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来看,范蠡算不算最明智的人了?

一束星光


范蠡算得上是人中极品了,既能凭胸中的文韬武略救越国于危亡,又能以过人的远见卓识,经商富甲天下。可以说是个罕见的天才、全才。

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灭亡吴国后,机警的对越王的为人做出了正确的判断。他对一同帮助越王灭吴的文种说:″越王长得长颈鸟喙,是个只能同患难而不能共富贵的人,只有早点离开他才能保全性命啊"。文种自恃功劳大,对范蠡的提醒不以为然。

范蠡在灭吴之后,立马向越王勾践请求辞官归隐。但越王并不想放过范蠡。勾践深知范蠡的厉害,可以说"得范蠡者得天下",今天越国的复兴,全赖范蠡的谋划。如此大才一旦有了异心,后果将不堪设想。如今战事刚刚结束,人心未稳,除掉范蠡和文种的计划还不能马上执行。

越王假情假意的提出要与范蠡共富贵,要分一半江山给范蠡,恳请范蠡留下来。早已洞悉越王心事的范蠡坚决请辞,越王甚至用杀掉范蠡的全家相威胁,强留范蠡。但范蠡清楚,留下来必死。他果断的回绝了越王。由于除掉范蠡的时机尚不成熟,冒然动手有引起局势动荡的风险,也将为天下人所耻笑。越王只能望着范蠡远去的背影,恨恨不已。

沒有听从范蠡劝告的文种,内心也有些恐惧,便称病躲着不上朝。越王就拿着伍子胥自刎的那把剑上门去看望他。很"诚恳"的对他说:"先生教我灭吴七策,我用了三招就灭了吴国,剩下的四策,请先生到地下跟先王们去说吧"。说完越王留下宝剑就走了。欲哭无泪的文种只得伏剑自刎。

历史上的能人不少,懂得功成身退的却不多。像范蠡这样睿智之人更是凤毛麟角。只有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可与之相比,但张良远没有范蠡的潇洒自在,张良虽然一心修仙不问政事,毕竟还是在皇帝老儿的眼皮子底下讨生活,过得提心吊胆。

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经商能做祖师爷。未学仙术却能身居财神之神位。普天之下还真想不出有比范蠡更厉害的人了。





大河桥下流


范蠡在人生各个方面都是大赢家,也是最大的智者。

1、男人要的功名他有。他和文种辅助越王勾践,在那么难的条件下,居然成功,很了不起,成就一番功名,名垂青史。

2、男人要的英雄名号他有。他被历史推崇为军事家,说明在军事上也有建树,是个能打仗会打仗的人。能最后把强大的吴国打败,他的功劳也是巨大的。

3、男人要的美女他有。西施是美女的代名词,也是最大的间谍。事成后,范蠡带着美女西施走了。真难以想象他的牺牲和情怀,把西施当作外交工具,最后又搂得美人归,这个剧情太反转和狗血了。

4、男人要的财富他有。财富有多少不知道,但陶朱公这个词是他的专称,被称为商圣,是商家的祖师爷。商人传奇,他占据独特的篇章。

5、男人要的学术他有。他的老师计然,用计然七策发家,又发扬光大经商理论,贡献很大,中国经济史、商业史都无法回避他。

6、男人要的生活方式他有。事成之后,他劝朋友文种也离开勾践,文种不舍,最后被逼自刎。范蠡却退隐下来,过上幸福生活,优哉,悠哉,很是惬意。

7、男人要的智商情商政商财商战商他都具备,而且都极为出色,没有短板,堪称完美,自古英雄多多,他是最没有遗憾的!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94398525819346403"} --}

徒步上路的人文地理


从历史来看,范蠡算不算最明智的人了?

前言

前几年去绍兴游玩的时候,在鲁迅故居不远处有一个府山公园。此山又叫做“种山”,听上去挺奇怪的名字。

其实知道原因后就不奇怪了,因为山上有一个人的墓地,这个人是范蠡的同僚:文种。

看看文种的下场就知道范蠡是不是最聪明的人了。

一、文种的下场

文种(?-公元前472年)也叫作文仲、字会、少禽、子禽,他是春秋末期楚人, 定居越国。

勾践兵败以后,勾践和范蠡都去吴国作了人质,是文种留在越国苦心经营。迎回勾践以后,文种和范蠡陪着勾践卧薪尝胆、复国灭吴。

但是功成名就以后,文种没有学范蠡退隐,结果被勾践寻衅赐死。

至今在府山越王殿的墙外,还有文种之墓,去绍兴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

二、江湖范蠡舟

高适曾经有诗写到:

天地庄生马,江湖范蠡舟。

高适把范蠡与庄周相比,可见范蠡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范蠡与文种同为勾践的肱骨之臣,如同刘邦手下的张良与韩信。张良和范蠡知进退,功成后,两个人都采取了“隐”的办法。

特别是范蠡,直接泛舟江湖走了。据说后来还经商暴富,号陶朱公,还成了商业之神。张良也不再参与朝政,远离是非,得以善终。

三、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

而韩信和文种的下场,都令人唏嘘嗟叹。

《史记· 越王句践世家》中曾经说:

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

文种见到范蠡的书信后,有所醒悟,所以就称病不朝了。可惜时机错过,还是被人诬告,引发了勾践的猜忌,最后被逼自杀。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韩信时,也用了鸟尽弓藏的故事

令武士缚信,载後车。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信。至雒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

范蠡说过,勾践这个人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富贵。刘邦也是如此。

四、杯酒释兵权

作为一个臣子,不知道鸟尽弓藏的道理,非常危险。看看越国文种、汉朝韩信、英布、明朝徐达、蓝玉等人的下场可知,伴君如伴虎。

假如君主是一只饿虎的话,还是学一下范蠡和张良。假如是一位明君如李世民这样,无防继续发挥余热。

作为皇帝来说,对于功高盖主、威胁到自己安危的大臣,也不得不防。假如没有李世民那种驾驭能力的话,不如学学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办法。有话可以敞开说嘛,然后制定一个有效的游戏规则,大家遵守就可以了。宋太祖是一位大智慧之人。

结束语

知人知面不知心,了解一个人很难,了解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行为更难。范蠡能够急流勇退,说明他也是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

他的这种行为,甚至成了很多文人心目中的理想。李白就曾经有诗写到:

功成拂衣去,摇曳沧洲傍。《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加上“最”字有点难回答,因为不同历史人物在历史时期面对不同历史环境,很难分清谁“最”怎样的。所以高考要统一试卷,如果有人要统计去年全世界谁的考试成绩最好,这个恐怕要吵起来了。

如果你的重点不是历史上明智,那么老刀可以试着讨论一下。

说话之前,先念一首定场诗。

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扬五湖风。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

范蠡是楚国人,一生波澜壮阔,曾帮助越王勾践兴越灭吴,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一不小心又成了首富,传说中他曾数散家财,又很快重回财富巅峰。他被后人称为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和商家鼻祖。

班固在书中称他为“智人”,这个不是指时间简史里那个远古原始人类别,而是中国传统语境中的圣人、仁人之下的优秀的人。

范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忠臣。灭吴成功后,勾践封他为大将军,他不受,挂冠而去。临别之际,范蠡给文种写了一封信,劝他快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没接受劝告,不久,被勾践赐死。

从谋略和才干上讲,范蠡和文种不相上下。但是比起晓人心知进退方面,文种简直没法和范蠡比。

人的思想感情、人与人之间的亲疏都是受环境影响的,都是会变的。曾经的相濡以沫可能会变成相互厌憎,曾经的同舟共济可能会变成同室操戈,这世间,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更何况最难以捉摸的人心?

功成身退,不把自己的安危寄托在帝皇的操守上,看透人性,这就是范蠡的明了。

老子《道德经》云:“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老刀嘚不嘚


在我个人认为范蠡最聪明的,也是值得我敬佩地方有三点:第一,功成能激流勇退,对于从贫贱出身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而能荣登卿相的地位,帮助亡国国君勾践重振雄心,最终雪耻亡国之仇,杀死吴王,重建越国,当时范蠡的功劳可谓是首当其冲,接道理来说,越王勾践应该对范蠡是知恩图报,而且要重用和善待范蠡。但是范蠡却看出越王勾践长颈鸟喙,内在贪婪狠毒,不可与他共富贵,范蠡却依然坚决舍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富贵,隐姓改名,弃官从商,在临走之前还劝说好友文仲一起离开,但是文仲却不以为然,最终文仲被越王勾逼其自杀。可见范蠡在识人方面也有其聪明的独到之外。第二,在识人方面范蠡也是值得人们敬佩的。

再一点就是经商方面三掷千金还复来,三次散尽家资,依然可以东山再起,这种气魄和胆识今多少人敬佩不己。

最后我们来分析范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胆识和胸襟呢,因为范蠡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而且他还是一位道家的学者,对富贵和财富,看的很淡,据说他虽然很富有,但是他的生活却过的很简朴,这些都是道心使然!还据说当时的社会人口的平均寿命为三十多岁,而范蠡却活到八十八岁。可见范蠡在当时的社会时期是一位异常聪明的奇才。


村山居士


古往今来,无论君臣还是夫妻,基本上都是能同贫贱不能共富贵,能够坚守贵贱不移的人,才是真君子。这一稀有物种,貌似中国历史记载的寥寥可数。世情物理,人情世故,能参透能看懂的不在少数,可是真正能放开手的,也没有几个人。

我们听惯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却从来都不想自己成为被藏的弓和被烹的狗,不光是不是,而是不愿意不甘心。可是政治是无情的历史是残酷的,任何文臣武将智囊谋士在君主功成名就后,都会成为他内心深处最想除之后快的累赘。这点,范蠡懂,文种也懂。范蠡看得开,能放下,文种却是心有不甘。虽然他说他有七策,故弄玄虚,希望句践能看在剩下三策的份上有所顾及。句践流氓嘴脸一露:老子不管你七策还是八策,到地下为老子开疆拓土吧!引恨离镂,文种悔之晚矣。此时范蠡何在?据说已经轻舟五湖了。由此可见,范蠡是个智者。

在《史记》的记载中,范蠡在其它各国的表现,我宁愿他是杜撰或谣传。一个用自己骨肉验证眼界的人,还能算人吗?


人生不过一轮明月


从历史上来看,范蠡不仅是最明智的人,还是一个很成熟的人。

范蠡明智主要是指:

1,范蠡原本只是边远小国越国的一个臣子,名不见经传。当吴国灭掉越国时,范蠡敏锐的看出越王勾践,非同寻常,必定会登山再起,因此他一直对越王勾践不离不弃。

主上蒙难,臣子忠义,臣子的声名必定会远播四方,也会名留青史。范蠡所求,最终成功。

2,越王勾践降吴后,先被囚于吴国,而后又使诈,得以复国。越王勾践,在这段时间的所作所为,并不光彩。而越王勾践的丑态,范蠡都清清楚楚。如此一来,越王复国日,便是老臣被诛时。主上的不堪,是不能被臣下亲眼所见的。

范蠡看得懂世事,也看得清人性,所以立马离开越王,溜走了。而越王也会颂扬范蠡的功绩。

范蠡的成熟主要是指:

1,范蠡离开越王勾践后,立马改名为“陶朱公”,他既不承认自己是范蠡,也不过于隐藏行踪。如此一来,越王勾践既能放心,也能释怀。

君臣缘份已尽,好聚好散,相见不如怀念。君臣二人都不会陷入无解的死局。

2,范蠡改名“陶朱公”,弃政从商。将权谋术,用于商业经营,最终成为了天下知名的大富贵,为天下人所称颂。

人的成熟,并不是指人的年龄渐长,也不是指人变得淡然,而是指人能够更好的处理一些事情,而且不动声色,不着痕迹。


鬼影147951010


是不是聪明可以从他功成之前和功成之后两方面去分析。

一、功未成之前

①勾践听说吴国夫差日夜演练士兵要报父仇,打算先发制人。范蠡力谏勾践不听范蠡劝谏,越国遭遇会稽山大败。范蠡劝勾践答应吴国的任何条件以求保全性命

②按照吴越双方议和的条件,越国战败过了两年,越王勾践将要带着妻子到吴国当奴仆,他想带文种。范蠡愿随勾践同行,说:“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可以看出,范蠡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且具有敢于担当的高贵品格。吴王夫差想劝范蠡离开勾践,到吴国帮助夫差,而范蠡毫不动摇,很坦然说道:“臣闻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臣在越不忠不信,今越王不奉大王命号,用兵与大王相持,至令获罪,君臣俱降,蒙大王鸿恩,得君臣相保,愿得入备扫除,出给趋走,臣之愿也!”这是范蠡导演、勾践出演的一出荒诞剧,演出成功对勾践的前途起了至关重要的变化。经过此事,吴王被深深地感动,对勾践动了恻隐之心。

③回国后范蠡建议勾践劝农桑,务积谷,不乱民功,不逆天时。先抓经济,继而亲民,稳定社会。施民所善,去民所恶。协调内部关系,内亲群臣,下义百姓。一系列的措施,使百姓得到安定。为了提高军事力量,范蠡重建国都城。在建城的过程中,范蠡建了两座城,一座小城,一座大城。小城是建给吴国看的,而大城建得残缺不全,面对吴国的方向,不筑城墙。这样就迷惑了夫差。重视军队训练,提高士气,增加战斗力,组织了敢死队,以最高金额奖励。为了进一步迷惑夫差,范蠡又投其所好,派人送给他最喜好的东西,以讨夫差的欢心。还向夫差进献美女,消磨夫差的意志。

④当夫差倾全国之力,北上中原争霸,使国力严重消耗,后方空虚,唯独老弱与太子留守而越国经过近20年的精心准备,国力强大,范蠡看到伐吴的条件成熟来建议勾践立即兴兵伐吴。吴军全线崩溃大败,吴王夫差逃到姑苏台上固守,同时派出使者向勾践乞和,祈望勾践也能像20年前自己对他那样宽容,允许保留吴国社稷,而自己也会像当年的勾践一样倒过来为之服役。勾践动摇了,这时范蠡站出来,陈述利弊,平复了勾践动摇的心态。

二、功成之后:懂得飞鸟尽良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所以劝文种也离开,文种不听,结果被逼自尽。范蠡离开后经商,尽管三散家产,但很快能聚集财富。

①注意选择经商环境,把握有利时机,运用市场规律,做事有准备,不盲目。据时而动,得失均衡。范蠡关于把握时机的全面论述很有现代价值。他的待乏原则实际上是要求经营者站在时机的面前,超时以待,就像以网张鱼须迎之方能获猎。

②抓住现时得时无怠,因为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其三是从时而追。处于这种境况要讲究一个快字,指出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

③当商品价格涨到最高点时,要果断出手。贵上极则反贱。贱取如珠玉,当商品价格跌落到最低点,要像珠玉一样买进,贱下极则反贵。

④要合理地贮存商品,加速资金周转,保证货物质量。

⑤范蠡主张逐十一之利,薄利多销,不求暴利,这种非常人性化的主张,符合中国传统思想中经商求诚信、求义的原则。

综上:我认为范蠡是最明智的人。



1今月曾经照古人1


每次出差到无锡住在蠡湖公园旁边酒店就触动一次思考范蠡的故事。

从历史沿袭下来的故事看范蠡算不算明智的人,个人感觉范蠡是聪明的并且是了解中国历史的人。一个有功的人常规是要论功行赏的。而像范蠡这样做出选择的人是明智的。首先助勾践灭吴,功成名就后激流勇退(这是必须要有大智慧的人才能明白的一个道理,所谓的弹弓藏,狡兔死 良狗烹)从这点就可以看出范蠡的非凡之处。从历史上看来,多少人不能做到激流勇退而家破人亡。

激流勇退后的范蠡做起了生意,做生意后也是风生水起,赚的是盆满钵满。但是做了首富的范蠡并没有做一个守财奴,而是明白“天下滚滚皆为利来”,不是抱着首富的名号到处宣扬,或者自己一人享受财富的奢侈生活。而是做各种慈善,把财散尽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也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从历史上看明朝沈万山最后的结局,对比范蠡来看就可以看出范蠡何等明智!

简单两件事就能看出范蠡绝对是有大智慧的人,能有此明智的人,从历史上看不多。


秋风谈车


最近读《道德经》,后人有注释到他,看的我人傻了!真乃神人也…从今往后,范蠡就是我偶像

传承:师从老子的学生计然,不仅道德经融会贯通,更是将《计然七策》全数传授(《计然七策》应该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成系统的商业理论,可以说是古代商战和致富的教科书,甚至于天下的商人都把这本书称之为“绝世富经”。)

计然还对范蠡嘱咐:“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荣乐。”日后正是听了师傅的话急流勇退!保住了性命。

权利:辅佐越王勾践成就千秋霸业,地位自不必说。后隐退到齐国,还被邀请做了国相。

财富:商圣,财神爷的原型,就是那个每年大年初五你都会拜但永远不会理你的那个男人!《史记》记载他“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十九年间裸捐了三次,每次裸捐完再随意搞点生意又是首富…(财神爷做生意咋这简单…这不科学)

爱情:拐跑了西施妹子,《越绝书》记载:“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寿命:在那个人均寿命30岁的时代,他活了88岁!而且是后半生有西施妹子陪伴的88岁哦,这含金量高不高也不必我多说了吧!

种种表现完美的诠释了《道德经》中的:功遂身退,天之道。 道德经我也熟读了的,咋就不能诠释哪怕一丢丢呢…

春秋战国近五百年, 以功名始终者惟范蠡一人。

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偶像万岁,千秋万代,一统江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