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丧事花圈起什么作用?

生活创造者


这不但是农村献花圈,现在恐怕中国大地上都有这习惯了,这也是一种礼节了,也是一种气纷。











老杨红


其实是没一点意义,花圈花篮如果在公共场所和陵园能起到肃穆的作用,也能代表对逝者的哀思,可以重复使用。但是如果到我们农村就可以说变味了。

因为农村一般情况都是有唢呐和锣鼓为逝者送行,早先如果那家去世了老人后由村里的手巧妇女剪几个纸幡和一个岁数幡就行了。到现在不行了,都是盛行花圈纸灯望乡台和摇钱树。光花圈就几十个,烧花圈害多益无。一是污染环境,二是火灾风险大,最后是耗费钱财,一个花圈一百多块钱,二十个就二千多块钱,再加上临上地还得人搭手拿花圈。每个搭花圈费十元钱,算下来光花圈费都得几千元,这是不必要的开支。

所以我认为在农村用花圈是没有一点意义,是一项不必要的开支。农民弄两个钱不容易,如果把这钱花在老人在世时吃好穿好的身上,总比那一把火烧了强多少倍。百善孝为先,老人在世多孝敬,逝后晚辈也心安理得。

我是农民我在农村,我关心我们农民的美好生活。





王银令


农村办白事的花圈对于死者来说不起作用,这都是做给旁人看的,也算是农村的铺张浪费吧,以前的农村我们这里没有送花圈的习俗,慢慢演变到现在就变质了,就变成了人情往来的一种表现,有的花圈花费好几百,到最后就是放在坟头,大风一刮就吹的乱七八糟,现在我们这去死者致哀都会花20元买一个花圈,但导制花圈太多没地儿放,所以花圈都不撑开,还是放在包装盒中,等老人下葬后,花圈又重新回收到花圈店里,回收价格就只有5块钱一个了。所以花圈根本不起作用,倒是花圈店里赚了点钱。希望当地政府出台禁令取消这种没实际意义的形式主义。要像农村禁烟花爆竹一样,还农村一方静土。


湘北可乐


农村老人死了,特别家族大,亲戚多,那花圈奠祭的一个阵势。

所有花圈为首的是姑嫁女婿上祭的彩幡。彩幡五吊,中间主吊写上孝婿孝女奠祭亡古岳父母大人和父母亲大人加姓名。

姑娘女婿的彩幡扎的好,丧事过的起劲。彩蟠的主要做用就是引亡人之魂。出殡时孙子辈们打着彩幡走在棂棺前面。打幡的称呼亡人,是爷爷就叫:爷爷一一到你的新家里走!

亡人的灵魂也知道彩幡的用意,尽管儿女们哭天址泪,还是阴阳两界有别,难舍难分中离开了。





郭玺清


农村也好,城市也罢,都各有各的风俗习惯。

我是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花垣偏远地区的农村人,如果只说花圈的话,我们那边的分为两种:一种是外来花圈,一种是自家花圈。

比如一个人死了之后,首先是自己家里最亲近的人帮他们洗澡,穿衣……。然后再用一块门板大的板子在大厅(乡下的堂屋)搭成架子,用白布铺好,让死人睡在上面。

只要把死人抬到那个架子上睡好之后,就要找到好几张白纸剪好用面粉粘成一个花圈的样子,只是要比花圈小,没有花圈好看,架在死人的头上方。那个就是自家做的伞,我们那边叫做孝伞,代表家里的孝子、孝孙来孝敬死人的意思。所以那个花圈,非常重要,而且还必不可少;死人没有出门上山的时候,那个花圈还不能拿开,也不能移动。比如明天早上要出殡了,今天晚上大概12点钟左右才会把死人从板子上抬进棺材里面。把板子和架子撤走,棺材又移到原来放板子的地方,孝子花圈,还是不动。

尤其是出门的时候不能忘记把那个一起带走,跟着棺材一起拿到埋人的地方。

万一忘记了,又倒回来再取的话,那就说明那天的出殡不吉利,以后不知道会有什么的灾难。

像那些外面给过来的花圈就不会那么重要了。

当时我在娘家的时候,一般的死人,我们乡下几乎很少看到花圈,过来送礼的也有点复杂,最亲的有五花八门。

比如原来我爸死的时候,还在家里摆的那几天时间,整个村子的亲戚朋友都会轮流过来守夜,因为那个时候是不能关门的。我们作为女儿,明天晚上都要陪别人坐通宵,而且还要准备瓜子什么的,饮料之内的东西让别人吃。做人情的时候,除了给钱外还要20斤肉左右,让道士做鬼,意思是让他把肉也一起带走。还要这边烟、糖和酒,到出殡那天到路上扔的扔给的给,直到埋他的地方为止。那个时候我们家里除了我舅舅给一个花圈外,都没有人给了。因为当时我舅舅是在凤凰县城上班,都跟着城市走。

这几年也开始慢慢看见有花圈了,因为在我们这边的农村乡下,外面给的花圈,就是让别人知道他们的亲戚是从城市,或者大地方过来的。如果哪一家死人得的花圈最多,别人就知道他们家认识的人都是从城市过来的多,仅此而已。

所以外面给的花圈对我们这边的农村来说,意义不大。




寻找你的停留


花圈不管在农村和城市里都会放,这是对死者的一种尊敬,和缅怀,说有什么用,一点作用也没有,反过来我问,现在的婚礼大办,又是酒席,又是庆典,又是礼车,又是主持人在台上祝福,夫妻二人表忠心,有什么用,照样该离婚的照样离,人过世了,就这一次,也是对人这一生的总结和恳定,怀念故人,人生在世莫忘前人,珍惜当下,我们每一天所干的事能有几件事是真正有用的事,我们不是都在为自己的欲望在忙碌,可是真正属于我们的是活着的时候我们经历的每刻,珍惜当下




用户5821219659


据说花圈的起源始于古希腊,当时人们用花圈装点神像,花圈当时是一种圣物,后来花圈逐渐传播开来,花圈的作用和意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如古代西欧就把花圈作为奖品,只有优胜的运动员或凯旋的战士等才有资格获得,所以当时的花圈代表着至高无上的荣誉,奖励花圈就有了对获得者表示尊敬崇拜的含意。

至今印度、缅甸等国仍保留了这一习俗,在招待尊贵的客人时,会给客人戴上用蔷薇花做的花圈,以此来表示敬重、欢迎之意。当然目前更多的国家都是给贵宾献上花环或花束。其含意也不仅仅是表示尊崇了,还可表示感谢、祝福等。

至于花圈何时开始出现在葬礼上,似乎已无从考证,但应该和古代北欧允许花圈获得者去世后带花圈入葬,并允许其亲属带花圈参加葬礼有关。

两千年前的古罗马就以法律形式将此做了规定,所以花圈无疑已是尊贵与荣誉的象征,再加上基督教认为:天使会将获得花圈的人送往天堂,而通往天堂的路和天堂里到处铺满了鲜花,而人们都希望自己逝去的亲人能上天堂,所以这种敬献花圈的做法就逐渐传播开来。

我国的花圈上还增加了“奠”字和挽联,送花圈表示对逝者的祭奠,怀念之意。花圈的另一个作用就是装点灵堂,使其庄严肃穆,但焚烧花圈也易引起火灾,造成环境污染,以及纸张浪费。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电子花圈应运而生,既可起到哀悼逝者、装点灵堂的作用,还可节约纸张,避免火灾与环境污染。相信终有一天它会替代纸质花圈。





妙对佳联


花圈为丧礼专用的。参加葬礼时,人们常常敬送花圈,作为对逝者的追悼。花圈最初并不是为丧礼专用的。 花圈的“发源地”据说在希腊,古希腊把花圈称为“斯吉芳诺思”,是装饰神像的“圣物”。

教堂中的祭司后来也戴起花圈来,花圈传播到各地后就不一再地是教堂专用的饰物了。古代西欧曾用花圈作为奖品颁发给凯旋的战士和运动场上的优胜者。 印度和缅甸,至今还保留着用蔷薇花做成的花环给贵宾戴上以表敬意的习惯。

花圈,原来作为礼物,以示尊重和敬礼 ;以后逐步演变成对去世的亲人和好友敬献花圈,以表示对逝者的怀念和哀悼。



我叫小庆


花,代表一种美好,代表一种寄托。不论农村还是城市,向亡者敬献花圈是一种礼仪。

敬花圈本来是在城市中流行,随着农村发展,农民们有点钱了,也学起城市那一套,后来大概是花圈还不够面子,从而发明了纸车、纸人、纸房、纸电器。送葬时候,浩浩荡荡的,场面热闹非凡,完全没有办丧事的气氛。

这究其根底,完全是农村某些人的劣根造就,这种奇怪的现象:办喜事要攀比,办丧事也要攀比。即使是穷,也要借钱把丧事办得风风光光的,从而“告诉”所有人:我们从始而终对亡者是非常好的。避免了别人背后说闲话。

其实,农村有很多子女对年迈父母的照顾和孝顺是不足够的,有的人甚至嫌弃他们,盼他们早点死。这最大的原因是家庭利益分配问题。

比如母亲只帮小儿子带小孩,大儿子的老婆一定会恨她,丈夫耳边风被吹多了,自然会偏向媳妇。大儿子给父母的钱很少,小儿子老婆不乐意了,也向自己丈夫吹耳边风。这样,一旦父母自己在老家生活,两个小家庭一定会互推责任互不理睬。

但当老人家去世了,他们突然间成了大孝子,风光地为死者办丧事。不知情的人也许对他们大加赞赏,只有一些知情人了解其中内情。

所似,给亡者送花圈前为什么不多送一点温暖,那怕多一丁点,他也许现在好好活着。他不要死时候很风光,只要活的时候有问候。


模塑梁工


送花圈是从欧美传过来的习俗。在我国古代,丧葬仪式以搭灵堂为主,四周饰以白布,并扎纸人、纸马来烧,另外还要打幡、撒纸钱等。

  按照北欧的传说,一个人临死时带上花圈,安琪儿(即天使)就会把他的灵魂带到天堂。原来,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法律——《十二铜表法》中《神圣法》第七条说:“假如有人或者亲身,或者由于自己的马或奴隶在竞赛中获胜而得到花圈,那么在他死时,无论在他家里或在战场,都不禁止把花圈置于死者身上。

  同样,也允许他的亲属带花圈参加葬礼。”

  显然,花圈原来是一种奖赏物!好人升天堂,坏人下地狱,这是古代中外皆同的看法。

  既然花圈是胜利者和勇敢者才能得到的奖赏,难怪安琪儿就只愿把有花圈的灵魂带上天了。

  现在人们为死者送花圈,仍然属于给死者赠送的“葬礼”之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