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腫瘤排名第2--腦膜瘤,為什麼說是帶“小尾巴”的腫瘤?

腦膜瘤起源於蛛網膜細胞,與硬腦膜的蛛網膜顆粒有關,居顱內腫瘤的第2位,是最常見的顱內腦外腫瘤。女性多於男性,發病高峰年齡約45歲,兒童比較少見。許多無症狀腦膜瘤多偶然發現。多發腦膜瘤偶爾可見。腦膜瘤大多數是屬於良性腫瘤,只有少部分是屬於惡性。組織學分類主要包括腦膜上皮型、纖維型、成纖維型、過渡型和砂粒體型。

WHO分類包括三類腦膜瘤,大多數是WHO I級,預後好,術後複發率低。II級腦膜瘤是非典型腦膜瘤,主要依據腦組織的侵犯。III級腦膜瘤是間變型腦膜瘤,病理顯示核分裂過度,癌樣或肉瘤樣改變。

九成以上的腦膜瘤位於幕(小腦幕)上,好發於矢狀竇旁、大腦凸面、蝶骨嵴和嗅溝。幕下常見於巖骨和斜坡的後方,類似於神經鞘瘤。腦膜瘤容易引起骨質硬化。大多數腦膜瘤是因為其他症狀做CT檢查偶然發現腦膜瘤,CT更容易顯示鄰近骨質改變,例如;良性腦膜瘤引起的骨質增生,非典型腦膜瘤引起的骨質破壞。CT上,60%的腦膜瘤為高密度,20%伴鈣化,增強掃描病灶明顯強化,可見典型徵象:“腦膜尾徵”。

顱內腫瘤排名第2--腦膜瘤,為什麼說是帶“小尾巴”的腫瘤?

頭顱CT:左側額顳部腦膜瘤,伴鈣化

腦膜瘤在MR的T1及T2上常為等信號,不增腔檢查,可能難以發現,腦膜瘤在MR上增強掃描也是明顯的均勻強化,同時可引起鄰近腦膜強化,稱為“腦膜尾徵”。但是,腦膜尾徵是典型表現,而不能稱為特異性表現,因為現在研究發現該徵象也可見於其他腫瘤,比如神經鞘瘤或轉移瘤。腦膜瘤常伴血管源性水腫,與轉移瘤相仿,血管源性水腫程度與腦膜瘤大小無關,甚至小病灶也可引起非常嚴重的腦水腫。但是,腦水腫提示腫瘤復發風險增加。


顱內腫瘤排名第2--腦膜瘤,為什麼說是帶“小尾巴”的腫瘤?

頭顱MRI:T1增強腦膜瘤明顯強化,伴“腦膜尾徵”

手術切除腦膜瘤是最有效的治療手段。隨著顯微技術的發展,腦膜瘤的手術效果不斷提高,使大多數病人得以治癒。良性腦膜瘤全切效果極佳,但因其生長位置,約有17%~50%的腦膜瘤做不到全切,另外還有少數惡性腦膜瘤也無法全切。上述兩種情況需在手術切除後放療。惡性腦膜瘤和血管外皮型腦膜瘤對放療敏感,效果是肯定的。而一般良性腫瘤的放療是否有效仍有不同意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