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吃了!”孩子不好好吃飯,那是家長陷入了餵食誤區

美美的家庭今天迎來了美美四歲的生日,邀請了不少的親朋好友來家裡一起聚餐。飯桌上早已佈滿了各種好吃,到了吃飯時間,大家都已經上桌了,可是美美還是盯著電視上的卡通不放,媽媽已經在飯桌上叫了好多遍,百般無賴之下媽媽只好給美美夾著她喜歡的飯菜端到美美身邊,囑託美美先把飯吃了不然會冷了。

美美一心看著卡通不動,已經吃完飯的外婆看著美美飯菜沒有動,拿起勺子開始喂,一邊哄著美美吃飯,一邊不停給美美夾喜歡吃的菜。美美專心在卡通片上,嘴巴硬是含著飯不動,時不時嘴巴嚼一下,可是這都大家都已經吃完了。

美美的一碗飯還是剩下一半,外婆在一旁哄著也沒有動靜,媽媽看著頓時惱火起來,把電視一關,美美一臉不開心的賭氣回房間了,大聲說道:“我不吃了!”旁邊美美的阿姨對著媽媽說,我家孩子也是這樣的,吃飯就是慢吞吞的,硬是要不斷哄著。

在孩子不好好吃飯上、還出現挑食、偏食等現象。這種情況在大多數家庭中,都是普遍出現的一個問題,孩子處於一個成長階段,需要從食物來攝取營養。

有相關科學研究表明,如果在兒童成長時期,出現挑食、偏食等情況,會導致孩子因為某些營養元素攝入不足或缺乏,導致孩子出現成長問題,比如智力發展,體能發展,身高和體型等。

“我不吃了!”孩子不好好吃飯,那是家長陷入了餵食誤區

家長在教育孩子出現的誤區

父母從各種角度用著各種方式來讓孩子達到吃飯的目的,用著強烈的控制慾,來實現孩子吃飯的目的。有些孩子已經習慣性讓父母餵養,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就會進到一個誤區狀態,少食多餐,一次性吃不多,那麼我就讓孩子多吃幾次不就可以了嗎?

這是一個誤區點,因為少食多餐會讓孩子無法體驗到飢餓感同時會讓孩子對吃的這件事失去好感,導致胃酸分泌量減少,會影響食物在腸胃內的消化和吸收。

孩子處於一個成長階段玩心會比較重!在吃飯過程中,也是喜歡追追打打,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就會比較喜歡在孩子的身後追著孩子一起,或者孩子在玩耍時候家長也會端著一個飯碗過來一勺喂孩子。

其實這種情況下已經給孩子帶來了一個潛意識,吃飯和玩耍是沒有區別的,同樣這種情況下如果還是會繼續餵飯的話,也會帶來一個惡性循環,不會解決孩子的吃飯問題,還會帶來厭食的情況。

孩子不好好吃飯,家長會想很多辦法,在這其中有種辦法是最容易奏效的,但是從教育的長角度來看這個方法不是最奏效的,就是威脅和恐嚇孩子。

其中最經典的一個就是搬出孩子就怕的人或者怕的事和吃飯聯繫在一起。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就會產生心理陰影了,孩子從心理就會產生抗拒,不過這種情況也是短暫的效應,如果在這個謊言被識破以後,孩子也會對家長失去了信任感,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需要對症下藥,想好對策才是正確的方法。

“我不吃了!”孩子不好好吃飯,那是家長陷入了餵食誤區

那麼如何解決吃飯這個難題呢?

首先我們先可以瞭解一個效應“鯰魚效應”

鯰魚效應源自挪威漁民的養殖故事,因為當地人喜歡吃活的沙丁魚,所以,活魚在市場上的賣的價格要比死魚高不少。

漁民就想盡辦法讓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辦法用了不少,都是以失敗結束。但是,有一條漁船卻有辦法讓大部分沙丁魚活著方法就是-魚池中加入沙丁魚的天敵——鯰魚。鯰魚到了陌生環境會四處遊動,惹得沙丁魚十分害怕,也到處躲避,逃竄。最後沙丁魚才會往漁港回。

根據一個鯰魚效應,我們可以瞭解到我們使用到的是加入了激勵手段,導致沙丁魚最後回到漁港,同樣這個方法我們也可以用到孩子吃飯上。

“我不吃了!”孩子不好好吃飯,那是家長陷入了餵食誤區

第一 我們需要給孩子設定一個競爭對象。

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孩子會因為旁邊有了其他的小朋友,而產生心理效應,在吃飯過過程中能夠很好地融入導致這個集體當中。像在幼兒園內,和同齡小夥伴在一起,幼兒園的老師也會採取激勵機制,會發現小朋友的胃口會大增,也會速度加快,因為如果不吃,其他的小夥伴就會追趕上我。

第二 家長要學會轉變觀念放下對孩子的控制。

大多數的父母對孩子都會強加自己的想法去控制孩子,在這一點上家長需要做到的是,和孩子交流需要更多的耐心,相互之間多多溝通,要轉變新的思路,不能強制來干預孩子的思想,唯一要做的就是順其自然。當孩子已經能夠發現你對他的控制已經在下降時候,就會體現出來效果。

“我不吃了!”孩子不好好吃飯,那是家長陷入了餵食誤區

第三 給孩子創造一個平和的就餐環境。

需要給孩子一個溫馨的氛圍,在吃飯之前就要去安撫到孩子的整合情緒,並且讓子做好相對應的準備,讓孩子對吃飯可以存在一個儀式感,教他飯前習慣應該是怎樣的,讓孩子形成習慣從而能夠接受。同樣在飯桌上,家長也是需要做出表率,賞心悅目可口的飯菜,注重每餐的葷素搭配和整個菜色,在樣式和顏色可以儘量的偏向於兒童。在餐桌上,可以多和孩子聊聊今天的情況等,佈置好整個就餐氛圍。

第四 學會運用合理的邏輯結果。

合理利用好的邏輯結果,安排一些人為情境讓孩子自身的來感受體驗不良行為的後果。但是家長需要注意到的是如果沒有運用得當的話,會產生對孩子的懲罰,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就是,孩子如果不喜歡吃飯。

但是你告訴孩子如果吃飯的話,就會造成胃病和以後沒有力氣和他喜歡的小朋友玩耍了,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就會有了自我的選擇。我們要在尊重孩子的情況下,學習到合理的方法和技巧,運用正確的方式來進行教育。

“我不吃了!”孩子不好好吃飯,那是家長陷入了餵食誤區

兒童心理學奠基之作《孩子:挑戰》一書中寫道:

我們需要經常提醒自己:“我沒有權利懲罰一個和我享有同等地位的人,我有責任引導我的孩子。我沒有權利強迫他人接受我的意願,我有義務不對他人的過分要求妥協。

總體來說,其實,在孩子成長的一定階段都會出現挑食等情況,只是每次的程度都會不一樣,只要孩子的各項發展指標在正常範圍內,家長們可以放寬心不用太過於焦慮。教育孩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父母也不是要去對孩子唯命是從,也不能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的身上,家長要做的也是慢慢發發現挖掘適合孩子成長的教育理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