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色是刮骨钢刀,无色人断路稀”,有什么历史渊源?

非常完美帅气的小哥


古语“色是刮骨钢刀,无色人断路稀”,其实说的很对,不单单在古代具有很强的启示,即便放在当今社会,仍旧是意义重大,这些话都是古代老祖宗所留下来的警示名言,总结教训,让我们看看这句古语的历史渊源以及给我们后世留下的警示到底是什么吧!


一,古语“色是刮骨钢刀,无色人断路稀”出处渊源

此古语出自北宋时期的《酒色财气歌》,原话是:“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看来四字有害,不如一笔勾销;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世路难行,无气倒被人欺,看来四字有用,劝君量体裁衣”,至于说这首歌的来历,就得从大文豪苏东坡说起,有一次,苏东坡大相国寺探望好友佛印,恰巧,好友不在,四处闲诳之余无意中发现墙上有一首诗:“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面藏;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


本身这首诗也没有大的问题,只是前代和尚们留下的警示打油诗而已,告诫和尚们佛门重地,必须把持戒除酒色财气四戒。可是,我们的大文豪苏东坡却有着自己的见解,没办法,文人嘛酸腐气重,总得显露一把,因此,也在墙上做了一首诗:“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

这首诗格局和前代和尚们的说法截然不同,和尚们警示的是佛门重地,酒色财气四戒必须戒除,苏东坡可不是这么想的,他提的诗阐明了文人嘛饮个酒作个诗,贪色都属于正常,可以适当为之。


再到后来,又是一位文豪大家王安石也来到了大相国寺,也是无意中看到了这两首诗,好吧,前代和尚和文豪苏东坡都留下墨宝诗词了,自己也并非等闲之辈,怎么能不露一首呢?何况同行大相国寺的还有宋神宗,自己的主子在边上还不趁机露一手,想到这里,王安石信笔写上“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后人们根据以上三人对于酒色财气的各种看法加以综合形成了流传至今的《酒色财气歌》。


二,俗语“色是刮骨钢刀,无色人断路稀”带给我们的启示

其实不管是前代和尚留下的诗词也好还是苏东坡留下的诗词也罢,亦或者是王安石留下的墨宝,说到底,这几首诗的寓意非常明显,对于佛门重地的和尚们来说,酒色财气是必须戒持的,碰都不能碰,那是戒律,对于文豪苏东坡来说,文人嘛,放荡不羁,有时候喝点酒,诳诳青楼,找找美女,作作诗也是人间一大美事。王安石也是这个观点,酒色财气都得占一点。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是无酒无色,纵酒贪色那是两个极端,拿当今社会来说,办个事,聚个会哪里不饮酒做不成事,同理,苗条淑女君子好逑,美女谁都喜欢,有一点点色趣也属于自然,但是话说回来,在生活中,酒色财气不能不占但是必须适可而止,不占没有生活情趣,多占对生活家庭无益。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唯恋无名


我来给解释一下吧:

“色是刮骨钢刀,无色路断人稀。”

这句话是我们的老祖宗总结出来的经验,其实原话出自《酒色财气歌》:

“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看来四字有害,不如一笔勾销;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世路难行,无气倒被人欺,看来四字有用,劝君量体裁衣。”

这首歌呢是出自北宋大相国寺,关于这个诗歌的来历还是相当有意思的:

说的是北宋时期的文人苏东坡,有一次他去大相国寺拜见佛印和尚。关于佛印和尚,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毕竟我们读书的时候,都学过《核舟记》: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想不到如今读来还能跟着背诵……

回到刚才说的苏东坡,他到了大相国寺之后,发现佛印和尚并不在庙里。于是就一个人在那里喝闷酒,正喝着呢,一抬头竟然发现墙壁上有一首诗:

“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

关于这首诗,意思是劝大家戒掉酒、色、财、气的,因为这四样东西,每个人都想要,而且并不想丢掉,如果谁能放弃这四样东西,即使活不到百岁,也得是长寿。

这个苏东坡也是大才子,这种好机会怎么会放过,于是也写了一首诗:

“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

苏东坡不愧是苏东坡,他写的诗更加狂妄,大体意思是说,喝酒喝不醉的就是英豪。恋美色,而不沉迷的,才是高人。财不可取不义之财,气只要自己不生就自动消了。

如果这件事就此结束,也就没有题目问的这层意思了,结果某一天,宋神宗也跑到了大相国寺。

好巧不巧他也看到了这两首诗,大家都知道王安石变法,岂不知王安石也是一个大才子,此时正跟着宋神宗呢,于是受宋神宗所托,也作了一首诗:

“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

第一首诗是从修行的角度考虑问题,第二首诗是从自我洒脱的角度考虑问题,这第三首诗就是站到了国家层面来考虑问题了。

意思就是说,没有酒的话,成不了礼仪,人们要是不色的话,生育率下降,路也断了,人也少了,没有财的话,人民也就没有奔头,没有气,国家也没生机。

再后来,结合这三首诗,就成了《酒色财气歌》!

其实这句话前面还有一句呢:

“酒是穿肠毒药,色如刮骨钢刀”

我们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头一句不用解释了,把酒比喻成毒药,后一句把色比喻成钢刀。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人不能太色,也就不能纵欲过度,不然的话腰酸背痛,身体透支的像有钢刀刮骨头一样。

随后,如果都不好色了也不行,那样就无法繁衍后代,人会越来越少。

不过乾隆帝确实牛,活的岁数又长,生的孩子又多,估计是大补吧!

再看《酒色财气歌》最后一句:

“看来四字有用,劝君量体裁衣。”

这里有告诉我们,所谓的量体裁衣,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而定的,你可能喝一杯酒就醉了,他可能喝一坛子酒也醉不了。你可能好色导致身体透支严重,他可能全身的力气无处使呢?

比如《金瓶梅》里面的西门庆,人家就是有实力,就是能驾驭,那也不能说这就是刮骨钢刀!

这也是我们传统的中庸之道,万事讲究一个度!

不知道大家看懂了没有?

我叫杨角风,更多精彩请关注!


杨角风发作


这句俗语其实是源于王安石之笔。一日王安石陪同宋神宗到访大相国寺,参拜佛祖,祭祀上神。宋神宗望见殿内有一首诗,是佛印和著名诗人苏东坡各提一笔而成,饶有兴趣便上前看了看。


其实早在王安石和宋神宗到达此地之前,苏东坡曾来探访印佛,但来得不巧,佛印出门,苏东坡只好在主持的招待下小憩一番。

苏东坡也常来此地闲谈,主持深知佛印和苏东坡的关系,苏东坡的才气更是让主持称赞,所以不怠慢,好酒好菜都叫小和尚上了。

苏东坡得到主持的款待,自然心情愉悦,独自斟酌间,忽见墙壁上有一首诗云:

“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

苏东坡见此诗,心境开阔,甚合他的心意。

苏东坡是大文豪,此情此景又吟比诗,自然有雅兴提笔。灵感突发的苏东坡把笔一挥:

“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

与前一首诗相应而成,苏东坡又在旁边写下《和佛印禅师诗》。提笔完毕,苏东坡悄然离开了禅房,趁着月色,独步离去。

后来才有王安石来到的事情,王安石也是一个才子,宋神宗便问王安石何不来一首。王安石看到这首诗,心里面也是痒痒的。

也想和大文豪苏东坡共作一首,只不过神宗在旁边,自己也不好随意动笔。如今神宗要求,岂能有推辞之说。

王安石领命也把笔一挥,写下:“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并在旁边写下《亦和佛印禅师诗》一首,宋神宗妙赞。

王安石的诗和苏东坡、佛印的诗不同,佛印是以一个僧人的心态写下人生之态。而苏东坡大起大落,人生亦是颠簸,只得留下一心态,让世人皆叹。

但王安石不一样,王安石是政治家、改革家,况且此时此刻他的身旁还有一位帝皇,若不写出一点治国之邦,有恐惹怒神宗。

前两句既与苏东坡、佛印的诗句有所相应之处,后两句又有治国安民之意,既不脱离前两首诗,也不会少了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胸襟。

神宗大喜,又赋诗于旁边:“酒助礼乐社稷康,色育生灵重纲常;财足粮丰家国盛,气凝太极定阴阳。”

与前三首诗被民间编制流传为《酒色财气歌》,王安石与神宗君臣提笔,也皆为广传。那么这句“色是刮骨钢刀,无色人断路稀”又该如何理解?色是刮骨钢刀说的是色不可过度,过度沉迷于色,无异于自寻死路。

这是对于帝王的惊醒,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太多了,诸如:红颜可祸水,苏妲己乱商,褒姒误周,杨玉环乱唐等等。

然而无色也不行,因为色关乎到传宗接代,倘若真的都像佛门一般戒色,那么岂不全部都会无后继之人而绝后?


史之策


看小辫儿说历史,听听不一样的故事。


俗语“色是刮骨钢刀,无色人断路稀”,是出自流传于北宋年间的《酒色财气歌》,原文如下:

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 看来四字有害,不如一笔勾销;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 无财世路难行,无气到被人欺,看来四字有用,劝君量体裁衣。

传说是北宋时期的大相国寺中,佛印和尚禅房的墙上由佛印、苏东坡、宋神宗赵顼、王安石分别写下了跟“酒色财气”有关的诗句,最后被民间口口相传,总结而成的《酒色财气歌》,当然这只是传说中的故事,具体作者已经无从得知,大相国寺的墙上也早已没有了佛印、苏东坡、宋神宗赵顼、王安石四位的墨宝。

酒色财气,在我国古代就已经被看做是不良的习惯和品德,历来都是出家人修行必须摒弃的,尤其是“色财气”更是所有英雄所不齿的。但其实“酒色财气”是人活在世上的根本,是人的本能欲望。

酒能使人心情愉悦,促进血液循环。我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并且有“无酒不成席”的传统,唐朝诗人李白,更是在有酒的情况下才写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气势磅礴的诗句。因此“酒”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但人如果过度饮酒就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甚至在酒精的麻痹下做坏事,往往这种行为对社会和家人都会产生很严重的影响,当然“酒”就成了坏习惯的代名词之一。

色,人的基本欲望之一。

《孟子·告子上》:孟子与告子辩论,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本来与吃喝拉撒是一样的事情,但过度沉迷于女色就会耽误正事,甚至会耽误终身。“色字头上一把刀”、“红颜祸水”、都是描述“色”的坏处。

财是人生活的必需品,俗话说“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世界上90%的人每天都在为钱而努力奔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要钱财是正当来源,拥有多少都无可厚非。但如果有人想不劳而获,“钱财”就成了坏东西,偷盗、抢劫无一不是为了“财”,这部分人往往会把“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作为座右铭。


这里的气是指跟别人怄气、斗气,“气大伤身”说的就是气的坏处,我们需要将这股“气”转化为自己奋发图强的动力,成为“争气”。所以莫生气,

为了小事发脾气,回想起来又何必。
他人气我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
生气伤肝又伤脾,促人衰老又生疾。
看病花钱又受罪,况且气病治非易。

“色是刮骨钢刀,无色人断路稀”是不同的人从两个方面看待“色”的结果

佛印和尚一心修行,“色”字当然不能碰,否则就会犯戒,不管多少年的修行都会功亏一篑,所以他的感悟就是:“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

在他看来,色就是刮骨的钢刀,甚至是致命的匕首。

而宋神宗赵顼是一个国家的管理者,以他的生活环境和大局观,“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只有这样,社会才能繁荣昌盛,宋朝的江山才会长久。


因此,“色是刮骨钢刀,无色人断路稀”这句话并不是出自同一个人之口,是人们总结拼凑而成。



小辫儿说历史


俗语“色是刮骨钢刀,无色人断路稀”有什么历史源源?

无色无味,味同嚼蜡,活色生香,狼吞虎咽。这是说吃。古人说,食色,性也。把吃饭和好色提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说吃饭和好色是一样的重要,是人的本性。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一生,无非是吃喝拉撒睡,文雅的说法就是酒色财气。古人对于酒色财气就有不同的观点和认知,有的说酒色财气是人的“四气”,是人活在世上的动力。还有的说酒色财气是“四戒”,都是人生中的不良习气和品德。到底是谁对谁错,还没有结论。

其实这个问题要分开了来看。俗话说得好,人不坏没后代。如果人人都做了清规戒律的和尚,哪里还会再有人类的存在?但是四季有时,一饮一啄都是气数。过多过早的纵情欲海,就会夭折不寿。古代夜夜笙歌不早朝的君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后宫佳丽三千,每个都要临幸,还不累死?因此说“色是刮骨钢刀”没错,人是要节欲克制住自己的,要有个度的问题。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爽是爽了,最后皮包骨头的死的快。

但是人类要繁衍生息啊,又不能不色。不然真的是人断路稀了,想象就很恐怖的了,到处野兽横行,看不到人类,那该如何是好?因此看问题要辩证,从矛盾中寻求平衡点。那就是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做到百事孝为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敬君亲师,不敬畏天地鬼神,但不能不结婚生孩子。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夫妻生活有节有度,一张一弛,不能天天吃喝夜夜笙歌。那样会吃不消,别说干活了,走路都得扶墙。

因此来说,“色是刮骨钢刀,无色人断路稀”也不矛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古代圣贤王安石说到:“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看来,老百姓的色事,还是很有积极意义的,但要有度。


农村老俗话


《酒色财气歌》
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
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
看来四字有害,不如一笔勾销;
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
无财世路难行,无气到被人欺,
看来四字有用,劝君量体裁衣。


酒,色,财,气,分别代表着衡量人生得失的四道墙,不可过分贪图,但同样也不能无欲无求,始终告诫我们要把握好度。

这首《酒色财气歌》道尽人间真言,出自于北宋时期的大相国寺,而且它分别由相国寺的佛印和尚,苏东坡,王安石,以及宋神宗做信用背书,有感而发,最终形成这样的千古绝唱。

《酒色财气歌》故事详解

北宋大才子苏东坡,有一次去大相国寺与佛印和尚交流攀谈,这位佛印和尚实际上是现今的江西景德镇地方人士,当年的佛印和尚三岁抬头,就能够颂诗读书,被誉为神童,也就是因为后来同样的爱好,与苏东坡关系交好。


两人之间非同一般的关系,甚至后来专门撰写了《东坡居士与佛印禅师语录问答》,也成为了记载两人攀谈的语录集,尽管佛印为正宗佛教中人,但是他对于佛教有自己的见解!

不知大家可否记得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实际上这句话最早也算是出自《济公李修缘》一书,而这句话实际上在佛印和尚那里,也同样适用,这佛印其实也算是性情中人 ,丝毫不被佛法法门所拘束。

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

这句话就是当时苏东坡拜见佛印和尚之时,留在佛印和尚禅房墙壁上的诗句,这也算是他对于佛道参悟的一种表现,作为人人都想得到,但却又不想轻易抛弃的四种诱惑,其实也在某种时刻控制着自己。

苏东坡对于酒色财气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

从苏东坡的诗句当中,与佛印和尚的理解风格迥异,佛印大师身为佛教中人,认为应该摆脱酒色财气,但是并未出家的苏东坡,认为只要把握好一定的度,也并非有那般不堪,不同的人生境界显然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喝酒不醉酒就是真英豪,贪恋美色却不被其诱惑,不发不义之财,不生无谓之气,这何尝又是一种人生境界的超脱呢?

故事并未结束,人生也依旧延续

佛印和尚与苏东坡的故事告一段落,有一天宋神宗带着王安石来到大相国寺,自然也在佛印和尚的禅房之中,看到了那两首诗,宋神宗自然知道王安石的笔墨高超之处,自然也就授意王安石作诗。

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

很显然,王安石对于酒色财气的理解,是和佛印和尚处于对立面的,但是这样一看,也确实没有任何不妥之处,通过反面论证的手段,相比较而言,也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酒色财气的有益之处。当然最为高超之处,在于王安石能够从国家层面来考虑,深刻的诠释了,这4个字对于国家的影响。

总结概述

根据以上三首诗的观点,论点论据,进行杂糅整合,也就出现了现如今的《酒色财气歌》,过于极端的批判,反而并不适用于整个社会,对于修行之人来说,戒酒戒色,不贪财不生气,是一种自我修养的人生境界,但是如果以这样的角度去考虑所有人,显然是不太适用的。

对于国家而言,酒色财气,实际上代表的是四种调节剂,同时也是居民生活的一种集中反应,就如同古代的青楼酒坊等场所,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国家所允许的,无欲无求,也必将导致整个国家乃至整个社会,不能有新生力量注入,也丧失了勃勃生机。


科技历史说


这是四个男人围绕“酒色财气”四字发生的一段历史趣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人对“酒色财气”的不同认识,也体现了四个男人的不同境界层次。

北宋神宗年间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相传在大相国寺发生过一段趣事。

一日,大文豪苏东坡前往大相国寺,寻找好友佛印和尚饮酒,恰好佛印不在。苏东坡在相国寺内闲逛,在一堵墙上发现佛印题写了一首诗,内容是:

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往墙里藏。谁能跳出墙垛外,不活百岁寿也长。

佛印是当时一个著名的和尚,精通诗词歌赋,和当时很多名士都有往来,但他毕竟是空门中人,所以对“酒色财气”是抵制的,这首诗就是批判世人对酒色财气的沉迷,希望人们能跳出对酒色财气的执迷,不活百岁也能长寿。

苏东坡则不然,他儒释道皆通,却又十分超脱,于是随手在墙上附和一首,诗云:

饮酒不醉最为高,见色不迷是英豪。世财不义切莫取,和气忍让气自消。

苏东坡的境界明显比佛印更高一筹,他指出“酒色财气”是人之常情,不必刻意压制,但需要懂得节制,作为君子要做到“喝酒但不喝醉,欣赏女色而不沉迷,爱财而取之有道,谦让而不生气”,这也是绝大多数人对待“酒色财气”的理想态度。

过了几天,宰相王安石来到大相国寺闲逛,赶巧也看到了墙上的两首诗,当时王安石正在主持变法大事,所思所想都是民生国计,略一思忖,他也挥毫写下一首诗,诗云:

世上无酒不成礼,人间无色路人稀。民为财富才发奋,国有朝气方生机。

相比佛印和苏东坡的境界,王安石显然更胜一筹。他跳出了个人养生的范畴,从整个国计民生的高度提出对“酒色财气”的理解,提出酒是礼仪的重要道具不可或缺,色是人口繁衍的必需途径不可荒废,百姓只有爱财才能发奋工作,国家只有朝气才能蓬勃生机。

又过了几天,宋神宗也来到大相国寺视察,碰巧看到了墙上的三首诗,他逐一品读后,顿时诗兴大发,御笔留下一首诗,诗云:

酒助礼乐社稷康,色育生灵重纲常。财足粮丰国家盛,气凝大宋如朝阳。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看来四字有害,不如一笔勾销;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世路难行,无气到被人欺,看来四字有用,劝君量体裁衣。

宋神宗不愧是一国之主,他综合了佛印、苏东坡和王安石三者的观点,提出了无论对国家,还是对个人,“酒色财气”不可没有,不可过度,最重要的是要“量体裁衣”。

关于“酒色财气”的争议,自古至今就没有停息过,很多人都奉行“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及时行乐主义”,却忽略了“适可而止”的道理。古人有诗云“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凡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希望诸君能懂得节制,方能细水长流。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色是刮骨钢刀

  历史上有很多纵欲过度的例子,既有演义小说中的平民百姓,也有明确记载于史册的王侯将相。这些人原本都是意气风发的翩翩少年,或是勇猛无敌的壮士,只因过于沉迷美色,最终导致身体每况愈下。说起好色纵欲,明武宗朱厚照是个非常典型的皇帝,此人可以说将纵欲发挥到极致。自商纣王酒池肉林以后,历代君王都以在皇宫内营造这些乌烟瘴气的场所为不齿的行为,因为一旦皇帝大肆营造娱乐场所,必然预示着朝政腐败,王朝灭亡。

无色人断路稀

  这句话源自北宋神宗皇帝和宰相王安石之间的一段君臣佳话。相传神宗皇帝和王安石游玩大相国寺,看到当年苏轼所提的“酒色财气诗”,二人有感而发,君臣之间一附一合,写出著名的“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诗句。君臣二人果然不愧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对明君贤臣,他们能够客观地对待人们的基本生存欲望。

  原文将“酒色财气”的四种基本娱乐需求用辩证的的立场阐述出来,更是反映出北宋自王安石变法以来,国库充足,民间富裕的社会风貌表达的淋漓尽致。老百姓有好酒也可以得意须尽欢,面对美女也可以多看一眼而不至于被处罚。所以,美色原本不是坏事,它是人类繁衍不息的基础,但是一旦越过底线,就会物极必反惹来祸端。


画家刘震


色论

色是刮骨钢刀,无色路断人稀。看似矛盾,其实也是统一,见色忘义者不在少数,因色遭到制裁者,也有很多,为色付出生命者绝不是少数,成为“刮骨钢刀”不为过。

无色这个社会,就没法正常延续,所以色好色无可厚非,社会熙熙攘攘,皆为利往。人生酸甜苦辣,也有爱情至上,人在其他方面可以退让,牵连上爱,就没有商量的余地。

幸福之色,色香味俱佳,艳丽给人无限眷恋,虽然爱色,需“取之有道”,不侵占他人婚姻,谈自己的恋爱,天经地义,如果违背良心,去爱不该爱的人,破坏了,他人幸福,“色字头上一把刀”,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都有可能。

这句话提醒人们,爱不要建立在,别人的幸福上,当你不顾法律法规,用不当方式,破坏了他人的家庭,就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得不尝失,要用自己的努力,通过正规渠道,收获自己的爱情,无可厚非,不要冲动,破坏他人幸福!








佛玉花缘



这两句话引自《酒色财气歌》,全文如下:

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 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看来四字有害,不如一笔勾销; 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 无财世路难行,无气到被人欺, 看来四字有用,劝君量体裁衣。

“色是刮骨钢刀”和“无色路断人稀”都是把“色”推到两个极端境地后得出的结论。

一个是置伦理道德于不顾,无节制的纵欲。这样长此下去身体上吃不消,搞得“色”就像一把剔骨的钢刀一样。甚至有些时候,因贪恋美色引发的奸情,会发生命案,奸生人命赌生贼嘛!

一个是与“色”绝缘,干脆一点儿都不沾色,这样肯定无法繁衍生息,结果就会造成“路断人稀”的现象。

这个《酒色财气歌》的形成,出处有两个说法。

一种是说和北宋年间的王安石、苏轼、佛印、神宗皇帝有关。具体过程我就不bb了,可以自行搜索出来。

我对此并不十分信服。

一是正史中没有任何记载;二是我不相信这么几个当时的大人物会像说群口相声一样,走马灯似得先后来到大相国寺对这个问题进行反复辩论。

我更倾向于另一种可能,这就是长时间流传于民间的俗语,是民间智慧的体现。有好事者不断的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形成了打油诗。

但无论如何,这首诗的内容反映了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的朴素的世界观。

想来也是,“色”甚至x本身是美好的,是无害的。但是贪婪过度,就会被她反噬。所以说,只有能够“量体裁衣”,量力而行,准确地把握好这个度,才会美妙地徜徉在其中,而不受其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