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丨减负?没~那么简单!

师说丨减负?没~那么简单!

师说丨减负?没~那么简单!

师说 重磅第 1 弹

校长派,与你一起成为改变的力量!

师说丨减负?没~那么简单!

暑期将至,不知道这个暑假你给孩子都安排了哪些活动?我相信肯定有不少孩子还是会奔波于各种补习班之间。减负这事情就这么难吗?

还真的就是难。近期,原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在《中小学管理》杂志上刊发了一篇文章,文章提到:家长的普遍焦虑,是减负难以真正落实的原因之一。

像“谁减谁犯傻,谁减谁吃亏”、“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校内越减、校外越加”这都是家长们的心声啊。那家长到底在焦虑些什么呢?文章从三个角度为我们分析了原因。

01

老师“课内不讲,课外讲”

这就是在说,老师故意上课藏着掖着。回想一下,你在给孩子报课外班时,有没有过这样的想法? 对此,刘长铭认为,即便确实有这样的情况,也绝不会是普遍现象。你想想,如果一所学校的教师全都“课内不讲课外讲”,那学生能答应吗?家长能允许吗?一所学校的内部管理糟糕到这种程度,也不太容易。当然,有些教师由于经验不足,不会教或者教不好的情况还是会存在的,但这和主观上的“不讲”不是一回事。

其实呢,

不管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多么好,多么到位,多么深入,也还是会有家长觉得:一定有些东西老师没讲到。刘长铭说,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的内容,老师是不可能不讲的,也不会有遗漏。可老师讲完了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的内容,你就放心了吗?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老师教给学生的只能是最常用、最规范、最普遍使用的解题方法,一些偏招、怪招、绝招、巧招,不可能全都讲到,也没有这个必要。因为中高考考察的是学生基础的知识、方法和能力,那些必须要用偏招怪招才能解答的题,根本不会出。

但是在课外班上,老师常会用一些解题技巧来吸引学生,于是就给你造成了一种“这个老师有些东西没有讲,只能在培训班上才能学到”的假象。

这是老师的问题吗?这是因为你看其他孩子报了课外班,觉得自己不给孩子报就要吃亏、要落后、要输在起跑线上!

02

激烈的高考竞争

今天的高考,与其说是一次教育成果的测量,倒不如说是一场严峻甚至残酷的竞争。这就是让家长觉得焦虑的原因呀!因为一分之差虽然不能区分出考生之间的能力差别,但却很可能决定了考生的去向。

所以,为了得到更好的考试结果,孩子就必须要全力以赴地备考,承担巨大的课业负担。很荒诞,也很无奈。

像高考这种重要的选拔性考试,我们对公平都有极强的诉求,“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反应的就是公平价值至上的理念和目标。但公平的未必就是科学的呀,相反,科学的似乎表面看起来显得不够公平,但是对于选拔对象来说,那是真正公平的。

所以,家长出现对于高考的焦虑感是很正常的,但想要缓解,或许还要等到人才选拔标准更加偏向科学性价值指标的时候。

想想看,素质教育提出来很多年了,现在社会普遍把矛头指向了学校,你以为难道校长和老师真的不懂教育规律?不知道要培养青少年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吗?一定要逼着学生考试,拿分数吗?

但是,你在为孩子挑选学校的时候,是拿什么作为衡量标准的?升学率一定是考虑的因素之一呀,这是很现实的情况。无论是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还是上级对学校的评价,甚至个人职务的升迁都与升学率直接挂钩,学校能不抓吗?敢不抓吗?

也正是因为高考激烈的竞争,以及背后存在的巨大风险,这才催生出了教辅市场和培训市场,但两个市场的繁荣所带来的,未必是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03

高考影响着孩子未来发展

你心里是不是也有这么个逻辑:如果孩子上不了好幼儿园就上不了好小学,上不了好小学就上不了好初中……一步一步地,就会上不了好高中、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那孩子这辈子就完了呀。所以你看,高考它不只是一次考试,甚至还是未来社会分工的开始,关乎着以后社会财富的分配。这种想法给家长造成的焦虑程度就更大了,“一考定终身”可不是开玩笑的。

为什么这一考有这么大的威慑力?

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今天的社会在使用一种重出身、重学历的用人制度。虽然随着经济发展,很多工作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没有那么大了,但是我们还是习惯把不同的职业分出高低贵贱来,你也依然会不遗余力地让孩子挤进那条更有可能通向“高贵”的道儿上。

但是,真的有这么严重么?刘长铭在文章中提到,他不止一次在MBA班上做过调查,发现很多世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当年上过的也不是什么名牌小学,甚至和高中的相关性也不显著。他甚至说,如果仅仅是想要解决职业和生活问题的话,那么职业教育可能是一个更值得考虑的选择。但家长为什么不愿意为孩子考虑这条路?这也是一个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问题。

刘长铭曾经讲过一个“台阶理论”,说的是:大学的录取线就像是一个平台,平台越高,摔下来受伤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但是这个平台也只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其中一个阶梯,你可以一次跳上去,也可多搭几层台阶再一步一步走上去,最终的人生高度还是一样的。就像今天能够站在顶尖大学讲坛上的教授,也不一定都是当年从本校毕业的学生。

所以,一些因为几分之差没有考上理想学校又准备复读的学生,刘长铭都建议他们,先进入了其他学校学习,不过这些学生后来又都抓住了机会,回到了他们首选学校继续深造。

升学是这样,进入职业领域以后的发展也是这样。从名校毕业,不代表能在职业领域里取得成功。在这个倡导终身学习的时代里,主观能动性更能够决定一件事的成败。比起高考这一锤子的买卖,一个人要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动力并且为之努力,才是更重要的。

好了,再来回顾一下我们今天的内容。刘长铭把今天学生们减负难的原因,归结为了三点,分别是:家长误解了老师“课内不讲、课外讲”,其实也是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第二,“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高考竞争太过激烈,引发了家长们的普遍焦虑,但实则是因为人才选拔的指标仍有偏差,第三,社会重文凭重出身的风气严重,“一考定终身”给家长和孩子造成了沉重的压力。所以,想要真正实现减轻学业负担,还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让减负这件事情不要总是停留在量变上。

你对减负问题有哪些思考?欢迎在留言区,与我们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