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晚期抽籤選官,可笑卻不失公正,清朝繼承完善後仍舊施行

從古至今,選拔官員,任用幹部的方法千奇百怪。

著名的有“恩蔭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等等,最著名也相對最公正的就是我們熟悉的“科舉制”。

從隋文帝楊堅開始創立的科舉制度,儘可能的給底層士子打開了一條上升的通道,對於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繁榮起到了積極作用。

科舉制度發展到明清時期,通過定期與非定期的考試,選拔出大量候補官員作為幹部儲備,隨時填補官員的空缺,保障政權的運行。

由此也就產生了儲備官員數量遠遠高於空缺職位的現象,供大於求,勢必產生各種暗箱操作。

明朝晚期抽籤選官,可笑卻不失公正,清朝繼承完善後仍舊施行

明朝晚期抽籤選官,可笑卻不失公正,清朝繼承完善後仍舊施行。

為杜絕這一現象,明代萬曆二十二年開始,時任吏部尚書孫丕揚在“拈鬮法”基礎上天才的發明了“掣籤法”,腦洞不小卻也是保證官員選拔任用公正性的善政。

兩者的相同之處在於一個抓鬮一個抽籤,具有前後傳承關係,都是屬於碰運氣的選拔方式,主要涉及外省五品以下中低級官員的選拔任用。

不同之處在於“拈鬮法”最初只是涉及少數通過正常途徑選拔後所剩下的中低級職位。

“掣籤法”則進化成為涉及所有外省的中低級職位。也就是說從萬曆二十二年開始,“掣籤法”成為了選拔外省中低級官員的唯一方式了。

《明史·選舉志》記載:

“在外府、州、縣正佐,在內大小九卿之屬員,皆常選官,選授遷除,一切由吏部。其初用拈鬮法,至萬曆間變為掣籤。”

“掣籤法”創始人是吏部尚書孫丕揚,科舉出身,嘉靖三十五年進士,從履歷看應該考試成績不錯,後來所擔任的官職都是正常的清流升職模式。

明朝特有的清流上升模式就是將考試成績優異的科考狀元們留在中樞,一路培養成中央官員,不下地方也不接地氣。

史書對孫丕揚的評價很高,認為是一位很正直而且很有能力的清廉官員。

他創立“掣籤法”的初衷是好的,目的是杜絕暗箱操作,避免權貴幹預外省官員的正常選拔任用,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官員選拔的公正平公正公開。

明朝晚期抽籤選官,可笑卻不失公正,清朝繼承完善後仍舊施行

明朝晚期抽籤選官,可笑卻不失公正,清朝繼承完善後仍舊施行。

《續文獻通考》卷36《選舉考·舉官》記載從萬曆二十二年開始施行掣籤法。吏部尚書孫丕揚考慮杜絕權貴請託所創立,是保證絕對程序正確與程序公正的產物,從此選官制度發生了改變。

《明史·孫丕揚傳》:

“二十二年拜吏部尚書。丕揚挺勁不撓,百僚無敢以私幹者,獨患中貴請謁。乃創為掣籤法,大選急選,悉聽其人自掣,請寄無所容。一時選人盛稱無私,然銓政自是一大變矣。”

從天啟年間開始,兵部選拔武官也開始使用掣籤制,保衛邊疆的軍人也將自己與國家的命運寄託於這根小小的竹籤了。

《明熹宗實錄》記載:

“兵部酌定武官選法:一用掣籤,以杜趨避;一酌選期,以免守候;一酌品級,以抑躁兢……上依議。”

明朝晚期抽籤選官,可笑卻不失公正,清朝繼承完善後仍舊施行

明朝晚期抽籤選官,可笑卻不失公正,清朝繼承完善後仍舊施行。

任何的制度在施行之中必定會產生這樣那樣的問題,掣籤制由於是孫丕揚拍腦門子倉促創立,沒有經過完善的制度建設就開始施行,更加是各種錯誤疏漏不斷,

最為人詬病的就是所有人在一個籤筒抽籤,抽到哪個地方就去哪個地方任職。

結果出現了海南人去東北地區當官,浙江人去西北地區當官的情況。

由於自幼生長環境不同,官員無法適應當地民情,在工作開展上出現了很多笑話,官員和百姓都很不滿意。

明朝晚期抽籤選官,可笑卻不失公正,清朝繼承完善後仍舊施行

明朝晚期抽籤選官,可笑卻不失公正,清朝繼承完善後仍舊施行。

《萬曆野獲編》卷11《掣籤授官》記載了一位陝西老明經抽籤抽到了浙江杭州府,嚇得希望改變任職地點,卻遭受孫丕揚斥責,擦著眼淚去任職結果無法正常履行職務的故事。

《明神宗實錄》中也記載了官員上疏要求抽籤選官要分地方,考慮民情。

《明熹宗實錄》則記載官員上疏稱抽籤選官太可笑,選官應該與官員籍貫相聯繫。

《明史·吳執御傳》更為激烈,要求取消抽籤選官,理由也是官員籍貫與任職地點不符的問題。

上述史料之中反覆提到了掣籤法在實踐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南北不宜,官員與百姓兩邊都彆扭。

比如一位江南官員去西北地區任職,兩地土地數量與畝產天差地別。

江南官員如果只按照自己的習慣認知去管理西北地區稅收,勢必既無法完成朝廷的任務也無法安撫百姓的情緒,甚至激起民變。

崇禎這位勤奮的改革者繼位之後從善如流做出改變:掣籤按職位地區和官員籍貫,分為了南北中三個籤筒。

將全國的地域分為三個大的地區,希望在抽籤後選拔出來的官員,能夠由於熟悉當地民情,很快承擔起工作。

理想很豐滿,崇禎這次政策改革和他在位期間的所有改革一樣,在執行方面出了問題,仍然還是出現諸如海南人選官東北這樣的情況。

因此從掣籤製出現開始,各種議論就不絕於耳,很多官員都認為掣籤制是惡政。

當然,這中間有多少是出於公心也不得而知。

明朝晚期抽籤選官,可笑卻不失公正,清朝繼承完善後仍舊施行

明朝晚期抽籤選官,可笑卻不失公正,清朝繼承完善後仍舊施行。

如明熹宗時期,東林黨人趙南星掌管吏部,曾上疏皇帝說抽籤選官這個辦法從古代開始就沒聽說過,這事兒太可笑了!

《春明夢餘錄》則認為明代官員‘選拔制度的崩壞,就是從萬曆二十二年抽籤選官開始的。

那麼,既然掣籤制有這樣多的弊病,能不能廢除掣籤制呢?

答案是不行,因為暫時找不到比這個辦法更為公正的辦法。

比如趙南星,如果沒有掣籤制約束,以東林黨人的行為習慣,趙南星能把全天下的官員都換成東林黨。

《明熹宗實錄》記載了這樣一段話:

“當今仕路,逼而為躁競……至於選除地方,仍用掣籤之法,弊端雖多,然舍籤而弊更大也。”

這段話說出了實際情況,掣籤制弊病雖大,廢除掣籤制則產生的弊病更大!

滿清王朝在入主中原之後,將掣籤制仍舊繼承了下來,更進一步進行了完善,將全國地域分為四大地區。

《陔餘叢考》卷26《吏部掣籤》記載了這個政策,提到官員的起復,調整,升遷及任職地方的偏僻與否等等都藉助抽籤的辦法來解決。

清人金埴《不下帶編》卷5記載了清代官員去天安門月選掣籤的人所說的順口溜,大意為運氣好的抽到廣東,運氣差的抽到廣西。

存在即為合理,就像科舉制度一樣,掣籤制雖然也有各種弊病,但是在沒有更好的方法代替之前,仍不失為相對公正一些的選官方式。

明朝晚期抽籤選官,可笑卻不失公正,清朝繼承完善後仍舊施行

明朝晚期抽籤選官,可笑卻不失公正,清朝繼承完善後仍舊施行。

掣籤法的實行並不能杜絕弊端,也無法保證選官的才能和品德。

但是掣籤法在明朝晚期吏治腐敗、正常的幹部選拔任用制度無法施行的情況下,是時任吏部尚書孫丕揚為維護自己銓選之權不受侵害的無奈之舉。

明朝中晚期開始,有錢人僅僅用四十兩銀子就可以買到一個官,還有各種的薦舉,恩蔭。

待選官員氾濫成災,朝廷在安置任用上承擔著巨大壓力,直接承受這種壓力的則是禮部尚書。

如史料記載崑山縣就有兩個知縣、三個縣丞、四個主簿。

掣籤法的施行,即使違背“量才錄用”原則,對選拔官員的實際問題考慮不周,實際操作之中也存在諸多弊端,但也能夠多多少少的緩解官吏氾濫、賄賂成風的難題,。

奇葩之處在於,這種在王朝末期才會出現的既不倫不類、又千古未有的選官方式,居然在滿清王朝繼承發揚了下來!亦是一奇。

梁啟超先生在《論中國積弱由於防弊》一文中說:

“奇才不能進,庸才不能退,則考績廢也;不為人擇地,不為地擇人,則吏治隳也。”

真正可以說是對中國古代官員任用的弊病以及危害一針見血,切中要害!

也實實在在的指出了封建王朝跳不出週期律的根本原因。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繫作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