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尽可夫”的主人公是谁?“人尽可夫”有什么历史故事?

科技小小观


人尽可夫的原意与今大相径庭,故事出自《左传.桓公十五年》,主人公为雍姫,春秋时郑国权臣祭足(字仲,故又称祭仲)之女,雍纠之妻。

郑厉公因祭足专权,暗中支使雍纠杀死岳父。雍纠计划在郊外宴请岳父时行刺。雍姬得知消息陷入救父与助夫两难中,问母亲:“父与夫孰亲!”老太太道:“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任何男子都可以成为女子丈夫,父亲却只有一个!岂可将提并论!)”

雍姬于是决心行孝,弃卒保帅,暗示父亲宴会有诈。祭足先下手杀了女婿,弃尸周氏池塘边。郑厉公以车载其尸逃出,恨铁不成钢骂死者:“你居然与妇人谋划商议,死得活该!”

所以,人尽可夫原意是:天下男子均有做丈夫的可能性。现为贬义,泛指公共汽车般有钱即可上的浪女。


2许云辉


“人尽可夫”是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出自《左传·桓公十五年》,而这个“人尽可夫”的女子乃是郑国大臣祭仲的女儿。

故事是这样的,这个郑国的祭仲当时权力非常大,尤其引发了国君的担忧,于是国君就派了祭仲的女婿取谋杀祭仲,但是这件事情被他的妻子雍姬发现了,这个雍姬当时非常的纠结,于是就问她的母亲,说是父亲重要,还是丈夫重要,于是他的母亲就说:人尽可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这本来的意思就是说,能够做你丈夫的人很多,但是你的父亲只有一个,于是雍姬就把这件事靠诉了他的父亲。

这其实是一个古代社会中的礼法问题,女人出嫁以后是从夫还是从父,显然在当时的社会还是以血缘为纽带的,更倾向于血统方面的认可。

但是到了后面,这个“人尽可夫”这个词就变了味道了,认为女人生活做风不检点就是人尽可夫,其实是带有一种歧视的意味在里面的。


这个历史很正


看到‘人尽可夫’,这个词的时候,我们第一个想到的画面,就是一个不遵守妇道的女人。擅长乱搞男女关系,好像所有的男人都是可以和她有不正常的关系。

现在这种女人,有一个专有称呼,叫做“公交车”。

事实上人尽可夫,并不是这个意思。

说到这里还是有一个典故的,我们说一下这个典故的出处吧,相信讲完这个典故,你就明白什么是人尽可夫了。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人尽可夫这个词,是和郑国的权臣祭仲的女儿雍姬有关。古代的时候,若是女儿出嫁了,她们都是跟随丈夫的姓的。

雍姬的丈夫叫雍纠,所以,按当时的习惯别人就叫她为雍姬。

雍姬的父亲祭仲是个权臣,郑国的国君郑厉公,对他的行为表示很不满,但是,又干不掉他。

雍纠知道这件事之后,就想为郑厉公除去这个老丈人。可能祭仲做事真的是太过分了,连自己的女婿都容不下他。

可是,这个雍纠也是一个不靠谱的人,他要想杀自己的老丈人,竟然和自己的媳妇雍姬商量对策。

最后定的是在郊外宴请自己的老丈人吃饭,然后在宴会上把他给干掉。

可是,雍姬知道了这件事后,她也不知道是不是要把这个事情告诉自己的父亲。毕竟自己的丈夫要杀死自己的父亲了。

但是,若是告诉自己的父亲,丈夫就有可能死了。

最后,她实在拿不定主意,就开始询问她的母亲:“丈夫和父亲,到底哪一个重要呢?”

雍姬的母亲告诉她,天下只有一个人是你的父亲,但是,所有的男人,都有可能是你的丈夫。

这就是人尽可夫的来源。

雍姬听了母亲的话之后,就把丈夫雍纠的阴谋告诉了父亲,最后的结果就是雍纠被杀,郑厉公带着雍纠的尸首开始走向了逃亡之路。


史学达人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人尽可夫”这个成语来自一个历史故事,主人公叫雍姬,是春秋时期郑国卿士祭仲的女儿。故事是这样的:

郑国的国君公子突觉得祭仲威胁到了自己,想把他除掉,于是找来祭仲的女婿雍纠一起商量。两人密谋半天后制定了详细计划,公子突也答应了雍纠,事成之后由他来顶替他岳父的位子。

雍纠开心回家,让妻子雍姬炒菜烫酒。酒席之间无意把他与公子突的计划说了出来,结果雍姬听完非常吃惊!面对这样的情况,雍姬不知如果去做,一边是丈夫,一边是父亲。于是她去请教自己的母亲,当时她的母亲说了一句经典的话:“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你要丈夫可以在很多男人中去选择,但父亲只有一个,怎么能比呢?)

雍姬听完母亲的教导后把丈夫之事告诉了父亲,雍纠卒!公子突被雍纠气得破口大骂:“谋及妇人,宜其死也。”说雍纠把计划告诉女人,死得活该。

故事分析

春秋时期的女性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当时女人的思想还是比较开放。在“程朱理学”还没有流行之前,女性离婚改嫁的情况是很普遍的,并不会因此而降低自己的身份。

这个故事中,雍姬要对面的问题还是比较尖锐的,如果她还没有生孩子还好一些,要是有了孩子,雍纠就是孩子的父亲,那她的选择就更加艰难了!一边是自己的父亲,一边是自己孩子的父亲,该如何选择?

最终她选择了自己的父亲,从孝道上来说她是对的,雍纠要谋害自己的岳父是忤逆行为,他应该为此付出代价。但从雍纠角度来说,他又是为国君办事,所以还是忠孝两难全。

雍姬在处理父亲和丈夫之间的问题,得到母亲“人尽可夫”的指点。还有一个讨论了很多年的问题:妻子和母亲同时落水该先救谁?不知雍姬的母亲又会做出怎样的解释,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水煮汗青


“任何人,当然这‘人’字是代表某一阶级与年龄范围内的未婚者。在这范围内,我是‘人尽可夫’的!”。

素以语出惊人闻名的张爱玲,在小说《心经》中,借绫卿之口说出了那句震撼人心的“我是‘人尽可夫’的。”。

其实句中的“人尽可夫”,并没有人们固有观念中那么污,只是张爱玲还原了“人尽可夫”起源典故的本意,告诉人们“任何条件合适的男人,都有可能成为丈夫”罢了。

若追溯“人尽可夫”的典故,我们还要从春秋时期的郑国说起。公元前701年,春秋小霸郑庄公病逝,其长子姬忽继位为郑昭公,与姬忽争夺王位的公子姬突逃至宋国。

姬突本是宋国权贵雍氏家族外甥,雍氏在宋国拥有一言九鼎之势,遂极力撺掇宋国君支持姬忽返国篡位。

恰巧郑昭公派权臣祭足出使宋国,于是宋国就想胁迫祭足答应废掉姬忽立姬突为郑国国君。就在祭足犹豫之际,宋国又放言要派大将南宫长万率六百乘互送姬突返国,以南宫长万之神勇,到那时姬忽是否能保住性命就未可知了。

当时南宫长万是春秋诸将中冉冉升起的新星,其勇猛威慑四方。祭足反思郑国现状,战将凋零早已没有了郑庄公时期不服就死磕的霸气。于是祭足为保郑国稳定,答应了宋国之请。当然祭足亦有一己私利,因为宋国许诺姬突继位后,祭足依旧享有原有的官职地位。既然如此,谁当国君对祭足来说就无所谓了。

不过宋国支持姬突并非无端献爱心友情帮忙,亦有自己的政治考量。宋国国君见祭足答应里应外合后,就紧急约见姬突,明确提出助其上位必须答应几个条件。

首先郑国割给宋国三座城池,赠送白璧百双,黄金万镒,每年还要赠粟十万担,其次姬突称王后,一切或国政皆要托付给祭足。姬突称王心切,只要不要其性命,还有什么不能答应呢?

同时宋国听闻祭足有女,就强迫祭足将女儿嫁给雍氏子孙雍纠,并让雍纠赴郑国任职,名为倒插门实为暗中监控祭足。

祭足返回郑国,一切按照宋国提前设计步骤表演,成功逼迫郑昭公姬忽逃往卫国,姬突顺利继位为郑厉公。

郑厉公继位后本想大展宏图重振郑国,可是他与祭足皆是强势之人,始终无法融合反而互为制肘。郑厉公深觉祭足就是其实现抱负的最大绊脚石,遂有意除掉祭足。

《左传·桓公十五年》曾记载: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将享诸郊。

《左传》所载祭仲就是祭足,仲乃祭足表字。话说郑厉公想除掉祭足,就找来祭足女婿雍纠商议此事。雍纠虽娶祭足之女为妻,可是两人纯属政治联姻,本没有深厚爱情可言,而祭足也始终未将雍纠当作贵婿看待,早已引起雍纠愤恨。更何况郑厉公是雍氏家族外甥,与雍纠还有表兄弟姻亲关系。

于是雍纠权衡再三,附和郑厉公之意,两人密谋由雍纠出面邀请祭足到郊外赴宴,然后趁机将祭足鸩杀。

俗话说“喜怒不形于色,心事不为人知”。可是雍纠心中藏不住事,他一想到事成后将接替祭足之位,就有兴奋过头,乃至回到家中面对妻子雍姬时,眼神就有些漂移不定。

知夫莫若妻,雍姬察觉丈夫飘忽眼神知其定有事情隐瞒,遂极力逼问丈夫是否遇到麻烦事。雍纠意欲隐瞒,可经不住妻子逼问,就将欲鸩杀祭足计划合盘托出。

《左传.桓公十五年》记载: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将享子于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杀雍纠,尸诸周氏之汪。公载以出,曰:“谋及妇人,宜其死也。”夏,厉公出奔蔡。

雍姬闻讯顿陷两难抉择之中,一边是丈夫,一边是父亲,无论失去谁都是雍姬无法承受之痛。雍姬实在不知该如何抉择,只得跑回娘家向母亲讨主意:“如果父亲与丈夫一起遇到灾难,到底谁亲?到底该先救谁?”

祭足夫人直言:“只要条件合适的任何男人都可以成为丈夫,可是父亲只有一个,这是血缘基因无法斩断的关系,丈夫怎能与父亲相比呢?”。

母亲之言令雍姬明白失去父亲就再也没有父亲了,而失去丈夫还可以寻夫再嫁,遂拿定主意,将雍纠计划告知父亲:“雍纠不在家中舒舒服服宴请你,偏偏要大费周章折腾到郊外请你,我感觉其中必有诈,所以告诉你提前防备”。

祭足久涉仕途屹立不倒,何等聪明样人,他听女儿话外之音早已猜到雍纠杀心,遂为转天赴宴做足准备。

第二天酒宴之上,当雍纠端起酒杯向祭足敬酒时,祭足装作无意将就酒洒在地上,只见酒落地燃起一道蓝色火焰。祭足故做大怒挑破雍纠杀心,遂命早已藏好的刀斧手将雍纠砍杀,并将其尸体悬挂于周水河畔示众。

郑厉公问询大惊,只得用车偷载雍纠尸体一起出逃。郑厉公指着雍纠尸体大骂:“什么大事都要与女人商量,你就该死。”。随后郑厉公逃至蔡国避难,祭足复迎郑昭公回国复位。

“人尽可夫”只是祭足夫人基于血缘孝道理念送给女儿的一种选择。于是雍姬面临无论怎么选择都不能两全的境地,也只能选择自己能够承受的代价,毕竟只有娘家才是女人一生不变的靠山。

无论雍姬抉择是非对错,往事早已化为烟雨。可是雍姬故事经过千年口口相传,世人早已曲解了“人尽可夫”之意,雍姬亦成为可以把任何男人当成丈夫的淫荡女人,成了无辜的千年背锅女。


岁月静好一世晴天


【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我是老泰迪】


导语:

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在现代“人尽可夫”一词啊,形容的是生活作风有问题的女子,从字面意思上就能看出来;但是“人尽可夫”放在古代,那可就有学问了!且往下看。

到底救哪个?

现在小情侣在交往中啊,女方总喜欢问:“我和你妈妈掉水里了,请问你第一个救谁?”,这个问题可以被称为现代疑难杂题之首了,为啥?打个比方,我选择救妈妈,女方就会说:“你不爱我了!”,如果我说:“我救女朋友”,女朋友是开心了,但是于道德层面又说不过去,这道题太难了,那么为什么提到这个?

因为在古代“人尽可夫”一词和“你丈夫想要杀你爸爸,请问你救谁?”有很强的关联。

女婿杀岳父

春秋时期,郑国已实至名归于宠臣蔡仲手中,郑国国君郑厉公虽有名号,但却像清末皇帝“光绪”般只是个傀儡皇帝,这郑厉公不甘心啊,我也是男人!我也有野心!我是皇帝!我不甘心!随即这个郑厉公就找到了一位杀手

,本来一切都很正常,但是问题在于这个杀手就是蔡仲的女婿!啥意思?郑厉公为了刺杀足够万无一失,竟找到了蔡仲的身边人来杀蔡仲。

而这个女婿也是个有勇无谋的傻子,自己岳父都已经那么大权力了,要啥没有?说不定还能杀君自立为王,自己说不定也能当个皇帝,这个傻子竟然直接就答应了替皇帝杀岳父。

古代人信守承诺,君子一言九鼎,驷马难追。此时的女婿不杀岳父也是不行了。

喝酒误事,被反杀

当天晚上,这个女婿喝醉了酒,回到家中看到自己老婆如此美丽,借着酒意竟一时说快了嘴,将皇帝指派自己杀岳父的任务一五一十全交托给了自己的老婆,坦白完这个女婿便倒头大睡。

此女一时慌了神,一边是老公,一边是老父亲,这可怎么办?思索再三后,此女实在拿不定主意连夜跑到了母亲面前坦白这这件事。母亲当机立断说:“老公可以再找,谁都可以当你的老公,但是父亲这辈子只有一个!”

“雍姬……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左传·宣公十五年》

此女心领神会后,跑到了父亲蔡仲面前将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顿时勃然大怒!连夜派人砍了女婿的头!可怜的女婿昏睡中丢了性命。

结语:

“谁都可以当你老公,但你的父亲只有一个”,这就是“人尽可夫”的来历。

那么这位女子的故事随着时光的流逝,逐渐流传了下来,很多人认为她是个孝女,但更多的人认为她害死了自己的老公,不是啥好女人,这也是古代争议性最大的问题了,你瞒着不说,帮了老公,但是别人就会说你不是个孝女。你告诉父亲,别人又会说你是个害死老公的坏女,这件争议性较大的故事,你们怎么看?


老泰迪讲历史


“人尽可夫”这个词,在现代是有强烈的贬义,其大意:只要是个男人都可以,当她的丈夫。简单的说就是都可以“上床”。
但是古时候不是这个意思,“人尽可夫”的典故来自于《左传》雍姬的故事原文如下:

《左传 桓公十五年》
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将享诸郊。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


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将享子於郊,吾惑之,以告。」
祭仲杀雍纠,尸诸周氏之汪。
公载以出,曰:「谋及妇人,宜其死也。」夏,厉公出奔蔡。
而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的本来意思是女子未出嫁时,人人皆可以为其丈夫(人尽可为夫),至于父亲,为天然骨血关系,只有一人,不能与夫相比。 被后来的一些人断章取义,所以现在成了贬义词。望题主采纳


申时茶事


人尽可夫这一典故出自《左传》;主人公一名叫雍姬的女子;但,这个典故的背后讲述的并不是放荡不羁的风流故事,而是忠孝无法两全的艰难,“人尽可夫”这个词在我们演变的过程中发生了质的改变。

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将享诸郊。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谋及妇人,宜其死也。”

春秋时期,郑厉公当上郑国的国君后,因为大权都被祭仲掌握在手中,郑厉公感到深深的害威胁,于是谋划着准备除掉祭仲,但苦于自己刚继位,在朝中没有什么根基可言,仅有一个叫雍纠的大夫可供驱使。

加上这个雍纠正是祭仲的女婿,很容易便可以接近祭仲。于是郑厉公叫来了雍纠对他说到:“祭仲弄权,欲图废立国君,寡人对此感觉到恐慌不安,望爱卿能为寡人除掉这个大患!”

不过雍纠做事不密,他与郑厉公的谋划被自己的夫人知道了,也就是祭仲的女儿雍姬

面对一边是自己的枕边人、一边是自己的生身之父,所谓忠孝不能两全,雍姬无比犯难,因为此时的她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又或者说无论自己怎么做都是错。自己举棋不定,于是她跑去问自己母亲,“父亲和丈夫哪个更加亲密?”

雍姬的母亲回答道:天底下的男人都可以做丈夫,但是天底下的父亲只有一个,孰轻孰重还不好分辨嘛?你为什么这么糊涂

雍姬母亲可谓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似懂非懂的雍姬就这样将郑厉公与雍纠的阴谋告知了自己的父亲祭仲。雍纠就这样被自己的岳父斩杀并暴尸示众,郑厉公知道后带上雍纠的尸体逃亡,直至边境栎邑才算脱离危险。

这便是“人尽可夫”的典故,看似荒诞不经,实则里面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如郑厉公选的人绝对最容易亲近祭仲的雍纠,雍纠的妻子雍姬面对丈夫与父亲之间的选择,最终自己母亲的一句“人尽可夫”让自己出卖了丈夫,其实也是不得已为之,所谓忠孝不能两全!


像素说


人尽可夫”,是一句骂人的话,针对的是不检点的女人。但是,这个词的本意却并非这样。它来自《左传》中的一段故事。

祭仲大权独揽,成了郑厉公的心病,就派祭仲的女婿,名叫雍纠的,去杀了他。

雍纠设下局,准备在郊外诱祭仲赴宴,然后动手。

雍纠的老婆雍姬,知道了这件事,很纠结,就问母亲说:“父亲与丈夫哪一个更亲近?”

她母亲说:“任何男子,都可能成为一个女人的丈夫(即人尽可夫)。而父亲却只有一个。怎么能够相比呢?”

于是雍姬就对祭仲说:“雍氏不在家里而在郊外宴请您,这件事可疑。所以提醒您一下。”

祭仲明白了。立刻就杀了雍纠,陈尸周氏池塘。

郑厉公见事情败露,就装载了雍纠尸体逃离郑国,并叹道:“这种事与老婆商量,是自己找死啊!”

……

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将享诸郊。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将享子于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杀雍纠,尸诸周氏之汪。公载以出,曰:“谋及妇人,宜其死也。”夏,厉公出奔蔡。六月乙亥,昭公入。

这是“人尽可夫”这个词的由来。本来的意思,跟现在的意思,是吧!


一棵扎了根的杨树


网上有一道摆在丈夫面前的选择题:太太问她老公:“假如我和你母亲同时掉到水里,你先救谁?”她老公回道:“母亲溺死了就没有了,但是老婆溺死了可以再娶一个。”

而成语“人尽可夫”就是古时候摆在一个妇女面前的一道单一选择题。

春秋时期一个名叫雍姬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郑国的郑厉公好不容易当上了郑国的君王。可是他的王位是在一位名叫祭仲的权臣支持下才登上的。这个祭仲权势很大,可以直接威胁到郑厉公的王位。

于是郑厉公一直想除掉祭仲。他想来想去,最后找到了祭仲的女婿雍纠,因为雍纠也有很大的权势,而且可以有许多接触他岳父的机会,也有很大的掩饰作用。

郑厉公注意已定后,便把雍纠找来对他说:“祭仲老贼如今权倾朝野,连我这个国君都不放在眼里,是可忍,孰不可忍。”雍纠听出了他的意思,于是回道:“祭仲妄自尊大,早有不臣之心,陛下要尽快决断啊。”郑厉公问道:“他是你岳父,你能帮我把他除了吗?”

“这个只是私情,但我认为君臣大义重于一切。”雍纠回答说。郑厉公感动的说道:“此事若能搞定,祭仲的位置就是你的,到时由你来主持国政。”于是雍纠马上献计道:“这几天祭仲每天都要来城东建设基地视察,明天我就在那里设宴款待他,趁机把他杀了。”

可是,这天晚上吃饭时,雍姬看到丈夫神态有些异常,于是主动向丈夫敬酒。雍纠多喝了几杯,没想到酒后吐真言。雍姬吃了一惊,原来丈夫要谋害父亲。

雍姬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她情急生智,赶回娘家问问母亲。

雍姬试探母亲:“假如有一天,我丈夫和我的父亲必须要消失一个,我应该选择谁呢?”她母亲也没有问原委,只是随口回道:“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她母亲意思是说:你的丈夫死了,世上这么多男人,任何男子都可以成为你的丈夫,而你的父亲只有一个。母亲虽然没有明说,但是道出了其中的重要性。

后来,“人尽可夫”逐渐变为一个贬义词,用来暗指某些生活上作风不太好的女人。

喜欢作者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