的记载,引发你的联想。其实这招对每个想粉饰自己的皇帝都用过。

比如李二的绝对亲信,忠实走狗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就被完整的保留下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按照温的记载太原起兵的决策和李二没多大关系,而隐太子建成那也是一个英雄的人物。后人说这本书里:建成方为太子,故凡言结纳贤豪,攻略城邑,必与太宗并称。抑或贞观十七年敬播、房玄龄、许敬宗等所修《高祖实录》,欲以创业之功独归太宗,不能无所润色也。

这本和李二没有保持高度一至的书为什么得以保留,我想这可能就是让这些蛛丝马迹来表达无声的抗议吧。


南门江老头


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唐太宗在历史帝王中的地位和丰功伟绩常常被人们所称道,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圣君也有被人所诟病的一点:那就是他人生中挥之不去污点-“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七月二日,唐朝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在和太子李建成斗争了数年以后,两者的争储之战已经进入到白热化的程度。同为李渊儿子的齐王李元吉此时已经加入到李建成的阵营。在玄武门之变的前夜,李建成意图瓜分李世民的兵权,李世民在得知其计划后决定先发制人,利用李建成、李元吉应赴六月四日的对质埋伏兵于玄武门,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进而一举铲掉李建成及其根系势力。历史上最饱受争议的玄武门之变就这样上演了。

六月初四,玄武门外,李世民杀死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

六月初八,李世民被册封为太子。

九月,李渊禅位,李世民登基。


短短的三个月,李世民就完成了从秦王到皇帝的转变,开始了他伟大的治世之路。

关于玄武门之变的真实情况我们不得而知,《旧唐书》、《新唐书》以及《资治通鉴》里关于此事件的记录都来自于《唐实录》里面的记载。《太宗实录》又是《唐实录》里关于唐太宗时期的记录篇章。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唐贞观十六年,李世民曾要求阅览《起居注》,被当时的谏议大夫褚遂良拒绝。

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又提出这一要求,当时的宰相房玄龄和谏议大夫朱子奢又一次劝谏,但奈何不了李世民的执意要求。无奈,房玄龄呈《高祖》、《今上实录》给李世民。

李世民在看过书中关于六月四日事(即玄武门之变)的记录后,对于事件的描述评价不甚满意,于是就对房玄龄做了如下指示:六月四日事是“周公诛管、蔡,季友鸩叔牙”之举,目的是“安社稷,利万民”。

史官们在太宗皇帝如此的授意下,开始“削其浮辞,直言其事”,改写了部分史实。 如此可见,李世民本人也对玄武门之事讳莫如深,改史这一行为也确实真实存在。但究竟是刻意隐瞒还是真的“直言其事”就不得而知了。


同样,玄武门之变和太宗改史为后世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 纵观唐朝近300年的历史,皇位继承者往往都不能既定,由之而来的是为了争夺皇位而发生的诸多政变,这种情况几乎贯穿了整个唐朝。这就是玄武门之变带给唐后世子孙统治者的影响。

至于改史这一行为,也开了当朝皇帝篡改史书的先河,后世的皇帝无不效仿,使得中国封建王朝流传下来的最赖以参考的史书也变得亦真亦假了。

所以,从这一方面看,李世民罪莫大焉!


小宋拾趣


现在的新旧唐书都把李世民写成了唐朝开国的第一人。连李渊都成了平庸之辈了,这可能吗?从李渊太原起兵之时,李世民不过十七八岁的小伙子。能力再大,还能大过他爹吗?全力帮助他爹四处串连,领兵打仗的,李渊不用自己已成年的长子建成这可能吗?后来,李渊为了保太子李建成,甚至打压李世民,难倒李建成真的如历史书中所写的那么不堪吗?李世民当皇帝后,一直心怀惊惧,以至用秦琼、尉迟为门神,这说明他心中有愧。愧的是谁呢?可以不愧李渊,但是一定是愧李建成的。正所谓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所以在辩证的分析历史才可真学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