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学者就是识字最多的人”

伏尔泰的“诱惑”

这段时间,我潜心“闭关修炼”,在阅读大量史书典籍的同时,渐渐对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种兴趣,不断催动着我的脑神经。我们通过阅读研究,可以了解历史,我们通过历史课,能够学习历史,中国历史,似乎是我们的专属历史。

但很多时候,你会发现世界是一个整体这句话并非空谈,中国五千年历史,不仅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历史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中国历史也代表着人类历史。

“在中国,学者就是识字最多的人”


正如我们能主动了解西方历史一样,西方也会主动了解中国历史,但他们的认识,和我们的认识完全不对等,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就像研究过中国,根据《赵氏孤儿》撰写出《中国孤儿》的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在其著作《风俗论》中有这样一句评价:

在中国,学者就是识字最多的人。

看到这句评价,你是不是有所触动,有没有想和这位伟大思想家展开辩论的冲动?亦或者觉得可笑,连反驳都不想反驳?的确,这就是西方思想家的认知悖论,认知与事实之间的思想家悖论。

镇定一下,先不要急着下结论。因为此时的伏尔泰,并没有鄙夷他称之为“中华帝国”的心,我们再看他的另一句评价:

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

这句话,同样出自其著作《风俗论》。把前后这两句话做个对比,是不是感觉伏尔泰这家伙有点意思?

前一句说的“离奇荒谬”,后一句说的“颇有道理”,这样的伏尔泰,看起来着实有点迷之诱惑。当然,这么有意思人和话,怎么能不深入研究一下,肯定能从中了解到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可以说,是在伏尔泰的“诱惑”之下,我无法抗拒钻研西方认识。

于是,我压着打人的冲动,认真去钻研了一番。之所以有打人的冲动,是因为有些个别思想家,对中国历史的偏见与充满鄙夷的评价,确实让我这个科班出身的不忍直视,外加忧愤交加,如卢梭说“中国人虚有其表”,这里就不反驳他了。

“在中国,学者就是识字最多的人”


言归正传,以伏尔泰为切入点进行研究,我发现这位仁兄的评价,其实蛮中肯的,而且他的认识附和西方人的认知方式,即便是有不足之处,那也是文化差异之下的认知局限所导致的。

我们就以伏尔泰那句“在中国,学者就是识字最多的人”为突破口,来看看他们这些“西方思想家天团”的中国认识。

当神奇的中国,撞见满脸不可思议的西方思想家,比文化差异还要神奇的东西便出现了――开眼后的挣扎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经久不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字的传承,文字是一个文明的重要载体。在某种程度上,他有着以物质载体,承载精神世界的作用。

中华文字,是象形文字。这与其他国家的文字截然不同,而且经历了由甲骨文,到楷书,乃至于行书到草书的演变,各中内涵极为丰富。我们来看西方,属于印欧语系,伏尔泰是在字母文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文字是传达精神的依托,所以他的认知中,文字就应该是最简单、最实用、最能传达精神的东西。

“在中国,学者就是识字最多的人”


中华文字,当然实用,当然能传达精神,而且同样的字不同组合,能传达不同精神。但却不是最简单的,每个词都由不同的字组成,千变万化奥妙无穷,咱中国人能理解,但西方人不理解啊!所以当谈到中国历史有过科学技术,上为什么没能深入发展时,伏尔泰就说:

另一种原因在于他们的语言的性质

当然第一种原因,他认为是中国人对“祖宗之法”的崇敬之心,对此他用了“不可思议”一词表明立场。换句话说,他认为我们的语言性质,是制约发展的关键,是不是又想反驳?再忍忍,咱已经说了他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就在哪摆着呢。咱稍微反驳一下,以表示对伟大思想家的悼念。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人身处其中都无法尽皆探究其奥妙,更何况是一个半道出家的西方思想家。回顾我国历史,文化内涵时不时越来越丰厚?海纳百川我中国文化的基本底蕴,神奇的东方中国,这种庞大的文化体系,绝非西方可比。

而西方思想家们,他们依托着简单而有明了的字词,表达着最直接明了的精神内涵,一切都是简捷化,所以即便是落后中国历史几千年,依然能够快速发展,但局限性也极为突出。当他们撞见神奇的中国历史,撞见遥远东方文化,除了不可思议和震惊之外,不会有其他的第一反应。

文化差异是个很优雅的词,他能够让许许多多的人,在面对冲突时可以有一个精神层面的解释。但西方思想家们对中国的认识,是比文化差异还要神奇的东西,我称之为“开眼”后的挣扎。什么叫开眼?当他们在自我陶醉之时,突然接触到比他们先进,比他们早发展了几千年的国度时,那种震惊是不是开眼?

“在中国,学者就是识字最多的人”


试想一下,现代人类通过二百年,一下子从封建专制、战火硝烟中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如果让二百年的人看见,是不是开眼?如果现代人类突然发现地球上还有一个比自己更先进,历史比人类还要悠久一千五百年的国度,是不是开眼?伏尔泰在《风俗论》中的这句话,就表明了东西方历史的差距:

另外,中国人发明了周期历法,比我们的历法早2602年。

之所以说是挣扎,是因为他们有极大的意愿想要去解释这个东方的古老国度,他们不懂这个未知文化的基本属性,但他们却试图用自己的文化,去解释他。所以,让人哭笑不得的“西方中国论”产生了,说句题外话,他们这种行为,是不是有点像今天的人类去探索宇宙和未知,一味的用人类文化去探索研究呢?

因此,在这种“开眼”后的挣扎下,伏尔泰说出来那句经典的话,在他看来在中国学者就是识字最多的人。他之所以有这种认知,究其原因还是前面我所说到的,以西方文化挣扎着解释东方文化的产物,因为在西方历史上,识字者可是极为稀罕的。这一点,同样在他的著作《风俗论》中有所提及: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500年前,不管是在北欧,在德国,还是在我国,还几乎没有一个人会写字。

他所说的500年前,大约是公元1200年左右,他们没有一个会识字的,那是他们的历史。

那么1200年的我们呢?是宋宁宗庆元六年、金承安五年,这一年理学家朱熹病逝。先秦、秦汉、魏晋、隋唐、两宋,我们已经发展了好几千年,文学大家不胜枚举,酒肆茶楼,瓦舍勾栏,气象万千。根本就没有可比性,如果把伏尔泰放在当时的中国,不知这位西方最伟大的学者,会作何感想。

“在中国,学者就是识字最多的人”


将自己的痛处,用以对比未知的长处,试图以己之痛阐述他人之能。我虽然不理解,但他们真的做到了,他们也快速发展了。

褒贬不一的心情

说完了大方向,我们对于以伏尔泰为代表的西方人如何看待古代中国,也有了一个初步认识。但这仅仅是开端,因为身为思想家的他们,绝对不会止步于一种浅显的认识,他们会进行研究,会在必要的时候掺杂个人情感进去。

他们的研究,伏尔泰的《风俗论》仍然是代表作,在我看来,伏尔泰是西方思想家当中最了解的中国的。注意,前提是西方思想家当中,如果按照客观标准,他们离了解中国还差“三次西天取经的距离”,甚至咱们许许多多国人都差“一次西天取经的距离”。

对中国的神往:信仰与自由的呼唤。

西方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政教合一体制,国名只允许信仰国教,政权和教权的交织错落,形成了饱受压抑的欧洲中世纪特色。

有一个故事,说中世纪的欧洲,一对新人入了洞房,因为丈夫期间把灯点着了,于是妻子就穿上衣服跑去教会哭诉,祷告上帝乞求原谅。因为在中世纪的欧洲,看异性躯体就是原罪加罪,即便是夫妻也不行。当时的管控之严,可见一斑。这一切历史,伏尔泰可是清楚的,所以看见古老的中国现状 他不淡定了。

“在中国,学者就是识字最多的人”


官员们认为人民可以信奉跟国教不同的宗教,就像食用一种比较粗糙的食物那样。

咱们国家,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国教,所以也没有所谓的教权存在。在他们看来,儒家就是儒教,就是我们的国教,虽然荒诞不经但咱不好说什么。他们神往中国,因为信仰自由,不会被强权干涉,这是他们对自由的渴望。

“在中国,学者就是识字最多的人”


对中国的贬损:骨子里的傲慢

别以为伏尔泰是高度赞扬古中国的,在他的字里行间,我看见的是隐藏起来的鄙夷,是一种“这货居然可以有这操作”的态度。在我看来,我们对中国的贬损是渗透进骨子里的傲慢,无法根除。

在他的《风俗论》中,有这样一句话,足以让我们看清一切。他说:

中国的法律不谈死后的惩罚与褒赏;中国人不愿肯定他们所不知道的事。

他们与一切开化的伟大民族之间的这一差别是惊人的。

地狱之说虽有用,但中国人的政府却从不采纳。

一句“开化的民族”,很是刺眼。不拿看出 在他们眼里,古中国可是一个“未开化的民族”。可笑至极,但咱也不会理会,当我们在宋朝风花雪月,享受人间美好的时候,他们那些所谓“开化了的民族”,还在啃着硬邦邦的面包,风餐露宿于大小街头祷告上帝呢。

但似乎是有一点苦尽甘来的时候,他们骨子里的傲慢又开始了,此时在他们看来,不谈死后的惩罚与褒奖,就是未开化。他们不知道的是,中国古代有福利政策,有律法体系,官员死后还有追加谥号,遗孀有抚恤金……

“在中国,学者就是识字最多的人”


即便是看见了,还是那个态度,仍然是“这货居然有这操作”的难以置信。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任他再怎么鄙夷和难以置信,也无法改变,他们也无法在事实面前,搭上思想家的荣誉,去刻意贬低。

结语

我们可以先得出一个结论,不管中国学者是最多的人,当时的西方,学者必定是识字最多的人。正如伏尔泰亲口所说,五百年前的西方,几乎没有多少人能识字一样。

东西方,本就是两个不同层级,不同信仰体系,不同文化属性的自然地域,饱受各自地狱文化熏陶的人们,无论你是平民百姓还是思想家,都无法摆脱认知条件的限制,和那骨子里的傲慢。不能说这种傲慢是不好的,因为傲慢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只是表达有误而已。但无休止的傲慢,和那没完没了的用自我文化和傲慢,去试图解释其他文化与傲慢,恐怕其结果唯有贻笑大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