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九千岁魏忠贤?

春天的小小菠菜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会得到不同的答案,我认为如果没有魏忠贤,明朝早就乱了。

魏忠贤在许多人心中都是罪大恶极的人,甚至还有人将明朝覆灭的原因,归结到他的头上,魏忠贤不是好人,残害了许多忠良,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站在明朝政府角度来看,魏忠贤的作用远比东林党文人大多了,对于百姓大臣来说,魏忠贤百死不能赎其罪,然而对于皇家来说,尤其是处于小冰期时代的明末,一日没有魏忠贤,朝廷的统治便要消减一分。

今天不是来洗白魏忠贤,而是站在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人的作用,好人有好人的作用,坏人也有坏人的作用不是?木匠皇帝朱由校上台后,几乎将全部的权力都下放给他的奶妈客氏和魏忠贤了,他自己整天便在皇宫里捣鼓木匠,故此才出现了魏忠贤专政的局面,那魏忠贤专政对明朝来说有什么好处呢?百官都无比畏惧这个手段残忍的太监,就算心里恨的要死,明面上还是要听他的话。

百官对魏忠贤无比恐惧,这便是魏忠贤的作用。明末时期局势动乱,小冰期降临,粮食减产,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地主阶级的代表东林党和皇室打的不可开交,说来说去都是为了利益,不管文官说的再正大光明,其实都是为了将利益装进自己的腰包,而魏忠贤在世时,朝廷需要多少税赋,没有人管不答应,不答应的都被魏忠贤整死了。所以说魏忠贤在世一天,便能维持明朝正常运转一天,让人惧怕也是一种能力。

陕西通志:“熹宗天启二年至思宗崇祯二年,八年皆大旱不雨。”这段时间其实也就是魏忠贤当政的时间,然而就算干旱,也没有人造反,不是百姓不想,而是他们不敢。不明就里的朱由检一上台就弄死了魏忠贤,他一死明朝就全乱套了,大臣脖子上的枷锁被既得利益者主动解开了,犹如猛虎归山,之后明朝的农民起义军不断,朝堂上东林党当政,好处都被他们私下吞下了,国库里穷的叮当响。

到后面国库里面已经没有军饷了,崇祯就差跪下来求大臣们捐款了,然而就算如此也只募集到了20万两白银,如果魏忠贤在世,起码每家最少出血二十万,不给就抄家,事实上当李自成攻破京都后,当朝的大臣哪家不被抄出百万雪花银?魏忠贤是坏人,东林党也好不到哪去,都是一丘之貉。魏忠贤什么时候死,明末便什么时候开始乱。


天祺


魏忠贤不死明朝绝对不会灭亡!这是为何呢?因为魏忠贤是个人才,不要误认为读了很多书就一定是人才,比如李斯就是很会读书的人,还有洪承畴等等,往住都是误国空谈之徒。魏忠贤知道一个最起码的道理,只要明朝在就有他的富贵,明朝不在了他什么也没有,所以他只认明朝皇帝一个主子,真心实意、竭诚效忠。洪承畴及大肆攻击魏忠贤的东林党人则不同,他们自恃才高八斗,明朝完了他们可以找到新主子效忠因为他们有才华而魏忠贤没有。所以别看东林党人标榜多么忠贞爱国,满清入主中原这些人最早投降,简直是争先恐后。魏忠贤在的时候,边关将领都会全力以赴镇守边关,没事必要分心在乎谗臣在皇帝面前诋毁他们,有魏忠贤罩着,即使有过失也会安全着陆。魏忠贤一死边关大将日子不好过了,袁崇焕一死人心就散了。魏忠贤在袁崇焕死不了,清军没有办法入关!并且魏忠贤办事能力特强,从不擅杀武将。大家看那个崇祯,有能为消灭李自成等农民军的将领,哪一个不被他处死?所以大家心知肚明,留着农民军在自己在崇祯那还有利用价值不至于死!哪知农民军越养势越大!崇祯亡国真是活该!


正平


明熹宗临死前曾专门叮嘱崇祯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朱由校在生命最后时刻对魏忠贤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固然掺杂着个人私情,但最主要的是他认识到了魏忠贤在处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决,尤其是在维护大局、知人善任、赏罚分明的关键问题上。

平心而论,魏忠贤为巩固个人权势,未免有党同伐异、残忍歹毒的罪恶一面,但从他曾经力排众议、大胆起用辽阳战败后遭受谗言的熊廷弼,抛开私怨、违心推荐赵南星、孙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等诸多方面,可以看出,他还是心系大明江山的。魏忠贤主政期间,国内形势良好,辽东局势平稳,这还是应该被认同和肯定的。

崇祯即位的时候,海内难民揭竿四起、关外清兵虎视眈眈,在这种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朝廷迫切需要一位富有处理军国大事经验,以及善于把握动荡时局的“能人”来独当一面,虽然无法扭转国势日衰、积重难返的败亡趋势,但也不至于在短时间内坍塌崩溃。但崇祯为了整饬内政和平息民愤,更是为了独掌大权,借着朝廷文武大臣的“倒魏”怒潮,以迅雷之势,一举肃清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他煤山上吊自杀殉国前的第五天,崇祯在大势已去、大厦将倾的绝望中,在听到太监曹化淳说的那句“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话之后,终于领会到天启皇帝临终前,强调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的深意所在。幡然醒悟的同时,无力回天的崇祯在精神上彻底崩溃了。收葬魏忠贤遗骸,既是他对魏忠贤价值和功绩的重新肯定,也是对自己17年执政生涯的全盘否定。



缅怀未逝的青春


首先感谢楼主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九千岁魏忠贤

魏忠贤(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汉族,明朝末期宦官。自宫后改姓名叫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复姓,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回原姓,皇帝赐名为魏忠贤。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朱由检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肃清。

现在,我来摆明我的观点。我觉得魏忠贤虽然是一个坏人,但是他确实推进了历史的进程。历史上哪有一直都是好人没有有坏人这个说法的所以说魏忠贤的存在对于历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魏忠贤本质上就是个人渣、彻彻底底的坏人,看他的人生经历就知道了,只是后来帮皇帝做事,力图保障巩固皇权,天下是皇帝的自然也得保,所以做的一些事现在看来有助于明朝续命。但看历史政治水平其实也堪忧,这样一个人渣站到那么个高位,随心所欲一下造成的破坏力就太大了。

但是,魏忠贤被处死后明朝开始打乱了,这说明了什么?明朝本质上说脆弱不堪的,迟早也是要灭亡的,这个只是时间问题。

反正他也是真的该死,在许多人心中都是罪大恶极的人,甚至还有人将明朝覆灭的原因,归结到他的头上,魏忠贤不是好人,残害了许多忠良,这是不争的事实。

最后,如果喜欢我,觉得我又有道理请关注我,嘻嘻


嘴痕


人都是有两幅面孔的,所以我们对魏忠贤,也应该作客观理性的评价。

一般人们提起魏忠贤,可能受电视上的影响,都认为他,包括整个东厂,都是些残害忠良,乱杀无辜的一帮坏太监。确实,魏忠贤也算不上好人,他排除异己,打击政敌,手段残忍之极。但他并没有去没有祸害平常老百姓,做残害苍生,极大恶及之类的大坏事。让我们先来看看他的成长经历吧。

魏忠贤,本就是一个市井混混,因为啫赌,赌债缠身,无奈之下,才净身做了太监。刚开始,他也算挺可怜的一个人。但魏忠贤脑子聪明,在皇宫中会混,而且还傍上了熹宗朱由校的奶妈客氏的大腿。这样,有了靠山的魏忠贤,在后宫混得如鱼得水,慢慢的就成了大内总管。

人都是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的。魏忠贤逐渐把持了朝政的决议权,随着自己权利变大,膨胀的他居然号称“九千九百岁”,有明一代,这是没有过的事。这个候的魏忠贤最膨胀,出行排场很大,几乎等同于皇帝,有种小人得志的感觉。

但魏忠贤总体上对明朝皇帝个人,还是忠心的,说白了,他也只是皇帝身边的高级奴才而已。

魏忠贤在独揽大权后,也对国家做过一些有益的事。比如,魏忠贤曾主张薄收农业税,重收工商税,此举可以说是对救当时的老百姓,犹如于水火之中。这个政策,增加了国家税收,而且也让军饷有了一定保证。

魏忠贤还挺会用人,比如他任用了诸如孙承宗、赵南星、满桂、袁崇焕等一批能臣、直臣,为国家安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对辽东边疆的守护,自魏忠贤一死后,辽东军军饷不继,这样人心不稳,辽东边疆很快就失守了。

可以说,魏忠贤的死,加速了明朝的灭亡。难怪有人说,“魏忠贤不死,明朝不灭”,尽管有点夸大,但也有一定道理。

魏忠贤(1568年2月27日-1627年12月11日),别称魏阉贼,原名魏四,入宫后改名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复姓,出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后,改名忠贤,表字完吾。中国明朝末期宦官。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在天启年间拉拢齐楚浙党官吏,是为阉党,与东林党人激烈斗争,即东林党争。明思宗即位后,被流放,畏罪死亡。


超凡博弈


何难客观评价他。因为他得罪了读书人。史料都是读书人写的。但从后来看,他没办过什么错事。至于为什么名声不好,你参照雍正就知道了。






晓窗幽梦


魏忠贤仗势专权,无恶不作,尤喜人称其为“九千九百岁


澜清LIU


历史需要英雄,也需要奸臣。魏忠贤只是一个太监,却可以权倾朝野,一手遮天,把皇帝愚弄的昏天暗地,明君多忠臣,昏庸多佞臣。魏忠贤这样的人在历史上层出不穷,他们的出现,说实在,就是去祸国殃民的,没什么好评价,他们不配评价两个字,就是坏蛋一个,他也是背锅侠,为朝廷,皇帝的昏庸无能背锅。当一个朝代衰落的时候,魏忠贤这样的奸佞小人就开始登场,加速了朝代的坍塌与更迭。



般若自在


万历四十八年(1620),当了48年皇帝的神宗终于入土为安了,时年58岁,留给他子孙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的明朝。八月一日,神宗长子朱常洛即位, 改年号为泰昌,是为明光宗。朱常洛即位后,在正直大臣的推动下,进行了一系列拯救万历末年弊政的改革:例如填补官缺,发库银犒赏军士,罢免矿监税使,拨乱 反正等等。这些政策使明朝人又一次看到了希望,张居正改革时期的再次崛起似乎就在不远的前方了。然而好景不长,同年九月一日,光宗因服用大臣所进“红 丸”,猝然去世,年仅39岁。这就是明代历史上三大疑案之一的“红丸案”。朱常洛只做了一个月皇帝,史称“一月天子”,他是明代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朱常 洛的暴毙,使他的泰昌年号未能行用,但是他毕竟代表一个时代。为了缅怀那已经开端的新气象,大臣们决定以万历四十八年(1620)八月一日朱常洛正式即位 到年底为泰昌元年。

  光宗去世后,16岁的朱由校(1621—1627)即位,改元“天启”,他就是明熹宗。由于光宗在位的时间很短, 朱由校还没来得及被册立为太子,也就没能接受朝臣们的谆谆教导,这导致熹宗所受的教育少得可怜。年幼加上文化水平极低,导致他根本不懂政务,对于国家大事 也就无从关心。在他执政的时间里,熹宗更为关心的是他钟爱的工作――木工。宦官魏忠贤利用熹宗的贪玩荒政,窃取了朝中大权,成为明代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宦官。

魏忠贤(1568—1627),原名李进忠,北直隶肃宁县(今河北肃宁县)人。他结过婚,妻子姓冯,有个女儿,嫁于杨家。魏忠贤 本是一个市井无赖,不识字,但懂得一些武功,左右手均能挽弓,箭法娴熟。正是这套本事,让他总是觉得自己怀才不遇。魏忠贤家中贫穷,却喜欢赌博,万历时为 赌债所逼,自阉入宫做太监。由于魏忠贤懂得察言观色,在宫中硬是结交上大太监王安,得其佑庇。但是魏忠贤并不以此为满足,赌徒的心理促使他向更远的目标前 进。

  客氏是北直隶定兴(今河北定兴县)人,早年嫁与侯二为妻,18岁入宫后,阴差阳错地成为了朱由校的乳母。由于魏忠贤身材魁梧,粗 通武功,这使得他在众多文弱的太监中有如鹤立鸡群。两人相见之后一拍即合,结成了假夫妻。此后二人联手,对朱由校极尽谄媚之能事,引诱其玩乐,深得欢心。 朱由校即位不到10天,客氏就被封为奉圣夫人,有了显赫的名分。她的“丈夫”魏忠贤的出头之日也就不远了。没过多久,魏忠贤被升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天启三 年(1623)十二月,魏忠贤受命总督东厂,东厂成为魏忠贤镇压异己的工具。通过东厂,魏忠贤完全掌握了大臣们的生杀大权,控制了朝政。他凭借手中的权利 胡作非为,把朝政搞得一片混乱。

  一、秽乱内廷。熹宗是个“木匠天才”,喜欢刀锯斧凿油漆的工作,据说很多工匠都赶不上他的水平。如果 他不是生在帝王之家,他肯定是个出色的木匠。即位之后,熹宗更是把木匠工作当成他生活的全部。从早到晚都是在干木匠活,高兴之时经常忘记吃饭睡觉。他曾亲 自在庭院中造了一座小宫殿,形式仿乾清宫,高不过三四尺,却曲折微妙,巧夺天工。魏忠贤总是乘他做木工做得全神贯注之时,拿重要的奏章去请他批阅。熹宗正 在兴头上,很不耐烦,就命令魏忠贤自己去办理。这样,魏忠贤逐渐独揽了朝政。

  魏忠贤利用熹宗假借的权力,在内廷为所欲为,无视朝中禁 忌。他在宫中举行“内操”,挑选、组织宦官操练军事,炫耀权势,培植自己的私人武装。操练的时候,锣鼓声响彻皇宫。据说,一个刚出生的皇子因此惊惧而死 亡。御史刘之凤上疏说:“假如刘瑾拥甲士三千,能束手就擒乎?”刘瑾是明武宗时的宦官,因为权势太盛被武宗赐死。刘之凤言外之意就是要熹宗取消内操,以防 魏忠贤叛乱。但是熹宗却听不进劝告。熹宗张皇后因为憎恶魏忠贤,遭到魏忠贤和客氏的迫害而流产。可见,魏忠贤的权势已经威胁到最高统治者皇帝和皇后的安 全。而熹宗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无怪乎后人评价熹宗说他是“至愚至昧之童蒙”。

二、排除异己,迫害东林党人。针对魏忠贤的专权乱 政,当时正直的士大夫纷纷上疏劝谏,支持魏忠贤的阉党(由一些没有骨气的士大夫组成)把反对魏忠贤的人统称为东林党,这些人遭到阉党的残酷迫害。天启四年 (1624),魏忠贤遭到杨涟的弹劾,但幸免于难,于是开始大规模迫害镇压东林党人士。天启五年(1625),魏忠贤借熊廷弼事件,诬陷东林党的左光斗、 杨涟、周起元、周顺昌、缪昌期等人有贪赃之罪,大肆搜捕东林党人。天启六年,魏忠贤又杀害了高攀龙、周宗建、黄尊素、李应升等人,东林书院被全部拆毁,讲 学亦告中止。至此,东林党被阉党势力彻底消灭。东林党面对严刑拷打,始终没有向阉党曲膝,不愧为一代文人的表率。相比之下,阉党的行为却为人所不耻,面对 高官显位、金钱美色的诱惑,他们丧失了做人的良知与正义感,纷纷拜倒在魏忠贤的门下,卑躬屈膝、苟且偷生,充当魏忠贤的马前卒和刽子手。

   三、搜刮民财、广建生祠。魏忠贤不仅残酷地排除异己,而且加深了对百姓的剥削,使得民不聊生。魏忠贤的党羽为了巴结魏忠贤,为他建生祠。祠堂本是为死人 建的。为活着的人建祠堂,因而名之为生祠。最先建立生祠的,是浙江巡抚潘汝桢。天启六年(1626)六月,他与太监李实在杭州西湖边为魏忠贤建立生祠,这 种事情竟然得到了熹宗的批准,而且为之赐名“普德祠”,主持其事的潘汝桢还被升为南京刑部尚书。此例一开,各地官员相继效尤。除福建外,各省都纷纷建立生 祠,木雕魏忠贤像供奉。顺天府官员在北京的崇文门内和宣武门外,也建立了魏忠贤祠。更有些人无耻地把建生祠上升到理论高度。国子监生陆万龄说:“孔子作 《春秋》,忠贤作《要典》;孔子诛少正卯,忠贤诛东林。宜建祠国学西,与先圣(孔子)并尊。”陆万龄竟然把既不忠又不贤的魏忠贤与孔子相比,极尽奉承、谄 媚之能事,稍有良知的人都为之汗颜。生祠的修建耗费了大量钱财,所需费用不是取自官府,就是向百姓盘剥所得。建生祠需要土地,或占民田、墓地,或拆民房 屋,无人敢阻拦。河南开封建祠时,竟拆毁民房达两千余间。在魏忠贤活着的时候,生祠遍地开花,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

  四、制造恐 怖、滥施刑罚。魏忠贤自己也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得不到正义之士的支持。为了防止他们不断上疏弹劾自己,魏忠贤利用锦衣卫和东厂监视异己,迫害正义之士。厂 卫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监视官民言行,一旦发现有人说出或作出对魏忠贤不利的言语或举措,就进行抓捕和拷问,直至被罢官或被处死。魏忠贤为此豢养了厂役数百 人,分派到各衙门或民间刺探官民隐事。一些上层人物的隐私,也难逃过厂卫的耳目,如宁国大长公主(明世宗之姐)之子李承恩藏有公主所赐器物,也被发现。工 部郎中叶宪祖见内城建魏忠贤生祠,随口说了一句:“这是天子巡行的路,土偶(魏忠贤像)怎么能立在这儿呢?”不久叶宪祖就被罢官。厂卫的触角也渗入到民 间。有四人在密室饮酒,一人酒醉后破口大骂,其他三人吓得没敢附和。那人还没骂完,魏忠贤的密探就已破门而入,将四人一并带走。结果骂人者被凌迟处死,其 他三人则得到了赏银。通过这则故事我们就可以看到魏忠贤对言论的控制已经达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在这样的氛围下,人人自危,道路以目,又哪里有勇气反抗魏 忠贤?

  除了监视人民外,魏忠贤还利用厂卫机构滥施刑罚,尤其是反对自己的东林党,常常对他们施以极刑,其残酷程度令人发指。如杨涟入 狱后,五日一受审,拶、夹、棍等酷刑一一用于杨涟身上,折磨得他遍体鳞伤,奄奄一息。后来提审时杨涟被折磨得无法坐、立,厂卫就让人给杨涟带上链锁把他拖 到堂上,让杨涟躺在地下受审。虽然杨涟始终不屈服,但是仍被矫旨处死在狱中,以土囊压身,铁钉贯耳而死。死后七日方允许其家属领取尸首,只剩下了几片血 衣,几根残骨而已。忠于明朝的杨涟连死后全尸都不能得。

  五、广置党羽和亲信。由于魏忠贤的权势日盛,许多官僚士大夫为了升官发财或免 遭迫害,而投到了魏忠贤的门下,这些人被称为“阉党”。天启五年(1625)以后入阁的大臣,大多是阉党,如顾秉谦、魏广微、黄立极、施来凤、张瑞图等 人。首辅顾秉谦为了自己的前程,在一次家宴中竟然向魏忠贤说:“我想拜你为干爹,但是害怕你不喜欢有一个白胡子的儿子,所以让我的小儿子认你为干爷爷。” 拐弯抹角要给魏忠贤当儿子。像顾秉谦这样的无耻之徒还有很多,所以阉党如同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随着阉党人数的众多,出现了所谓五虎、五彪、十狗、十孩 儿、四十孙等名号,他们都是魏的亲信,各有分工。五虎是针对文官而言的,主要是为魏忠贤出谋划策,包括崔呈秀(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田吉(兵部尚书)、 吴淳夫(工部尚书)、李夔龙(左副都御史)、倪文焕(太常卿)。五彪则是针对武官而言的,主要是负责刑狱与杀戮,包括田尔耕(左都督)、许显纯(锦衣卫指 挥佥事)、孙云鹤(东厂理刑官)、杨寰(锦衣卫东司理刑)、崔应元(锦衣卫指挥)。又有吏部尚书周应秋、太仆少卿曹钦程等号为十狗。整个阉党上自内阁、六 部,下至总督、巡抚,遍布中外,一时间明朝成了魏忠贤的天下。

  魏忠贤的一手遮天动摇了大明王朝的基础,偌大一个朱氏天下几乎都快变成 了魏姓,但熹宗却仍被蒙在鼓里,还在尽情地玩乐。盛夏之时,他穿上冬装,模仿明太祖雪夜戎装巡游的场面;有时还扮成宋太祖上台演戏,洋相百出。天启七年 (1627)五月,熹宗在宫中西苑乘船游玩时,不小心跌入水中,虽被人救起,但落下了病根,同年八月病死。

熹宗在位的七年,是明代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他的去世,对于整个国家来讲也许是一件幸事。因为他死后,魏忠贤便失去了靠山。这个为乱明朝七年、罪大恶极的太监即将得到严惩。八月, 朱由检即位。十一月,就把魏忠贤贬往凤阳,不久就命锦衣卫捉拿魏忠贤回京。魏忠贤在阜城得知消息后自缢而死。曾经叱吒一时的魏忠贤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演出。


心岛未晴TEL


魏忠贤没有好评价,宦官专权,还称九千岁。昏君才有这个大奸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