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确诊病例超10万!全球疫情何时结束?钟南山等专家这样说

近日,广东省新冠肺炎防控领导小组(指挥部)在广州召开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专家座谈会。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钟南山,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主任徐涛,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赵宇亮,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刘磊,省中医院副院长李俊,结合自己岗位专业和研究方向,分别介绍了在科研与临床研究结合、疫苗研发、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攻关,生物安全、前沿技术应用,重症临床救治、诊疗方案攻关,以及中医药应用、中西医结合救治等方面的科研进展。大家结合当前实际、着眼未来需要,提出了科学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很强的意见建议。

随着疫情的蔓延,全球各地不断拉响警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7日13时,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过10万例。让人担忧的是,广东已出现2例境外输入病例,钟南山建议,“外防输入”应成为广东接下来的防控重点。

钟南山院士:估计全球疫情发展至少延续到6月份,新冠病毒防控的重点将来会从输出转为输入。广东国际交往特别多,所以要加强边检边境检测的措施,而且要制定从国外疫区来华的(措施),(对他们)做必要的隔离。对疫情严重的国家,广东可能要对外进行援助,包括防护、试剂、治疗技术。

湖北的(工人)回来以后要做个检查,一个做核酸的测试,一个做血清的试纸检查,就是说双保险。第二个我们找广东省的环境协会,就是室内环境协会派了几个专家到那去,想办法让它(车间)通风。第三个要特别注意下水道的清洁。

现在我们遇到一个问题,出院以后(患者)痰里头、粪便里头,又能够查出核酸片段。但是残余的核酸片段会不会传染别人,这个还是我们的一个新课题。我还是赞成按目前我们广东省定的方法,患者出院以后要隔离两个星期再复查一下,还要观察一下他周围是不是有感染的。


尽管广东已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级别调整为二级响应,但“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防控工作仍在严格执行中。钟南山特别提醒,企业在复工复产的同时,要做好工厂密闭车间的疫情防控工作,谨防“聚集性”感染。

针对有些病人出院后又被检测出“复阳”的问题,钟南山表示,目前还没有出现出院患者再次成为传染源的案例,但仍需做好出院患者隔离观察的工作。

疫情期间,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和医院充分发挥“尖刀”作用,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深度融合,形成了科研攻关“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闭环,从而大大加速了创新成果的产出。

徐涛:在检测方面,我们也是因为有跟医院的合作,所以得到了医院50万份临床的影像学数据。基于这样的一些数据,我们才能够去开发人工智能的系统,去区分哪些是细菌性感染的肺炎,哪些是病毒感染的肺炎,也要把新冠肺炎区分出来。我们也对多家医院500例的临床患者进行双盲实验,发现这个系统的准确率高,诊断时间短、操作简单、便捷,这个系统目前也已经在国内多家医院使用。

李俊:(我们研发)可以应用于危重症预警的蛋白质芯片,现在已经收集了200个病人的尿液标本,正在开展尿蛋白组学的检测工作。


战“疫”最终一定成功,但我们也要思考未来如何发展新技术、完善医疗体系,以便在与病毒的持久较量中守护自己的健康。

赵宇亮:建议在广东建设国家纳米生物安全中心,第二个建议就是加快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建设,中国有21万件纳米科技的专利,转化率不到1%,在疾病或这种疫情的防侦检制方面,我觉得广东可以大有作为。


来源|南方杂志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