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彭文生講“無接觸經濟影響”


3月8日晚8點,彭文生老師在浦山講壇做直播演講,題目是:疫情的留痕,從無接觸經濟到數字經濟。彭老師強調了“機器可賦能人也可替代人”、“無接觸經濟使服務可貿易”等重要觀點,詳細講解了“可貿易服務”為何、如何成為新增長點以及如何把握等問題,很有深度,邏輯性強。講壇還專門安排了劉曉春做對話嘉賓,與演講嘉賓進行互動。現將聽講要點及點滴學習體會簡記如下。

1.關於無接觸經濟的兩點影響。

無接觸經濟的崛起意味著什麼?老師概括為兩點:一是機器既可以替代人,也可以賦能人。二是無接觸經濟克服了人員不能流動的障礙,意味著服務業可貿易,從而促進生產率提升。

機器替代人,也可以賦能人。賦能人,例如遠程教育,遠程辦公,遠程醫療。替代人,例如無人物流,無人駕駛,無人工廠。從近期看,主要在賦能人,從遠期看,可能會以替代人為主。隨著無線技術的發展,一切皆有可能,具有無限的可能性。

關於AI起來、人會不會失業的問題,很多人會有擔憂。這個擔憂是有道理的,但不一定對。首先,機器替代人,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即自動化的概念。比如原來需要5個人,現在2個人就夠了。其次,部分崗位會被替代,但還是會有新的崗位出來。零和經濟活動將是重要的新崗位來源。

服務業可貿易,是一個新的觀察。傳統思維認為,商品可以跨境流動,但人不能自由跨境流動。製造業 ,是可貿易品,而服務業(人與人互動), 是不可貿易品。最近一段時間,疫情隔離措施限制了人員流動,這就類似國家之間移民控制效果,這種情景讓人們迅速改變認知:原來人和人不見面,服務也是可以進行的(好多創新事實上也就是逼出來的)。無接觸經濟克服了人員不能流動障礙,意味著服務業可貿易。老師給出一個詞彙,可以稱之為“遠程移民”。比如一位上海某大學的老師需要講課,但由於疫情,只能在老家窩著,那麼咋辦呢?就可以做直播,在家講課,讓學生也在家學習。這就類似於把這位老師從“遠程”的他的老家“移”到了上海的教室裡,同時也把學生們從各自的家中“遠程”地“移”到了上海的教室裡,讓二者進行交易。我理解,這叫“遠程移人”可能更好些。在增強現實、虛擬現實、5G降低延時等技術條件下,這種“遠程移人”更加具有良好體驗感。也就是說,在技術條件支持下,在疫情環境倒逼下,服務的可貿易性應運而生,或者說,讓人們對其價值、對其特質有了感性認知,服務可貿易性開始進入人們的日常話語體系。

這啟示我們,對服務業的劃分,至少可劃分為可貿易的服務、不可貿易的服務,這具有重大意義和價值。這樣的巨大變化,迫使人們重新思考服務業的角色。傳統思維認為,服務業沒有價值,或者生產率低。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質疑樂師、牧師、律師的價值。馬克思的資本論認為,生產涉及服務業,但其本身不創造價值。還有一位著名人士指出,幾百年技術進步,四重奏還是要四個人。數字技術提升了服務業可貿易性,促進了生產率。貿易品生產率提升快,競爭充分、規模經濟、技術外溢。非貿易品生產率提升慢,競爭有限、規模不經濟、技術外溢有限。服務可貿易性的這一變化,對經濟增長和結構有深遠影響。

2.無接觸經濟是數字經濟的一部分。

無接觸經濟包括:電商,如生鮮電商;生活服務,如社區防疫、無接觸外賣;遠程辦公,如音視頻會議、協同辦公;遠程醫療,如線上問診、醫藥店商;線上娛樂,如長短視頻、遊戲;線上教育,如教育信息化;在線銷售,如在線賣房、在線賣車、在線旅遊;智能物流,如智能分揀、無人配送。

此外,除了無接觸經濟,產業信息化、人工智能,也是數字經濟的重要部分。可以說,無接觸經濟只是數字經濟在疫情條件下一個彰顯,它本身並無特別的含義,只在於人們對它的認知因疫情而更清晰、更深化了。

3.疫情對無接觸經濟是一個催化劑。

今年突如而來的新冠疫情,促使很多事情在發生改變或者在謀求改變。

比如在線娛樂。今年春節期間,新聞、遊戲、短視頻、長視頻的用戶規模和使用時長均有增長。

比如智慧物流。美團買菜無人車配送服務,美團買菜無接觸貨架。京東智能物流體系配送方案,四無技術方向:無人倉、無人車、無人機、無人超市。

比如在線賣房賣車。這些耐用消費品,也在嘗試線上銷售。2月13日,恆大率先實施全國所有樓盤網上購房,提供網上VR看房、網上選房、網上購房等,並制定了88天最低價鎖定、無理由退房、多重購房獎勵優惠等措施。恆大集團在線賣房實現認購額580億。

比如社區防疫工作的應用。無接觸技術已廣泛應用在疫情期間出入憑證和居民健康情況管理。阿里巴巴推出三色健康碼,並與釘釘企業復工申請平臺打通。騰訊海納團隊在疫情期間提供高效無接觸社區管理方案,推出“社區電子出入證+人臉識別門禁+無接觸自動體溫測量”一站式社區通行方案,並實時身份識別及預警記錄上報。

比如在線辦公。關於遠程辦公產業鏈圖譜,包括應用層、基礎層。應用層:在線文檔,企業協同,音視頻會議系統。基礎層:服務器、IDC等底層資源需求受到催化。據稱,美國在2017時就有超八成企業引入了遠程辦公制度,有3000萬人在家中遠程辦公,佔到總工作人數的16%到19%。相比之下,我國在這方面顯然還有很大潛力可挖。這也充分說明了,我國無接觸經濟有巨大提升空間。

4.在數字經濟下,服務業是勞動生產率新增長點。

服務業可貿易性增加,提升整體勞動生產率。公共政策如何促進服務業可貿易?數字經濟作為基礎設施,如何能更好地被利用?值得深思。

哪些行業、人,將受益於數字經濟發展?老師做了分析。(1)供給有限:壟斷。如專利權、關鍵技術人員,人的角色不可替代,如管理者、心理諮詢師、體育明星,優質地段地產。(2)需求無限:攀比消費。如時尚、品牌。(3)零和經濟活動,即不創造新價值、但有再分配效果。如網絡詐騙、比特幣交易、衍生品等部分金融交易,如利益集團遊說、離婚律師。

老師舉了地產的例子。數字經濟是如何影響地產的?從有利因素看,土地不可貿易不可再生,大城市房地產生產率提升有限;其他部門生產率提升較快;這樣大城市房地產相對價格就上升。從不利因素看,數字經濟使得人們可以遠程提供服務,降低人群聚集的規模經濟,從而降低對大城市地產的需求。此外,公共政策要發揮重要作用,地產收穫其他部門生產率提升的收益,能否被社會接受,以及地產作為資產與耐用消費品角色之間的衝突,也需要考慮。

關於經濟發展模式之辨,就是靠勞動力優勢,還是靠可貿易的服務?中國和東亞國家的成功經驗是:製造業/國際貿易。製造業吸收非技能勞動力,體現為城鎮化。技術外溢與轉移,體現為規模經濟、全球產業鏈。現在的一個巨大變化是,數字經濟降低了製造業可貿易性,提升了服務業可貿易性。機器替代人,製造業迴流高收入經濟和地區,降低其可貿易性。數字技術降低人與人遠程互動的成本,提升服務業可貿易性。落後國家如何追趕發達國家?一種較悲觀的觀點認為,機器替代人、製造業迴流、中國模式難以複製。另一種較樂觀的觀點認為,服務業可貿易、低勞動力成本優勢仍存,類似印度模式。至於落後地區如何追趕發達地區,上海VS貴州,東部VS西部,製造業VS服務業,也大致是同樣的道理。

為什麼技術在進步,整體勞動生產率增速卻在下降?這種情況是存在的。一般可以有三個解釋:第一,GDP統計誤差,沒有充分反映產出的增加。如無形資產、零邊際成本數字服務。第二,通用技術(GPT)滲透經濟,需要時間。體現在總體生產率有時滯。第三,經濟結構轉型。一個部門勞動生產率提升,剩餘勞動力轉移到低生產率部門。低生產率部門權重增加,拖累總體勞動生產率增速。對公共政策的啟示:數字經濟意味著一部分服務業將成為新的勞動生產率增長點,需要思考如何促進服務業的可貿易性,從而提高整個經濟增長效率。

5.小結與思考。(1)無接觸經濟昭示新增長點。疫情促使私人部門行為改變,引導數字經濟投資;同時也向公共部門展示了新技術的可能,增加新基建投資。(2)對個人隱私保護是挑戰。經濟發展與社會管理如何平衡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如何在充分使用數據的同時,使個人信息(數據)得到有效保護,將越來越成為時代性課題。(3)服務可貿易性會導致貧富差距加大,需要必要的公共政策介入。如專利權、明星等壟斷租金收入,如地產這樣非生產形成的資產收入,都需要關注到。

6.關於中美數字經濟發展的路徑和特點比較。

中國的數字經濟特點可概括為:(1)偏向勞動。(2)需求特點是,人口數量多、密度高、網絡效應大。平臺經濟,中國數量第一。(3)供給特點是,勞動力成本低。(4)勞動力互補型。(5)多集中在非常規工作(低技能偏向)。如外賣、快遞送貨員、專車司機、視頻主播。

美國的數字經濟特點可概括為:(1)偏向資本。(2)需求特點是,人口數量少,密度低。(3)供給特點是,勞動力成本高。(4)是勞動力替代型。(5)多集中在常規工作。如製造業流水線式,簡單、重複性服務工作。

關於我國數字經濟是否領先、可否領先的問題,好多人會關注,甚至津津樂道、頗具自豪感。我的看法是,可以謹慎樂觀,但也不能盲目。目前全球最大的七個巨頭,五個在美國,兩個在中國。美國更注重技術本身的創新,中國更注重技術應用模式的創新。這與中國是同一文化的大型經濟體有關。據老師分析,數字經濟的發展要有兩個根基,一個是要基於技術進步,另一個是要基於大量數據。前者,美國有優勢,中國不一定有。後者,中國一定是有優勢的。所以從前景看,應該還是相對比較樂觀的。

7.關於凱恩斯的兩個預言。老師講了經濟學家凱恩斯在1930年對100年後的兩個預言。一個是經濟效率、生產力大發展,這個基本實現了,預測準確。另一個是說人們會有很多閒暇,每週只用工作15小時就夠了,甚至不再需要工作。這一條預測錯誤。為什麼會這樣?是因為人性使然。許多人不參與創造價值,但仍要參與價值分配,是一種零和遊戲。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啟示。它會體現在很多方面、諸多領域,包括我們的日常工作。做管理要注意此類情形,儘量避免之、消滅之。

(2020.3.1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