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對於古代遊俠,兩位著名史學家評價截然不同

喜歡武俠的朋友,對金庸先生的小說應該都津津樂道,大俠郭靖說的那句"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詮釋了武俠的核心精神。除暴安良,劫富濟貧,每每讀到大俠們以一己之力懲奸除惡時,人們都會熱血沸騰,恨不能與他們一起並肩作戰,轟轟烈烈。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對於古代遊俠,兩位著名史學家評價截然不同

小說終歸是小說,據史料記載的真實俠客卻不是那麼回事。我們今天能看到的史料記載最詳盡的莫過於司馬遷的《史記·遊俠列傳》和班固的《漢書·遊俠傳》。其中談到的朱家、劇孟和郭解都是漢代早期的幾位聲名頗大的遊俠。但兩人對遊俠的評價卻截然不同。司馬遷認為他們是言必信行必果,還講道義,對他們很讚揚。班固則認為這些人擾亂國家秩序,破壞法度,罪不容誅。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對於古代遊俠,兩位著名史學家評價截然不同

這兩篇史料,記錄大致相同。最早被稱為遊俠的並不是江湖平民,而是有名的戰國四公子:趙國平原君、魏國信陵君、楚國春申君及齊國孟嘗君。戰國時期,諸侯背棄禮儀,以威望和武力相爭,貴族公子們憑藉權勢地位,紛紛成為遊俠,他們豢養門客數千,雞鳴狗盜之徒都歸順他們,一時間底層民眾裡好為遊俠的人,違法亂紀,都能尋得庇護。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對於古代遊俠,兩位著名史學家評價截然不同

到了漢代,平民遊俠慢慢多了,其中最有名的當屬郭解。郭解個頭矮小,他的父親就是遊俠,被漢景帝所殺。郭解更是過猶不及,他年少時就陰狠毒辣,稍有不快便動手殺人,被他殺的人很多。他還藏匿亡命之徒去搶劫犯法,沒事的時候就鑄造假幣,盜挖墳墓,他的不法行為數不勝數,但最後都被他逃脫了。

等到年紀稍微大點,郭解慢慢行為檢點,反省並自我約束,對怨恨他的人給予一些施捨,也做了一些救人的善事,但仍然不改他遊俠的本性,對小事突然憤怒而殺人的事情還是經常發生。當時很多少年都很仰慕他的行為,常常為他報仇殺人都沒讓他知道。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對於古代遊俠,兩位著名史學家評價截然不同

郭解的外甥因與人的一點小矛盾被殺,他弄清事情經過後,沒有報仇,人們聽說後,對他都很欽佩。郭解每次外出或歸來,人們都害怕躲避他,只有一個人很傲慢的看著他,他的門客想要殺掉那個人,被阻止,之後更是替他說情使他免予服役,那人很感動便向郭解謝罪。於是少年們對郭解更加崇拜。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對於古代遊俠,兩位著名史學家評價截然不同

漢武帝元朔二年,朝廷將各郡國的富人遷往茂陵居住,郭解也在其中,大將軍衛青都替他求情,之後提出遷徙郭解的楊縣椽被殺,楊縣椽的父親不久也被殺,楊家人去告狀,結果在宮門下又被殺。漢武帝聽說後下令逮捕了郭解。一次,軹縣有個儒生陪同前來查辦郭解案件的使者閒坐,說郭解專幹違法的事,之後被郭解門客殺了。最終漢武帝忌憚郭解的名氣將他誅殺並滅族。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對於古代遊俠,兩位著名史學家評價截然不同

瞭解郭解的一生,他確實是罪大惡極,一生殺人無數,居然會被少年們仰慕,他無視法度,恣意妄為,所謂俠客,無非是為個人英雄主義下的恩怨情仇而活著,哪來的俠之大者?我不經想起了電影《瘋狂的石頭》裡道哥的話"沒人管,那我就來主持這個正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