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旭:弄懂社群思維之前別盲目做社群

在不懂社群為何物的情況下就盲目做社群是一種悲哀,尤其是希望要通過社群實現變現的人。相信現在幾乎每個人都至少有10個微信群,甚至20+個群等,你會發現有效的社群很少,屏蔽的社群很多,群裡基本上沒有太多有價值的內容,只是慢慢沉寂,然後死亡在手機中。

而做營銷推廣的人中,很多人都是在不懂社群為何物的情況下,去做社群、運營社群,且有的人搞得一塌糊塗。群死了,就建新群,來來回回,卻沒有一個運轉起來的群。有一些還算不錯的社群,是因為他們在社群的發展過程中做對了一些事情,一些符合社群規律的事情。但是,大家對於社群的本質和精髓並沒有真正掌握,更沒有形成思維體系,所以很多時候會覺得社群做起來很累,而且常常感到事倍功半。

如果大家夠真正瞭解社群的本質和規律,形成真正的社群思維,相信一些社群一定不是目前的發展水平,一定會具有更大的潛力,爆發出更大的能量。

很多人急於變現,更可怕的是,很多人花了大量的精力與資源投入進去,搭建自己的變現社群,真正實現的寥寥無幾。在不懂得社群是什麼的情況下,很多人貿然地推進社群的商業化變現,直接的結果就是使社群分崩離析。

首先,社群是一種具有共同價值觀的精神聯合體和利益共同體。

其次,有效的社群會建立相應的長效機制來保障社群成員的個體利益,將成員個體利益與社群整體利益有機結合、同步發展,充分調動成員的積極性,並形成一致對外的利益共同體。但這種利益共同體需要建立在共同價值的基礎上才能長期穩定地運行。

最後,社群思維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思維方式。是一種重視人的精神需求、關注人的價值觀、打造精神聯合體和利益同體的思維方式及能力。

搭建社群是要為進群的人去服務的,也就是所謂的獲取用戶。而願意進群的人肯定是你們之間有著共同價值觀或者利益共同體的。想要讓群持續的運轉下去就需要相應的長效機制去保障群成員的利益,包括活躍用戶,並把用戶長久的留存。當社群在你所搭建的整套閉環中良好運營時,群成員獲得了他們所希望得到的價值或服務,那麼他們就會去推薦、去傳播、去支持你!

想清楚你搭建社群的原因、目的、如何達成、怎樣規劃,需要什麼樣的內容活躍、需要什麼樣的機制留存、需要什麼樣的方式二次傳播等等,都是我們想做社群營銷的人思考的。


馬歇爾·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指出:


每一種新的媒介產生,都會改變我們感知和認知的方式,以及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就像21世界最火的互聯網,它的出現,突破了原有的時間、空間限制,使人們信息傳播的邊際成本近乎為0。而近期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隨時隨地的信息傳播。


在這樣的背景下,加上身份驗證,地理位置等技術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社交的真實性和信任感,使得原先互聯網社區的弱關係加強,將線上的互動和線下的生活融為一體,而因此聚集的用戶群體,被稱之為“社群”。


社群是什麼?


社群是基於傳播媒介聚合到一起,進行信息傳播、情感交流、文化和價值共享的用戶群體。說道社群,很多人會想到喬布斯的蘋果,雷軍的小米,或者說是羅胖的“羅輯思維”和羅永浩的“錘子手機”。這些案例正是社群成功運用的典範,也正是它們,讓越來越多的人研究由社群衍生出來的經濟,也就是“社群經濟”。


主要改變如下:


1. 用戶參與的生產模式


阿爾文·托夫勒在2006提出“產消者”的概念,即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融合。而社群成員就像產消者的進化版,具有消費者、傳播者和生產者三重身份。這種用戶參與和協作生產的機制,正好符合了移動互聯網求新求快的競爭需求,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需求越來越個性化和精細化,而社群的存在,正好解決了這些問題。


以小米為例,小米以用戶參與為核心,建造了粉絲用戶的自生產、自傳播和自消費的循環式社群商業模式。如果MIUI是小米的護城河,那麼米粉就是護城河裡的魚、草,使得護城河常年清澈。而由於很多社群成員一般都是崇尚一種精神,例如米粉崇尚“發燒”,羅輯思維的“求知”,不侷限一個產品或領域,所以小米社群的模式具有可複製性,因此造就了小米路由器、電視、電腦等發燒產品的成功,這也是社群的另一大優勢——可複製性。


2. 品牌社群的營銷模式


由於社群的特性,重新定義了傳統的營銷理論,將理論中的關係營銷、情感營銷、體驗營銷和口碑營銷充分融合,重塑了品牌、社群、消費者之間的關係。


(1)品牌社群營銷相比傳統營銷,具有實時互動性


通過社群這座橋樑,企業可以與消費者進行一對一,一對多的實時互動在社群互動,在過程中增強消費者對品牌的情感體驗和價值認同,提高品牌忠誠度和持續消費力,從而提升品牌價值。就像用戶在公共社交平臺上,只要@小米,就會有工作人員對你進行回覆。


(2)品牌社群營銷注重參與性


互聯網時代,最廉價,有最有效的傳播就是口碑傳播,就像前不久刷爆朋友圈的釜山行,很難想象一部喪屍片能有如此大的影響力。而社群中的成員正是天然的口碑傳播者。因此企業需要不斷激活用戶參與,激發社群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弱化自身的“管理者”“領導者”意識,滿足用戶需求,做到極致體驗,才能給這些天然傳播者傳播的動力。


就像小米手機以“和米粉做朋友”為己任,讓粉絲參與開發和傳播,不斷激發和滿足粉絲需求,不斷升級產品保持粉絲參與熱度並實時響應粉絲反饋,打造精細化服務體驗,從而使小米品牌在智能手機的紅海大戰中異軍突起。


3. 體驗至上的消費模式


情感體驗和價值認同這些社群特徵,形成了體驗至上的消費模式。傳統的體驗經濟強調消費過程的服務體驗,體驗處於生產消費鏈條的下游環節; 而社群經濟是體驗經濟的發展,將體驗要素滲透到整個產業鏈條的生產、營銷、消費多個環節,包括:產品功能體驗、情感體驗、消費情境體驗等。


針對產品功能體驗

針對情感體驗

針對消費場景體驗,

總的來說,社群經濟的發展,改變了產營銷體系的各個環節,證明了以用戶為中心的商業模式的重要性。

在這個到處都倡導用戶體驗的時代,

打造社群經濟,

無疑是通往極致體驗的便捷之路。

【本文由“崔旭社群頻道”發佈,2020年3月13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