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宸遗风,运河古韵

拱宸遗风,运河古韵

文、李泽昕

​京杭大运河于2014年申遗成功,但人们对于运河的认识远远不够。京杭大运河使得中国古代社会一度繁荣,被比作中国的动脉毫不过分。杭州在京杭大运河最南端,作为运河上的主要城市之一,受益不少。地处江南,杭州本就是鱼米之乡,京杭大运河的水道对于调节杭州水网以及便利商贸运输有着巨大的作用。除了城市发展,杭州的文化发展也与运河分割不开。因为运河,杭州的山水风光变得更加秀丽,也吸引了更多的文人雅客前来观赏游览,历朝历代积累下来的文献篇章和传统文化成为了杭州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而运河因为文化而富有诗情画意。

古迹寻踪

运河不仅仅是历史的一个环节,一个背景,更被视为“流动的历史”,记载下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盛衰。运河的修建时间呈拉长的线性,而不是历史的某一个节点。从春秋时期开始各国各自开凿水道沟通境内的自然河流,为了军需物资的运输和经济的发展,在秦统一中原后,运河沟通南北的需求就更加明显,在这之后运河经济作用及社会作用也变得越来越显著。各朝各代因为运河地位的不同,沿河的市镇村落都在随之不断变化。运河的古迹中,河床曾经掩埋过不同时代的船只,挖出过不同时代的钱币。银锭、银票的碎片、“袁大头”,再到民国时期的发票,都是生活和经济商贸往来的痕迹。

杭州运河沿岸有不少的古城和遗址群,最早的有良渚古城和良渚文化遗址群,这是上古灿烂文明的历史性发现,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流域一支重要文化,被称为是中国史前文明的各大遗址中规模最大、水准最高的“文明的曙光”,对于南北文化的根源发掘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掘中有大量的陶器、玉器以及精致的石器,形状各异功用不同,足以说明上古的生活智慧。除此之外,宗教的社会地位可见一斑。汇观山遗址中不少玉器都雕刻有“神人兽面纹”,这是只有掌握宗教权力的巫师才能拥有的,墓主随葬品中的钺代表了其军事力量,表明宗教权力和军事力量可以同时拥有。日常生活用的陶器上也绘有不同的图腾纹样,说明宗教崇拜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遗址中的器物能让人领略到古人非同寻常的精湛工艺技术,半山战国古墓中出土的水晶杯与现代成熟工艺的玻璃杯几乎没有差异。曾有幸见过这只水晶杯,在展柜的灯光下有一些不同于玻璃的絮状结晶,经过抛光,厚实又精致。其作用不得而知,但彰显出墓主人的尊贵身份,也体现出运河未成时沿岸已有的繁华。

拱宸遗风,运河古韵

良渚古城和良渚文化遗址群


其实运河沿岸大多的遗迹难以保存,留存至今的大多出自于明清之后,诸如水利通判厅遗址一类是因为到了明清之际有了更系统的管理。明清时中国的版图基本固定,各行省变动不大,所以相对于之前文物建筑能得到更好地保护。运河上的拱宸桥与塘栖广济桥、嘉兴长虹桥,有迹可考的建造于明代。杭州被视为京杭大运河的南端终点,位于杭州城北的拱宸桥一向被视为终点标志,有“古运河第一桥”之称。在古代“拱”是拱手的意思,而“宸”象征帝王宫殿,拱宸桥字面意思便是拱手迎接帝王。这一表达敬意的古桥,是清康熙乾隆南巡江南时的必经之地。运河众多桥梁中最为典型的这三大桥建成以来,经历过枪炮风雨,屡毁屡建,官方或民间自发不断修葺。在修缮过程中尽可能不改变原状,使得桥梁得以保存其粗放雄伟、古朴沧桑的历史面貌。

拱宸遗风,运河古韵

位于杭州城北的拱宸桥一向被视为终点标志,有“古运河第一桥”之称。


桥梁建筑、亭台楼阁和运河滔滔江水相和,一派清雅秀丽的江南景致。明嘉靖年间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中记载了著名的“湖墅八景”,八景囊括了春秋四时、风花雪月,可远眺可近观,诗情画意中处处皆景。可惜的是“湖墅八景”均为局部名胜,只兴盛一时。旧八景因为年代久远,残迹难以考证,只能依靠文人墨客的笔下篇章作一番想象。清光绪年间,文人绅士又重新撰写了“湖墅新四景”,更加丰富了运河的人文风光。更为可惜的是“艮山十景”(南宋都城东北门曰艮山门,艮山十景就出自于艮山门),因年代久远,艮山十景只是文献中依稀可见的一个说法了。

拱宸遗风,运河古韵

2014年申报成功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项目中,除了运河还包括了浙东运河,其中西兴过塘行在古代因为交通物流变得越发繁荣,到现在其遗迹仍让人觉得亲切。过塘行即牙行,也是浙江省的特种营业形态,西兴也由此变成了商贸物流中转地。这里商人聚集,过客往来,转运货物种类丰富,周边的配套服务设施得以发展,最终呈现出了繁荣景象。塘栖古镇也是凭借其地处大运河这一独特地理位置,商贾云集,蔚为大观,至明清时更是富甲一方。古镇街市保存至今,各种商号店铺林立。

名人留痕

运河风光,又或者是杭州的地理位置以及商贸的发展,使得不少文人墨客在此驻足,留下了许多有感而发的篇章。清乾隆时期学术师首阮元先后五次在皋亭赏桃修禊,组织文人雅集,留下了诸多诗文唱和之作。皋亭山即如今的半山,《康熙仁和县志》中记载:“皋亭山,今山前后桃花最繁,延播十里。”每年春天桃花盛放的时候,人们争先出游,运河水面波光粼粼和春月桃花相映,河中画舫轻舟来往,鳞次栉比。这样的运河春日胜景让阮元流连忘返,“年年邀客来看花,好花耐得诗人夸”。


拱宸遗风,运河古韵

皋亭山千桃园


宋代名家周密,曾赋诗西马塍。西马塍在余杭门外,有水道通运河,他在《西塍秋日即事》中云:“络纬声声织夜愁,酸风吹雨水边楼。堤杨脆尽黄金线,城里人家未觉秋。”络纬就是昆虫纺织娘,在秋天成熟,振翅发出鸣响,声音状如织妇在夜里怨泣。秋季里肃杀的雨随着凄凉的秋风混合着这般特殊的鸣声飘到了水边,堤岸上的杨柳树叶都落尽,只剩下枝条,状如“黄金线”,近郊已是深秋,但在城中还尚未感觉到,诗人隐晦地表达了他的伤秋感怀。而在《西塍废圃》中,“园翁莫把秋荷折,留与游鱼盖夕阳”则一派闲适景象,没有伤秋,反而珍惜四时之景,秋荷枯枝烂叶也有独特的意趣,可看出诗人心绪颇佳。

运河的各个关卡码头也都留下了古人的遗迹。在塘栖就有乾隆皇帝的行宫遗迹,在御码头系舟,六下江南巡游杭州,都从湖墅码头上岸,足见其对杭州运河和湖墅的独特感情。徐霞客游历也经湖墅入杭,他在《徐霞客游记》中提到的北新关是杭州运河上的一个重要关口,又名大关。明时,杭州大关是运河上七大钞关之一,其经济发达可见一斑。

拱宸遗风,运河古韵

郭璞井


在塘栖留有一口古井,相传是东晋文学家郭璞所建。当时塘栖适逢大旱,百姓用水困难,郭璞心生同情,亲自勘测选定井址,打出的井水口味甘醇,被当地百姓称为“郭璞井”。没有文字可以考证,但无疑这样的故事为杭州运河增色不少,更添文人韵味。

潮王桥,横跨京杭大运河,旧时还有潮王庙,是为了纪念石瑰修葺海塘义举而筑。石瑰是唐朝人,为了筑堤御潮,最后死于海中。打铁关,相传是抗金名将岳飞率领岳家军扎营锻造兵器的场所,故称“打铁关”。时至今日,为了保留文化之魂,依次建造了许多人文景观,如打铁桥、岳王庙、石牌坊、岳飞诗文碑刻等。得胜桥,运河上一座小小石桥,是为了纪念韩世忠平定“苗刘兵变”做出的伟大贡献。皋亭山上还有文天祥在此拒降,怒斥元兵,铁骨铮铮热血丹青……这些遗迹与传承的英雄气概都在不断地充实续写属于杭州运河的文化底蕴。

拱宸遗风,运河古韵

广济桥


杭州运河附近诞生过不少文化名人,也有人选择长期居住于此,许多私宅因为其主人的事迹而得以继续保留。明万历年间,冯梦祯在安乐山永兴寺旁筑山堂别业,取名“西溪草堂”;杭绅高士奇的西溪山庄,即高庄,地处西溪,也是杭州著名的一处私家园林;西溪洪氏百年望族在西溪置下洪钟别业。

而庞元济的通益公纱厂的建立,一方面体现了杭州运河段得天独厚的商贸环境,运输往来便宜、原料物资丰富,市场繁荣使得货物有销量。在甲午战争后杭州被辟为通商口岸,拱宸桥地区成为了杭州对外贸易的海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杭商素来就有历史,实业家们怀揣赤子之心积极响应“实业救国”的宗旨。通益公纱厂的遗留对于清末、民国时期杭州的工业发展史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如今它被称为“杭一棉”。

拱宸遗风,运河古韵

曾经的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也居住在运河畔,耶稣堂弄里记载着他十余年的儿时回忆。


曾经的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也居住在运河畔,耶稣堂弄里记载着他十余年的儿时回忆。著名园林艺术家陈从周、电影艺术家夏衍和著名散文家漫画家丰子恺都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在运河畔领略了众多风光,又饱受杭州传统文化熏陶,这对于他们日后的审美以及日后的成就应该也有无法磨灭的印记。

博物揽胜

运河边的杭州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浓郁,商贸发达。杭州城内各色老字号大小云集,如都锦生织锦、张小泉剪刀、王星记扇子等,几乎都是百姓生活日常的必需品。匠人们的手艺世代相传,在运河沿岸寻找商机,一直延续至今。

现如今为了保护老字号,保护传统工艺,拱宸桥西建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和中国伞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可以作为更细致观察运河生活化的补充。

拱宸遗风,运河古韵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尤其是中国伞博物馆和中国扇博物馆同为国家级专题性博物馆,与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手工艺活态展示馆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烟雨江南,西湖畔的油纸伞,古典秀气的团扇,丰富了运河的色彩,其意蕴与运河伴生、不断发展,在实用的基础上与诗、书、画、雕刻等艺术融合在一起,也开发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材质,使其工美更加日臻纯熟。

工艺品之类的博物馆展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地方特色,而自然类博物馆则保留了运河水网形成的秀丽江南景色。河道纵横,林木葱郁,上百种木本、草本植物和上百种鸟类,是自然赠给人们的天然博物馆。湿地是“城市之肺”,在抵御洪水、调节水流、消除污染、改善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中国湿地博物馆坐落在西溪湿地的东南角,以“湿地与人类”为主题,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收集、介绍了湿地方方面面的知识。这对于运河的保护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浙江自然博物馆则分为“地球生命故事”“丰富奇异的生物世界”和“绿色浙江”三大版块,从自然到文明,高模拟的场景生动逼真,使人置身其中,充分领略自然之美,感受水带来的生生不息。

拱宸遗风,运河古韵


而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杭州市城区河道纪念馆以及杭州运河谷仓博物馆,对于全面了解运河的发展历史都有重要的作用。

运河沿岸戏曲的诞生也与商品经济密不可分,江浙运河沿线最流行的戏剧是越剧。因为运河的运输功能,商人聚集,戏班子嗅到商机包下戏班船,船尾一块牌子写着戏班的名字,在运河上招揽生意。船只一方面供艺人休息,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在上面搭台献艺。最开始是乱弹和徽戏,后来京剧、昆曲、评弹和评书一系列传统艺术也都在杭州有了立足之地,丰富了杭州本土的文化娱乐。

拱宸遗风,运河古韵


站在拱宸桥上看着运河开阔的水面,猎猎的风和不急不缓的水流给人留下了不小的历史触感,就像被称为“画说运河第一人”的吴理人先生创作的一幅《运河杭州市井百态图》,上面有杭州特有的葱包烩儿、油炸墩子,有半山泥猫、糖人和各色新奇小玩意,有沿街叫卖瓜果的小贩,有拔牙修脚理发的手艺人,还有在沿岸上演的评弹、说书、戏剧,人们仿佛可以听到四弦琵琶和着水声……正是杭州运河沿岸多彩生活的优美画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