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读书笔记


《伤寒论》读书笔记

1.《伤寒论》中的阴阳属性

阴阳在《伤寒论》体系中不是形而上的阴阳,不过为概念上的阴阳。机体对于病原体的防御处于主动进取状态者为阳,而被动收缩者为阴。胡希恕也持这个观点。阳证指人体津液充足,有抗邪能力;阴证则是津液不足,机体表现为低迷虚弱状态。

《素问.热论》以病势出于表者为阳,病势内结者为阴。阴阳的含义固定不变,是对热病的归类。

2.闫德润对六经属性的总结

太阳病是多数急性热病的总称,主症为恶寒、发热。因恶寒、不恶寒,有汗、无汗而有伤寒、中风、温病、风温不同证型。

阳明病为肠胃病,更偏重于肠道。由原文“著其极者至于燥屎不下”可知。

少阳病为消化系统疾病,偏重于胃,表现为胸胁苦满、呕、结胸、痞等症状。

太阴病与阳明病相反,主要为胃肠虚弱、腹满而吐、自利益甚。

少阴病为全身虚寒,同时有表里证,较太阴更偏重于表,所以“肠胃自寒以外,尚合以心疾也”。

厥阴病因有显著循环障碍而见四肢厥冷,多为他病不治或误治,导致人体防御功能及自愈力几乎丧失而发生复合证候。

这种表达虽不尽全面,好在符合现代生理病理,方便理解。

但为什么仲景不用脏腑来表达病症,而非要用六经的表达方式呢?六经涵盖的通路或层面,包涵的人体状态更广泛,往往已经涉及多个脏腑。

3.发汗的意义

发汗最重要作用是调节体温,同时有排泄及保护的作用。

汗腺分泌的能力也是由血液充足与否所决定的。循环系统之于人,实在是太重要了。

而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是心脏。所以保证心脏泵血能力是很多疾病治疗的核心。

另外脊髓中有末梢性血管运动中枢,通过血管舒缩神经调节血液循环。这就可以理解督脉和卫气的关系为什么这么重要,为什么针刺大椎穴可以使冰凉麻木的手变热。通过督脉治疗可调整微循环。

中医更关注微循环状态。西医不关心这个,也没有关心的办法,他们只关注大血管。

4.人是恒温动物

我们要时刻调整以应对外界变化,同时要保证身体处在37°左右的恒温状态。发热的人体机制还是要思考清楚的。所谓的病态,不过是生理状态无法恢复正常而已。所以治疗终归是要基于人体生理、气血的变化的。

天冷了,人体要加大做功,增强代谢以应对寒冷。所以秋冬人体代谢会加强,这个过程中代谢废物相应就会多,所谓“内热”就是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冬吃萝卜”也是这个原因。

然后我们常说的冬天人体气血潜藏于里,是不是就说不通了?


《伤寒论》读书笔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