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憑什麼打臉做空?在復工路上,我們喝到了答案

對於復工路上的上班族而言,一杯熱騰騰的咖啡,是遲來的春天最好的獎賞。於是,瑞幸來了。


這邊,星巴克的大部分門店還在緩慢地恢復營業;那邊,3月3日,瑞幸便拿出了一套“逐鹿百萬大咖第二季”的活動:顧客每週消費滿5件有效商品及以上,即有資格在次週週一參與瓜分500萬元紅包,都是現金。活動第一週,就有超過20萬人拿到了現金紅包。而邁進消費件數排名前五千的門檻,居然達到了驚人的67件。


出現在復工路上的“逐鹿百萬大咖第二季”,只是瑞幸2020年佈局的精彩故事之一,更“有意思”的故事,發生在前一個月。


2月初,做空機構渾水(MuddyWaters)發佈了一份據稱“由匿名人士所提供的”做空報告,使瑞幸盤中股價大跌超20%。


但令許多人“意外”的是,這份報告並沒有“扳倒”瑞幸。此事一個月後,3月4日美股收盤,瑞幸市值回升到103.1億美元,高於報告發出前的市值。


問題來了:瑞幸憑什麼這麼硬?


瑞幸憑什麼打臉做空?在復工路上,我們喝到了答案


抗疫一線的一抹藍


咖啡不止一種滋味。


很少有人想到,疫情期間,這抹藍色會席捲一線。


2月12日,首臺無人咖啡機送達武漢六七二醫院;幾天後,武漢方艙、金銀潭等抗疫火線,也一一端出了跨越千里送到醫生手中的瑞幸無人“小藍杯”。


據不完全統計,自第一臺無人咖啡機奔赴武漢以來,瑞幸的無人咖啡機已經入駐了19家武漢地區醫院。而在這些無人咖啡機前,醫護人員從完成下單獲取取件二維碼掃碼,再到拿到一杯現磨現衝咖啡,整個過程僅需30秒。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一個月之前的1月8日,瑞幸咖啡剛剛宣佈智能無人零售戰略。瑞幸CEO錢治亞宣佈,推出無人咖啡機“瑞即購”和無人售賣機“瑞划算”,進一步密佈網點。


瑞幸憑什麼打臉做空?在復工路上,我們喝到了答案


根據官方對“瑞即購”的解讀,瑞幸的自動咖啡機,在咖啡產品品質、口味和價格上,與瑞幸門店有著同等標準。值得一提的是,在疫情中火線支持的故事中,剛剛發佈的“瑞即購”正是主角。


而更引人注意的,大概是自動售貨機“瑞划算”的亮相。


據瞭解,“瑞划算”的主售產品有兩類:一類為瑞幸咖啡自有品牌,一類為市場主流品牌的爆品,主打“線下買到電商價”。目前已與百事公司、雀巢等14家品牌達成合作。


瑞幸憑什麼打臉做空?在復工路上,我們喝到了答案


有趣的是,據天眼查數據顯示,2月17日,瑞幸咖啡的運營主體瑞幸咖啡(北京)有限公司,在經營範圍一項新增了“零售藥品”和“銷售醫療器械I類、II類”等與醫療相關的字樣,引發大量媒體的猜測。


目前,打開瑞幸APP,在防疫用品分類,瑞幸已經上線了抗菌洗手液、去菌溼巾等5件商品。我們無法猜測到,這一系列新增是否啟發於疫情一線的種種觀測,但事實上,企業正在致力於讓“無人零售”發揮更大的作用。


如果說,在疫情之下,能夠提供便捷、衛生的服務、高標準咖啡的咖啡機證明了它是符合當下需要的;那麼,用另一個詞歸納瑞幸“無人零售”的價值,那就是“出圈”。


在不侷限於咖啡“小氣候”的野心下,瑞幸正致力於打開新的“市場光譜”。而無人零售戰略,就是實現這一野心的路徑,它的合理性,正被今天的一個又一個場景所驗證。

補貼背後的“心智”征服

如果說無人零售戰略在疫情中的發光,帶有時運的成分;那麼,釋放高力度的現金補貼,更體現出瑞幸對於市場機遇的理解和把握。我們不妨從兩個角度去解讀這一點。


首先是瑞幸在疫情期間高效的復工。瑞幸的全國門店在2月3日起陸續恢復。相比於依賴於第三空間的傳統咖啡行業的遲緩反應,作為以外送、自提為主要消費形式的瑞幸咖啡在應對上則迅速且靈活得多,在復工的速度上也更勝一籌,搶佔了市場先機。


據央視新聞報道,瑞幸利用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為用戶提供網上下單、即買即走的用餐服務,結合無接觸配送等模式創新與業務調整,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充分滿足了用戶的需求,也展現出“生活服務業信息化、品質化、便利化、融合化發展的新趨勢”。


瑞幸憑什麼打臉做空?在復工路上,我們喝到了答案


此外,“無補貼不瑞幸”。補貼有多狠,就知道瑞幸的決心有多大。


根據瑞幸披露的優惠信息,“逐鹿百萬大咖”每週瓜分500萬,持續時間為六週,這意味著,瑞幸一共須送出3000萬元現金。


那麼,拿到這筆錢難麼?我們從活動第一週的實際內容看,用戶可以獲得的獎勵則堪稱“唾手可得”——用戶只要每週消費5件有效商品,即可拿紅包,實在算不上嚴苛。


某種程度上,這一設定,很貼合復工進行時的白領。也許,辦公室裡的一次鼓舞士氣的下單,就可以輕鬆踏中5件的標準。


值得一提的是,在2月底,出於“正常運營調整”,瑞幸全線咖啡的單杯價格普漲1元。與此同時,瑞幸就向用戶釋放了3.8折、5折在內的優惠券。


這次“百萬大咖”的活動,一方面,和當時的優惠構成了銜接,進一步描深了瑞幸的“補貼”標籤。另一方面,優惠復優惠的做法,也弱化了消費者對漲價的敏感度,更容易接受新的價格體系。


對於復工進行時的白領——瑞幸所面對的用戶畫像而言,這套“心機牌”,堪稱是一場心智掠奪。


“無人”,為了更接近人的需要


讓我們回到開頭的問題:瑞幸憑什麼這麼“硬”?


瑞幸硬就硬在,精準研判、有效執行,沿著不變的基準線堅持走下去。


看今天。瑞幸在“關鍵時刻”的出色表現,以補貼政策,對有效、連續的刺激,這份“運氣”與“機敏”,讓它正獲得更好的市場認知和更快的拉新速度。


一步一個腳印,無不指向了瑞幸在2021年底前開10000家門店的“小目標”。


看不遠的未來。大多數企業都已復工,但出於安全考慮,外賣和無接觸自提的方式,正成為主流。


瑞幸憑什麼打臉做空?在復工路上,我們喝到了答案


“幸運”的是,2個月前,瑞幸率先全面推出咖啡屆的無人零售戰略。資本市場會讀懂:“瑞即購”以衛生、便捷、非接觸價值,將會幫助瑞倖進一步擴大市場佔比。


事實上,瑞幸的每一份“幸運”都是由自己創造的:與其說是好運,不如說是“行業遠見+戰術應變”的疊加效應。


那麼:瑞幸跳出危機,在於它偶然踩到了“無人零售”的風口嗎?


不如讓我們換個角度去問:真的有風口存在嗎?它為企業帶來的究竟是什麼?


3年前的2017,被稱為無人零售的元年。有媒體統計,那一年,中國崛起了138家無人零售企業、57家獲得融資。創業公司融資總額達到了48.47億。


然而這一風口只持續了不到1年時間,曾經被資本追捧的人們,就像多米諾骨牌般紛紛倒下。它們倒下的原因,或因為管理、因為資金,而一種更透徹的評價是:


“人們往往沉浸於‘無人’的概念,卻忽視了作為消費者一端真正的‘人的需要’。”


風口也許會過境,對於企業而言,有人或無人不是一種需要執著的概念,它們必須迴歸零售的本質來思考。


思考如何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提供更適合的服務,比如一種符合大勢的商業模式;思考如何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比如,一次對市場的果斷撬動。


這是風停之後,企業長盛的秘訣。是瑞幸在發展的過程中,一直堅持思索的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