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美學、心理學、教育學賞析卜勞恩的親子觀

導語——

埃·奧·卜勞恩(1903-1944),原名埃裡西·奧賽爾,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漫畫家之一。

豆瓣9.2《父與子》|結合美學、心理學、教育學賞析卜勞恩的親子觀

卜勞恩和妻子

他的藝術生涯短暫,作品不多,憑《父與子》一鳴驚人,被譽為德國幽默大師。

在這之前,奧賽爾是一名時事漫畫的撰稿人,由於發表了一幅諷刺希特勒的漫畫,遭到納粹黨的仇恨,一度讓家庭陷入了困境。

1934-1937年,奧賽爾轉為非政治主題創作,以自己生活的城市——卜勞恩作為筆名,以自己和愛子克里斯蒂安的生活為原型,創作了這一舉成名的漫畫作品。

作品為讀者呈現了一個無比清澈的世界——沒有政治、沒有恩怨、沒有鬥爭,有的是一個禿頭慈父和一個活潑稚孩,發生的各種滑稽故事和掀起的無數溫情。無法想象,這樣的作品竟是在納粹恐怖主義環境下創作出來的。

作品傳入中國後,受到魯迅、豐子愷等人的高度評價。原版的《父與子》,除標題外具有無字的特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耐人尋味。

下面,我將從美學、兒童行為心理學、家庭教育學三個維度,帶大家一起重溫這經久不衰的親情之旅。

豆瓣9.2《父與子》|結合美學、心理學、教育學賞析卜勞恩的親子觀


豆瓣9.2《父與子》|結合美學、心理學、教育學賞析卜勞恩的親子觀

“童真說”和“情趣說”相結合,“真善美”父子的生活畫卷

卜勞恩的美學觀充滿著奇幻色彩,在《父與子》中反覆強調童心的重要性,這為現代美學的健康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1、誇張的童趣表現手法

作品中處處流露出父子突發奇想的創作力,誇張之餘讓人對這位幽默大師的想象力歎為觀止。

《菸圈舞》一節中:父親坐在沙發上休閒地吸菸,一個個菸圈嫋嫋升起,而兒子竟像跨欄般跳過一個又一個的菸圈,自得其樂。

在《聰明的父與子》中:父子開車兜風,沒想到汽車拋錨了。父親一直查不問題所在。兒子等不及了,拿起滑輪車蹬划著離開。父親靈光乍現,把小汽車當成滑板車,一邊滑步,一邊跟在兒子後面出發。

豆瓣9.2《父與子》|結合美學、心理學、教育學賞析卜勞恩的親子觀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誇張感十足,卻毫不違和,將別具一格的童趣和情趣,表現得淋漓盡致。

2、善良淳樸的靈魂感染

一個不朽的美學作品,一定離不開正面的精神薰陶。

在《飛走的野鴨》中:父親好不容易抓來一隻野鴨,一陣大風竟把野鴨颳走了。野鴨被捲進一戶窮苦人家的煙囪裡,通過煙囪落進一個幾乎掀不開鍋的五口之家,並隨之成了他們稀有的美餐。當父子在門外窺看到這一幕時,不忍打擾別人的幸福,倆人躡手躡腳地離開了。

豆瓣9.2《父與子》|結合美學、心理學、教育學賞析卜勞恩的親子觀

多麼善良的父子倆啊!

卜勞恩筆下所傳遞的,正是這種溫暖的人間力量。

又比如《生日禮物》中:為慶祝父親38歲生日,兒子精心訓練兩頭豬耍雜技。生日那天,兩頭豬用尾巴卷出了"38"的字樣,逗得父親開懷大笑。

孩子就好比甜心果,常常將父母心中的煩惱一掃而光,他們遠比想象中更愛我們。孩子在哪兒,那兒就是最快樂的地方。

細細體味卜勞恩筆下的每個故事,讓人感受到這個喧囂的塵世裡,多了些無私和童真,少了些功利和虛偽,處處滲透著"真、善、美"的美學價值,這正是《父與子》經久不衰的精神所在。

豆瓣9.2《父與子》|結合美學、心理學、教育學賞析卜勞恩的親子觀

透過漫畫窺探兒童認知力的發展

兒童成長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認知行為概念叫“兒童敏感期”。

兒童敏感期是指兒童在某一階段智力、秩序感、節奏感、行走、觀察力等方面的發育特徵,而產生的一段對環境、秩序、感官、動作、社會規範等一系列的敏感情況。

在《父與子》中,卜勞恩向我們描繪了兒童不同階段的認知力特點,為我們更好地讀懂自己的孩子,打開了一扇認知的大門:

《傑作》一節中:兒子打翻了墨水瓶,父親正準備拿條索揍兒子,沒想到轉身回來,卻看到兒子利用墨跡在地毯上繪畫。父親打消了揍兒子的念頭,還跟他一同完成了這副地毯傑作。

豆瓣9.2《父與子》|結合美學、心理學、教育學賞析卜勞恩的親子觀

漫畫中還有不少涉及兒子繪畫的章節:如《落日》、《領帶還是領結》、《兒子的報復》等等。

這正是學齡期兒童(3-6歲)的繪畫敏感期,跟作品創作時間(卜勞恩兒子3-6歲)不謀而合。這個階段的兒童對圖畫、顏色特別敏感,並開始形成自己獨特的審美觀。

為什麼父母要讀懂兒童敏感期?為的是利用敏感期,事半功倍地引導孩子成長。

記得我兒子四五歲的時候,有一段時間特別熱衷塗色,竟達到廢寢忘餐的地步。於是我買了十幾本塗色冊讓他塗個夠。即便到了深夜11點,我命令他早點休息,他也無動於衷,讓人不可理喻。後來我明白這是兒子的繪畫敏感期出現了。

如今兒子在色彩搭配上依然很出色,大概就是那個時期培養起來的。

當敏感期出現時,孩子內心如同有一股魔咒,驅使他作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行為,而這正是內在認知驅動力在作祟。

如果父母誤解和壓制孩子的這些"天性",勢必會耽誤兒童的成長過渡。終有一天,孩子會通過其他方式去彌補這個階段的成長缺失。

而父母能做的,就是"順勢而為",用關懷接納孩子,因勢利導,陪他度過不同的敏感期。

同樣地,書中很多章節都折射出兒童認知力發展的不同階段:比如《讓人著迷的書》——字符閱讀敏感期、《越看越像》——感官敏感期、《實用的發明》——社會規範的敏感期等等。

而正確區分“兒童敏感期”和“兒童惡作劇”,則是家長首要任務,這會決定我們不同的教育方式。

細心的父母通過漫畫,便能摸索到“兒子”成長的蛛絲馬跡,窺探其認知行為的特點。分清“兒童敏感期”還是“兒童惡作劇”,運用共性和個性相結合原則,更好地對比和明鑑我們的孩子。

豆瓣9.2《父與子》|結合美學、心理學、教育學賞析卜勞恩的親子觀

漫畫背後兒童情緒與社會發展的深層探究

1、情感外露、情緒不穩定及情緒極易衝動

在《時時刻刻想和爸爸在一起》一節中,我們看到一個不斷懇求爸爸講故事、懇求爸爸陪他玩,到最後,爸爸乾脆陪著孩子一覺睡到天明的故事。

開心就笑,不開心就哭,孤獨時想要陪伴,委屈時需要安慰......孩子童年時期張揚的情感外露,是孩子尋求安全感的情感表達。

如果父母不理解這些情緒行為,苛責孩子不懂事,打著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旗號,過早地讓孩子承擔著與其年齡不相符的成熟,這無異於揠苗助長。

而卜勞恩用漫畫,生動地詮釋了孩子不同的情感需求,也給出了他作為人父的正確表率。

又比如在《子打架,父打架》一節中:兒子和一位小朋友發生了肢體衝突,於是兩人分別向父親告狀,結果兩位父親爭持不下,拳腳相向。而一旁的兩個孩子,早已又玩到一塊去了。

豆瓣9.2《父與子》|結合美學、心理學、教育學賞析卜勞恩的親子觀

其實,很多兒童的情緒和情感是多變的,他們容易激動,而且來勢強烈,不能自制。 但同時,孩子的喜怒哀樂也容易瞬間切換,"破涕為笑","重拾舊好"時有發生。

大部分時候,孩子會在矛盾中摸索出與同伴相處的模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不需要父母過多介入,父母只需稍加引導即可。如果父母的“介入”用力過猛,反而適得其反。

而漫畫中父親行為的“失策”,往往是因為太愛孩子造成的,更彰顯其“慈父”的形象。

正因為卜勞恩既賦予“父親”正面的形象,也賦予他作為反面教材的借鑑,更顯得真實和真誠。

2、兒童高級情感的發展

高級情感是指由幼兒的社會性需要是否得到滿足而引起的社會性情感,體現在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三個方面。

在《給我幾本世界名著》中:兒子要求父親給他一些《世界名著》,父親先給他《魯濱遜》,兒子示意不對,要求父親給他歌德的書。父親還竊喜孩子懂得欣賞歌德的作品了,沒想到孩子卻用歌德的名著作為墊腳石,去採摘樹上的果子,只因歌德的書比其他書更厚。

低幼的孩子尚未建立高尚的道德觀,不懂得尊重名人的勞動成果,可孩子的做法,又是聰明和理智的。作者在調侃名人名著的同時,深刻地反映了這一階段的孩子稚氣未散、童言無忌的特點,合情合理。忍俊不禁之餘,又讓人會心一笑。

而在《實用的發明》一節中,父子去遛狗,小狗每看見一顆樹就撒一泡尿,父親告訴兒子這是小狗確認領土的一種方式。當小狗撒了N泡尿時,兒子忍無可忍了,他為狗狗製作了一棵專屬木樁,並把狗狗和木樁一同放在拖車上,再拉著拖車一同散步,這樣狗狗就不再到處撒尿了。

豆瓣9.2《父與子》|結合美學、心理學、教育學賞析卜勞恩的親子觀

這顯然是兒子對小狗不當的道德行為產生了明顯的牴觸情緒。當別人的行為不符合道德標準時,孩子就會企圖阻止,這是孩子逐步建立道德觀念,人格社會化的體現。

認真品味漫畫背後的深意,你就能讀懂了孩童時期大部分的情緒表達和情感需要。這無疑又是卜勞恩給父母的一筆珍貴育兒饋贈。

豆瓣9.2《父與子》|結合美學、心理學、教育學賞析卜勞恩的親子觀

尋找家庭教育的永恆定律

1、 “有原則但無條件的愛”

在《過猶不及》一節中,兒子不小心把球踢到一陌生人頭上,於是陌生人指責孩子。父親看到後,也一同批評孩子。孩子哭了,跟陌生人道歉,可是陌生人依然喋喋不休。這下父親憤怒了,把球扔到陌生人身上,帶著兒子頭也不回地離開了。

豆瓣9.2《父與子》|結合美學、心理學、教育學賞析卜勞恩的親子觀

現實中,不少家長在孩子理虧的時候,委曲求全。可是,當權益被過度侵犯時,父母必須堅定地用愛去守護孩子,用行動告訴孩子:“不怕,有我在!”,從而避免孩子受到不公平的對待。

同樣,在漫畫中,兒子經常被父親打屁股是常事。儘管如此,父親對兒子的愛絲毫沒有改變:他徹夜充當“石頭搬運工”,為的累積足夠多的石頭,第二天與孩子一起打水漂;為了能幫兒子“報復”破壞雪人的壞人,父親挨凍喬裝成雪人一整天,還經常挺身而出替兒子“伸張正義”......

當孩子犯錯時,我們批評的是孩子的錯誤行為。與此同時,不應通過減少愛來懲罰孩子,綁架勒索孩子對愛的需求。

卜勞恩用漫畫生動準確地詮釋了愛的表達:

愛,是有原則的。但同時,愛,也是無條件的。

當孩子知道自己被安穩地愛著的時候,便擁有感受幸福的能力,這才是他治癒一生的底氣。

2、深度陪伴

在《不許動,搶劫》一節中:父子和小狗玩得不亦樂乎,即使劫匪喊了幾次"我要搶劫",他們也絲毫沒有察覺,最後劫匪只好灰溜溜地離開。

豆瓣9.2《父與子》|結合美學、心理學、教育學賞析卜勞恩的親子觀

誇張的手法深刻地詮釋了什麼叫"深度陪伴":心無旁貸,全情投入,樂在其中。

陪伴孩子是有保質期的,錯過了孩子的成長瞬間,再怎麼努力也彌補不了遺憾。

3、陽光教育

《父與子》中有大量父親對孩子的陽光教育:比如在《兒子的禮物》中,面對失誤時,父親如何巧妙地讓孩子學會"弄拙成巧",用樂觀幽默的態度笑對人生。

當父子流落荒島時,更是大篇幅渲染父子如何在困境中“苦中作樂”:如《褲式漁網》、《可以刮鬍子的斧頭》、《和袋鼠做朋友》等等。

當生活無法贈與我們陽光時,那麼就做自己的小太陽吧。

這不正是卜勞恩其人嗎?即便活在高壓政治下,仍引領孩子活出豁達樂觀的人生。而這正是他最想向世人傳達的一種精神隱喻。

4、反思與自省

更讓人感動的是《愧疚》一節:父親在專心看報,兒子請求父親給他小火車,父親因受到打擾,斥責並拒絕了兒子。兒子傷心地哭了,父親才把小火車給了兒子。事後父親反思自己兇巴巴的態度,還狠狠打了自己的屁股以作懲罰。

豆瓣9.2《父與子》|結合美學、心理學、教育學賞析卜勞恩的親子觀

自省是一面鏡子,將我們的錯誤清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進步的機會。

在當今快節奏的生活狀態下,《父與子》也常常引起我的反思和自省:

*故事的笑點(淚點)在哪?

*如果我的孩子也這樣做,我的反應會如何?

*如何讓孩子對待親情、友情、金錢等問題?

*為人父母,我們想要怎樣的親子關係?而真實的親子關係又是怎樣的?

......

漫畫章節不斷切換生活場景,但無論何時何地,父親的教育始終離不開這個公式:

一個優秀的父(母)=有原則但無條件的愛+深度陪伴+陽光教育+反思自省

而這正是全書給家長讀者們最大的收穫所在。

結語——

1940年,卜勞恩重拾政治漫畫的畫筆。可這些"反納粹"觀點的漫畫,終究還是給他招來殺生之禍。1944年4月6日——在希特勒政府判處他死刑的前夕,他自殺於關押他的牢房。

在給妻子的訣別信中,卜勞恩深情地寫道:

“我為德國而畫畫……還望把他(克里斯蒂安)哺養成人。帶著幸福的微笑,我去了。”

帶著對祖國的愛、對兒子的期盼、對妻子的慰藉,這位樂觀積極的父親,大義凜然地結束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或許有遺憾,但是沒有悔疚。

豆瓣9.2《父與子》|結合美學、心理學、教育學賞析卜勞恩的親子觀

留給兒子的,是一筆畢生難忘的美好回憶;留給世人的,則是一部永垂不朽的漫畫經典,並感動著世界80餘年......

蒙田說過:作為一個父親,最大的樂趣就在於:在其有生之年,能夠根據自己走過的路來啟發、教育子女。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

卜勞恩,他都做到了:不僅僅是對兒子、更是對世人。

總有一天,我們無法再牽孩子的手,可是我們留給孩子手心的餘溫,會讓孩子不再害怕孤單,讓他們有勇氣直面憂患的餘生。這正是父母子女分離的意義,也正是《父與子》留給世人的永恆精神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