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明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楚之南风繁花盛开1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元末民不聊生,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称朱明,定都于应天府。

1、政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

2、经济: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继续发展,百姓自给自足;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统治者重农抑商并实行闭关锁国,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

3、文化:儒家思想活跃,带有封建色彩的早起启蒙思想产生,但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也在这个时候萌发。

维新思想,西学东渐成为新的思想潮流。




笑话精选


明朝是我们误解最深的朝代没有之一,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明朝都是封建时代的一个巅峰。

完善的体制

明朝在前面的体制中,增加了内阁,虽然削弱了宰相的权力,但人多力量大,内阁制是有巨大进步的。明朝皇帝不爱上朝理政是出了名的,但是明朝统治依然很稳固,就是因为有完善的体制。

有骨气的王朝

明朝对外是绝对的硬气,不和亲、不纳贡,不服就打,哪怕是属国也不例外。于是我们看到,明成祖亲征北元,明英宗被俘虏换个皇帝继续干,派兵将日本赶出朝鲜。就算是明朝末年,面对农民起义和满清,也绝不言退,崇祯皇帝以死保名声。

被低估的经济

明朝的经济绝对不是现在看到的那样,朱棣在位期间多次征讨北元,同时六下西洋,没有雄厚财力支撑绝不可能。现在总是看到明朝岁入一两千万两,但明朝只统计白银收入,粮食和棉帛也是收入没有统计在内。而且当时江南地区非常发达,贸易繁盛、手工业大规模发展,所以经济被低估了很多。

大明朝,最终却被天灾人祸给灭了,很可惜!


史知今


关于怎么看待明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我觉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一、政治方面

明朝是一个传统的政治制度统治的社会,仍具有以前历朝典型的特点,皇权与相权、皇帝与藩王的协调与冲突等等莫不如此。但明朝也有自身的特点,如宦官干政、党派之争等等。

一开始,明朝大体上继承了元朝的政治制度。在中央沿用中枢省制度,在地方上沿用行中书省制度。但这种制度不利于皇权的加强,于是在洪武九年(1376年)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派布政使到地方掌管一省之政,改变了地方权力过大的局面。布政使主管行政、财政,职在执行朝廷政令而已。

皇帝还直接统领锦衣卫等禁军武装,利用超越司法权力之上的诏狱,对臣民进行严厉控制,实行"重典"治国,以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

在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皇权的同时,朱元璋还实行分封政策,将自己的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封为亲王。

但是在建国30年之后,在朱元璋施行严刑峻法、重典治国之后,有必要对政策做出调整,从武装开辟时期转入文治守成时期,从重典治国转向宽仁之政,为此建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变革,我们称之为建文新政。

永乐帝是一代雄主,他不甘于守成,而热衷于建功立业。永乐帝为了实现自己做天下共主的理想,把首都迁到了北京,为了加强国内南北的联系而开通了大运河。永乐帝标榜文治,在他的命令下编纂了规模浩大的《永乐大典》。但是与这些号称盛世的种种业绩相反,永乐年间百姓负担过重,民生艰难。

明武宗即位是明朝进入祸乱时期的标志,这一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经济和文化思想都造成了重大的冲击。封建阶级更加腐败,世俗民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明武宗带头冲破传统礼教,破坏祖宗制度,是历史上少有的荒唐皇帝。

嘉靖一朝,明朝统治的危机继续加深,武宗以来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人民的反抗已经从边远地区深入腹里,从矿徒和瑶民发展为基本农民群众。

面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明朝的有识之士试图有所振作。在嘉靖晚年,改革已成为一股潮流,潘季驯从改革赋役入手,在广东整顿均平里甲法,庞尚鹏则在浙江推行一条鞭法,其时皆在嘉靖四十年(1561年),此时已进入了明朝的改革中兴时期。

神宗以冲幼即位,阁臣张居正借助太监冯保和太后,打击政敌,夺取了首辅之位,更是雷厉风行地推行一系列改革。他清丈土地,整顿财政,推行一条鞭法,整顿边防,整顿吏治,整顿学校,十年之内,政令统一,财政有余,边防宁谧,多年积弊重病为之一清,明朝出现了中兴的局面。但是中兴局面并没能持久。张居正死后,神宗再不受任何人限制了。大肆挥霍,大兴土木,以至帑金不足,派矿监税使奔赴全国各地搜刮钱财,造成对工商业正常经营的沉重打击,各地市民纷纷起而反抗矿监税使,爆发激烈的冲突。与此同时,明朝的统治机器走向全面解体,吏治败坏,军队腐朽,而巨大财政开支和明朝因援朝抗倭和平定播州的叛乱等"三大征"所加剧的财政困难,又促使明朝加重赋税,搜刮百姓,从而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引起人民的反抗。

明朝从此走向不可逆转的衰败,因而史家有"明亡于万历"的说法。

东林党曾经得势一时,他们对腐朽和邪恶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但是他们终于敌不过皇帝支持的宦官集团阉党,魏忠贤权倾一朝,遍植党羽,对东林党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就在朝廷上下的你争我斗之中,民众反抗愈演越烈,而远在关外的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的势力迅速崛起,并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了后金政权,摆出与明朝争夺天下的态势。

此时,明朝的统治已经病入膏盲,宦官干政、党争派斗、吏治败坏、财政危机已成不可逆转之势,而崇祯皇帝求治心切,刚愎自用,用人不专,果于杀戮,柔于决断,使形势更加恶化,而李自成起义军则凯歌前进,最后终于攻陷北京,崇祯朝的文武大臣如鸟兽散,从其死者只宦官王承恩而已。

二、经济方面

从洪武元年(1368年)开始,至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以前为止的80多年,为社会经济的重建时期。这一时期的重点是建立典章制度,移民垦荒,调整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以实现"田野辟、户口增"。当时,由于元末以来连年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死亡、逃散,土地大片荒芜,使明王朝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很不利于政权的稳固。

但是到了永乐后期,由于大造宝船、出兵安南、迁都北京,大大消耗了国家的物力,阶级矛盾开始尖锐起来,社会经济也逐渐由迅速恢复、发展,而转入缓慢发展之中

从正统十四年八月"土木之变"开始,至正德末年为止的70余年,为社会经济陷入徘徊和进行赋役政策调整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问题,是法制开始破坏,土地兼并激烈,农民大量逃亡,社会生产发展缓慢。明朝兵败土木堡,标志着明初繁荣富强、"太平盛世"时代的终结。随之而来的是,朝政日非,国力衰退,社会动荡,农民逃亡的现象日益严重,明初开垦的土地,不少再度废弃,封建财政发生困难。

从正德嘉(靖)之交开始,至万历中期的70多年,为社会经济形态出现新变化、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商业性农业获得空前大发展,农业人口减少,工商业人口猛增,农业经济结构出现历史性的变革。自正德末年起,农民大规模四出逃亡的现象已经有了转变。

从万历中期开始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为止的50多年,为社会经济滑坡、王朝财政崩溃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问题是,连年战争,政局混乱,土地兼并恶性膨胀,国家财政崩溃,人民群众更加贫困,社会生产又遭到严重破坏。万历十年张居正一死,明神宗就迫不及待地扼杀了这场颇有生气的社会变革,使一切改革成果付之东流。社会故态复萌,阶级矛盾再度紧张尖锐。

崇祯时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又加派"剿饷"、"练饷"、与"辽饷"一起并称为明末"三饷"加派。可悲的是,"三饷"加派除了加重人民的负担之外,并未能改变明朝在辽东的失败命运,更阻挡不了明末农民起义军气壮山河,攻占北京,推翻明王朝的磅礴气势。

在明代经济发展中,以下几点是最突出的:明初大规模调军、移民、募商垦荒;东北、西北等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各种具有近代城市性质专业市镇的勃兴;以"一条鞭法"为中心的赋役改革;从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开始的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等等。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都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Genswell


一、政治上:

1、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

明太祖废掉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权。即: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地方民政财政、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司法、都指挥使司管理军队。削弱了地方,加强了中央。

2、中央上:君主专制加强

(1)废丞相,权分六部

由于相权对皇权的威胁,明太祖通过“胡惟庸案”直接废除了宰相制度,将权力分给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2)设内阁

宰相制度的废除,导致皇帝政务繁多,国家一切大事小事均由皇帝裁决,皇帝深感力不从心,便逐渐形成了内阁制度。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内阁权力发展到鼎盛时期。

(3)实行厂卫制度

皇帝为了监视臣民,于是设立西厂、东厂和锦衣卫等机构。

二、经济上:

明朝时期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农耕经济达到顶峰。同时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

三、文化上:

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平民化趋势,出现了很多诗文、白话文、小说和戏曲等,例如“明代四大奇书”、《牡丹亭》等。同时理学在明朝达到完善,还诞生了王阳明的心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明朝重视学校制度,完善科举,考试内容为儒学的四书五经,但应考者不许发挥独立见解,文体为“八股文”,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最美时光1122


我系统地了解明朝是从阅读《明朝的那些事》开始,后详细阅读《明史》等正史,同时加上阅读明代一些地方志书,逐步对明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我认为明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最好的阶段,是一个值得津津乐道的朝代,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朝代。

一、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市民阶层政治意识初步觉醒。明朝推翻了残暴的蒙古统治政权,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政治上,整顿吏治,惩治贪官污吏,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明初历经了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后,国势复振。晚明因政治腐败、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明朝覆灭。明朝无论是明太祖、明成祖这样雄才大略的皇帝,还是如郑和、于谦、海瑞、张居正、戚继光、郑成功等文臣武将,至今让我们懂得不朽的内涵和高尚的意义!

二是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初采取大移民、轻徭薄赋等政策,恢复了社会生产,人口快速增加。明朝曾是世界上手工业与经济最繁荣的国家之一。同时,海上贸易也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全盛时远洋船舶吨位高达1.8万吨,占当时世界总量的18%。这个时期,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三是文化开放,科技发展,艺术创新。明朝的小说至今是我国文学界的骄傲。《西游记》《金瓶梅》《牡丹亭》《玉堂春》等无一不是人类文化史上艺术瑰宝,呼唤了人性的解放;宣德炉、景泰蓝、青花瓷无一不是传世精品,彰显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李时珍、徐光启、徐霞客、宋应星等科学巨匠为世界科学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至今让人们肃然起敬!

明代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和旺盛力的时代!





神钲回响


无论是铁,造船,建筑等重工业,还是丝绸,纺织,瓷器,印刷等轻工业,在世界都是遥遥领先,工业产量占全世界的2/3以上,比农业产量在全世界的比例还要高得多。明朝民间的工业不断壮大,而官营工业却不断萎缩。 明朝以较短的时间完成了宋朝手工业从官营到私营的演变,而且变化得更为彻底。迄至明朝后期,除了盐业等少数几个行业还在实行以商人为主体的盐引制外,大多数手工业都摆脱了官府的控制,成为民间手工业。所以,如果说中国农业的私有化出现于战国与汉代,那么,中国手工业的完全私有化,则迟至明代。 晚明时中国民间私营经济力量远比同期西方强大,当英国商人手工场业主拥有几万英镑已算巨富时,明朝民间商人和资本家动用几百万两的银子进行贸易和生产已经是很寻常,郑芝龙海上贸易集团的经济实力达到每年收入数千万两白银,当时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根本无法与之相抗衡。 在商业都市的发展规模、人口城市化状况和市场化程度方面:16世纪的欧洲城市规模较小,1519年至1558年时期,拥有2万至3万人口即可称为“大城市”。根据德国地理学家奥尔布里希特的计算,1600年以前,欧洲的城市人口不到总人口的5%。16世纪初,欧洲没有一座突破20万人口的城市,拥有10万至20万人口的城市也只有5座;直至16世纪末至l7世纪初期,人口在15万以上的商业城市才上升为4座。从城市规模和人口比例看,晚明中国的城市化程度反倒稍高一些。据伊懋可的数据,中国城市人口在明朝末年占到总人口的6%至7.5%。据曹树基的估计,1630年时中国城市化率已达到8%。


农民李元霸


政治上:继太祖朱元璋洪武之治后的永乐、仁宣,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土木之变后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这是整体国势;制度上的转变也是由太祖到成祖定型,因太祖时期强势打压诛杀功臣,罢中书省,废丞相,更是建立内阁制度,使之凌驾六部之上,加强中央集权,皇权更加强大,选官更是采用八股取士的科考制度,严重束缚文人思想,对后世影响非常之深;而到了成祖时期不仅恢复太祖时被废的锦衣卫,更是建立了东厂制度,为后来的宦官专政埋下隐患,同时期努力发展外交,开始了郑和下西洋,开创了万国来朝的外交局面;

经济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同时期的明朝经济大大超越了西方,用了很短的时间把宋朝的手工业官营到私营的转变,工业更是占了世界的2/3以上,超越了农业的占比,徽商、晋商、闽商、粤商等为名号的商帮逐渐形成,人口峰值最高达2亿;

文化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哲学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学派学说,小说的艺术成就最高,四大名著除红楼梦皆出自明朝时期,书法绘画更是有后世耳熟能详的文征明和唐寅为代表;科技上的发展更是百花齐放,具有代表的性的如浑天仪、《天工开物》、《崇祯历书》等,其中《本草纲目》对后世乃至世界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总体来说,明朝的发展对后世有好有坏,事物的发展总有两面性。


优趣奇奇


明朝统治时期的经济文化实际上达到了超越唐宋的高峰。

明朝末年出版的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百科全书,系统地总结记录了当时中国的各行各业的发展情况,有很多技术是世界领先的。

文化上,小说家的文学成就可以媲美唐诗宋词。西游记现在仍然风靡世界。三国演义不知道俘获了多少人心,甚至被后金当成了军事教材。水浒传的故事让人津津乐道。而奇书金瓶梅,更是将目光放到了市井生活,开始关注起整个社会。明朝小说家已经快要将文学推到了世界文学的高度。哲学上诞生了阳明心学,是唯心主义哲学的高峰。

再说说政治。先进的内阁制度领先了世界数百年。虽说它起初用来君主集权,但明朝中后期已经成为士人统治天下的工具了。

经济发展活跃,手工业发达,诞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当然,官员统治黑暗,民不聊生这都是封建社会的必然弊端,明朝也确实由此灭亡,怨不得别人。


佛系说事儿


明朝的政治有所突破,实行“内阁”制,明后期皇帝临朝时间不多,幸亏有内阁能维持政府正常运行。

明朝的经济无法与北宋嫓美,但他完成了手工业由宋时的官营到私营的转变,当时的私营经济力量要远比同期的西方强大,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要早于西方。

明朝在科技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有一些要早于西方。1383年南京设京师观象台,1439年造浑天仪于北京,这都早于西方。《天工开物》更是综合性百科全书,很多科技当时领先世界。还有医学方面,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杨继洲的《针灸大成》,陈实功的《外科正宗》等很多传承到今的医学著作。

在文化方面,明的小说可以与前朝的诗词相嫓美,四大名著有三部出于明朝,明初的《水浒》,以后不断有《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等等,还有戏剧《牡丹亭》可以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嫓美。

思想上也有突破,王阳明的“心学”强调“知行合一”,对现在还有深刻影响;明朝还开辟了书院,并且不断地进行思想交流,民意得到了重视与尊重。


尝古研今


明朝的政治是分封政治、内阁政治、朋党政治、宦官政治。分封子弟导致靖难之役,东厂西厂锦衣卫引发政治黑案,冤假错案比比皆是。废除丞相导致极端君权专制主义,内阁政治导致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对立并制衡,形成朋党之争,干扰政权运转。东林党的清流派作为在野党和文官集团的支撑,一直影响着时局。皇帝受宦官集团蒙蔽,使得大明王朝政令难出紫禁城。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实在是大明王朝的悲剧。受制于南倭北虏,大明王朝过度依赖于开中法,使得晋商崛起,行贿天下。大力压制海商贸易,导致倭寇横行。无论是土木堡之变,还是庚戌之变,无论是貂参神崇拜,还是八大皇商助后金,都让人看到了大明王朝在经济上的无奈。政治黑暗,经济薄弱,必然不会开出美丽的文化之花。大明王朝的政治黑暗,极大地压抑了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范进中举也许不是虚构的事实,王阳明心学可能是无奈的选择。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三大思想家的产生,最大可能的是迫害下的精神觉悟。因此,大明王朝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有先天不足的缺陷,即便是隆庆开海以后,曾经借助朝贡贸易兴盛一时,被称之为白银帝国,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综上所述,政治经济文化彼此失衡,才是大明王朝无法成为强大帝国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