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京兆杜陵人杜笃曾经建议还都长安

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第二卷第128页—129页》,京兆(今西安)人杜笃认为,东汉的关中虽无昔日的繁盛,但其衰落有一个由渐变到突变的过程。尽管一部分“三辅衣冠”己经迁往洛阳,关中失去了绝大部分素质较高的新移民和流动人口,但靠原有的人口和人才还维持着一定的优势。比如:右扶风的茂陵、平陵、安陵三县,还聚集着京兆尹的不少人才又。《后汉书》列传的60位三辅籍士人中,属于这一带的就有47位。这意味着,维持关中文化优势的并不是西汉之故都的长安,而是右扶风及其附近的这五个陵县。

东汉前期关中在文化上的优势还很明显。据卢云著《汉晋文化地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附表5——9页,522页,526页,530页,538页)载,在全国统计到的568种书籍中,出在三辅的有87种,占15%,470位列传士人中,三辅籍的有66位,占16%。不列传的士人520位中有63位,占12%。213处私家教授中,有22处,占10%。在302位三公九卿中有37位,占12%。仅在五经博士中所占比例较低。在72位中有5位,占7%。

还有,东汉初长安还保留着西汉的大部分宫室,朝廷还多次派人修缮,长安被称为西都,名义上与首都有同等地位。由于关中的大族定居已有一二百年,他们的主要财产是土地,所以大多还留在关中。

《后汉书·文苑传·杜笃》称,杜笃基于以上情况,以杜笃为代表的京兆人,怀着一往情深的乡情,不甘心首都地位的丧失,所以,多次向朝廷提出还都长安的请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