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1939年莫斯科會議上英法與蘇聯結盟,德國會發動大戰嗎?

一梭煙雨江湖行


莫斯科會議從一開始就註定是一場毫無意義的無用功。英國、法國、蘇聯三國都各懷鬼胎。當時可能真正對莫斯科會議上心的國家也就是蘇聯了。但這也難改蘇聯的唯利思想。英法兩國屬於一個戰壕的戰友,從根本上講,英法兩國他們當時所思考的問題,不是如何制止戰爭,如果為歐洲的和平而努力。他們想的更多的是如何維護自身霸權和利益。除了自身英法不關心任何人,包括蘇聯。而蘇聯方面之所以如此的積極,也是因為從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出發的。但相對來說,當時的蘇聯比英法兩國對法西斯要更加痛恨,有能力的話蘇聯也願意遏制法西斯。但這一切都不符合英法的利益。所以說莫斯科會議註定是一場無用功。

事實上,從始至終,英法兩國就沒有拋棄綏靖政策。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英法美三國是綏靖政策的主要推動者。他們想以扶持一戰戰敗的德國,和野心勃勃的日本來充當防範蘇聯的屏障,以德國和日本來遏制蘇聯的發展。從一戰後的凡爾賽體系,華盛頓體系就已經可以看出綏靖政策的端倪了。之後在道威斯計劃、楊格計劃、洛迦諾公約中則更是細緻化了綏靖政策的執行和具體內容。而在慕尼黑陰謀中,綏靖政策這中姑息養奸的做法更是達到了其頂峰。所有的國家都成了英法美三國之中的籌碼。

歷史上莫斯科會議從1939年3月一直進行到1939年8月。這半年的時間裡,英法蘇三國就是互相的扯皮,具體事務完全落實不了。蘇聯極力主張遏制德國,畢竟德國已經快要威脅到自己家門口了。於公於私蘇聯都十分迫切的想要對付德國。但英法完全對蘇聯的提議不置一詞,甚至於英法內心中還十分期盼蘇德開戰。在1939年5月的時候,英國談判代表向英國政府發送了一份談判備忘錄,並且附上了他們的建議。英國外交部的建議是以拖延為主。他們和蘇聯談判就是要逼著德國雙線作戰。如果戰爭爆發,就立刻把蘇聯捲入戰爭中。英國政府顯然也接受了這一建議。

所以在隨後的談判過程中,英法兩國一直向蘇聯提出苛刻的要求,並且提出了大量的不平等條約。他們的目的就是要激怒蘇聯,或者說拖延談判進程。果然蘇聯無法接受英法的苛刻條件,之後談判一度被延期。在此期間英國和德國還進行了一次秘密談判。雙方就英德兩國的勢力劃分進行了談判。而且該項談判還是英國首相張伯倫親自主持的。由此可見英國對於和德國的談判,顯然要比對於和蘇聯的談判更加看重。蘇聯顯然就是英國在和德國談判過程中,索取更多便利條件的籌碼而已。

英法兩國如此奸詐,自然蘇聯也不傻,他們看出了英法兩國對於談判並不熱衷,或者說蘇聯察覺到了英法想要犧牲自己的時候,德國又向蘇聯拋出了橄欖枝。蘇聯轉念一想,英法不仁就別怪我不義。所以蘇聯為了自身和利益考慮,蘇聯果斷的先出賣了英法,和德國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並且和德國約定劃分波蘭以及東歐。由此莫斯科會議已經名存實亡,完全破裂了。英法也沒想到蘇聯和德國會有這麼一手。典型的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也因此蘇德暫時和解後,德國才把大部分精力轉向了西歐戰場。

所以說,英法和蘇聯在莫斯科會議上根本不可能結成盟友,這也就意味著德國引爆大戰也是勢在必行的。我們假設英法和蘇聯成功結盟了,但德國該發動戰爭還是會發動的。希特勒以及德國已經為了戰爭籌備太久了,他們絕不會放棄,戰爭依舊會爆發,只不過那樣一來,戰爭可能會更快的結束。英法蘇也能少受一些罪。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如果1939 年莫斯科會議英法和蘇聯達成一致協議,蘇聯可以派出200個師以上支援,形成東西二線夾擊德國,蘇聯負責東線戰場,英法兩國負責西線戰場,當時就能把納粹德國忘圖稱霸的野心扼殺在搖籃之中。

因為當時德國才恢復軍備幾年,實力不強,況且波蘭可以拖住德國幾個月,等到英法國在西邊準備好進攻,或者封鎖戰略耗盡德國的庫存石油等戰爭資源。

但1939年3月—1939年8月,歷時半年的英國、法國、蘇聯三國談判最後以破裂而告終。對於談判失敗原因的反思也引起了頗多的爭議和思考。

就英法而言,兩國領導人在冷酷自私的民族利己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在三國談判中,不是從維護歐洲和平的大局出發,而是站在維護自身霸權利益,寸步不讓的立場之上,未能徹底拋棄綏靖政策。

在三國談判中,蘇聯也為建立反侵略機制提出了不少合理的建議,作出了許多的努力。然而,當它看到英法對與蘇聯結盟所持的三心二意的態度,而德國此時又拋出了橄欖枝,於是便拋棄了集體安全政策,轉而與德結盟,與其簽訂了。

最終三國談判以失敗告終,因為在利益面前英法蘇首考慮的是自己的利益,也是當時歷史環境的必然產物,也是各種合力作用的結果,談判雙方未能從反對德國法西斯擴張,維護世界和平的全局出發來正確地制定自己的外交戰略。

開戰前,希特勒制定了征服英法蘇及波蘭作戰計劃,德國吸取第一次世界大戰教訓,避免當年普魯士總參謀長毛奇兩線作戰,首先應該先解決西面,以防止被夾擊。所以,輪到波蘭即將淪陷時候,英法才醒悟過來,沉不住氣了才與德國宣戰,而那時德國能夠迅速打敗法國已經超過了自己的預期。

由於德國和蘇聯互不侵犯條約,蘇聯沒有干涉這場二戰德國進攻波蘭的戰爭。因此,二戰德國成功地避免了兩面戰爭。在1941年6月22日,即二戰德國對蘇聯的突然襲擊和入侵之前,二戰德國和蘇聯兩國一直遵守條約和協議的條款。





文旅攬勝


如果1939年莫斯科會議上英法與蘇聯結盟,德國還是會發動大戰,德國甚至會提前發動二戰。為什麼呢?因為英國和法國是德國的敵人,蘇聯也是德國的敵人。敵人之間的聯合對德國形成了更大的威脅,德國必須在這個威脅繼續變大之前消滅這個威脅。然而,雖然英法和蘇聯有共同的敵人德國,但不到生死存亡之際的英法和蘇聯是不會進行合作的。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英法是資本主義國家,而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英法和蘇聯的社會制度及意識形態是完全對立的,英法和蘇聯的國家利益是互相敵對的。階級和利益的對立讓英法和蘇聯成為天然的敵人,就算英法和蘇聯因為共同的敵人實現了短暫的合作,但這合作也必然會破裂。最終,莫斯科會議沒有達到維護集體安全和世界和平的目的。

為什麼英法蘇會召開莫斯科會議呢?因為英法蘇都感受到了法西斯的威脅,尤其是英法要維持一戰後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莫斯科會議是1939年召開的英國,法國和蘇聯的一次有關世界和平的談判會議,但最後卻以失敗而告終。為什麼本來是敵人的英法和蘇聯會共同召開一次會議呢?因為英法和蘇聯都受到了納粹德國的威脅。然而,英法執行的是綏靖政策,英法與蘇聯談判只不過是要威懾德國而已。沒能從英法那裡得到集體安全保障的蘇聯與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英法的綏靖政策不僅僅是對德國妥協,英法的綏靖政策還是要把德國的侵略力量引向蘇聯。英法的做法是要挑動蘇聯和德國之間的戰爭,最後達到“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目的。利用具有侵略性質的德國法西斯力量消滅蘇聯的社會主義力量,一舉就能消除法西斯主義和社會主義對英法的威脅。

英國及法國與蘇聯進行莫斯科會談的目的是:“和蘇聯談判一項協定,這不僅僅是為了迫使德國兩線作戰,而更多的是為了——而這是最主要的——一旦戰爭開始,就應竭力使蘇聯捲入戰爭。”

在英國和法國看來,德國是威脅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危險力量,蘇聯也是威脅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危險力量。英法為了保持對世界的控制權和領導權,就要消滅蘇聯和納粹德國。

如果1939年莫斯科會議上英法與蘇聯結盟,那麼德國會提前發動二戰。

德國受到了開始於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的影響,不僅德國的經濟陷入了泥潭之中不可自拔,而且德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受到了極大的影響。為了維持資本主義制度的存在,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資本家的利潤,德國需要更多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的市場。德國本身的原料和市場是貧乏的,德國只能通過戰爭獲得原料和市場。

世界上最豐富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的市場被誰佔據了?被英國和法國佔據了。換言之,德國想要獲得足夠的市場和原料就必須發動對英國和法國的戰爭。在德國人眼裡,英國法國是敵人。蘇聯既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也是一個資源豐富的強大工業國,佔據蘇聯也能夠為德國提供原料和市場。在德國人眼裡,蘇聯也是敵人。是敵人就要被打擊!

如果敵人聯合起來怎麼辦?那就提前發動打擊。英法是強大的敵人,蘇聯也是強大的敵人,如果英法和蘇聯結盟,那麼德國獲得原料和市場的難度會增大,德國必須在這個難度增大之前消滅它。也就是說,

英法和蘇聯的結盟只會加速二戰的爆發

英法與蘇聯在莫斯科會議上不可能結盟,因為英法和蘇聯代表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對立的發展道路。

莫斯科會議是失敗的,因為沒有達成任何有關維護和平的協議。這個失敗的結果證明英法和蘇聯不可能結盟。因為英法和蘇聯是天然的敵人。英法是資本主義國家,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英法和蘇聯的關係是剝削和反抗剝削的關係,英法和蘇聯的關係是壓迫和反抗壓迫的關係。

在社會主義蘇聯建立之前,世界上只有一種先進的制度,那就是資本主義制度。可以說,十月革命之前的世界是資本主義一統全球。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爭奪不過是資本主義之間利益的分配而已,資本主義國家之間鬥爭的再厲害也不可能相互消滅。然而,社會主義卻可以消滅資本主義,無產階級能夠取代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

資本主義是一種先進的發展道路,社會主義也是一種先進的發展道路。兩種道路是競爭關係,兩者的道路是敵對關係。競爭和敵對讓英法與蘇聯的結盟的可能性變得極小

在生死存亡之際,英法會與蘇聯短暫聯盟;威脅減弱以後,英法與蘇聯會分道揚鑣。然而,國家和平需要世界和平。

英法和蘇聯的確是極對的,英法和蘇聯結盟的可能性是極小的。但是,英法和蘇聯結盟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為什麼英法和蘇聯的結盟是可能的呢?因為英法和蘇聯有共同的敵人,因為英法和蘇聯的共同敵人的力量非常強大,因為英法蘇聯的共同敵人的力量強大到能夠威脅英法和蘇聯的生存。

面對生死存亡,英法和蘇聯一定會暫時拋開利益上的敵對,英法和蘇聯一定會暫時實現結盟。因為只有英法和蘇聯結盟了才能遏制住納粹德國的對外侵略的步伐,因為只有遏制住納粹德國的侵略才能保障英法和蘇聯的生存,因為只有生存下來才有利益可談。然而,1939年還沒到生死存亡之際。

面對納粹德國的威脅,英法和蘇聯並沒有結盟。其結果就是法國被德國滅亡了,其結果就是英國被希特勒炸成廢墟了,其結果就是蘇聯被德國打到了莫斯科城下,其結果就是英法失去了對世界秩序的控制,其結果就是英法的利益受到了根本性的傷害。二戰後,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變成了兩極格局;二戰後,英法從一流強家變成了二流國家。

戰後的兩極格局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在納粹德國的威脅消失以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結盟關係破裂了。英法和蘇聯的利益的根本衝突和納粹威脅的消失使得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分道揚鑣。只不過,英法成為了二流國家,蘇聯則成為了超級大國之一。

總之,近代以來的人類文明是互相聯繫的文明,任何一個國家要維護本國的和平就必須維護世界的和平。任何以犧牲他國的利益來換取本國的和平的做法都是錯誤的,任何一個國家的和平都是基於世界的和平。國家與國家之間交往的根源是國家利益,國家利益的取捨依靠的是國家的綜合國力。英法與蘇聯的國家利益和綜合國力處於平衡狀態時,英法與蘇聯會實現合作;英法與蘇聯的國家利益和綜合國力處於失衡狀態時,英法與蘇聯會對峙。資本主義發展道路與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都是人類文明的成就。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要想實現彼此的發展就必須互相學習,在互相學習的基礎上實現彼此的融合與發展。現在經濟全球化的狀態就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相互學習和借鑑。


歷史緯度


肯定會的,我們在回頭看歷史的時候,總是以為在關鍵的歷史時刻會有多種可能,當事人會有多種選擇,其實在很多歷史大事件發生的時刻,牽扯到很多人,很多因素,能夠左右歷史進程的人物其實可以輾轉騰挪的餘地很小。比如,希特勒的激進被民眾選上臺,希特勒的戰爭機器一旦開動很難停下來,再說英法即便與蘇俄結盟,也是同床異夢,這一點恐怕全世界都知道,希特勒之所以進攻蘇聯,第一是因為斯大林大清洗以後,蘇軍戰力直線下降,在蘇芬戰役中的糟糕表現就知道;第二,德國知道過不了很久美國就會參戰,他需要的能源要從蘇聯攫取;第三,他要展現種族和社會主義優越性,需要更多的財富和資源,除了掠奪,沒有他法


梁濤131


如果英法與蘇聯結盟,希特勒不敢發動二戰,德國當初就是為避免兩線作戰,在入侵波蘭前,先與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只是那麼快滅掉法國後,希特勒自我膨脹,開始撕毀條約。


好兵帥客


會的,狼子野心


汝狗吾狼


歷史沒有假設。


Alin星子527


如果這樣,德國可就真的不能發動二戰了。可惜英法和蘇聯是走不到一起去的。

德國本身的位置處於歐洲中部,德國基本上是被一系列的歐洲強國包圍在中間,也就是所謂的四戰之地,而且德國本身的邊境也是無險可守,國土缺乏自然屏障,一旦和四周交戰,那麼就是亡國的下場,任何一個德國人只要一提兩線作戰,馬上就會被打出去,德國人都知道兩線作戰是德國無法應付的,特別是一戰剛剛結束20年,德國人不可能這麼沒有記性。
我帶回來一代人的和平。張伯倫說的,慕尼黑協定徹底毀掉了法國經營的小協約國。


英法的縱容使德國完成了擴軍備戰。

本身在一戰以後,法國就是在德國的東邊建立了一個小協約國的聯盟,就是要彌補由於蘇聯的成立,導致法國在德國的背後沒有盟友的缺陷。但是當法國和英國導演了慕尼黑協定以後,法國經營的小協約國也就瓦解了。而如果是法國和蘇聯結盟,那麼就會有了一個更加強大的盟友,而且當時蘇聯曾經提出過一個集體安全的政策,但是這個政策在西方沒有什麼人感興趣,英法更希望德國和蘇聯血拼。
英法希望禍水東引,蘇聯不傻,和德國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達成了禍水西引。但是,德國達到了各個擊破的目的。

如果是英法和蘇聯結盟,那麼德國再次處於兩線作戰的境地,而且蘇聯可比沙俄難對付多了,而英法肯定是還會採取一戰時的老辦法,英國用海軍封鎖德國,法國憑藉馬奇諾防線和德國相持,這樣一來二戰就和一戰一樣了。
同盟國三巨頭,應該說同盟國最終的形成丘吉爾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但是英法方面和蘇聯方面可以說是具有極深的隔閡,首先是意識形態,蘇聯的共產主義是英國絕對無法容忍的,還有就是蘇聯的實力遠遠強於沙俄,如果和蘇聯結盟那麼誰聽誰的就不一定了。只有當大戰真正爆發以後,蘇聯和英國才聯合在一起,但是這個時候,德國已經控制了整個歐洲的工業生產,僅憑著英國和蘇聯已經無法戰勝德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