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清名將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圍觀百姓爭食其肉,冤嗎?

導讀:袁崇煥斬殺毛文龍,崇禎凌遲袁崇煥,兩位抗清將領先後倒下

袁崇煥生逢明朝末年,是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但是其一生是民族英雄還是賣國賊在史學界頗受爭議。袁崇煥因“賣糧資敵、擅自與後金議和、擅殺大將毛文龍”等罪名被崇禎皇帝以叛國罪凌遲處死,被他拼命保護著的百姓一錢銀子一塊肉爭相食之,吃的時候還要怒罵一聲。充滿諷刺意味且戲劇性的悲慘結局讓人不禁哀嘆,國之將亡,人必瘋狂。

抗清名將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圍觀百姓爭食其肉,冤嗎?

抗清名將袁崇煥·臨刑口占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

我們要客觀看待歷史人物,必須要認識到人性的複雜性。拿袁崇煥來說,他對國家無疑是忠誠的,只能說他的一些決策不合時宜。以“擅殺毛文龍”來說,袁崇煥當時作為對抗後金的總指揮—薊遼督師,毛文龍名義上是歸他節制的,但是毛文龍囂張跋扈,根本看不起文官出身的袁崇煥。袁崇煥以冒領軍餉、不受節制等十二條罪名誅殺了毛文龍,袁崇煥殺他並沒有錯;但要知道當時是對抗後金的關鍵時候,毛文龍駐守的東江鎮(即皮島)是威脅清軍後方的關鍵所在,而且人稱毛文龍為“海外長城”,他的水軍驍勇善戰,讓皇太極根本不敢從遼東灣走水路進攻大明。

抗清名將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圍觀百姓爭食其肉,冤嗎?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漢族,廣東東莞石碣人。

  1. 袁崇煥出身商賈之家,在古代講“士、農、工、商”,商人的社會地位是最低的。那麼袁崇煥門第出身低,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只能走科舉這條路。袁崇煥讀書很用功,但是考試的天分不高,從23歲考到35歲,萬曆四十七年第四次才考上進士,次年授福建邵武縣知縣。袁崇煥死的時候才46歲,36歲才踏足官場,屬於大器晚成。袁崇煥為人正派有膽略,喜歡談論軍事。一遇見老兵和退伍的士卒,就與他們談論邊寨上的事情,因此漸漸瞭解了遼東邊疆的情形,覺得以自己的才能可以更好的處理邊防事務以及對抗後金。
  2. 在封建社會有述職的制度,地方官員每任職滿三年必須去京城彙報考核一次。天啟二年(1622年),袁崇煥到明都北京述職,政績考核被評為優良,本來述完職再到地方任官,可以升職為知府或者道臺。當時北京有一位都察院御史叫侯恂,侯恂就看上了袁崇煥,認為他是個人才,放到地方有些可惜,於是請求破格提拔他為兵部職方主事。
  3. 史書記載,袁崇煥剛被任命兵部主事,廣寧傳來軍隊潰敗的消息,廷議山海關守將的人選。袁崇煥獨自一人跑到了遼東考察,回到朝廷,詳細陳述關內外的形勢,自薦道:“給我軍馬錢糧,我一個人就可以守住這個地方。”朝廷眾臣無不誇讚袁崇煥有大才,要重用他,於是又破格拔袁崇煥為兵備僉事,督關外軍,撥給帑金二十萬,並讓其招兵買馬。天啟三年,大學士孫承宗率領大將滿桂與袁崇煥一起鎮守寧遠城。袁崇煥以防守的功勞,先後被晉升為兵備副使、右參政。
抗清名將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圍觀百姓爭食其肉,冤嗎?

孫承宗、袁崇煥等率邊地軍民對遼東防線苦心經營,加固城堡,苦練精兵,購置槍炮器械等措施加強了遼東的防禦

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黨爭誤國:天啟年間,袁崇煥和他的老師孫承宗因歸屬於東林黨,被閹黨魏忠賢逼迫先後辭官。崇禎皇帝繼位後設計除去了魏忠賢,東林黨在朝堂上又佔據了主導地位,袁崇煥得以重新被啟用,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而毛文龍卻是閹黨一派在軍隊中的代表人物,魏忠賢倒臺後,東林黨詆譭毛文龍,欲除之而後快的意圖不言自明,任職薊遼督師的袁崇煥無疑是殺毛文龍最合適的人選。

抗清名將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圍觀百姓爭食其肉,冤嗎?

己巳之變,後金大汗皇太極率軍突襲北京以及明軍阻擊後金軍的歷史事件

“1629年(明崇禎二年、後金天聰三年)十月,皇太極率軍號稱10餘萬,避開寧遠、錦州,分兵三路從龍井關、洪山口、大安口突入關內,攻佔遵化(今屬河北),直逼京師(今北京)。”

  1. 我們說導致袁崇煥被處以磔刑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殺了毛文龍,袁崇煥曾在寧遠大戰中用大炮炸傷了努爾哈赤,導致其不治身亡,袁崇煥因此一戰成名。但是大明之後的對手換成了城府極深,雄才大略的皇太極。毛文龍死後,他手下的水軍將領尚可喜投靠了皇太極,雙方在水軍上的較量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明軍的艦船連港口都出不去。而且拔掉了東江鎮這顆威脅後金腹地的釘子,皇太極徹底沒有了後顧之憂。
  2. 再說袁崇煥提議與後金議和,也有他的考慮。明朝末年,國庫空虛,財政吃緊的情況下,無法支持邊疆長時間的征戰,加上邊地軍民連年戰亂,急需休養生息。但是袁崇煥沒考慮到大明看似坐擁天下,但是明朝中後期,從皇室到官紳地主兼併土地愈來愈猖狂,他們依靠政治權勢大量地侵佔官地和私田。國家大而弱的根本不在休養生息,而是日益嚴重的階級矛盾。而後金大汗皇太極皇即位之後進行大刀闊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後金正處於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明顯議和對大明來說是弊大於利的,這是他的一個決策錯誤。
  3. 袁崇煥的另一條罪名是“市米資敵”,袁崇煥賣糧給蒙古人主要有兩點理由,一是為了分化蒙古和後金的關係,我們知道歷來滿蒙是一家,兩族世代通婚,關係非常好,大明賣糧給蒙古後,蒙古轉手把糧食送給了後金,這是袁崇煥沒有預料到的。二是為了蒙古的馬匹,明朝連年征戰,軍隊急需補充戰馬,因此袁崇煥不得已才想到拿糧食和蒙古換取馬匹。
抗清名將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圍觀百姓爭食其肉,冤嗎?

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並抄沒家產,實則家無餘財。

才兼文武無餘子,功到雄奇即罪名。

前面說過毛文龍的死有黨派之爭的一部分原因,那麼袁崇煥的死也自然離不開黨爭。魏忠賢遺黨王永光、高捷、袁弘勳、史褷等人想趁機給魏忠賢報仇,以擅自與後金軍議和、擅殺毛文龍兩條罪名定袁崇煥死罪,加上皇太極的反間計,崇禎皇帝信以為真,在北京西市口對袁崇煥處以磔刑。

近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梁啟超在《明季北略》中寫道:“及思宗元年七月癸酉,召崇煥於平臺,慰勞甚至。問邊關何日可定?崇煥應曰臣請五年為陛下肅清邊陲。上曰:五年滅敵,朕不吝封侯之賞。時四輔臣錢龍錫等侍立。俱奏曰:崇煥肝膽、意氣、識見、方略,種種可嘉,真奇男子也。上悅。賜茶果瓜餅而退,煥出,朝臣問五年之期,當有定算否?煥曰:上期望甚迫,故以五年慰聖心。識者曰:主上英明,後且按期責效,崇煥不旋踵矣。”

  • 袁崇煥在覲見崇禎皇帝的時候,為了得到重用說了大話,說自己五年就能平定遼東,滅了後金,崇禎是個好大喜功的人,一聽這話聖心大悅。袁崇煥大話說出去也自覺不妥,會場休息期間,許譽卿代表大家問袁崇煥。你說能五年平遼,我們想聽一聽具體的執行方案。沒想到袁崇煥告訴許譽卿,我這是看皇帝著急,就隨口安慰一下皇帝。
  • 現在有句話叫,“自己吹的牛,含著淚也要努力去實現。”何況是在皇帝面前吹了牛,辦不到的話就是“妄言欺君”之罪。但有些事情不是努力就可以實現的,戰爭拼的不止是將士用命,還有國力的比拼。雖然後金缺糧,但是皇太極率軍突襲京畿之戰中,劫掠了沿途的大明城池,包括財富、糧食以及工匠等,收穫頗豐,達到了這次出兵的政治和軍事目的。
抗清名將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圍觀百姓爭食其肉,冤嗎?

努爾哈赤:“朕用兵以來,未有抗顏行者。袁崇煥何人,乃能爾耶!”

編者語:

袁崇煥的悲慘結局,有明朝末年朝堂上派系林立,黨同伐異的原因;更多的是袁崇煥身上的文人習性,歷來就有文武相輕的慣例在。毛文龍出身望族,本人卻不愛讀書,是武將出身。兩個出身不同,人生軌跡迥異的人互相看不起,以至於拔刀相向也就可想而知了。袁崇煥的性格中有主觀臆想的偏執,對局勢的判斷過於理想化,以至於犯了很多顯而易見的決策性錯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