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祠堂楹联与潮汕民俗文化

潮汕祠堂楹联与潮汕民俗文化

潮汕祠堂,又称公厅,祖祠,潮汕城乡,几乎处处都有。祠堂既是潮人宗族结构的标志和施行宗规族法的法地,又是族人祭祀祖先,商议本族大事,聚集活动的公众场所,也有的祠堂有时也作为办学育人之用,其意境深邃,韵味悠长。或追思先祖贤宗,或歌咏后昆俊彦;或颂先哲彪炳勋名,文功武纬;或祝福后起之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抑或追根溯源,描述先人由北向南迁徙的履痕;乃至聚族而居、繁衍生息的脉络、走向。

潮汕祠堂楹联与潮汕民俗文化

潮汕祠堂里的楹联成了昭示先贤美德、思想境界以及他们在历史上的丰功伟绩,传递宗族思想及行为规范,鞭策后人奋进向上的最好表现手法,宗祠联是宗祠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宗祠楹联中,几乎所有的宗族祠堂都有追本溯源、不忘故土祖根的寻根联,这在强化宗族意识,增强认同感和凝聚力中作用很大。


潮汕祠堂的对联有两大特色:

第一个特色就是以本族的姓氏源流、发祥望郡为题材,绝大多数潮汕姓氏的族谱都有这样一个相同的记载,本族先祖原籍,

第二个特色就是以本族先祖的功名、宦绩创作出来的,追本溯源,是人类的本性;而尊祖敬宗、颂扬祖德乃是每一个子孙的传统美德。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改朝换代,名人辈出,而每一个姓氏都有自己独立的发展历史和不同的文化内涵,它所涌现、发生的可歌可泣的人物、事件都作为一种荣耀载入他们的姓族文化,使后代子孙难以忘怀而世代颂扬。

改革开放以来,潮汕祠堂文化再一次兴起,一大批名祠、古祠获得整修重修,众多新建祠堂争相辉映,各地以祠堂为载体的各类祭祀、民俗、联谊活动终年不息。但长期以来,与潮汕祠堂相关的各项建设、管理,主要由各家各族自行组织,政府部门少有介入,这不利于有效引导祠堂各类活动的方向,不利于挖掘保护提升祠堂文化。

潮汕祠堂楹联与潮汕民俗文化

外砂谢氏宗祠

位于汕头市龙湖区外砂镇的谢氏公祠,为汕头市第文物保护单位。宗祠正门的对联“宝树家声远,乌衣世泽长”。

潮汕祠堂楹联与潮汕民俗文化

丛熙公祠

位于广东潮州市潮安县彩塘镇的丛熙公祠,是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是清代旅居马来西亚柔佛州的华侨陈旭年营建的大型民居群落“资政第”的中心,始建于1870年(清同治九年),竣工于1884年(清光绪九年),整个工程历时十四年,耗资二十六万银元。该祠以其高超石雕艺术驰名,其镶嵌于门楼石壁之上的四幅石雕士农工商、渔樵耕读、花鸟虫鱼堪称石雕一绝。

潮汕祠堂楹联与潮汕民俗文化

汕头澄海莲上永新村余氏家庙

澄海区莲上镇永新村的“名贤余氏家庙”,为汕头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该庙建于明万历年间,集历史文化与古今珍品于一身。因历史原因,余氏家庙的山门和走廊木雕和墙体下端壁画惨遭损坏。近几年,余氏族人对该祠堂进行修缮,重焕光彩。

潮汕祠堂楹联与潮汕民俗文化

潮汕祠堂,源远流长,规模庞大建造精湛,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对海内外潮汕人群体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十分深远,是全球数千万潮人“记得住乡愁”最重要的精神圣地,至今在潮汕地区基层社会文明治理中依然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在全球社会文化体系中,也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潮汕林氏祠堂

潮汕林姓为商代王子比干之后,开闽林氏第十六代始祖林披的九个儿子都考中进士,且都担任州刺史(又称州牧)。入潮林氏除了出文状元林大钦和武状元林德镰之外,还有文进士50人和武进士10人,可谓是人才济济,名贤辈出,潮汕林氏祠堂所贴的“本出三仁王子裔;宗承九牧大夫家。”、“九龙衍派家声远;十德流芳世泽长”。“唐宋元明十八状元三宰相;诗书礼乐八百进士五封侯。”“北伐上书权贵犹惊名士笔;南归读易文明常系老臣心。”等就是林氏先祖的这一史实。

潮汕祠堂楹联与潮汕民俗文化

潮汕张氏祠堂

潮汕张氏的祠堂对联:“古瀛州今粤地书香两省本支荣;唐正将宋乡贤名著异代世系远”。

潮汕祠堂楹联与潮汕民俗文化

五房村下角处的世杰公厅祠堂

潮汕祠堂楹联与潮汕民俗文化

汕头潮阳耀明书院

近几年,由汕头潮阳当地企业家斥资5000万元新建的祠堂“耀明书院”,成为非遗项目笛套音乐的传承基地,也是金漆木雕等潮汕工艺美术及传统民间艺术的展示窗口。

潮汕祠堂楹联与潮汕民俗文化

揭阳五蔡新围村邢氏宗祠

揭阳五蔡新围村邢氏宗祠正门的对联“大夫门第;宰相家风。”等等都属于歌颂本族先贤功绩的对联。

潮汕祠堂楹联与潮汕民俗文化

潮州潮安区沙溪镇陈氏宗祠

这些对联是对祖德功业的颂扬,表达了对先祖的景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