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是不是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将领?

用户5024731289364


军事上最出类拔萃的有两层:

一是领袖型,如唐太宗,明成祖朱棣等,文武兼备,智勇双全;

二是统帅型,如孙子,吴起,卫青,李靖,徐达等,他们在军事上具有战略眼光,军政兼备,国之重器。再往下就是经略地方,以军功见长的名将了。

戚继光可以位列第二种,比单纯军事上的名将更为出色。

戚家世代为将,早年跟随明太祖打天下,历代驻防登州为国守卫;

戚继光更智勇双全,长于练兵,兼具智谋,打造的戚家军闻名史册。

骄人战绩有:一打倭寇,鸳鸯阵全胜战绩扫清为患多年的倭寇之患;二守北方边疆,进退有度,行军防御滴水不漏,保证边关安宁人民安居乐业。无愧于列于中华名将之列。

一部人类史就是连续不断的战争史,军事力量多重要?“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但正是看到兵灾凶险,生灵涂炭,《孙子兵法》说,“兵者,凶器也”;也说过,大军过后,必有凶年……希望能够尽量避免战争,维持和平。

所以我们所尊重的名将除了有着出色的军事能力和骄人的战绩,更要有着胸怀天下的慈悲心。

而戚继光正是这样的,他从军报国不为名利,有诗言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所处时代在明朝中期,此时离建国初期大战不断,将星璀璨的时代早已远去,军事将领地位低下,军队建设漏洞百出。国家承平日久,武备废弛,国防力量日益衰微。

此时,来自东南沿海流浪武士为主的倭寇为患几十年,但却丝毫得不到有效的军事剿灭。虽然只有几百几千小部队,明朝正规军战力却似乎不是对手……

戚继光因势利导,训练戚家军除了军事素质出众,还加强了政治教育,教育士兵们为谁而战,是保家卫国,守土有责。这是他与所谓仅有军事素养的将军不同之处。

而在北方任总兵镇守要地时,也不是一味求战,建立军功,而是面对少数名族骑兵来去迅速的特点,建设完备防御体系,让敌方无处进攻,占不到丝毫便宜,既保护了地方疆土和兵民,又减轻了国防负担,在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上长久解决国防问题。

历史记住的名将,有骄人的军功,更有军事思想和战略传承下来,特别是为国为民的大胸怀。


开灰机的舒克舒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责任与义务,他在中国历史上众多知明优秀的将领分毫不差,集文韬武略与一身有勇有谋文武双全善规划运筹帷幄,容战略战术与一体,在嘉靖那个昏君,和权相门徒胡宗宪手下忍辱负重奋发图强以是相当难能可贵了。从山东游击将军调任浙江参将~有升任总兵官,在明朝各路大将们纷纷兵败如山倒之时,大气磅礴金鸡独立有似鹤立鸡群般的独树一帜令人耳目一新,不是历史上优秀的将军是什么,为将者明就明在知人善用,与部队可以同甘共苦,荣辱与共同身死共患难。他戚继光大将军类同于民国长沙会战中的薛岳大将军,是位忠肝义胆有血性的爱国主义者,他转战东南千辛万苦,厉经千辛万苦训练岀了一支强大戚家军,浴血奋战几十战终于打败了纵横东南为祸几十年的倭害,可谓劳苦功高南天一柱。他的威名与天地同寿,与岳武穆齐名,无愧于中华民族无愧于时代是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良将猛帅。











94310417小云


1


55岁这一年,因为一个人的死,名将戚继光(1528-1588),陷入了人生从未有过的困境。

这一年是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随着帝国首辅、一代名臣张居正的去世,20岁的青年皇帝、觉得自己被张居正压制了多年的

万历皇帝朱翊钧,决定开始清算张居正的余党。

有人向青年万历上奏说,拥兵数万、镇守蓟州达16年之久的总兵官戚继光,名义上守卫着毗邻北京的帝国边疆,但实际上却是张居正豢养的一只大老虎,“不得不防啊!”

这是足以致命的死罪。这位在东南横扫倭寇、北击蒙古的帝国名将,眼下处境窘迫,而由他一手提拔起来的“西裨将”陈文治等人,则到处在京城散布谣言,说戚继光曾经在半夜给张居正送过信,难不成是曾经密谋造反?

帝国名将戚继光,在张居正死后陷入了困境。

眼看着万历皇帝到处在整治张居正党羽,整个帝国顿时风声四起,陈文治等人则看到了打倒戚继光“取而代之”的机会,皇帝要整人,眼下正是浑水摸鱼的好时机,老将戚继光,自然是处境不妙、风雨飘摇。

艰难之中,还是有人坚持说了几句正义话。兵科都给事中张鼎思说,戚继光先是扫荡倭寇12年、后来又北击蒙古16年,为大明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朝廷岂能全部抹杀?

听到这些话语,万历皇帝若有所思,最终,被认定为张居正“党羽”的戚继光,被从拱卫京都的蓟州总兵任上,调离到偏远的广东当总兵官;而作为戚继光的弟弟,贵州总兵戚继美则被革职;戚继光的老部下、浙江总兵胡守仁也随后被弹劾革职。


2


帝国的政治斗争和人事倾轧,不可避免的,让这位抗倭、抗蒙的名将,感觉到了恍惚和迷离。

得知驻守北疆16年的戚继光要被贬调到广东,蓟州的老百姓扶老携幼,自发前来为将军送别:从1568年戚继光坐镇蓟州后,长期以来频繁从蓟州一带侵略入境的蒙古大军,在戚继光的打击下、几乎销声匿迹:在1568年之前,作为大明帝国的九大军区之一,蓟州镇17年间共换了10位大将,却始终无法防守住蒙古人的入侵;而在戚继光坐镇的16年间,蒙古人在“戚家军”的打击下几乎遁逃无踪,但眼下,帝国边疆的守护神,却在政治斗争的倾轧下,要被迫离开了。

对张居正恨之入骨的万历皇帝,要打倒一切张居正的“同党”。

明朝音韵学家陈第,亲眼目睹了蓟州的老百姓自发罢市、围聚在蓟州道路两侧,泪流满面为戚继光送别的情境:辕门遗爱满幽燕,不见胡尘十六年。谁把旌麾移岭表?黄童白叟哭天边。

他无奈南下,许多年前,他曾经和同为抗倭名将的好友俞大猷一起许愿,希望为保卫帝国的北部边疆戎马驰骋,但眼下,好友俞大猷已经于三年前的1579年去世了,故友凋零,他辗转南下,中间经过了已经二十多年没有回去过的故乡:山东蓬莱。


3


在故乡,作为军官世家出身的戚继光,17岁时就继承祖上职位,担任山东登州卫指挥佥事,当时倭寇在山东沿海一带烧杀抢掠,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在19岁时,就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壮丽诗句。

1568年,在耗时12年终于平定东南沿海倭寇之乱后,这位抗倭的名将被隆庆皇帝,调遣到蓟州抗击频频入侵的蒙古人,但16年后,戎马操劳半生,却仍然被排挤到帝国的边缘角落,他的心中,难免创伤抑郁。

在阔别故乡20多年后,1583年,他站在山东蓬莱的海边,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抗倭名将,眼下却已是56岁、白发掺杂的老年之身,在故乡的大海面前,他写诗叙说这种心中的复杂愁绪:三十年来续旧游,山川无语自悠悠。沧波浩荡浮轻舸,紫石崚嶒出画楼。日月不知双鬓改,乾坤尚许此身留。从今复起乡关梦,一片云飞天际头。

这位震慑蒙古人16年之久的帝国名将刚一离开,蒙古人就开始欢呼雀跃,骚动着开始了多年未有的入侵:1583年六月开始,蒙古人在沉寂多年之久,开始频频经由蓟州入侵,没有了戚继光坐镇的帝国边疆,即将迎来多事之秋。

而寂寞的戚继光,只能在广东,整理他的兵书《纪效新书》。对于一位将军来说,最痛苦的不是战死沙场,而是屈死于政治斗争的角落,这位南歼倭寇、北镇蒙古的名将,只能在诗歌里感慨:平生自许捐躯易,遥制从来报国难。


4


其实,在这个古老的帝国当官、为将,何其之难。与戚继光同时代的海瑞,抬着棺材给嘉靖皇帝进谏,侥幸活命,却被帝国的官僚集团们看成是傻逼和呆子;对戚继光有赏识、提拔恩遇的张居正,将腐烂透顶的大明王朝治理得国库充盈、兵强马壮、一度回光返照,也难逃在死后被万历皇帝清算整治的命运。

说到底,管他名臣还是干将,在嘉靖、隆庆、万历等皇帝们看来,无论是海瑞、张居正,还是戚继光,无非都只是大明帝国的家奴而已。

帝国需要你时,你要召之即来;帝国不要你时,也能让你人头落地、身败名裂,能保得一介性命,已属万幸。

所以,一位将军被贬黜,又算得了什么?

在广东,这位执掌帝国北部边疆数万雄兵的大将,手下只剩下2000残兵可以指挥,并且例如兵员补充、士兵训练、军官选拔等事务他也无权插手,然而,他不甘寂寞,仍然拖着老病残身,带领着士兵们四处巡视广东惠州、潮州、肇州、庆州等地的兵备和战守。

慧眼识将的张居正的去世,也是戚继光噩运的开始。

然而,政治斗争,还是不放过他。

张居正死后两年,1584年,万历朝廷针对张居正“余孽”的政治清算运动达到最高潮,张居正的家属被抄家,张居正的儿子张敬修被迫上吊自尽——在此情况下,被贬黜到广东仅仅一年多时间的戚继光,连总兵官的职务也被罢免,然而,他还是得上奏谢恩,感谢万历皇帝还能让他活着退休:“圣明独鉴孤臣,眷未衰也。”他这一生,转战南北,歼灭倭寇、北击蒙古,为国杀敌总数达15万人之多,然而到了晚年,他也不得不为帝国和皇帝对他的“开恩”,表示出诚惶诚恐的“感激”。


5


1584年,57岁的戚继光,在戎马一生后,最终被罢官回乡。属下们知道这位名将的委屈,送了一程又一程。广东参政陈海山和广东参议梁木湾,将戚继光从广州,一直送到了广东边境的韶关南雄一带才返回,他们知道,此生,再也见不到这位传奇名将了。

而戚继光在途经广东与江西赣州交界的梅关时,却仍然在梦想着,为大明帝国戍守边疆:依稀已觉黄粱梦,却把梅关当玉关。

他仍然希望自己能为祖国披挂上阵、镇守玉门关等北部边疆,然而人生如梦,57岁的他老了,大明帝国风雨飘摇,万历皇帝不知道的是,就在戚继光被从广东罢官的前一年:1583年,一位年仅25岁、名叫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人,已经凭着“十三副遗甲”,带领着一支100多人的队伍,在东北起兵了。

与努尔哈赤的崛起相比,大明帝国却自毁“长城”。

当一个崭新的军事势力崛起,大明帝国最为精悍强干的名将,却正在被罢黜返乡的路上。当他回到山东蓬莱老家时,他的弟弟、因为张居正被政治清算、也被罢官遣返的贵州总兵戚继美,已经先行病逝。

当时,戚继美的妻子李氏也已病逝。看到已经成为孤儿的侄子戚寿国,戚继光嚎啕大哭,他驰骋疆场几十年、血洒战袍从未变色,但眼下,却终于体会到了家破人亡的滋味。


6


他的结发妻子王氏,也弃他而去。

早年,他与王氏夫妻情深,然而十几年间,王氏所生的孩子却全部夭折,在那个信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年代,他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儿子,然而面对发妻,他却从不敢提。

最终,他瞒着发妻,在十二年间偷偷纳妾三人,先后生下五个儿子。王氏在多年之后才惊觉发现,在痛苦之中,王氏手持着匕首要去杀他,但夫妻两人最终抱头痛哭,后来,戚继光将他的小妾陈氏所生的儿子戚安国,过继给王氏抚养,才算是了了一宗心事。

然而,当他回到家后,儿子戚安国也病逝了。王氏万念俱灰、离家出走,这使得他的晚年,愈发孤独和落寞。他被罢官后,北方的蒙古人仍然不时入侵,东北的女真人正在崛起,但大明帝国却仍然醉生梦死。

他太孤独了,闲来,他经常登上山东海边的蓬莱阁,静静眺望着大海发呆;有时候,他就跟儿子们讲讲自己热血抗击倭寇、征战蒙古、护卫边疆的往事。多少壮怀激烈,最后都化成了白发感慨和无语沧桑。在被从广东罢官后的第三年、1587年一篇献写给家庙的祝文中,他向祖先们汇报总结自己的一生:“虽用祖宗之积已多,未能为之益,亦未敢为祖宗累也。

他将是前后数百年中,戚氏家族最大的光辉荣耀,然而他还是如此谦逊,而这,也更是一种经历戎马风雨和政治运动后,对自己晚年处境的无声感慨。在野史的传说中,说他曾经买过“千金姬”进献给张居正,似乎为了办事,有时也“手段特殊”;而写《明史》的张廷玉等人,则说戚继光瞒着老婆娶妾“操行不如”,然而历史的现实是,他一生奉公爱民,对有困难的部将和士卒慷慨解囊、倾情相助,而自己却在晚年被罢官返乡后,一贫如洗,临死前,甚至连看病问药的钱都没有,连一个郎中都请不起。

一直到他死后,人们才发现,戚继光“四提将印,佩玉三十余年,野无成田,囊无宿镞,惟集书数千卷而已”。这位文采同样出众的武将,一直到死后,不惜污蔑他的政治对手们才尴尬地发现,除了留下几千卷书之外,他空空如也、一贫如洗,与那些他们倾力传播的故事和传说相去甚远。


7


然而,他终究还是去了。万历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588年1月17日,这位帝国的边疆保护神,61岁的戚继光,最终在贫病交迫中、含恨死去。老友汪道坤在为他所写的墓志铭中,深情痛惋说,他死的那一天:“鸡三号,将星陨矣。”

而对于戚继光这样一位“特进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左都督”的一品高官、抗倭抗蒙名将的去世,万历皇帝和整个大明王朝,似乎毫不在意。或许在他们看来,作为张居正的余党,戚继光能正常死亡,已经实属万幸了。在政治运动的发起者和参与者们看来,这已经是他们,对待戚继光最大的“

怜悯”了。

戚继光死后四年,1592年,丰臣秀吉派遣日本军队入侵朝鲜,史称“壬辰倭祸”,随后明朝军队进入朝鲜,协助抗击日本侵略军,一直到此时,大明王朝在“国难思良将”的痛楚中,才想起了那位早已在政治运动打击下、郁郁而终的抗倭名将戚继光来。丰臣秀吉派兵入侵朝鲜后,大明帝国才终于想起了戚继光。

于是,大明帝国礼部的官员们,才终于给了他一个评价:“戚继光血战歼倭,勋垂闽浙,壮猷御虏,望著幽燕,乞照例赐与恤典。

在最爱君看来,大明帝国痛悔的,不仅仅于此。因为就在戚继光死的当年,1588年,30岁的努尔哈赤正式统一了建州女真。

戚继光死后21年,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没有了戚继光等名将坐镇北方的大明王朝,派出的12万大军,最终在萨尔浒之战中,被努尔哈赤的6万军队击得溃不成军,从而掀开了大明王朝灭亡的序幕。

那个在抗倭抗蒙中百战百胜,却被他们弃之如敝屣的帝国名将,那个让倭寇和蒙古兵闻风丧胆,却被他们看为“张党余孽”、一脚踩翻在地的姓戚的老将,已然身死陨灭。

而那个视名将如草芥的帝国,又何尝不是,开始步入了尾声!


最爱历史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1]。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戚继光幼年时风流倜傥,很有个性。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喜欢读书,通晓儒经、史籍。

戚继光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戚继光继承祖上的职位,任登州卫指挥佥事。[4]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戚继光负责管理登州卫所的屯田事务,当时山东沿海一带遭受到倭寇的烧杀抢掠,戚继光有心杀贼,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5]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继光受张居正的推荐,进署都指挥佥事一职,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6]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继光被调往浙江都司佥事,并担任参将一职,防守宁波、绍兴、台州三郡。[7]

南征倭寇

岑港之战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倭寇进犯乐清、瑞安、临海等地,戚继光率军前往救援,但因为道路隔绝而没有来得及,朝廷也因此不治戚继光的罪。而后,汪直余党作乱于岑港,戚继光与俞大猷两军会合,前往围攻。但很长时间都没有攻下来,于是朝廷将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全部罢免,让其带罪杀敌。驻守在岑港的倭寇抵御不住戚继光与俞大猷的进攻,于是打算逃走。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寇造好了大船,准备驾船夜遁,俞大猷和戚继光趁机发动进攻,击沉倭寇大船,余党向闽南逃窜。[9] 从岑港逃走的倭寇又在台州烧杀抢掠,给事中罗嘉宾等人弹劾戚继光故意放走岑港的倭寇,有通倭的嫌疑。正要准备治罪,戚继光却因平定汪直的功劳而复官,让戚继光守卫守台、金、严三郡。

戚继光到浙江赴任后,发现卫所的将士作战能力一般,而金华、义乌的人比较彪悍,于是戚继光前往招募了三千人,在戚继光的指导训练下,将其练成一支精锐的部队,后称“戚家军”。戚继光根据南方多沼泽的地理特点制定阵法,又给他的部队配备火器、兵械、战舰等装备,戚家军因此名闻天下。

台州之战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大举进攻桃渚、圻头等地,戚继光率军扼守桃渚,于龙山大破倭寇,戚继光一路追杀至雁门岭。倭寇遁走之后,趁虚袭击台州,戚继光一马当先手刃倭寇首领,余党走投无路,全部坠入瓜陵江淹死。而圻头倭寇竟又来侵犯台州,戚继光率军于仙居将其全歼。[12] 台州大捷后,戚继光官升三等。而后,闽、广一带的倭寇流入江西一带作乱,总督胡宗宪无法平定,于是让戚继光来增援,戚继光率军于上坊巢将其击破,倭寇奔走建宁,戚继光引军回浙江。

福建之战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进犯福建,并联合福宁、连江等地的倭寇,先后攻陷寿宁、政和、宁德等地,从广东南澳方面侵略的倭寇联合福清、长乐的倭寇攻陷玄钟所,并进犯龙岩、松溪、大田、古田、莆田等地。

倭寇声势浩大,当地官军不敢进攻,于是胡宗宪传令让戚继光带兵剿贼。戚继光领命后引兵先进攻横屿,横屿四面水路险隘不易通行,戚继光命将士们每人手持一束稻草,填壕而进,大破横屿倭寇,斩首两千二百余级。而后,戚继光乘胜追击,杀至福清,捣毁牛田,端了倭寇巢穴。倭寇余党慌忙逃往兴化,戚继光也不停歇,一路狂追,又捣毁倭寇据点六十余营,斩首无数。

戚继光平定福建倭患后班师回浙江,行至福清,遇见少量倭寇从东营澳登入,戚继光率兵急攻,斩首两百人。经过几番战斗,闽广一带的倭寇几乎被戚继光杀光。

兴化之战

戚继光回到浙江后,从日本国本土而来的新的倭寇又伺机侵略,他们人数日益壮大以后,袭击兴化,但围攻了好几个月都没有攻下来。而此时刘显派了八个人带着书信到兴化传达信息,被倭寇拦杀,倭寇就换上刘显使者的服饰骗开城门,趁机攻陷了兴化城。

莆禧古城北门戚继光石雕像

倭寇攻陷兴化后,刘显率兵逼近兴化,但因为兵少,刘显不敢擅自攻城,却因此被弹劾,背负罪名。[18] 而福建总兵俞大猷也表示需要有大军合围。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朝廷以谭纶为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前来支援,而都指挥欧阳深却中了倭寇埋伏搏战而死,倭寇遂占据平海卫。四月,戚继光率领浙江兵前来支援。戚继光到后,谭纶立刻筹备对倭寇的总攻,先在各海道上环立栅栏阻断倭寇归路,而后谭纶以刘显为左军,俞大猷为右军,谭纶自领中军,以戚继光为先锋,围攻平海卫,一举告破,斩首两千余级,戚继光等率兵追击,倭寇道路不通,又被斩杀三千多人。于是刘显等复兴兴化。朝廷以戚继光先前横屿大战,录前后战功,以戚继光为都督同知,世廕千户,代替俞大猷为总兵。

仙游之战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二月,倭寇余党纠合一万多人围攻仙游,打了三天,戚继光率兵前往解围,倭寇败走,戚继光率军追击,追至王仓坪,斩首百余级,不少人都坠于悬崖摔死。余党数千人逃走占据漳浦蔡丕岭。戚继光分五哨(古代军事编制单位)将士攀岩而上,与倭寇短兵相接,连俘带杀一百多人。[22] 剩下的倭寇劫掠渔船逃到海上,而后侵扰福宁,戚继光率领李超等前往将其击败,又乘胜追至永宁,杀死三百多人。

同年,潮州倭寇聚众二万,与海盗吴平互为犄角之势劫掠潮州,俞大猷率兵杀败倭寇,并将吴平招降,让吴平驻扎在梅岭。[24] 但不久之后,吴平纠合被明军击败的流散倭寇一万多人,伙同林道乾、曾一本先后在走马溪、泊浦澳登陆,洗劫南村堡和港口村。戚继光即刻率军前来围剿,吴平得知后放弃之前据守的梅岭,集合大船一百多艘,逃入南澳,并修筑大寨防御。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俞大猷率领水军,戚继光率领步兵,二人合力围剿吴平,吴平破败,孤身逃往凤凰山。

北御鞑靼

隆庆元年(1567年),给事中吴时来向明穆宗上疏,建议让戚继光、俞大猷等人训练蓟门一带的士兵。但朝议后决定只任命戚继光即可。于是朝廷任戚继光为神机营副将。当时谭纶刚刚在辽、蓟一带募集了三万步兵,又在浙江招募了三千士兵,请求让戚继光对其训练,得到了穆宗的许可。

隆庆二年(1568年),明穆宗让戚继光训练蓟州、昌平、保定等地的士兵,总兵官以下的官员都受戚继光的节制。[29] 戚继光到任后,时蓟州有总兵郭琥,而戚继光为总理,无法统一号令,于是朝廷将郭琥调走,以戚继光为总兵官,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地。又以戚继光前破吴平有功,进封为右都督。时北蛮子侵略青山口,戚继光引兵将其击退。

万历元年(1573年),北蛮小王子与董狐狸谋划进犯,向明朝廷索要赏赐遭到拒绝,于是二人在喜峰口烧杀抢掠,戚继光得知后率兵前往平乱,差点活捉董狐狸。同年夏,董狐狸侵略桃林,被戚继光击退。而后董狐狸的侄子董长昂侵犯界岭,又被击败。董狐狸多次侵扰边境不但没有占到便宜,反而损失惨重,于是献关求赏,朝廷答应其按年给予赏赐。

万历二年(1574年),董长昂又入侵边境但无法从关口攻入,于是逼着他的叔父董长秃寇犯边境。戚继光领兵将其击败并活捉董长秃。董狐狸与董长昂率领宗族三百人来到戚继光关前请罪,董狐狸穿素服大哭请求赦免董长秃。戚继光与部下商议后决定接受其投降,董狐狸于是将劫掠的百姓放回,并发誓不再反叛。自此董狐狸与董长昂再也不敢侵犯蓟门。不久,戚继光因守边功劳,升为左都督。

戚继光镇守的蓟门固若金汤,北蛮子无法攻入,于是转而进犯辽东,戚继光率兵增援,协助辽东守将李成梁将其击退。朝廷封戚继光为太子太保,又进封少保。

名将陨落

万历十年(1582年),朝廷里内阁首辅张居正病逝,给事中张鼎思趁机上言戚继光不应该放在北方,于是戚继光被朝廷调往广东。

万历十三年(1585年),给事中张希皋再次弹劾戚继光,戚继光因此遭到罢免,回乡后病死。

主要成就:军事

练兵排阵

军事上,戚继光撰写了两部重要兵书,即《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这两部书是他练兵打仗的经验总结,也是他训练军队的教本,在军事学上有很高的地位,被收录《四库全书》,占军事著作的十分之一。

戚继光初到山东备战倭寇时,发现明军格骄兵惰、纪律松弛、兵不习战,跟熟练使用倭刀、重箭的倭寇相比,战斗力实在太弱。于是戚继光到金华、义乌等地招募了3000农民,并亲自训练他们,这便是早期的”戚家军“。

(一)鸳鸯阵

因为浙闽沿海多山陵沼泽,道路崎呕,大部队兵力不易展开,而倭寇又善于设伏,好短兵相接。戚继光针对这一特点,创造了一种新的战斗队形,这种阵形在与倭寇作战时好像是结伴而行的鸳鸯,于是被命名为”鸳鸯阵“。这种以十二人为一作战基本单位的阵形,长短兵器互助结合,可随地形和战斗需要而不断变化。

鸳鸯阵模型

鸳鸯阵阵形以12人为一队,最前为队长,次二人一执长牌、一执藤牌,长牌手执长盾牌遮挡倭寇的重箭、长枪,藤牌手执轻便的藤盾并带有标枪、腰刀,长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护后队前进,藤牌手除了掩护还可与敌近战。再二人为狼筅手执狼筅,狼筅是利用南方生长的毛竹,选其老而坚实者,将竹端斜削成尖状,又留四周尖锐的枝桠杈,每支狼筅长3米左右,狼筅手利用狼筅前端的利刃刺杀敌人以掩护盾牌手的推进和后面长枪手的进击。接着是四名手执长枪的长枪手,左右各二人,分别照应前面左右两边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再跟进的是使用短刀的短兵手,如长枪手未刺中敌人,短兵手即持短刀冲上前去劈杀敌人。最后一名为负责伙食的火兵。“鸳鸯阵”不但使矛与盾、长与短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各种兵器的效能,而且阵形变化灵活。可以根据情况和作战需要变纵队为横队,变一阵为左右两小阵或左中右三小阵。当变成两小阵时称、“两才阵”,左右盾牌手分别随左右狼筅手、长枪手和短兵手,护卫其进攻;当变成三小阵时称“三才阵”,此时,狼筅手、长枪手和短兵手居中。盾牌手在左右两侧护卫。这种变化了的阵法又称“变鸳鸯阵”。此阵运用灵活机动,正好抑制住了倭寇优势的发挥。戚继光率领“戚家军”,经过“鸳鸯阵”法的演练后,在与倭寇的作战中,对倭寇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

(二)车营

戚继光镇守蓟门时期,根据北方游牧民族擅长骑兵作战的特点,建立了车营来克制骑兵,每四人推一辆战车,战车里放置拒马器和火器。战斗时,将战车结成方阵,马步军以战车为掩护,先用火器进行远距离攻击,敌人的骑兵靠近后步兵使用拒马器列于阵前,用长枪刺杀,敌人败北后,派骑兵对其进行追击。戚继光又在阵后置辎重营,选南兵为先锋,入卫兵主策应,本镇兵专门负责防守,戚继光一军节制精明,器械犀利,使得蓟门成为当时边境第一军。

修筑长城

(一)金山岭

“南倭北虏”,即东南沿海一带倭寇的侵扰和北部边境鞑靼骑兵的袭扰,是长期困扰明朝廷、危及大明江山社稷的两大问题。在与俞大猷、谭纶等人消灭南部倭寇之后,戚继光被调往北边防御鞑靼。[41]

明朝为加强北方防务,将长城沿线划分为九个防御区,分别驻有重兵,称之为九边重镇,[42] 每镇均设有总兵官管辖。蓟镇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拱卫京师,是九镇中最重要的一镇,戚继光为蓟镇总兵官。

长城金山岭戚继光雕像

蓟镇长城最早修建于明朝初期,洪武六年,命大将军徐达等备山西、北平边,谕令各上方略。从淮安侯华云龙言,自永平、蓟州、密云迤西二千余里,关隘百二十又九,皆置戍守。洪武十四年徐达发燕石等卫屯兵万五千一百人修永宁、界岭等三十二关。虽然到弘治、嘉靖年间长城也都有所修筑,但过于简单。真正大规模的修筑则从隆庆至万历初由戚继光完成的。

戚继光在修建长城过程中,依据“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建筑思想,山势低矮处,加高城墙;山势高峻处,修建敌楼,个别地方加修了障墙、支墙、挡马墙,全部为砖石结构或砖石木结构,使这段长城设施完备、构筑牢固、布局严谨、可攻可守。经专家鉴定,金山岭长城是我国万里长城的精华之所在。障墙、文字砖、挡马墙,被誉为金山岭长城的“三绝”。[43]

(二)空心敌台

戚继光在在加固城墙的同时,又修建了空心敌台。空心敌台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下部为基座,用大条石砌成,高与城墙相同,中部为空心部分,有的用砖墙和砖砌筒拱承重,构筑成相互连通的券室,有的用木柱和木楼板承重,外侧包以厚重的砖墙,形成一层或二层较大的室内空间,以供士兵驻守,存放粮秣和兵器。上部为台顶,多数敌台台顶中央筑有楼橹,供守城士兵遮风避雨,也有的台顶铺漫成平台,供燃烟举火以报警,而无楼橹。

戚继光修建空心敌台

戚继光在《练兵杂纪》中对空心敌台有详细记载,敌台高低大小不等,各个敌台之间互为犄角,相互救应,敌台里都配备有火炮,鞑靼的弓箭无法射到敌台里的士兵,骑兵在火炮的攻击下也不敢靠近长城。每个空心敌台置有百总一名,负责指挥战斗。

装备发明

(一)戚氏军刀

戚氏军刀是戚继光专门针对倭寇使用的倭刀所改良制造的武器。明朝军队所用的刀在与倭寇交战时,经常被倭寇的倭刀砍断。戚继光吸收倭刀的长处,对中国军刀进行改良,带有明显的日本风格,刀刃弧度加大,刀刃宽度的缩小,刀尖带有一个小小的弧度,刀刃中间起一条镐线,刀背也有一条栋线,刀尖保留和刀身基本相同的厚度,刀背有采用削栋,减轻刀刃整体重量但是不减少刀刃的强度。戚继光在《练兵实纪杂集·军器解》著作里有记载此刀的锻造方法。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登州戚氏军刀

中国国家博物馆现收藏有一把登州戚氏军刀,刀上部刻有“万历十年,登州戚氏”八字。

(二)狼筅

狼筅是戚继光对付倭寇给戚家军所配备的武器之一,粗有二尺,长有一丈五六尺。明朝的军队在与倭寇交战时,因惧怕倭寇的倭刀而张皇失措,戚继光在长而多节的毛竹顶端装上铁枪头,两旁枝刺用火熨烫的有直有勾,再灌入桐油,敷上毒药。战斗时,倭寇长刀虽锋利,却砍不断软枝,竹节层层深,能挡住长枪刺入。狼筅上的枝端茂盛,可以掩护持有者,冲阵时既能自保,又非常具有杀伤力,可谓攻受兼备,被称为“刺倭利器”。

戚家军狼筅的操练

(三)火炮

戚继光给戚家军装备的火炮又称为“虎蹲炮”,因为其射击的样子像猛虎蹲坐的样子,所以得名。明朝军队重视火器的使用,并专门成立了配备火器的部队“神机营”。在与倭寇作战时,戚继光发现鸟铳与佛朗机使用起来缺憾极大,鸟铳虽然精准,但是杀伤力太弱,而佛朗机虽然有杀伤力但非常笨重,不利于扛行。[48] 于是戚继光便发明创造了“虎蹲炮”,比鸟铳杀伤力大,比佛朗机轻,便于携带。并大量制造配备。

纪录片为什么现存的长城几乎都是明长城?这要感谢戚继光

诗文

戚继光在戎马倥偬之际,既写成了《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军事著作,又留下了《止止堂集》等诗文篇章,在当时那个年代就享有“伟负文武才如公者,一时鲜有其俪”的赞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戚继光的诗“格律颇壮”、“近燕赵之音”。王士祯将其列为古今名将能诗的十一人之一。

戚继光·蒙汉良篆刻

万历十年(1582年)九月,戚继光把历年所写诗文合编成五卷,即《横槊稿》三卷、《愚愚稿》二卷,合称《止止堂集》。止止堂是蓟州总理署中戚继光的三间书房,也兼办公之用。(堂名“止止”,取《周易》“大畜”卦意。“大畜”之卦,上卦为艮,下卦为乾。艮为山,为止;乾为天,为健。其卦意是“健而止”,谓刚健而不妄行,可止则止。)《止止堂集》以诗为主,也有戚继光“誓戒、祭告、奏凯、悼亡、纪行、赠答”等方面的文章。

书法

戚继光的书法行笔流畅,个性化的书法艺术表达,整幅作品,果敢潇洒,用笔奔放骏爽,挥洒自如,气韵自然,颇受黄山谷书风的影响。表达出意气风发的气息。作品透露出的是他内心的沉静与刚毅,棱角分明的粗线条勾画出的正是他不受拘束的气概。

戚继光 送李小山归蓬莱诗

戚继光工诗文,善书法,行草笔法娟秀,豪劲端重,不减晋、宋诸贤气格。有不少流传于世的书法作品。



隔壁历史老王


戚继光是最优秀的名将之一但绝不是最优秀的将领。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最优秀的将领。

最优秀的应该是可以胜过以往任何一位将领,是具有开拓者,是有着时代意义的将领。

那么戚继光是么?

我们慢慢来分析

从范围来看

戚继光用兵对抗的是东南地区,对抗的尚且不是整个江南,更惶论整个国家。

比他用兵广的中国历史上更是不胜其举,汉朝基本就是韩信打下的,你说两者一对比,熟强熟劣?

论范围戚继光这位明代优秀将领只能称之位优秀。

从影响力度看:

戚继光影响的基本就只有几十年,从戚继光死后,影响力便没有了,他的余威就是那批戚家军,可戚家军,自朝鲜战争后,便再也没有任何威能了,

而真正优秀的武将应该是要影响很长时间,对帝国各方面,

如白起,长平一战后,天下便是秦国之囊中物了,只待一位才智出众,有极大野心的帝王出现,便会一统天下。

而后来也嬴王政便顺利一统天下。

戚继光有此类卓越战功么?

答案是否定的。

再从个人能力角度分析

戚继光,只是军事才能优异,守住了东南边防,既没有入侵之大功,又没有什么开拓性能为,这在中国历史上更是不胜其举,每个朝代都有这样的人物,这如何可以称之为独领风骚?引领整个时代?

思想角度看

每位优秀的统帅,首先是要着眼于全局,着眼于未来,算人所未算,料人所未料,而戚继光呢?他受到时代影响,永远按部就班,对帝国命令服从,驱逐倭寇,再无分毫进展。

敌人层面看

戚继光面临的是一群倭国活不下去,或者被逼当海盗的汉人,

而其他中国名将们面临的是什么?

是各个时代精英人物。

就拿明代说,朱棣面对的基本就是整个大明帝国倾国之力,

同时代的李成梁面对的是北方蒙古人?

这样一个鲜明对比,大明倾国之力强?还是海盗和内地活不下去的汉人强?

是北方蒙古人厉害还是,那批海盗强?

毫无疑问,戚继光绝对是一位英明神武的将领,是民族英雄,但说他是最优秀的将领, 他还是差很多的。


历史小公子


一代名将

戚继光出身军户,说的好听一点是将门世家,他家起家于洪武年间,他的先祖戚祥,曾任朱元璋亲兵,跟随其多年。在洪武十四年,随傅友德、蓝玉远征云南时阵亡,子孙因此世袭明威将军。他在嘉靖二十三年,继承祖上的职位,任登州卫指挥佥事,从此开启了他的军事生涯。

他一生最为光辉的成绩就是南扫倭寇,北距鞑靼,是明朝后期最为重要的将领。他通过岑港之战、台州之战、福建之战、兴化之战、仙游之战,这五次打大的战役彻底的扫平了,危害明朝多年的倭患。在倭寇扫平以后,他被蓟州北距鞑靼,改变以往军户卫所守边的模式,通过募兵的方式,征召兵将北上,抗击小王子和董狐狸,在他的镇守下蓟门固若金汤,北蛮子无法南下。

他的军事才能不仅仅体现在临阵的指挥上,并且写出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在当时被奉为兵家至宝。并且他还发明了鸳鸯镇,车营这两种新型的作战方式,同时改进火炮,创造出虎蹲炮这种轻型野战小炮。

戚继光是历史上的名将,这无可厚非,但是说他是最优秀的可能有些言过其实,他相比卫青霍去病,岳飞这些名将,还是相差一些,因为对比他们面对的对手,他的还是差一些,但是戚继光他是那个时代最为耀眼的名将。


傅邑


最优秀的将领很难去定位,因为中国几千年历史将星无数。

比如说孙武,被称为兵圣,著有《孙子兵法》,影响后世几千年,《孙子兵法》至今被各国翻译,运用在人际关系,心理,商场博弈等各个领域。你说他是也可以。

比如说孙膑,著有《孙膑兵法》,辅佐齐威王大败庞涓,取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奠定了齐国称霸的基业。你说他是也可以。

比如白起,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国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功勋赫赫,被后人称为人屠。为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使秦国摄服,不敢攻秦。你说他是也可以。

比如王翦,有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为统一中国做出巨大贡献。你说他是也可以

比如说霍去病,被封冠军侯,用兵灵活,不拘古法,勇猛果断,善长途奔袭、闪电战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初次征战即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河西之战,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漠北之战,封狼居胥,大捷而归。你说他是也可以。

名将太多了,还有朱元璋,徐达,常遇春,王阳明,于谦等等。但是戚继光可以说是对外国战争优秀的将领。

戚继光生于1528年11月12日,死于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又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和民族英雄;

  •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 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并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
  • 他建造的大小战船和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天青如洗


最优秀过了,是抗倭名将,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很有功劳的。

戚继光,军事家,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今安徽定远人,将门出身,熟悉兵法,胸有大志,1553年,抗倭寇于山东,后调逝江,镇守宁波,组织以农民,矿工为主体的新军,屡战屡胜。终于打败倭寇。这支新军被称为戚家军。后调北方,镇守蓟州。并写了《纪效新书》,《练兵纪实》等军事著作。

戚继光的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是戚继光严格训练,制定了行之有效地练兵法则的缘故。用兵机动灵活,不墨守成规,根据江南特点,组织军队作战。要求军队打仗灵活,勇敢,快速。并创造了车、骑、步兵协同作战,因地制宜作战。根据敌人作战特点,发明狼筅等武器用于抗倭。因此,才能最终打败倭寇,还沿海人民以安定生活。





根285927616


明史戚继光传,1563福建之战,……京宪复檄继光剿之……。而实际胡宗宪1562二月入牢免职,挂帅的是谭纶。就是这句篡改历史的话,似乎福建之战全部都是戚继光打的,谭纶功勋全部变成戚继光的,。纪晓岚评谭纶就说了,为什么要把谭纶奏议十卷收入四库全书,就是供后来人查证历史。共一百五十多次提起戚继光,故意招募兵给只是参将无带兵权的戚继光顺连,故意推荐戚继光为福建总兵,故意带到蓟辽。但戚继光的报答是以怨报德,篡改历史夺取上司谭纶战功。

这种历史小丑望大家知期面目


天皇太一


戚继光将军没有指挥过10万人以上的大兵团作战,只能算一位出色的战将,其在中国历史名将录只能排在100名开外。相比较同时期的李如松、麻贵等优秀军事统帅,也没有什么出众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