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在西岭幽寂处|中国艺术研究院|李晓松山水画赏析

总在西岭幽寂处

李晓松其人其画

我常在心底把李晓松比作陀思妥耶夫斯基,陀翁写少年时代微妙情感,是无比明澈的真实。李晓松也赤诚,明澈,他后来的生活是我完全没有预料的。当然,正如茨威格所说:托尔斯泰是一个完全尘世的人。他不是一个超凡出世的人,而是一切人间性的总和。托尔斯泰最精细的感受,不是像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通过神经,也不是像荷尔德林或雪莱那样通过幻觉,他的感官如同蜜蜂那样,总是分散出去。如伟大的天才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他早年也会沉浸于建立和解构财富的游戏,李晓松不仅如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清瘦,他也是一个靠神经的绘画者。生命无常,或者只有艺术才是真实的,他是靠灵性的感受绘画的画家。

所以,李晓松经常会有画不出画的困扰,因为那诗意的感受尚未莅临。他和制作式的绘画永远保持着距离。他服从于心灵的召唤。我在早年为他写过一篇《早晨从午夜开始》,他与尘世的距离也是他绘画的基本形态,所以他不是现实主义的,而是浪漫主义的,不是形式的皈依者,而是与万物通灵。

我和晓松是20多年的老友,可以很久不见音信,但一见仍有昨日之亲近。我对美食嗅觉敏感,记得他初到北京,我找到一家菜馆,果然味道正宗,后来听说他在那里又吃了好多年。我惊讶的是他的绘画,到北京后并未见到常见的苍白与衰颓,而是依旧精神充盈,内力绵长,一个精神寂寞者,不会以机心入世,他依旧停留在自己理想的境界,越行越远,他越来越接近一个神采灿烂的花园。

真的接近了一个诸花灿烂的花园,晓松带人民大学高研班的学生到长清山区写生,我进山看望他,一路猕猴桃花香弥漫,走在寂静的山路上,我有重返童年的快乐。当然要在这里住一夜,鸢尾花、桃花盛开的院落,别处的桃花已经凋零,可这里的桃花依旧灿烂。晚餐前,沿着西岭山庄的小路漫步,池塘中蛙鸣不绝,虽然生机弥漫,但确有几分聒噪。我们上前走了一圈,青蛙们瞬间宁静,再也不出一声。只有将自身安放于物之间,与物同心,才会有这样的交流。

我们在夜间品茗聊天,往日浮现,仿佛这之间的一切经历只是一场梦。人生如梦,古与今,在与不在,显现与隐匿,这之间也许仅余诗意的过程,次日一早,晓松就约我寻找桃花,他做了一个关于桃花的梦,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故事不再是久远的故事,而是内心丰富的涌现与生发。果然找到了那片桃花,梦境改变了历史,也改变了倾听与表达者的角色。他绘画的动力与这样的梦境有关。

我们坐在鲜花盛开的院落,这些年的一切都只剩下那些永不更改的本色,零落的话语在草木间飘过,瞬间又成往事,一个真正的画者,无非是灵性的自然流淌,毫无可以,也无程式可循。时光无痕,我们都是寂寞的精神生活践行者,在精神的探险中,我们无暇将精力赋予尘世的实用,但在那未知的道路上,荣辱得失又何值一提呢?

一种诗境的生成,正如海德格尔所言:所有的创作便是一种汲取(犹如从泉中汲水),我会超越技法本身欣赏晓松的画作,因为我知道那只是他的汲取。当一个本真的世界已经建立,一个绘画者的表达,并无休止。

从古风今雨、月下观山到灵心自悟系列,还是海氏说得好:当存在者进入和出离这种澄明的光亮领域之际,存在者才能作为存在者而存在。惟有这种澄明才允诺、且保证我们人通达非人的存在者,走向我们本身所是的存在者。由于这种澄明存在者才在确定的和不确定的程度上是无蔽的。

当李晓松以澄明之心进入山水澄明的光亮,西岭的烟云也会透露出清澈的微光,在此间饮酒望月,采菊东篱,何问古今,一个精神建构者的道路,总会在曲折的山路间,被一枝花、一块山岩倏忽照亮,是心光,抑或天光,或者人与万物的相互映照,终究新境别处,豁然开朗。



总在西岭幽寂处|中国艺术研究院|李晓松山水画赏析


李晓松

1968年生于山东淄博。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院画家、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李晓松山水画主题创作研修班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李晓松艺术工作室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写生随记


写生就是要找到自己的感觉。

一截枯树,一段爬藤。

半亩山,天边云。

喜欢的就画下来。

把她融入到自己的空间中,与天性结合。

有些尽管不完善,却是一场心性的修行。

禅路云峰,

可远观,可近取。

新经营,自取舍。

得失之间,隐显之道。

亦大同中求不同。

观外,

天地四时,

一切都在正常秩序下运行。

人如此,画如理。

写生是场持久战。靠心情更需要靠心态。

2019年5月10号晓松于仰天山


作品欣赏

总在西岭幽寂处|中国艺术研究院|李晓松山水画赏析


《仰天山观景台》

33×46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9年

总在西岭幽寂处|中国艺术研究院|李晓松山水画赏析


《西岭山庄暮意》

33×46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9年

总在西岭幽寂处|中国艺术研究院|李晓松山水画赏析


《无名山暮意》

33×46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9年

总在西岭幽寂处|中国艺术研究院|李晓松山水画赏析


《傍晚写仰天山一隅》

33×46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9年

总在西岭幽寂处|中国艺术研究院|李晓松山水画赏析


《仰天山即景》

33.5x21.5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9年

总在西岭幽寂处|中国艺术研究院|李晓松山水画赏析


《仰天山的早晨》

33.5x21.5cm

纸本水墨

2019年

总在西岭幽寂处|中国艺术研究院|李晓松山水画赏析


《西岭山庄院外》

33.5x21.5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9年

总在西岭幽寂处|中国艺术研究院|李晓松山水画赏析


《物外田园静无尘》

33.5x21.5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9年

总在西岭幽寂处|中国艺术研究院|李晓松山水画赏析


《山影》

33.5x21.5cm

纸本水墨

2019年

总在西岭幽寂处|中国艺术研究院|李晓松山水画赏析


《大刘庄春意》

33.5x21.5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9年

总在西岭幽寂处|中国艺术研究院|李晓松山水画赏析


《大刘村山后雨意》之一

46×33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9年

总在西岭幽寂处|中国艺术研究院|李晓松山水画赏析


《大刘村山后雨意》之二

46×33cm

纸本水墨

2019年

总在西岭幽寂处|中国艺术研究院|李晓松山水画赏析


《春山云霭》

33.5x21.5cm

纸本水墨

2019年

总在西岭幽寂处|中国艺术研究院|李晓松山水画赏析


《禅心三无》

46×33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9年

总在西岭幽寂处|中国艺术研究院|李晓松山水画赏析


《窗外仰天山景象》

33.5x21.5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9年

注:图文来自网上,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