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表明,美國新冠肺炎人數遠超報道,十天前可能已達數千人

最新研究表明,美國新冠肺炎人數遠超報道,十天前可能已達數千人

​據CNBC報道,世界衛生組織WHO於9日表示,中國超過8萬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已有超過70%康復並出院,中國新冠疫情正在結束

然而不容樂觀的是,全球新冠疫情卻在持續升級意大利伊朗韓國確診人數仍在快速增加,其中意大利一天新增人數達到1797例,累計確診超過9000例,死亡病例達463例。

截至目前,中國境外有超過100個國家/領地/地區確診新冠肺炎33628例,死亡889例。

鑑於當前疫情局勢,意大利已全境管控美國至少10個州宣佈進入緊急狀態,全球大流行的威脅“已經變得非常真實”。

最新研究表明,美國新冠肺炎人數遠超報道,十天前可能已達數千人

新冠病毒感染的特點是傳播迅速病例聚集異常多。對當前的COVID-19流行狀況進行估計,以制定知情的公共衛生戰略是很重要的。

2020年3月6日,美國西達賽奈醫療中心(Cedars-Sinai) 和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在預印本網站 medRxiv 發表了題為:Estimating the scale of COVID-19 Epidemic in the United States: Simulations Based on Air Traffic Directly from Wuhan, China 的研究論文。

該論文認為,截止2020年3月1日,美國已經有數千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遠遠超過公開報道的人數。作者表示,即使採取適當有效的干預措施來減少傳播,這一流行病的規模也已經產生了重大影響。

最新研究表明,美國新冠肺炎人數遠超報道,十天前可能已達數千人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說:“這表明,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早期階段控制其流行的機會窗口正在關閉。”

美國疾控中心報告的確診和疑似病例數量截至3月7日為164例,可能的病例明顯高於這個數字。3月10日,美國確診病例增至755例。

領導這項研究的Cedars-Sinai調查人員表示,他們選擇“非常保守”的方法來估計冠狀病毒病例的數量。他們寫道:“這使得我們可能低估了美國目前真實的感染人數。”

為了得出新研究的感染評估,研究人員僅模擬了1月23日中國政府封鎖武漢之前,直接從中國武漢地區“輸入”到美國的COVID-19冠狀病毒病例。他們假設封鎖阻止了所有出境者的交通,但是不包括從中國其他地區或韓國,意大利或伊朗等受嚴重影響的國家到達美國的潛在病例。

最新研究表明,美國新冠肺炎人數遠超報道,十天前可能已達數千人

美國的COVID-19疫情規模是根據以下數據計算得出的:武漢和美國之間的空中交通數據,疾病中心公開發布的確診病例總數以及根據先前研究估算的傳播動態。該研究考慮了美國國內個別病例的確認和隔離等因素。除其他因素外,研究團隊還假設輸入病例不再傳播感染。

基於所有這些假設和方法,研究人員估計,截至3月1日,美國感染冠狀病毒的總人數在1043至9484人之間。第一個數字是假設當前的預防措施(例如隔離和對機場的國際旅客進行篩查)減少了多達25%的不明病例的傳播。第二個數字是假設沒有采取任何干預程序來降低可傳播性。

最新研究表明,美國新冠肺炎人數遠超報道,十天前可能已達數千人

Cedars-Sinai醫學與生物醫學科學教授,該研究的通訊作者Dermot P. McGovern博士說,最低和最高估計值之間的差異對控制COVID-19流行病具有重要意義。

McGovern表示,這一模型表明,即使採取適當有效的人口乾預措施來減少傳播,也會對疫情的規模產生深遠影響。這一發現支持了公共衛生干預在控制這種疾病方面的作用。

但是,研究人員指出,減緩病毒傳播並非易事,因為大多數COVID-19感染病例表現溫和,甚至無症狀,這可能使篩查可能正在傳播病毒的受感染者變得困難

McGovern表示,儘管存在這些障礙,仍有可能通過公共衛生專家已經建議的措施來緩解COVID-19的暴發。這些措施包括促進社交疏遠和個人衛生,以及限制體育賽事等大型聚會。

McGovern說,此外,對受感染個體進行大規模篩查雖然成本高昂,而且在後勤上也頗具挑戰性,但也可能有助於控制疫情。

最新研究表明,美國新冠肺炎人數遠超報道,十天前可能已達數千人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的 Li Dalin 博士說,由於COVID-19的緊迫性,研究小組將在線發佈剛剛完成的研究數據,然後再將完整的研究結果發表在期刊上。他們還決定免費共享該研究模型的基礎代碼,以便其他人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開發,希望能有助於全球抗擊新冠肺炎。

對於目前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的形勢,2020年3月6日,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Science 官網發表文章稱,應建議其他國家參考中國的相應措施應對新冠肺炎的流行。

最新研究表明,美國新冠肺炎人數遠超報道,十天前可能已達數千人

參考內容: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3.06.20031880v1.full.pdf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7/6482/106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