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準利率、市場利率、房貸利率、債券利率,利率到底由什麼決定?


基準利率、市場利率、房貸利率、債券利率,利率到底由什麼決定?

為了解釋利率的形成,就先要重溫價格究竟是誰制定的:價格是由無數人的供求共同決定的。供求是支配著每宗交易的強大經濟力量;與其說有誰“決定”了價格,不如說買賣雙方“彙報”了被那股強大經濟力量決定了的價格。

利率呢?利率也是價格中的一種,它是由無數人的“不耐”( Impatience)共同決定的。由於不耐,也就是急躁,人們總想早點享受,於是出現了“現貨”與“期貨”的交換;也正是由於不耐,離今天越遠的“期貨”,其價值就越低。因此,若要達成“現貨”與“期貨”的交易,“期貨”的數量就必須比“現貨”的數量大,其中的差額便決定了利率的高低。

有人認為利率現象存在,是因為社會在進步,投資會有回報。這種理解不對。一個社會即使沒有進步,投資即使沒有回報,資源即使日漸貧乏,利率也仍然存在。在兵荒馬亂的年代,前景黯淡,朝不保夕,“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方式盛行,真實利率就因此上升,而不是下降。

反過來,投資回報即使提高,也不會推高利率。設想有人發明了一種新技術,能讓毎斤飼料増產十倍豬肉。回報率高了十倍,試問利率會因此上升嗎?不會。只要“不耐”程度不變,利率就不變。變的是“期望”與“現值”。新技術會改變人們對未來豬肉產量的“期望”,這改變了的“期望”,會以不變的利率折現為新的“現值”,加到新技術所有者的腰包裡去。

只有“不耐”增加,才會提高利率。“不耐”增加,意味著社會上更多人需要“現貨”,更少人願意接受“期貨”。一幢剛蓋好的使用期為50年的房子,假如社會變得急躁了,那麼這幢房子往後49年能提供的服務,其價值在今天看就下降了。使用期越長的物品,由於利率升高而產生的貶值就越嚴重,這是因為該物品大部分價值都分佈在未來,而不是集中在現在。

有人說利率升高會打擊買房子的熱情,那是對的。但這不是因為按揭供樓得多交一點貨幣利息的緣故。要是貨幣利率上升是因為“通脹預期”而不是“不耐加劇”引起的,那就更應該買房オ是。利率升高之所以會打擊買房子的熱情,是因為房子這種耐用品,其價值大部分分佈在未來,其現值會因利率升高而跌得厲害。

不耐程度決定了期貨的現價,從而決定了真實利率。美國短期國庫券( treasury bill)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它生動地表明,正是市場的不耐程度一一而不是某個人或組織的意願一一決定了期貨的現價,從而決定了真實利率的高低。

美國國庫券的到期日和屆時能兌現的金額是事先確定的。一張半年期的1000元國庫券,表示持有者26周後能從美國政府手上換回1000美元。那它今天值多少錢?答案是:低於1000美元,具體數目由市場套利行為決定。

市場越急躁,這份“期貨”-26周後的1000元美鈔一的現價就越低,較大的差價反映了較高的利率;反之,市場越耐心,其現價就越高,即越接近1000美元,較小的差價反映了較低的利率。不管怎樣,正是市場的炒買炒賣決定了債券的現價,從而決定了市場利率。一般地說,利率是無數人在買賣他們的“現在”和“未來”所共同產生的結果。

我們比照一下“匯率”和“利率”。各國中央銀行可以主宰貨幣發行量,結果是各國匯率參差不齊。例如,英鎊兌人民幣是以一當十,兌日元則是以一當百的水平。但利率是比率,它不受貨幣量水平的影響。事實上,市場上各種借貸的利率非常接近。若把條款和風險考慮進去,全球利率時刻都趨於相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