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的水平与高低——兼论医生的平台和发展

上午三个小孩在探电梯的按钮,最低个小孩蹭了好久才按住,中间的小孩不怎么费力按住了,最高的孩子骄傲的说你俩都不行,看我的,结果又一蹦按到了电梯指示灯的最高处。事情也许就有了分晓,不过中间孩子对高个孩子的一句话挺有趣,你真厉害,那你能碰到顶吗?很显然,这个孩子完不成。

人生许多事情需要在比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医学也一样。所谓的医学专家,只不过是医生之间经过比较而形成的,没有天生的专家,也没有天生的名医。名医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比如镇上的名医看病特别好,但是到了县城大都市也许就不是;而在省城医院一般的医生在镇子里也会是个名医。这是区域与工作环境对医生的分类,但很多时候也不尽然。省城专家和镇上的名医并没有可比性,镇上的名医擅长常见病,病人很多,但大医院可能仅仅是会做一种技术的医生。

这就引出一些问题:一医生的医术高低如何评价?二医生之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

关于医术的问题,很多人喜欢当老师批评人,这也不是坏事,毕竟医学也是有规范的职业,不能够随意的表演,这样专家对于医师执行中间的偏差是应该纠正的,这是一种良性行为。但这种良性互动行为应该建立在共识基础之上,批评的人和被批评的对象治疗能够达成共识,这样也才能真正体现医生水平的高与低,这也是做学问的常态。

日常中有几种情况对于医术的判定是比较难的,而中间主要是民间医师,民间中医。浏览报纸和网络,常见到民间和科班的对决,这里边常常是互不相让。科班的觉得民间的不靠谱,不规范,民间的会认为正规出身不过就是多了文凭而已,临床的实践也许并不多,特别是中医的争论,民间总觉得自己是厉害的。

这里边其实就是缺乏一个平台和关系的理顺。民间和科班在对应病人上是不一样的,这一点要给予关注。现在科班的治疗更多的是吸纳传统和现代化的成果,在治疗时候有着更大的适应范围;民间医师的治疗也不尽然,对于现代技术可能不知或者不通,对传统的也许有些支离破碎。不同的层次接触于不同的实践环境和人群,常见病和疑难杂症的认识并不一致,基层复杂的可能大医院很简单,而大医院结合多重疗法,也许并不抵御基层医师单纯的中医。这里至今没有统一评判标准。

没有统一标准,限制了医生水平的判断,而现在社会信息化之后,中老青治疗水平的判断也不尽然,新同志有新同志优势,老同志有老人的不足,这就会让不同资历的医师置身于相同的平台。未来,可能更注重于医师身份,而会忽略医师之级别。级别打破,是未来医生存在和流动的核心。如果注重于级别对医师水平的判断,遴选,那么,医疗资源不均衡就会长久存在,并不利于医疗改革的推进。

个人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