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風雲:開創“仁宣之治”的朱瞻基,為何成了蟋蟀皇帝


明朝風雲:開創“仁宣之治”的朱瞻基,為何成了蟋蟀皇帝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中國歷史正式進入朱瞻基的宣德時代。有勇有謀,實踐經驗豐富的朱瞻基,趕上了一個帝國蓬勃發展的上升期,加上自己高明的治國手段,守成有道,明帝國蒸蒸日上,迎來了“仁宣之治”的高潮期。

  朱瞻基當政期間,重點放在治理內政方面。他主動從交阯撤兵,節省了財力,減輕了人民的負擔。他還派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加深與周邊國家的聯繫。朱瞻基整頓了統治機構,特別是限制官員職數,實行保舉和欠任。還實行了一些為民減負的措施,譬如,他先後罷湖廣採木、工部採木,將赴東莞採珠擾民的錦衣衛官員逮捕入獄,還多次蠲免稅額和積欠的柴炭草,免除在京工匠中年老殘疾和戶內無後者的匠籍。

  朱瞻基對明朝後世影響最大的幾件事情,分別是提升內閣的地位,擴大監察的範圍,固化巡撫總督的職權,增強宦官的影響力。

  朱元璋建立的內閣制,本是為了取代相權的,所以,一直以微臣充任閣臣,主要是個諮詢顧問機構。到了朱瞻基時代,以六部尚書等朝廷重臣選任閣臣,稱為閣老,成為無名有實的丞相,責任內閣的出現,避免了大臣專權,也保證了在皇帝怠工期間,帝國的有效運作。

  朱元璋對貪官深惡痛絕,對其進行了空前絕後的打擊。而作為反腐的急先鋒,監察官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朱瞻基時代,巡撫、總督的職權漸漸制度化了,他們上馬管軍,下馬管民,成為了威震一方的封疆大吏。這些人多是由文官出任,他們的上位,喻示著明朝重文輕武的傳統就此濫觴。

  朱瞻基進一步打破朱元璋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訓,在宮內設立“內書堂”,培訓宦官精英,讓他們擔任司禮太監,逐步攫取內廷的權力。說到底,處在封建社會晚期的明帝國還是不相信外人,更願意相信這些匍匐在身邊的廢人。

  朱瞻基之所以成功開創“仁宣之治”,離不開他的人才團隊。宣德朝有五位著名朝臣:楊士奇、楊榮、楊溥、夏原吉、蹇義,其中前三人合稱“三楊”,尤為重要。這些大臣各有所長,其中“蹇義簡重善謀,楊榮明達有為,楊士奇博古守正,夏原吉含弘善斷。故事涉人才,則多從義;事涉軍旅,則多從榮 ;事涉禮儀制度,則多從士奇;事涉民社,則多出原吉”,至於楊溥則是個特殊的人才,性格內向,操守高尚,為眾臣歎服,是很好的朝政粘合劑。


明朝風雲:開創“仁宣之治”的朱瞻基,為何成了蟋蟀皇帝


  朱瞻基本人還是個造詣頗高的藝術範和遊獵迷。故宮博物院就收藏著朱瞻基的親筆繪畫書法作品和反映他射獵、戲遊活動的繪畫,如《武侯高臥圖》《三陽開泰圖》《瓜鼠圖》《射獵圖》《行樂圖》等。同時,他也愛屋及烏,對當時的文化事業給予了保護和支持,使因元末農民戰爭及靖難之役日漸凋零的文化事業迎來了新生。

  朱瞻基手裡有錢了,難免要追求物質生活。他特別喜歡銅香爐,專門下令從暹邏國進口一批紅銅,責成宮廷御匠呂震和工部侍郎吳邦佐,參照皇府內藏的宋代名瓷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等史籍,設計和監製香爐。紅銅經過十二次精煉,並加入金銀等貴重金屬,終於,鑄造出大氣異常,寶光四射的三千座銅香爐。後多有仿者,但未得其髓。

  如果說宣德爐好歹算是藝術品,既滿足了朱瞻基極品範的追求,也為後世留下了藝術瑰寶的話,喜歡鬥蛐蛐的愛好真的有點過了。《明朝小史》曾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朱瞻基酷好鬥蛐蛐,就向江南索取上品,動輒每隻數十金。當時楓橋一個糧長被郡督派遣去捉蛐蛐,終於尋到一隻“最良者”,馬上用駿馬換了過來。回家後,他非常小心地把這個命根子放在了蛐蛐罐裡。其妻好奇,便打開蓋子偷看。沒想到,這隻“神奇”的蛐蛐一下子從罐中跳出來,被院裡的雞給啄死了。妻子恐懼自殺。糧長悲傷不已,怕因此受罪,於是也一根繩子隨著妻子而去。

  這種“上之所欲,下必甚之”的悲劇讓蒲松齡腦洞大開,創作了《促織》予以諷喻,一下子將朱瞻基的形象敗壞無餘。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朱瞻基突然死於乾清宮,時年三十八歲,一個輝煌時代就此結束了。

  新上臺的明英宗才剛八歲,那又是另一個悲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