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是一条广为人知的语录。很多时候,此话被目为近乎变态的道德劝谕,但其中的深意千百年来无人深究,对其中隐藏的中国先贤的生存智慧,后人更是视而不见。

其实这话貌似刻薄,内里却深含悲悯。“失节”与“饿死”表面上看来形同水火,势不两立,但二者之间却暗含因果关系。对于寡妇改嫁,中国古代的法律并没有明确禁止,但是,法律却明确禁止寡妇典卖田宅,甚至包括“随嫁田”,其所有权都属于夫家,而并不属于寡妇本人。若寡妇守志而不改嫁,她可以看管其夫的遗产,她本人在世时亦可有限度地使用,这在古代叫“权给”。如果选择改嫁就等于自动放弃所有财产。对于遗产较多的寡妇来说,改嫁将不名一文,守志则应有尽有。守志代表了不会饿死的平安生活;

“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失节则预示着即将到来的贫穷和饥饿。二者相较,一般的寡妇自然可以洞明其中的利害。可以这样说,在“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之中,隐含了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从财产的角度来说,这句格言可以推导出如下结论:如果不改嫁就有可能饿死,可以适当考虑失节;如果没有“饿死”的可能,失节则为不智。

“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依据这句话,最不可原谅的事情有两件:一是本无饿死的可能却主动选择失节,二是因为失节导致了最终的饿死。因怕“饿死”而“失节”是一个人的思想境界高低的问题,而因为“失节”导致“饿死”则是一个人智力高低的问题。

因此,这话被后代奉为圭桌,其实也只不过是古代中国生活境遇的一种反映,面对看得见的利益驱动,程颐睿智地说——“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实际上,即使在宋朝也没有谁真正把“失节事极大”放在心上。宋真宗的刘皇后进宫以前曾经有过一段不长不短的婚史,因面对可能的“饿死”,在其夫的帮助下,她决定“失节”,嫁给真宗,后被册封为皇后,永远脱离了饥饿和贫穷。宋哲宗的外祖母亦曾两次改嫁,哲宗对此却毫不在意,即位之后让三个外祖父都得到了谥号。那时甚至还鼓励再婚,尤其是对于尚无子嗣的年轻寡妇。理学始炽的宋朝甚至以法律的形式确认,无人供给的寡妇可以在丧夫100天后再婚,这也是为了确保失去丈夫的女人不被饿死。

“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中,其实包含了朴素的经济学思想,如果不计经济利益,我们完全可以说,“失节事不大”。

“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