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看起来很傻,最后却被证实是聪明的事情?

历史中百科


世有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而世有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故世俗中以智为尊,以愚为贵。何出此言,先谈及“以智为尊”,以智成名者要属诸葛孔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以三寸不烂之舌大骂曹军王朗,最后王朗含辱气死身亡;更绝的是其以文兵为打扫城门,独上高楼弹琴以对曹军,若是你我来想本就死路一条还让曹军进城,以其愚而使死局呈祥,这便是“以愚为贵”。世有愚公移山,而愚公一人何以移山,子孙千万代直至移山完,所以后世有冷笑话说此举感动天地,仙女为其生子,以称愚公大业。可是后人想之为后代谋生此举何愚之有,还有名人装糊涂呢?



一、明朝朱元璋对功臣都发放免死金牌,看似放纵。

免罪金牌是君主对爱臣或者宠臣以防不测错杀功臣的免死利器的俗称,它在官方却是称呼为“丹书铁券”,原来由汉朝起初无纸张,只能记在竹帛之上,为突出其重要性故以铁皮丹砂篆刻。又名“金书铁券”、“金券”。即“世券”起源于汉高祖刘邦之手。但免死金牌不能世袭只免死一次,后世才有多次使用并可以后传世袭。

而明朝农民皇帝朱元璋一方面为掩盖自己的不自信,再一方面以恩惠来安抚并感谢跟着自己征战四方打天下的功臣。但朱元璋早已知晓兄弟同受苦之时,无争名利,因为一旦失败便是都死,而后世太平生活让其弟兄有割据之心。

而朝野就分东西两大阵营,明争暗斗于是为便于自己集权于一身的朱元璋便给李善长、徐达、刘伯温等三十四个功臣颁发了免死金牌,这不是让兄弟更加肆意妄为。事实证明的确功臣变本加厉,认为自己若有罪但罪不至死。但却未知留有“谋逆不宥”前提的免死金牌,所以朱元璋杀李善长的理由也只能是谋反,以此定罪,得证他与反臣胡惟庸是同党,于是中央集权成功。



二、晋文公重耳承诺于楚,若战便退三舍。

晋文公重耳是出名的不按套路出牌者,在城濮大战寻计之时,狐偃以兵不厌诈为由而献策,而赵衰以竭泽而渔为由不主张攻击。重耳以狐偃之策而胜出,却将功赏于赵衰,以百年大计为由,深获民心。据《左传》所记载:“晋公子重耳及楚,楚王厚待。曰:公子若返国,何以为报?对曰:若以君之灵,得返晋,晋楚治兵,其避君三舍。”这便是其装愚之佳地,以正常的逻辑思维对抗猜忌之心。


晋文公似乎若愚,当时遇难在楚国,便受到楚国优厚待遇。而楚国公也曾害怕晋文公回国与其楚国开战,便试探问到,若两国必须交战汝为之奈何?重耳便言退避三舍,见之豪爽也不多说什么,回国后便不久两国开战。重耳一开始就是被动战,死活不下令迎战,反而退三舍。一方面增加对敌方的迷惑性,对方站不住脚后士气低迷;反观本军便是怒气冲天,士气高涨,很自然便大胜楚国,成为强国富民明君。


小镇月明


说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真事。九年制义务教育中一个班级中很可能被安排一位“特别”的学生,而C君就是在三年级转入我班的。C君除了学习学习差点,精力旺盛点,说话含糊点,眼距宽点,其他倒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大概是四五年级的一次秋游中安排我们去摘苹果每人限定2斤大约是12个。有比较实诚的摘12个,有比较贪婪的摘了17,8个。正在大家在回校的客车上谈天说地时,突然听到一个尖锐的声音喊道:“老师,你看C君摘了多少。”“不是让摘12,3个你这是摘了多少?”老师被气笑了。我们循声望去看着C君漠然的展示着战利品(目测至少有40多)答道:“我以为只能摘12个,地上随便捡呢。”顿时全车哄笑,而我的笑容却在瞬间凝固住了。大有顿觉今是而昨非,今日方知我是我的感悟。其中谁智谁愚,谁暗谁明,谁假谁真不肖分辨。但其中道理却是真实不虚。正如佛家公案:哪一块不是好肉?我所识之愚非他人所识之愚,他人所识之智亦非我所识之智。况又有时势异也,来日方长八个字实在是让人不能分辨。


使徒不来


当年我们生产队土地承包下户时,公路边的田都不要,因为水不能直接流进田里,每年打田栽秧都要安管子和抽水机好几次,而且公路上的碎玻璃、小石子很容易洒到田里去,大家都不要,几晚上都分不下去,最后本队的一个来自外省的上门女婿说他要才分下去了,大家还赞成他的面积可以适当的多釆点。为此这个上门女婿回去被岳父、岳母、媳妇埋怨了好久他也不解释。头一两年大家还在笑这个上门女婿傻,慢慢的大家都不笑了,因为种水稻难抽水,他就开始种菜,由于离公路近运输也方便,每年卖菜的钱还比种水稻多,而离公路远的田全部都要靠人力担和背。大家这才发觉公路过的田的好处了。

可是,这些还不算,又过了几年,手中有了钱,他就在公路边修了几间房子,一楼的作为门面房再出租,就这样每年修几间,一直到前几年拆迁时他的房子光门面房就十多间了,而离公路远的田每亩只补偿了几万元。


用户936520113656


记得以前有个外国名人小的时候,有个女人一手拿五元,一手拿十元,说无论他选哪一边都送给他,让他选,于是他就选了五元的。女人非常惊讶这孩子为何这么傻,就到处宣传,便引来很多人也一手拿五元,一手拿十元来试探,结果都是一样。而该名人小时候也因此赚了很多钱。


韵舞瑶池1


90年代初期,我在老家种地,那时候种地和现在一样,基本不赚钱,很多人纷纷把土地退回了村里不种了。

我当时在村里干会计,那时候村里没有钱,工资发不出来,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别人不种的土地我来种,到了年底,我的工资就用土地承包费来抵账。

我的这种做法当时在别人来看是一件很傻的事,别人往外交土地,我往家要土地,其实当时也是一种没有办法的事,不这么办,村里没钱发工资,用土地承包费来抵账也比拖欠工资好。

风水轮流转,20的多年过去了,家乡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展,家乡成了大城市城乡结合部,土地变得金贵了起来,一但遇到土地征用,地上附着物就会给一比不少的赔偿款,或许将来我会因为当年办的“傻事”而得到一定的财富。


董青岛供稿。


京漂追梦人


你杀了一个人,后来发现这个人的儿子很有潜力,那你会怎么办呢?


自诩聪明的人第一反应肯定是:把这人的儿子杀了,免得养虎为患。


2000多年前,一个国君的却做出了一个看起来很傻的做法是:把女儿嫁给他。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聪明到基因里的做法。


郑桓公之死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国国君申侯因周幽王废黜自己的女儿王后申后、外孙太子姬宜臼,而立褒姒母子为王后和太子的事情,大为恼怒。

于是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不久犬戎攻陷镐京,在骊山之下杀死周幽王,并同时杀害了郑桓公。

郑桓公是个非常有忧患意识的人,早就意识到周王室要完犊子,2年前在太史伯的建议下,暗中开始筹划东迁事宜。

周幽王九年(前773年),郑桓公请求周幽王,向东迁移他的百姓到雒邑(今河南洛阳)以东。得到周幽王同意后,郑桓公便派长子掘突带上丰厚的礼物向虢郐二君借地。

虢郐二君因郑桓公是当朝司徒、天子叔父,位高权重,并贪图礼品丰厚,于是各自献出五座城池。郑桓公闻讯大喜,如此郑桓公便有立国的基础。

不久,郑桓公下令原封地上的居民东迁。

根据太史伯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的京城。

郑桓公被杀后,郑国人共同拥立他的儿子掘突为国君,也就是所谓的郑武公。

声名鹊起的郑武公

本来申侯应该注意不到郑武公,但郑武公是个有能力的人,风头越来越高。

周平王宜臼继位,迁都洛邑。晋国出兵护送王室,郑国护送周王室的钟鼎礼器。

周平王因郑武公护送东迁有功,于是任命郑武公继承其父郑桓公的职务,担任周王室的卿士。

这意味着郑武公拿到了顶级权贵圈子的门票,开始被权贵们注意到。

郑武公继续坚持父亲制定的东扩战略计划,一方面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一方面进一步实施攻灭东虢国和郐国,吞并周边鄢、蔽、补、丹、依、弢、历、莘八邑的具体行动。
郑武公二年(公元前769年),郑武公占领郐国都城制邑(岩邑,今河南新密曲梁乡大樊庄),灭亡郐国。

郑武公四年(公元前767年),郑武公占领东虢国都城(今河南荥阳广武平城),灭亡东虢国。然后横扫周边鄢、蔽、补、丹、依、弢、历、莘八邑。

郑国鸠占鹊巢,把国都迁到郐国故都,使原来的寄帑之地变成自家地盘,并把旧部从陕西迁到河南,以“郑”为号新建城邑。

从此,郑武公使郑国成为了当时不如小觑的诸侯之一。

申候的策略

看这郑武公的冉冉升起,心理最慌的就是申候。为什么?很简单,郑武公的父亲郑桓公就是因申候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而死。

申候是郑武公的杀父仇人,而现在郑武公势力越来越强,若郑武公要为父报仇,申候怎么可能还高枕无忧。

寻常人的想法显然就是直接把威胁扼杀在摇篮里。

但申候不愧为能操纵东西周交替的政治家,选择了看似很傻,但实际聪明的做法。

申候将自己的另一个女儿嫁给郑武公。

可以想见,郑武公起初应该是排斥这一安排的。

从时间上看,公元前770年郑武公继位,直到9年后才娶武姜,此时郑武公已经年到中年。

且史料并无记载郑武公有其他配偶,可以推测,郑武公的这段婚姻安排很可能是政治联姻。


申候的心机

申候的这种策略看似很傻,但实际聪明到基因里。

东周刚刚成立,周平王是申候的外孙,毫不夸张的说,申候当时是个权势滔天的人。

郑武公当时虽然势力正在增长,但无奈体量还小。申候的权势对郑武公有极大的诱惑,郑武公还需要借助这一力量。

但一旦接受这场政治联姻,申候的目的就达到了,至少,自己血脉能得到流传,武姜嫁给郑武公后,至少能活得不错。

事实上,得益于申候的影响力,武姜甚至可以直接偏袒小儿子,要求郑武公废长子立次子。

人们通常认为武姜要求废寤生立叔段是因为偏心,老李则认为,这更多的是为了验证权势强弱。

试想,若武姜所代表的权势团体明显弱于郑武公代表的权势团体,武姜还能“多次请求郑武公立叔段为太子”?

郑武公死后,郑庄公继位,而后花了22年才处理完叔段的问题。

可以想见,申候的策略有多聪明。


《史记》

《左传》


李斯特说


其实本来不想说这个事情的,但实在是太傻了,但是看上去很傻的举动,却体现出一位父亲的“大智慧”,多年后不知道这个小孩看到这么一幕会作何感想

在2017年6月19日,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走丢了一名十岁的男孩,名字叫做王俊哲,不得不说,名字还是很好听的,一看就是知识文化分子的人给取的。

王俊哲父亲发现孩子走丢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报警,既然报警找小孩,肯定是要照片的,然后这父亲就提供了一张照片。

照片是这样的:

(当时看到这个微博的时候,我就傻了啊,这找儿子的是亲爹吧)

照片给民警后,民警迅速在“儿童失踪信息平台上”紧急发布了,这一发布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毕竟这个照片确实太有个性了一点。

然后微博就成为了这样的情况:

看着很傻的事情其中却有着大智慧

很多人觉得放自己儿子这么一张照片,是不是有点太蠢了,并且显得这个爹都不正经。

但是,很多人却忽略了其中照片的吸引性,这张照片发出来后,就能够被人迅速记住,并且在欢快之余还有着非常强烈的分享意味,这就不单单是寻找一个孩童了。

全国每天在这个平台上发布的信息何其之多,一不小心就迅速沉底了,所以没有点特别的,还真的不一定有人关注,这就是父亲的大智慧。

这张照片看似非常傻,非常好笑,但是同样的吸引眼球目的已经达到了,并且孩子失踪了,找到孩子才是重要的,其余的都是可以放一边的。

这个被民警放在平台上的照片,因为其独特性被众人纷纷转发,没有多久转发量就破万,最后转发量甚至达到了惊人的两万多;两万多的转发量,阅读量至少也达到上百万了,所以这个“日后注定出名的娃”最后被找到了,仅仅9个小时,就被人在火车站发现。

找到后平台撤销了其发布,并且发布了一条找到的信息:

孩子找到了,众人就有轻松的氛围了,纷纷送上祝福之余,还不忘记调侃这一位小男孩(估摸着这小孩看到了,肯定会怀疑人生)

结语:

看来一个父亲太机智,也不是什么好事,很多人都笑称:“别让孩子看到这个照片,不然又该离家出走了。”

父亲三连:

1.照片发出去证明是亲爹

2.照片提升了转发量,也提升了关注度

3.这个照片,不是我吹,看第一眼我就记住了这个孩子,都不带看走眼的


笔下点史


要说历史上被大家公认很傻的事情,就是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竟然让一个白痴儿子当皇帝,并且还开历史倒车,大肆分封亲王,重用外戚,导致贾后专权和八王之乱,最终西晋帝国也在骨肉相残中走向灭亡。

表明上看,司马炎的这个行为非常愚蠢,因为,只要是个智力正常的人,都不会让一个白痴儿子来当皇帝,更不会开大肆分封亲王和重用外戚,因为两汉时期的外戚和藩王之患,那是历历在目。

但问题是,如果我们把历史镜头稍微拉长400年来看,就会发现,如此简单的道理,不但司马炎不知道,就连那个时代的所有政治强人都不知道。



首先,后赵开国皇帝石勒,虽然没选择一个白痴当皇帝,却也是选择了幼小的儿子当继承人,同时他也大肆分封亲王和重用外戚,当然,最后的结果也是悲剧。

后来,石勒的弟弟石虎夺取皇位后,他觉得司马炎和石勒兼职就是蠢到家,因为,让白痴或者幼小儿子当皇帝,这不是典型的让大家觊觎皇位。所以,石虎上来后,那是选择最有能力的儿子当继承人,并且还重点培养他,结果呢,这个儿子崛起后,第一个要杀的人,竟然是石虎。

后来,这个儿子被石虎杀后,他又改立另外一个成年儿子当太子,不过这次他吸取教训,另外再立一个强势的儿子为亲王,让他们两个相互制约,可结果呢,先是太子将这位亲王给杀掉,接着他又准备杀掉石虎。最终,太子全家都被石虎杀掉。

伤心欲绝之下,石虎终于明白司马炎和石勒的良苦用心,所以兜兜转装一大圈,石虎又回到了他们的老路,他也选择了一个幼小的儿子当继承人,同时大肆分封亲王和重用外戚,当然,最后的结果也是悲剧,但好歹石虎自己可以安然的度过后半生。



再后来的匈奴开国皇帝刘渊、成汉开国皇帝李雄、还有前秦的苻雄、苻坚,以及刘宋、萧齐、萧梁、甚至北方高家的北齐帝国,几乎都遇到和石虎这样的情况。

甚至到后来的隋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以及前期的李世民,也遇到类似的情况,所以等到李世民晚年时,他也决定照搬司马炎的布局。

总而言之,司马炎大肆分封亲王,李世民也大肆分封亲王。司马炎优秀的儿子很多,却选择一个白痴儿子当太子;李世民优秀的儿子也很多,但最终也选择一个最弱小的李治当太子;同时,司马炎重用贾氏这个外戚,李世民也重用长孙氏这个外戚。

当然,李世民还自作聪明的做了一些改变,比如,司马炎给了分封的亲王们很大的权限,但李世民却限制了诸王的许多权力。

结果呢,整个李氏皇族,差点让武则天给一锅端掉,如果不是有几个李氏皇族是武则天的亲儿子和亲孙子,大唐江山恐怕就三世而亡了。对此,李世民如果泉下有知,恐怕还不如全盘照搬司马炎的。



当然,不仅仅是千古一帝李世民,还有大明朝的铁血开国皇帝朱元璋,他也是分封亲王,同时舍弃自己众多优秀的儿子,选择一个弱小的皇孙来当继承人,当然,在朱元璋看来,朱允炆虽然弱小,但起码不是白痴,所以他的选择自然要高过司马炎。

但结果呢,朱允炆确实不是白痴,但却自作聪明,上来就对强行改变朱元璋的布局,结果惹得身死国灭。要不是朱棣也是朱家的成员,大明朝那也是二世而亡。到时朱元璋的史书上的评价,恐怕还不如司马炎。

从这层意义上说,司马炎干的事情,虽然表明上看起来很傻很蠢,但从事后长达400多年的结果来看,司马炎做的这些蠢事,却显然被证明是最明智的决定。

因为,这400年里面,任何试图超越司马炎的努力,最后都被证明是徒劳,以至于后继者最终只能沿着司马炎这条路继续前进。

至于造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又是另外一个话题,这里我就不再多说了。总而言之一句话,司马炎留下的政治布局,看起来很傻,但却被后来的事实证实,这是一件是聪明的事情,几乎是当时条件下,最好最明智的选择。


我是赵帅锅


古代女性没有内衣,她们如何体现出东方女性的美呢?历史上,菲玛莉的出现,让女性的美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但是,在她刚发明被称为“胸罩”的东西的时候,很多人并不看好,但是,事实证明,她的这些发明被证明,惠及了全世界的女性,使女性的身心得到了一次新的解放!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小雪专门查找了一下史料典籍,其实,很多事情,在当时都不被看好,但是,事实胜于雄辩,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以后,才被证明是非常正确和聪明的事情。小雪今天讲的,就是关于人类发明“胸罩”的那些事。

文艺复兴以前,欧洲女性身体几乎不受束缚,她们用衬衣作为自己换洗的内衣,一个被称为“对称圆球形遮胸”的东西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我们知道,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女性们以身体不受束缚为荣,这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可是,在工厂劳作的女性们都以衬衣裹胸,作为支撑胸部的物件。

在我国也是如此,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女性都是用布包裹自己的胸部,达到束胸的目的,和其他国家的女性一样,女性胸部大解放,基本发生在十九世纪以后。

1859年,一个叫亨利的纽约布鲁克林人为发明的“对称圆球形遮胸”申请了专利,被认为是胸罩的雏形。这个东西刚开始发明出来以后,很多人都不看好,这样的东西穿到身上,想象一下,是多么的难受,很多人,尤其是女性,都不敢尝试。

1907年,法国设计师保罗·波烈“以自由的名义宣布束腰的式微和胸罩的兴起”。在这个服装设计师的策动下,一场人类束胸运动就此揭开,很多当时质疑亨利的人,都表现出了对胸罩的浓厚兴趣。

事实证明,胸罩的普及,为全世界女性带来了福音和便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慢慢的,人们开始接受这个东西,女性们穿胸罩的主要原因,就是提供乳房外部支撑,增加舒适性与活动力。

在我国,民国时期的女性,在接受西方民主运动的新时代女性看来,胸罩非常人性化,于是,在中华大地上,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就此拉开,胸罩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而保罗·波烈被认为是胸罩的发明人。

文/小雪历史微鉴,古事新说,快意江湖!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的点点关注。

小雪历史微鉴


历史上有哪些看起来很傻,最后却被证实是聪明的事情?

这样的事情很多很多。归根结底,我认为,一部分的事情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战术上的傻,战略上的聪明。

所谓战术上的傻,是指认准一件事,默默耕耘,不问收获。但是只要付出了,总归就会有收获的。积累量变,最后一定会质变。

一部分的例子是急流勇退,明哲保身,夫不争,而天下莫争之。

还有一部分是为了长远的更大的利益,放弃暂时的小的利益,抓大放小也。

试举几例:


坚持的故事


愚公移山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列子·汤问》

只要坚持,感动了上天,山也是可以移动的!


铁杵磨成针


世传李白读书象耳山中,学业未成,即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

大部分人其实是缺少定力。


李子柒


李子柒现在人人都知道。可她在前几年的时候,一个人想创意、拍摄、剪辑,付出了很多努力。开始也没有什么名气,慢慢的坚持,终获正果!



急流勇退的故事


曾国藩


曾文正公打下金陵以后,很多部下劝他一鼓作气,谋取天下,文正公始终不考虑。终归益寿永年,被视为人臣楷模,名传千古而不朽。


抓大放小的故事


洛克菲勒家族


二战以后,联合国要在纽约建办公大楼。但联合国刚成立,完全没资金,举手无措。这时洛克菲勒家族提出捐献870万美元,购买一块地皮免费送给联合国。局势哗然,都觉得他们很傻。后来事实证明,洛克菲勒家族通过此事,赚得盆满钵满。



总结

故事很多很多。比如小说和电影里的郭靖和阿甘;比如甘愿受胯下之辱的韩信;比如太史公受宫刑而著《史记》,等等等等。中国有句很通俗的话,傻人有傻福,其实是蕴含了大智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