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七章原文、註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七章原文、註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曾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我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

《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計劃用81天時間,對《道德經》中的81章,每天一章節進行解析和譯文,希望能幫助大家學習理解《道德經》。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七章原文、註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第67章 持保三寶

【原文】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①。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註釋】

①肖:相似的意思。

【譯文】

天下人都說,“道”太廣大了,大到不像任何具體的東西。也正因為它的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體的東西。如果它像一種具體的事物的話,那麼它就趨於細小而不是道了。我有三種寶貝,是應當永遠持有珍重的:第一是慈愛’第二是儉樸’第三就是不敢居於天下人的前面。有了慈愛,所以能勇武;有了簡樸,所以能寬廣;不敢居於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為萬物的首長。現在丟棄了慈愛而追求勇武;丟棄了儉嗇而追求寬廣;捨棄退讓而追求爭先,結果是走向死亡。慈愛,用來征戰就能夠勝利,用來守衛就會堅固。天將救助誰,就會用慈愛來保護它。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七章原文、註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解析】

這一章兩層內容:第一層講道的偉大;第二層講道的原則的妙用。後者是本章闡述的重點,它指的便是“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這三個原則是從大道中推衍出來的,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這裡的“大”意為崇高、偉大、普遍、絕對。這句話是老子就大道的偉大而作出的描述。大道是無形的,這正是大道的偉大之處。但是它有原則,那麼道的原則是什麼呢?下面一句給了詳細的答案。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儉,三日不敢為天下先。”這句中有個“先”字,“先”一般只作序列概念,但這裡作價值概念,它與“上”、“重”、“多”、“大”一樣,具有把某個對象的價值和重要性看得高於一切的意思。“不敢為天下先”可以理解為絕不把個人的價值置於整個人類的價值之上。換句話說,也就是絕不把自己的利益看得高於一切。這句話講的就是道的三大原則,即老子所說的三寶:一是仁慈,也就是仁愛之心和同情之心;二是儉樸,也就是節儉、不奢侈;三是不敢為天下先,也就是不露鋒芒、謙和卑下。”“三寶”與老子無為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它是無為思想的具體表現。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本句中的“勇”指的是明智而又剛強果斷。善良仁慈之人能夠感受到自己與人類社會和自然世界是融為一體的,這時他們的心中會激盪起一種神聖的使命感,而心中的一切煩惱、憂愁、焦慮、畏懼都會隨之煙消雲散,只留有一種神聖而又明徹一切的感覺,在這種感覺影響之下,人們無所畏懼,而且感覺到道德就在自己的心靈之中,而自己就是永恆的道德的主體,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勇”。相反,如果一個人不善良、不仁慈,就會感覺到有很多人在監視、識破和譴責他們——其實,最先開始監視、識破並譴責他們的不是別人,正是他們自己。在這種狀態的支配之下,他們不得不在善與惡、高尚與卑賤之間搖擺不定,並表現出畏畏縮縮的樣子。當他們在這樣的境況中尋求安然脫身的途徑時,他們就會孤注一擲,從而走向邪惡,無法自拔。可見,一個人只有保持仁慈之心和善良之心,他才會有無所畏懼的勇氣,這就是通常所說的“仁者無敵”。“儉”指節儉,節儉也有個限度,那就是要滿足個人的生活需要。高於這個限度,或是低於這個限度,都屬於不健康、不自然和不道德的生活方式。人們通常所說的“無私”、“無慾”也要合乎這個限度。“長”與“間”是相對的,如“間苗長苗”指的就是把不好的、不必要的和多餘的幼苗拔除,而把好的、有用的幼苗留下。本章中的“長”字指為人們所接納和喜歡。這句話該怎麼理解呢?老子認為,正是因為仁慈,所以才能做到英勇無畏;正是因為節儉,所以國家才能長治久安,人民才能安寧、富足;正是因為謙和退讓,所以人類才能成為萬物之長。我們可以從老子的思想推理得出一個結論:如果人類捨本逐末,就會走上絕路,這也就是下句話所要闡述的問題。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本句中的“慈”是作為勇敢無畏的根本和基礎的仁慈:“儉”是作為心胸博大的根本和基礎的節儉。“後”指的是把自己的利益置於他人的利益之後。

最後,老子得出“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的結論:這裡我們不免要疑惑了:對敵作戰的時候,懷有仁慈之心怎麼能夠取勝呢?如果我們從老子的無為思想出發,就不難理解此句中所包含的真意了。其實,老子所說的“慈”也可以理解為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用在戰爭中自然能取勝。“守”和“衛”都指的是自立的意思。由此可知,只有做到“慈”,我們才能於社會中安身立命。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七章原文、註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王弼《道德經注》

久矣其細,猶曰其細久矣。肖則失其所以為大矣,故曰“若肖,久矣其細也夫”。夫慈,以陳則勝,以守則固,故能勇也。節儉愛費,天下不匱,故能廣也。唯後外其身,為物所歸,然後乃能立成器為天下利,為物之長也。且,猶取也。相慜而不避於難,故勝也。

久矣其細是說渺小很久了。如果像什麼東西就失去了稱它為大的緣由了,所以說如果道像什麼具體事物,它就已經渺小很久了。仁慈,用來列陣就能勝利,用來防守就能牢固,所以能夠讓人有勇氣。節儉,珍惜花銷,天下都不會有缺乏,所以能夠對天下那麼廣闊的範圍施加良好影響。只有把自己的利益置於別人之後,將自己置之度外,天下萬物才會來歸順,然後才能成器為天下謀利,成為萬物的領袖。且是取的意思。有了慈愛,相互愛憐,不怕困難,所以能夠勝利。

蘇轍《老子解》

夫道曠然無形,頹然無名,充遍萬物,而與物無一相似。此其所以為大也。若似於物,則亦一物耳,而何足大哉!道以不似物為大,故其運而為德,則亦悶然;以鈍為利,以退為進,不合於世俗。今夫世俗,貴勇敢,尚廣大,誇進銳;而吾之所寶,則慈忍、儉約、廉退,此三者皆世之所謂不肖者也。

世以勇決為賢,而以慈忍為不及。事不知勇決之易挫,而慈忍之不可勝,其終必至於勇也。世以廣大蓋物,而以儉約為陋。不知廣大之易窮,而儉約之易足,其終必至於廣也。世以進銳為能,而以不敢先為恥。不知進銳之多惡於人,而不敢先之樂推於世,其終卒為器長也。蓋樸散而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自樸成器,始有屬有長矣。

道沒有形態、無法言說、無法命名,支配著萬物的發展變化而不和任何一種具體事物相似。這就是為什麼說道是偉大的。如果與某一具體事物相似,那道也成了具體事物,又有什麼偉大之處呢?道因為不與具體事物相似而宏觀、偉大,所以它運行的表現也是模糊不清的;以鈍為鋒利,以後退為前進,不符合世俗的觀念。現在世俗重視勇敢,崇尚廣大、豐富,誇耀果斷進取;而我的寶物是慈愛忍讓、儉樸節約、清廉退讓,這三種事物都是世人覺得不合時宜的。

現在世人以勇敢、果斷為賢能,而認為慈愛、忍耐不及勇敢果斷的品質優秀。人們不知道勇敢、果斷容易受到阻礙,而仁慈堅韌是無法戰勝的,其最終結果必然會達到甚至超越勇敢所能取得的。世人以廣闊、豐富、包羅萬象為美,而以節儉、簡約為粗陋,而不知道廣闊、豐富的事物很快就會到它的極限,而節儉、簡約則容易滿足,最終必然會達到甚至超越廣闊、豐富、包羅萬象所給人帶來的滿足。世人以努力進取為有能力,而以不敢領先為羞恥。人們不知道努力進取的會被眾人厭惡,而不敢領先的人卻樂意把領先的優越地位讓給別人,最終能成為萬物的領袖。原木那樣的質樸、簡單被萬物接納,成為萬物的品質,聖人以此來領導萬物,自從原木質樸、簡單的品質形成器物,就開始有類別,有領袖了。

勇、廣、先三者,人之所共疾也。為眾所疾,故常近於死矣。以慈衛物,物之愛之如父母,雖為之效死而不辭,故可以戰,可以守。天之將救是人也,則開其心志,使之無所不慈,無所不慈,則物皆為之衛矣。

勇敢、廣大、超前是人們都嫉恨的。被大眾嫉恨,所以常常瀕臨滅亡的境地。用慈愛來保衛萬物的人,萬物像對待父母一樣去敬愛,以死效勞都在所不辭,所以可以以此作戰或防守。天如果要救某個人,就打開他的心志,讓他對萬物都懷有慈愛,既然對萬物都懷有慈愛,萬物會都來保衛他。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七章原文、註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歡迎關注 ,讓思想充實生活。閱讀可以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正氣。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七章原文、註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