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患者利尿剂效果不佳原因在这里


肾病患者利尿剂效果不佳原因在这里

利尿剂是肾脏内科的基础治疗药物之一,主要应用于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功能不全等患者发生水肿时的利尿消肿治疗。常用利尿剂有袢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和保钾利尿药,它们主要是通过抑制肾小管不同部位对钠离子的重吸收,最终导致水钠排泄的增加和水肿消退。然而一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利尿剂效果不佳或无反应。当慢性心衰患者在口服利尿剂的治疗需求量为呋塞米>80 mg/d,托拉塞米>40 mg/d,布美他尼>2 mg/d,体内水钠潴留的状态未得到改善而不能达到钠、水摄入和排泄平衡的状态,我们称之为为袢利尿剂抵抗。

在肾内科,袢利尿剂抵抗是临床较为常见但处理却十分棘手的问题,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结果。引起袢利尿剂抵抗原因有哪些呢?。

1利尿剂药动学的变化

肾病综合征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胃肠道水肿、肠管水肿或小肠的低灌注对利尿剂吸收明显延迟,吸收率下降和达阈剂量时间延迟。

2 肾功能不全

由于肾血流量下降和小管输送利尿剂作用受损,同时由于累积的有机离子协同转运体的竞争,近端小管运输系统转运能力下降,需增加袢利尿剂剂量以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

3肾脏结构的改变

长期应用利尿剂使得远曲小管上皮细胞增生肥大,导致大量被袢利尿剂抑制钠离子转运至远曲小管并刺激远曲小管及集合小管上皮细胞钠摄人增加,增加肾脏溶质重吸收,使利尿剂利尿效果钝化。

4利尿后钠潴留

利尿剂必须达到利尿阈值量(6h)才可发生利尿反应,未达到阈值时,肾小管各段将会出现代偿性钠重吸收增加,阻碍液体排出,利尿后钠潴留作用抵消了袢利尿剂的利尿作用,从而导致袢利尿剂抵抗。

5药物相互作用

前列腺素可扩张肾小球动脉,增加肾血流量,促进水、钠排泄。非甾体类抗炎药可抑制前列腺素E2的合成,降低肾脏血流,阻止利尿剂分泌进入作用部位,降低利尿剂在肾小管的浓度,从而降低利尿作用。

6低钠血症

低钠血症可导致远曲小管的钠盐转运减弱并产生继发性醛同酮分泌增加,后者有明显的钠潴留作用。

7低蛋白血症

肾病综合征易出现低白蛋白血症,使利尿剂分布到血管外间隙,导致血中利尿剂浓度下降,利尿作用会相应减弱,从而出现袢利尿剂抵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