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科,每天进行生命争夺的战场

大小新闻客户端3月13日讯(YMG全媒体·大小新闻记者 安益 李俊玲 通讯员 宋晓玲 焉卫轩 摄影报道)重症医学科,一个在患者和家属眼里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一个每天都在上演生死争夺战的地方,然而,每一位从死亡线上被拉回的人都会告诉我们,这里更是一个有温度的地方。

重症医学科,每天进行生命争夺的战场

帮助患者翻身

跟往年一样,大年三十的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床位全满,留在这里的全是重症病人,正在大家各自忙碌时,电话响起,“按照上级要求,组建第一批援鄂医疗救援队,需要医护人员各一名……”“我去吧,我去最合适!”正在给病人做治疗的副护士长田仁军毫不犹豫,“我报名”,“还有我”,一时间,大家纷纷报名,看着那一双双热切而又真诚的眼睛,护士长臧正明一边默默记下他们的名字,一边郑重的告诉他们“病魔无情,考虑好了再做决定”,她的话并没有吓倒这些热血奋勇的医护人员,就这样,驰援武汉的一、二、三梯队迅速成立。“我们派出的两位赴湖北同志,都是在科室挑大梁的业务骨干,他们代表的是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是去前线救人的,科里再有困难我们也要以国家为重,有了大家的稳定,才会有我们小家的幸福。”

重症医学科,每天进行生命争夺的战场

患者与家人视频连线

疫情之初,李杰书记和刘爱玲院长要求重症医学科做好打硬仗的准备,“时间就是生命,随时做好接收重症患者的准备,宁可空着床位等病人,不能让病人等着我们。”第一时间,重症医学科联系设备科,进行负压病房的检测,同时呼吸机、监护仪、微量泵等一切抢救设备全部入室。“压力非常大,因为疫情危害性多严重、持续时间多久,蔓延面有多大,我们都不知道,心里没有底啊。”臧正明护士长表情严肃,“容不得思考,必须想出多种备用方案,科室布局、床位分配、人员安排、防护措施,能想到的必须都要去做好。从过年到现在,白天、晚上一直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战备状态,每个人脑子里都没有“休息”二字。医疗质量与安全永远是重中之重,丝毫不敢懈怠,但是再忙再累,医护人员那敏锐的观察能力、灵活的思维判断能力、快速的反应能力一点也没减少,反而比以前更加沉稳了。”

重症医学科,每天进行生命争夺的战场

给患者做心理护理

重症医学科是一个每天都在进行生命争夺的战场,来到这里的都是在生命线上与死神搏斗的病人,结果无从知晓。“前几天一位肾病尿毒症患者,低钾血症发生室颤,生命垂危,立即除颤,心肺复苏一个多小时以后才抢救成功,继续血滤治疗,这个病人是第二次来这里抢救,现在情况很好。他的家庭条件比较困难,我们还为她捐了一点钱。”护士长面带微笑。重症医学科的每一个人的心里都铭刻着“生命相托,永不言弃”的誓言。在这里,既可以真实地观察到生命的心跳、呼吸、血压以及各项指标,又可以见证人性的真善美。

“我们科室的病人病情都很重,抵抗力差,外来家属我们无法掌控,万一有人感染新冠肺炎,谁也逃脱不了,包括医生护士。当机立断,我们停止了每天一次的家属探视。现在复工复产了,我们会更加严格管理。”切断输入途径,暂时停止探视,这一决定无形中又给医护人员增加了压力。“医生,我妈妈现在好吗?”“医生,我父亲醒了吗?”……虽然医护人员每天都会随时跟家属沟通病情,但是依然会有家属一次次的按响门铃。看见赵鲁新主任时,他正在病人身边拿着手机跟家属视频,刚刚脱离呼吸机无力说话的病人眼睛微笑着,她是在告诉家人“我很好”,而屏幕里的家人则眼含热泪却又兴奋地笑着跟病人汇报着家里的一切,这隔空的凝视与喊话令人动容。重症医学科承受着危重病人的救治压力和疫情防控的双重压力,但是他们想尽了一切办法以达到病人和家属的满意。

重症医学科,每天进行生命争夺的战场

为患者做皮肤护理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看着眼前这些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医护人员,熟练地翻身、叩背、吸痰、生活护理……记者不由得说了一声“辛苦了”,而他们却笑着说:“跟我们科李浩劼主任和田仁军护士长相比,这点累算不了什么,他们第一时间冲上了武汉最前线,是在用生命抗击疫情,守护好后方的‘家园’是我们的责任。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必将取得战疫的胜利,希望李主任和田护士长早日凯旋回家。”

直面生死,重症医学科给予了病人生命的尊严、理解和关爱,他们用耐心、细心和责任心换来了家属的安心、舒心和放心;他们用亲情般的淳朴点亮了生命的希望和医患间的温暖,隔离不隔爱,亲情满人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