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通往五洲的侨乡

作为著名侨乡,泉州拥有众多的海外乡亲。早在古代就有一群人,扬帆破浪,踏上了远渡重洋的征程。他们带着乡音,“过番”谋生,扎根异国,为东南亚等国家带去了泉州的传统文化,他们是最早开启“民间外交”的使者,他们共同的名字叫作华侨。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早早地就把自己与东南亚乃至整个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泉籍华侨、华人见证了这一历史变迁。到达侨居地后,他们发扬爱拼敢赢的精神,与当地居民并肩劳作,拓荒垦殖,修建道路,建立村镇,兴办文化教育和其他社会福利事业,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开发东南亚。在移民的过程中,他们也传播了泉州传统文化,将泉州传统文化逐渐融入当地的文化之中,并在当地产生深远影响,促进了东南亚经济文化的发展。

泉州:通往五洲的侨乡

数百年间,一代代泉州人乘风破浪,漂洋过海。他们怀着对故土的眷恋,对未来的向往,肩负着养家糊口的重任,义无反顾,背井离乡,远下南洋,“过番”谋生。泉州早期的移民在异域他乡垦地辟田,疏浚河道,使穷山僻壤变成千里沃野,使荒滩浅湾变成繁荣渔港。

泉州:通往五洲的侨乡


泉州位于季风气候地带,古代泉州人就懂得利用东南季风和西北季风的风向,驾驭木船,出海捕捞,为泉州人“下南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泉州人比其他地区的人们更能有力出洋。

其次,泉州位于东南沿海地区,宋元时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东方第一大港,泉州人出洋贸易成风。

其三,历史上,泉州沿海一带田不足耕,泉州人开始沿着海上丝路出洋谋生。东南亚地区自然条件良好,泉州人首选这些地区移民,将先进的耕作技术带到当地。

其四,泉州人拥有爱拼敢赢的精神和勤劳勇敢的品格,扎根海外,努力拼搏,成家立业,获得成功,鼓励着越来越多的泉州人出洋发展。

泉州:通往五洲的侨乡


泉州人在东南亚地区从事的行业是多种多样的。老一辈的华侨、华人主要从事传统手工业、采矿业,一部分人会参与到当地经济作物的种植,例如种植橡胶、甘蔗等,也有一部分人从事餐饮业,将闽南特色的菜肴、菜品引入当地。

新一代的华侨、华人,从事的行业则更加广泛、更具现代化,呈现出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特点。他们有的人涉足经济领域,在当地做生意、搞贸易、促投资,成为杰出的商界人才;有的人涉足文化艺术、科学教育领域,成为科研、教育、医学界精英。当然,也有不少泉州人加入当地国籍,涉足政治领域,成为当地政界领袖。

泉州:通往五洲的侨乡

泉州人到了海外,将中华文化传播到当地。

第一,传播中华传统文化。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忠勇仁义、“和为贵”等价值观伴随着移民也融合到当地的文化当中。尤其是泉州人从事商业活动时秉承的诚信、义气、协作等信念赢得当地人的好评,并得到效仿。

第二,传播闽南传统民俗。东南亚等地至今仍保留着闽南地区的传统习俗,如除夕的祭祖、守岁,初一的“开春”迎新,元宵的观灯,清明的扫墓,端午的吃粽,中秋的赏月等等,均与泉州本地习俗如出一辙。此外,华侨、华人也将泉州本土的妈祖等民间信仰带到当地。诸如感念祖德、慎终追远、眷念亲情、爱家思乡等传统也在当地社会得以传承。这就承载着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赤子情怀和叶落归根的家园情结。

第三,传播泉州人核心价值观。泉州人凭借拼搏进取、吃苦耐劳、乐善好施、团结乡邻的精神,在东南亚闯出了一片天地。这种核心价值观富有感召力,对移民民族性格的塑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四,传播闽南语言文化。俗话说,乡音难改。泉籍的华侨华人每到一处国家,除了学习当地的新语言外,在家中仍会坚持使用闽南语。特别是在一些社区活动、宗教仪式甚至经济文化交流场合,泉州人聚集的地方,常会用闽南语交谈。据初步统计,海内外讲闽南语的人数超过4000万人。在新加坡,闽南话叫作“福建话”,70%-80%的新加坡人会说或会听“福建话”。在东南亚,不少马来人也会使用闽南语。现如今,不少华裔新生代也会讲闽南语,闽南语在当地得到了较好发展。至今在印尼—马来语中仍保留了许多由泉州方言转化的日常用语,同时,在泉州人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一些带有东南亚文化色彩的外语词,如“纱文”(sabun,肥皂)、“洞葛”(tongkat,西式拐杖)、“甘仔得”(kamati,西红柿)等。

泉州:通往五洲的侨乡


目前,祖籍泉州的华侨、华人95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世界五大洲的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90%居住在东南亚各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地的泉籍华侨、华人数量均超过百万,成为中国与东南亚等国家联系交往的纽带。他们在无数的领域创造奇迹,涌现出一大批的工商巨子、政界精英、文化名人和社团领袖。

泉州华侨“下南洋”的历史以及他们在异乡拼搏奋斗、传播友谊的动人故事,被一代代传诵着。


(来源:泉州文化系列丛书、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