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滅不了後金,是後金太強還是明朝太弱,這四個人給出了答案

清朝是自元朝以後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執政的大一統封建,清朝的建立自萬曆十一年(公元1593年) 努爾哈赤起兵統一女真部落開始,至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歷經六十一年,終於推翻大明,建立了取代大明的大清王朝。

在這六十多年中,有四個大明臣子為清替明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可以說,這四個人中的任何一個,如果不出現失誤,清朝根本就不可能出現。

幾十年滅不了後金,是後金太強還是明朝太弱,這四個人給出了答案

努爾哈赤圖像

清朝的崛起並取代明朝,自萬曆十一年(公元1593年)努爾哈赤起兵統一女真開始,到1616年,雄心心勃勃的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部落,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成為後金大汗,年號天命。

在他統一女真的三十多年中,明朝遼東軍隊大部分時間由遼東總兵李成梁統帥,但是出於對努爾哈赤的偏袒和縱容,數萬明軍對努爾哈赤統一女真的軍事行動,視若無睹,這才有了後金的出現。

幾十年滅不了後金,是後金太強還是明朝太弱,這四個人給出了答案

李成梁圖像

1618年,萬曆四十六年,(後金天命三年)4月13日,出於擴展地盤的政治目的,努爾哈赤在盛京“告天”誓師,宣讀了與明朝結有的所謂七大恨的討明檄文,同時率步騎2萬嚮明朝發起進攻。

撫順城以東諸堡,大都為後金軍所攻佔。

撫順等地接連失陷,讓萬曆皇帝感到事態嚴重,決定派大員主持遼東防務,在首輔方從哲的推薦下,明末遼事第一個草包楊鎬登場了,楊鎬字京甫,號風筠,商丘(今河南商丘谷熟鎮)人,萬曆年間進士。

在萬曆八年(1580年) 楊鎬考中進士。楊鎬此人當過知縣,然後進入朝中當御史,後來又升為山東參議,負責防守遼海道。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春天,楊鎬和副將李如梅一道開出邊塞作戰,丟失了十員部將,一百六十多名士兵。本來楊鎬要被治罪的,正好這時朝鮮又一次用兵,神宗免除楊鎬的罪過,提拔他為右僉都御史,讓他去經略朝鮮軍務。可是九月初一,楊鎬才到達王京。十二月,楊鎬召集總督邢玠、提督麻貴討論進兵方略,決定把四萬兵力分為三協,日軍出來交戰,大敗,全都到島山去駐紮,在島山城外修起三道柵欄來自我保護。

遊擊陳寅接連打下了日軍的兩道柵欄,第三道眼看就要打下來了,楊鎬因為好友李如梅還沒到,不想讓陳寅的功勞比李如梅大,所以就鳴金收兵。日軍從此閉城不出,堅守著等待援兵。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正月初二,日軍的救兵突然來了,楊鎬十分害怕,搶先逃了,各部隊也跟著逃,日軍追上前進行襲擊,明軍死亡了差不多兩萬。這次戰役謀劃了幾年時間,卻被楊鎬一下子給敗棄了,萬曆帝極其惱火,想依法懲處他,要不是首輔趙志皋做了營救,萬楊鎬早就完了。

從上述事情可以看出,楊鎬不通軍務,無能又自私膽小,貪生怕死,人品低劣,如此一個草包就任遼東明軍統帥,面對狡詐如狐的努爾哈赤,雙方未戰而勝負已定。

在楊鎬的指揮下,明軍出兵時間和進軍路線,兵力配置被努爾哈赤弄的一清二楚,最終在薩爾滸,明軍被後金軍分割殲滅,幾乎全軍覆沒,之後,努爾哈赤智取開原和鐵嶺,使明朝在遼東地區失去了御守後金西去的屏蔽。

幾十年滅不了後金,是後金太強還是明朝太弱,這四個人給出了答案

楊鎬圖像

明朝在薩爾滸戰役遭受慘敗後,主帥楊鎬被捕問罪。

明廷起用了在湖北家鄉賦閒的熊廷弼,來接替楊鎬的職位。熊廷弼當時在遼數年,關心民間疾苦,積極發展生產;“在遼數年,杜饋遺,核軍實,按劾將吏,不事姑息,風紀大振”,遼人奉之為神;幾年內屯積糧谷三十萬石。所以明廷對熊廷弼的任命,在薩爾滸大戰之後無疑是正確的。因熊廷弼這位幹才坐鎮遼東,努爾哈赤找不到太明顯的破綻,一時不敢輕易大舉進攻。由此可看出,只要明朝朝廷內部不亂、不傾軋,在前線專一認真任用有才幹之人幹事,努爾哈赤想打下整個遼東根本就是相當困難的。

但是因派系傾軋和黨爭,熊廷弼被朝內的奸人誣陷而撤職,於是遼事第二個草包遼東經略袁應泰上場,袁應泰繼任後,他一改熊廷弼實事求是的以守為主、伺機反攻、聯合朝鮮的戰略,要收復撫順。朝廷撥188萬兩給他(熊廷弼當初為了軍隊向朝廷要餉銀要了三次,一兩都沒給),由此可見袁應泰很會做官。袁應泰改熊廷弼從嚴治軍的做法,導致軍紀逐漸鬆弛。當時遼東大旱,難民蜂擁跑到瀋陽遼陽,他毫無警惕的一律接納,還發給糧食。努爾哈赤當即抓住機會,派遣無數人,冒充難民輕易混入城中作為內應。

手下提醒袁應泰,提防奸細,袁應泰不聽。1621年3月,努爾哈赤率重兵攻打瀋陽。袁應泰輕率的命令三名總兵相繼出城野戰,身陷重圍,三總兵與大量明軍全都戰死城外。十三日後,後金軍與城內的假難民裡應外合,一舉攻陷軍事重鎮瀋陽!二十一日,後金軍如法炮製,又攻陷遼陽!袁應泰見大勢已去,自殺身亡。

幾十年滅不了後金,是後金太強還是明朝太弱,這四個人給出了答案

袁應泰圖像

明廷只能重新任命熊廷弼來當經略,可是現在,遼東已經70餘城盡失,瀋陽、遼陽這兩個至關重要的重鎮也丟了,熊廷弼想像上次那樣經營遼東,收拾殘局,已經做不到了。更要命的,遼東軍隊大多數都歸遼東巡撫王化貞統轄,熊廷弼兵少將寡,指揮不動遼東軍隊。

《明史》評價:化貞為人騃而愎,素不習兵,輕視大敵,好謾語。也就是化貞呆傻而又剛愎自用,素來不會帶兵,輕視大敵,喜歡說大話。

在王化貞掣肘下,熊廷弼要兵無兵,要錢無錢、要糧無糧對遼事,也無能為力。

可笑的是王化貞平常竟然把已偷偷地投降了後金的孫得功看作心腹,此人之呆傻可見一斑。天啟二年西平之圍吃緊,王化貞相信中軍孫得功的計策,發動了廣寧的全部兵力,讓孫得功和祖大壽前往和祁秉忠會合,然後向前去作戰。熊廷弼也傳令劉渠拔營赴援。正月二十二日在平陽橋遭遇後金軍,剛剛交鋒,孫得功和參將鮑承先等領頭逃跑,鎮武、閭陽的兵力於是也被打敗,劉渠、祁秉忠在沙嶺戰死,祖大壽逃往覺華島去了。

孫得功逃跑後,他想活捉王化貞作為自己的功勞,就詐稱後金軍已到城邊。城中一時大亂,人各奔逃,參政高邦佐阻擋也擋不住。

幾十年滅不了後金,是後金太強還是明朝太弱,這四個人給出了答案

王化貞圖像

王化貞正關起門辦理軍書,毫無所知。參將江朝棟推門闖進來,王化貞大聲訓斥他。江朝棟大聲喊道:"事情危險了,請你快走!"王化貞還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朝棟就攙扶他出來騎馬逃走,後邊兩個僕人徒步跟著,於是丟了廣寧城,倉惶逃命。

廣寧失守後,明朝在遼東的統治基本崩潰。名將熊廷弼也因此戰失敗而被拖累,與王化貞先後被斬殺。

落一葉而知秋,遼東失陷的全過程,清楚的說明了明朝之所以幾十年滅不了後金的根本原因,並非是後金的強悍,而是明朝人事制度混亂和腐敗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