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磨蹭,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這3種方法,讓孩子不磨蹭

比爾蓋茨說過:

“很多人喜歡拖延,他們對手頭的事情不是做不好,而是不去做,這是最大的惡習。”

對孩子而言,拖延塵封了夢想,磨滅了鬥志,暫停了成長的進度條,讓人生之路只能原地打轉。

但是,孩子拖延、磨蹭不僅是孩子的問題,大人也往往未做足功課,難咎其責。

近日,朋友常常和我抱怨,這個假期開學以來,她的女兒瑤瑤的拖延症越來越嚴重。而她總會生氣地一再質問孩子:“你都已經五年級了,為什麼每天都要做的事,你總是拖著不去做?”“你到底打算拖到什麼時候,才肯去做功課?”等等此類的指責。

可每次瑤瑤似乎都沒有聽進去,一點自覺性都沒有。“做事磨磨蹭蹭,從穿衣吃飯到睡覺起床,從上學走路到寫作業做家務……好像只要讓瑤瑤做些事情,就會有磨蹭的存在。”閨蜜無奈的表示。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磨蹭,卻不知道孩子之所以會變得拖拖拉拉,並非因為天生的慢性子,而是因為父母“教”出來的。

孩子磨蹭,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這3種方法,讓孩子不磨蹭

1.父母的“拖延”,導致了孩子的磨蹭

英國哲學家洛克說過:

“兒童的舉止大多是模仿得來的,我們本身就是一種模仿性很強的動物,是染於藍則藍,染於黃則黃的。”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父母總是會特意教導孩子是與非,但是忘了他們與生俱來的模仿能力。身為父母者習慣性做某些事情,會在潛移默化之下,讓孩子養成拖延的習性。

比如,對待家務總是一拖再拖,導致家裡亂糟糟的,孩子缺乏整潔有序的生活環境,最終不但會養成拖延的壞習慣,而且也會對生活的面貌存在誤解,覺得生活本來就應該是這樣混亂的。

同時,為了讓孩子知道父母並不是任何時候都能立刻滿足他們的期待,父母會在孩子提出要求時對他們說:

“現在不行,等一下。”


“我正在做飯洗澡,沒辦法停下來教你寫作業,你必須等一下。”


“我現在很忙,沒有時間和你一起看節目,晚一點再陪你。”

於是,有些孩子為了期待得到滿足,學會耐心等候;但有些孩子則會存在這樣的僥倖:以後遇到我不想做的事情,我也要讓事情“等一下”

當然,這樣的決定雖然只是存在於孩子的潛意識裡,卻是拖延症養成的開始。

美國黑人作家鮑德溫說:

“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經常讓孩子“等一下”,雖然看似簡單且無關緊要,但卻是一大隱患,因為父母在無形中教會孩子如何理所當然地拖延討厭的事情。

並且,他們發現,當自己為拖延的行為所付出的代價,只是父母的一頓怒氣或處罰,然後父母就會動手幫他們把事情做完時,孩子將會變得有依賴感,且永遠無法養成成熟、負責任的人格。

孩子磨蹭,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這3種方法,讓孩子不磨蹭

2.父母包辦一切,孩子養成依賴

奧地利兒童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兒童人格教育》書中說:

“一個有拖延習慣的兒童背後總有一個事無鉅細為其整理收拾的人。”

所言非虛。凡事都代勞,容易讓孩子責任意識單薄,散漫沒有約束。遇到事情,依賴心理和畏難情緒油然而生,必定能拖就拖。

生活中,有的家長嫌孩子吃飯慢,就給孩子餵飯,不讓孩子自己吃了;嫌孩子書桌亂糟糟的,就去幫孩子收拾;嫌孩子穿衣服慢,怕上學遲到,就幫孩子穿衣服;一回到傢什麼家務也不捨得讓孩子幹,還口口聲聲對孩子說:“你只管好好學習,其他什麼都不需要你做!”

......

雖然父母都是出於好心,但是每替孩子做一件事,就剝奪了孩子一次鍛鍊、成長的機會。

如果原本屬於孩子該做的事父母都親力親為替他做了,長此以往,還會讓孩子滋生嚴重的依賴心理,有些事不願意做就不做,想磨蹭就磨蹭——“反正我做不做,做得慢一點也沒關係,總會有人幫我做的”。

孩子磨蹭,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這3種方法,讓孩子不磨蹭

3.媽媽越催促,孩子越拖沓

生活中,我們時常看到這樣的情形,父母焦急地催促:

“快點!快點!我們快來不及了,你怎麼這麼磨蹭!”


“快九點了,怎麼還沒寫完!”


“真是慢死了,趕緊把衣服穿好”

而另一方面呢?孩子依舊不急不忙地做著某些事情。而當孩子磨蹭的時候,父母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反覆催促。催促孩子快點起床刷牙,催促他們趕緊吃飯,不要老是看電視,更催促他們快些做功課。

可惜的是,父母逐漸發現,自己的催促好像對孩子沒有任何作用。有時候,父母越是不斷地催促,孩子的磨蹭反而更加嚴重。

為什麼有的孩子越催越慢?

在心理學中有一種定律叫做"超限效應",是說當一種刺激持續的時間過長,或者次數過多,反而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首先,不斷地催促會讓孩子產生一種壓迫感和緊張感,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從而犯下一些本來應該避免的錯誤。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催促會讓孩子產生麻痺心理,甚至形成免疫或是依賴。

其次,很多孩子都有叛逆心理,在家庭生活中,假如媽媽比較囉唆,孩子很可能產生逆反心理,甚至故意與媽媽對著幹,甚至,面臨父母的催促聲和急躁情緒,他或許以沉默不語、拖延等方式來表達他的不滿,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被動攻擊”。

父母們,要知道,很多時候,孩子的磨蹭是父母催促出來的。所以,改掉“催催催”的壞習慣,適當地放手,讓孩子學會管理時間。這才是最輕鬆、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孩子磨蹭,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這3種方法,讓孩子不磨蹭

4.那麼如何幫助孩子改掉拖延症,首先要搞清楚這個拖延症到底因為什麼產生的,這裡總結三種孩子的主觀原因及其應對的策略:

(1)多樣的拖延藉口

做事情喜歡拖拖拉拉的孩子,永遠都可以說出各種奇怪的拖延理由;有時候他們對父母編造藉口的時間,甚至都長過他們把事情完成的時間。

孩子會體會到,生活中有許多事情是他們無法控制的,尤其是拖延的行為。當他們無法順利完成某件該做的事情時,就會覺得無顏面對其他人,只能靠編造藉口來掩飾一切負面行為。特別是碰到越是討厭或害怕的事情,他們編造的理由也就越奇怪。

應對策略:正確回應孩子編造藉口

①藉口:我沒有時間做

回應:教導他們優先級的觀念,先做最重要或最令人討厭的工作。如果作息表排得太滿,以致沒有時間做好該做的每一件事情時,就幫他們重新安排作息表,並要求他們解釋“沒有時間”的原因。

②藉口:我忘記了

回應:幫助他們設計一套提醒的規則——一份清單、一個日曆、一個筆記本電腦,或是一份圖表。若他們不想按規做事,保證自己一定會記得完成工作,那就讓他們試試看。

③藉口:我不知道該怎麼做

回應:等他們放學後,教他們完成作業的方法。

這極有可能讓你很快地知道孩子是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做,還是隻是在編藉口按規定準時完成任務

當爸爸媽媽發現孩子做事拖拉的行為習慣後,可以根據任務的難易程度給孩子規定一個合適的時間範圍,如:

必須在一個小時之內完成任務,符合規定就獎勵,不符合規定就批評

孩子磨蹭,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這3種方法,讓孩子不磨蹭

(2)孩子沒有時間觀念,做事情缺乏急迫感

①和孩子一起分步制訂時間計劃表

時間計劃表能夠幫助孩子合理地規劃時間,減少浪費,提高效率,對孩子的學習來說非常必要。很多家長都會要求孩子制訂學習時間計劃表,希望以此來解決孩子學習拖延的問題。

計劃表最好分小步驟寫,一個小步驟最好半小時內能完成,寫一條做一條劃掉一條。劃分好小步驟後先只寫第一個,並在其旁邊標上預計完成時間;然後集中精力做這一個小步驟,完成後,用筆將這一步驟劃掉;再寫下一個步驟。

這樣分小步驟寫,孩子會更有動力去完成學習任務,不易產生厭煩感,且步驟中間可以稍事休息。

②告訴孩子按步驟做事,分清輕重緩急

有時孩子可能同時面臨幾項學習任務,不知從何著手,於是乾脆拖著不做。或者計劃完成一個大的學習計劃時,但中途經常被一些小心思(比如查一下資料,出去買點東西)打斷,導致不能按計劃完成。

對於這種情況,家長要教孩子學會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不要因小失大,為一些小事而影響大計劃。

如下圖所示,可以根據事情的重要性、緊迫性來規劃一個時間管理矩陣圖,把要進行的任務分別歸入這四個象限,設定先後次序,按照A-B-C-D的順序有步驟地進行。分清輕重緩急,不拖延,不瞎忙。

孩子磨蹭,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這3種方法,讓孩子不磨蹭

(3)缺乏正確的激勵動機

孩子的很多表現都在告訴父母,對於不感興趣的事情,他們是會心生厭煩的,也會以拖延來消極抵抗。這是孩子拖延的根源之一,一旦發現孩子拖延的真正原因只是缺乏興趣,父母要做的不是強迫孩子接受父母的安排,而是要調整自己的思路,正確激勵孩子,從而引導孩子更好“拒絕”拖延症。

應對策略:

建立獎勵式規則

建立獎勵式規則,是一個能鼓勵孩子戒除拖延習性的不錯方法。這些規則的最大原則是,鼓勵孩子立刻做,不論那是自己喜歡或討厭的事情。同時,還要幫孩子建立“先做事後享受”的觀念

例如,先把房間整理乾淨,然後才能使用電腦;先把寵物照顧好,然後才能和朋友出去玩

在建立獎勵規則時,千萬不要把孩子的胃口養大了。不要讓孩子養成每次完成一件小事就期待得到巨大獎勵的不切實際的心態。對於獎勵,孩子的期待必須合理。

總之,把孩子最喜歡做的事情當成交換的條件,讓他自動且立刻把該做的事情做好。

利用身邊的榜樣激勵

當他們有機會親眼看著另一個孩子擺脫某項惡習時,你便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與他們討論。例如:

  • 昊昊讀二年級的時候,經常和小健吵架甚至打架,因為每次他們在玩完玩具後,小健都不會幫忙收拾。但是到了五年級後,小健變得不一樣了。他改掉了壞習慣,現在會很主動地收拾。
  • 小學三年級的楊瑩在上課時,很喜歡和旁邊的同學講話,吵得同學沒辦法專心上課。不過,現在她已經學會控制自己,不再那麼多話了,也懂得把話留到下課時再講。

當某個熟識的人改掉某種壞習慣時,孩子也許會因此受到鼓勵而變得積極。

孩子磨蹭,可能是你的教養方式出問題:這3種方法,讓孩子不磨蹭

央視紀錄片《鏡子》裡說過的一句話:

“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作畫的人。白紙變成什麼樣,關鍵在父母。”

父母什麼樣,孩子什麼樣。我們不能只看見孩子的拖拉,而不自知為人父母還需要補上一課。

很多時候拖拉的責任並不全在孩子身上,作為父母也需要從自己的身上找問題。作為家長要起到表率作用,面對拖延症,身教的效果大於言傳。

與此同時,孩子做事磨蹭是有跡可循的,不管是什麼事情,總能找到一定的規律,孩子磨蹭自然也能找到原因。想要改變孩子們的拖拉行為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家長一定要用耐心和愛心幫助孩子逐步改正,讓孩子知道做每一件事的目標,這樣孩子就獲得了動力,拖拉習慣也就慢慢改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